《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多种经典风格,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历史叙事与文学创作的融合:《三国演义》基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将真实的史实与虚构的故事、人物情感巧妙结合,既保留了历史的骨架,又丰富了历史故事的血肉,使其成为一部兼具历史教育和文学欣赏价值的作品。
2. 人物塑造:该小说以人物为中心,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性格描绘,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的智慧、曹操的雄才大略、刘备的仁义、关羽的忠诚等,这些人物形象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学和文化。
3. 情节设计与冲突:《三国演义》在情节设计上善于制造紧张的冲突和戏剧性的发展,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著名的战役,以及各种政治斗争、情感纠葛,构建了丰富的情节和紧张的叙事节奏。
4. 道德观念与价值观:作品中蕴含着浓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如忠诚、智慧、仁义、孝道等,这些价值观对中国社会和个人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5. 语言艺术与文学手法:《三国演义》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法,如比兴、象征、对仗等,加之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叙述,使得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更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点评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虽然带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但同时也融入了大量的虚构元素,从而使故事更加具有戏剧性和艺术性。这些故事情节通常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革,如曹操的权谋之道、关羽的义气之行、刘备的归趋之变等等,这些故事情节不仅引人入胜,更是能够让人思考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进步。
《三国演义》中描绘了许多英雄人物,这些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形象,让读者们能够在小说中感受到人物的精神内涵和情感。例如,关羽的忠诚义气、张飞的豪放不羁、刘备的仁爱正直、曹操的智谋过人等等,这些英雄们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心中。
经典著作《三国演义》,如何表现建安文学的艺术特色的?
三国演义代表的小说风格
忠诚和义理观念:建安文学中的作品常常探讨忠诚、忠义和道义的问题。通过塑造忠诚的英雄形象和描述他们的忠诚行为单机的三国游戏太难找,建安文学强调了忠诚与义理观念的重要性。这种价值观念对当时社会的人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文化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三国演义》的书评,非常适合喜欢古代历史小说的朋友
在深入分析方面,我们可以探讨《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主题和思想。例如,小说中强调的义气、忠诚和智慧等价值观念,都是我们当代人应该追求的品质。此外,小说还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人性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在创作风格方面,罗贯中的笔法细腻、生动,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叙述,使得每个角色都有了独特的形象和性格,例如刘备的仁德、关羽的义气、曹操的奸诈等,这些人物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诗歌和散文等不同的文学形式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富有文学性。
「书评」《三国演义》:历史的风云,人性的画卷
总的来说,我给《三国演义》打9.5分。这部书是我对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国文学的热爱之情的集中体现。它的优点在于丰富的历史内容,生动的人物描绘和深度的哲学思考。当然,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在某些地方,情节安排略显生硬,人物刻画也有一些过于符号化。但这些都不影响它成为一部伟大的小说,值得每一个喜欢历史和文学的人去阅读和研究。
《三国演义》的生态审美,《三国演义》刘备集团的理性阶段之美
“九伐中原”和“曹魏灭蜀”两个单元中,以后主刘禅为代表的刘备集团由非理性走向了荒诞性,其荒诞性的竞生使得蜀汉事业一步步走向了灭亡,展示了小说故事“无我之诗”的喜剧之美。《三国演义》在这阶段的喜剧是中国式喜剧。西方的喜剧一般多是对底层人民滑稽可笑行为的讽刺,给人的感觉纯粹就是滑稽感,不会掺杂悲剧感。而中国的喜剧往往是对上层社会(尤其是古代封建君王)行为违背“中庸之道”行为的“谏讽”,相比西方喜剧,中国喜剧显的讽刺没那么辛辣,但是为了让审美者受到寓庄于谐的审美陶冶,往往在喜剧过程中融入苍悲凄凉的悲剧。
刘禅是蜀汉后主,姜维是辅佐后主刘禅的蜀汉大将军,刘禅的无目的性与无规律性又导致了姜维无目的性与无规律性的竞生。后主刘禅和大将军姜维,一个腐败昏庸,一个惆怅哀怨,相互矛盾又耦合互连,也就组成了一个无目的、无规律的荒诞性系统。
刘备集团在“六出祁山”之后的故事单元中是一个荒诞的竞生主体。其走向荒诞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刘备集团中刘关张和诸葛亮等主要人物都已逝世,刘备集团之前的“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竞生目标在这阶段已变得模糊不清;二是虽有姜维继承诸葛亮的伐魏遗志,但后主刘禅是昏庸之主,刘禅的昏庸导致刘备集团总体行动上的荒诞。刘备集团在这阶段由非理性向荒诞性转变,是主要通过后主刘禅贪图享乐、腐败堕落、胸无大志的昏庸之举具体体现出来的。
从“争夺汉中”这一单元末开始一直到“六出祁山”,以刘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为代表的刘备集团的非理性系统使他们葬送了理性阶段取得的胜利果实,一步步的走向了失败,向读者诠释了“异我之诗”的悲剧之美。悲剧分为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受中西文化积淀的影响,西方的悲剧一般是命运悲剧,中国的悲剧一般为性格悲剧。
系统整生的结构有多种,共时生发的环状系统结构、历时生发的链状系统结构、多维生发的网状系统结构等。上一阶段中刘备集团的理性系统是由一个中心点(刘备)与周围(关羽、张飞、诸葛亮)共时生发的环状系统结构,那么,这阶段故事中刘备的非理性系统,则是由系统的一个部分(关羽)历时生发至其他部分(刘备、张飞、诸葛亮)的链状系统结构。刘备集团由理性变为非理性,关羽的非理性是起点,它先是触发了刘备和张飞的非理性,后又引发了诸葛亮的非理性,历时性地完成了一个链状系统结构的生发过程。
诸葛亮在刘备托孤之后从理性的竞生主体变成一个非理性的竞生主体。在刘备集团的理性化阶段“三顾茅庐”那一故事单元中,诸葛亮为刘备集团的竞生谋划了“隆中对”,“隆中对”是一个理性的竞生计划。从诸葛亮的言语中也可以看出,他心里只有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托孤之重,已经在讨伐中原的过程中一步步迷失了自我,从理性走向了非理性,并深深地陷入了非理性的泥泞中无法自拔了。
关羽非理性竞生而遇害,刘备和张飞又因关羽之死而从理性走向了非理性。刘备的非理性首先体现在“曹王篡汉”这一故事单元中斩杀义子刘封一事上。关羽的战败遇害,归根到底是由其自身的非理性竞生所决定的。关羽派廖化去上庸求救刘封时,大势已去。由于急于出兵复仇,他对部下下非理性的命令,实行非理性的处罚。他“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因范疆、张达未如期完成任务,他下令让武士把他俩“缚于树上,各鞭背五十”。 打得二人满口出血。
刘备集团的非理性竞生从关羽而开始,关羽的非理性从刘备集团理性竞生阶段之末就萌发了。让关羽走向悲剧的一次非理性是其对东吴年轻陆逊的藐视。关羽这时候刚刚用水淹了曹魏七路大军,活捉了“征南将军”于禁,斩首了“征南先锋”庞德,骄傲到了极点。像黄忠那样有资历的老将军,关羽都看不起,不与之为伍,何况是没有任何战绩和名声的年轻陆逊。
《三国演义》美学风格一议——净化战争场面的描写
《演义》多次写到奇袭、埋伏、突围等各种形式的战斗,罗贯中主要着眼于战争双方的谋略和对“知己知彼”军事原则的掌握和运用,表现其智慧和胆略, 而很少具体描写交战中的暴力场面。如第十二回写曹操设陷坑擒许褚:“操……密使人掘下陷坑,暗伏钩手,次日,再令典韦引百余骑出。壮士笑曰:‘败将何敢复来!’便纵马接战。典韦略战数合,便回马走。壮士只顾望前赶来,不提防连人带马,都落于陷坑之内,被钩手擒来见曹操。”这里只写明许褚何以被擒,对其落入陷坑的狼狈和痛苦则不着一字。第三十回写曹操奇袭乌巢:“却说曹操领兵夜行……及到乌巢,四更已尽。操教军士将束草周围举火,众将校鼓噪直入。时淳于琼方与众将钦了酒,醉卧帐中,闻鼓噪之声,连忙跳起问:‘何故喧闹? ’言未已,早被挠钩拖翻。眭元进、赵睿运粮方回,见屯上火起,急来救应。曹军飞报曹操,说‘贼兵在后,请分军拒之。’操大喝曰:‘诸将只顾奋力向前,待贼至背后,方可回战!’于是众军将无不争先掩杀。一霎时,飞焰四起,烟迷太空。眭、赵二将驱兵来救,操勒马回战。二将抵敌不住,皆被曹军所杀,粮草尽行烧绝。”这段描写,把这场奇袭写得紧张激烈,突出了曹操的胆略和果敢,却看不到什么血肉横飞的场面。
这里的描写, 突出了陆逊布置火攻之周密、刘备用兵之粗疏和蜀军失败之惨重, 却还是没有具体地描绘蜀军如何被烧死、淹死、杀死的血腥画面。由此可见,罗贯中高屋建瓴,写战争是为了表现“人谋”,表现战争的规律,而不是恣意展示其残酷和恐怖。
三国演义的主题和思想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的主题和思想有忠义、英雄、悲剧等,它们都是作者罗贯中对于三国历史和人物的独特见解和艺术表现,也都是中华民族对于自己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认识和价值体现。我们在阅读时,应该理解和欣赏这些主题和思想,同时也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以免盲从和误解历史和文学。
悲剧是三国演义的又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作者罗贯中的最深刻感悟所在。悲剧是指在乱世中遭遇,由于命运的捉弄或者人性的弱点或者社会的变迁,导致英雄人物或者忠义人物或者美好事物走向衰落或者灭亡或者消失的故事,是一种悲哀的感情和思考。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故事都是悲剧故事,如曹操的赤壁之败,刘备的夷陵之亡,孙权的合肥之困,诸葛亮的五丈原之死,周瑜的乌林之病,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等。这些故事都反映了乱世的残酷和无常,英雄的无奈和无力,忠义的无用和无果。这些故事都触动了无数的读者,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警醒和反思。
从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的角度阐述评书传统书目《三国演义》
诸葛亮二十七岁出山,赤壁鏖兵火烧战船的时候,诸葛亮二十八,周瑜三十四。再有两年周瑜就死了,三十六岁命丧巴丘。刚才给周瑜“开脸儿”说了,周瑜年纪轻轻,可没说他有胡子,但诸葛亮三绺墨髯黑胡须。您看马连良先生扮演的诸葛亮,哪回不戴胡子呀?那诸葛亮这胡子讲理不讲理呢?不讲理。为什么?古时候二十八岁开始留燕尾胡须,三十多岁才留胡子呢,应当把诸葛亮的髯口摘下来给周瑜戴上。但叶盛兰先生塑造的周瑜,叶派小生;马连良先生塑造的诸葛亮,马派老生,深入人心。所以这是不能更改的。
之后孙权调回周瑜,东吴众文武分头见周瑜表明态度。其中,武将中突出黄盖,为后文“苦肉计”埋下伏笔;文官中介绍诸葛瑾,一方面他和诸葛亮是亲兄弟,另一方面可以讲“诸葛子瑜之驴”的“书外书”,抖“包袱儿”让观众放松一下。当然,上述内容须根据时间要求和观众反应,或长说,或短说,这也是评书灵活性的体现。
曹操要灭江东,夺孙权六郡八十一州的事业。孙权手下文官要降,武将要战,孙权一时拿不定决策,急得孙权寝食俱废。惊动了孙权的母亲吴国太,吴国太来看望孙权。孙权一看母亲到了,站起身形:“儿参见国太。”“啊,儿啊……而今曹兵压境,是战是降,儿可作出决策?”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曹操率领五十万大兵兵发江汉。这时候荆州牧刘表已然死了,刘表的二儿子刘琮顺从母命归降曹操,被曹操所杀,曹操轻而易举地得了荆襄四十二州县水旱马步军二十八万,然后招募新兵,加在一起八十三万人马,诈称百万之众,沿长江下寨,连营三百里,平吞江夏,虎视江东!
“赤壁之战”是《三国》的大“坨子”(由重大情节构成的大单元),而“诵赋激瑜”是“赤壁之战”的重要回目,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文书。周瑜、诸葛亮、鲁肃往这儿一坐,构成评书中的“三碰头”。书说到“三碰头”,矛盾集中了,中心思想有了,对手戏也展开了。
评书的引经据典,不是为拉典而拉典,而是为情节内容服务,进而有助于描摹人物。在评书中,由一段情节衍生出相关内容,可长可短,或刻画人物,或交代背景,或介绍知识,或评点议论,而这都是建立在说书人经验阅历基础上的。比如曹操看望蔡文姬,评书较原著内容有所增加,由缶引出渑池会、由醒酒毯引出伯邑考献宝、由鱼藏剑引出专诸刺王僚,看似与原故事有所偏离,但最后借三绝碑蔡邕题“黄绢幼妇,外孙虀臼”的典故引出杨修揭秘,不动声色地为后文杨修之死埋下伏笔。在“杀杨修兵退斜谷”中,杨修因传“鸡肋”而死,此时倒笔叙述他昔日恃才傲物的几个故事,杨修的形象呼之欲出,曹操的不满跃然目前,与前文形成呼应,观众若有所悟。可以说,这种“书外书”的巧妙使用,正是评书技法手段的完美显现。
“顺理成章”固然重要,对于评书而言,“奇峰陡起”更值得玩味。奇,本指戏剧结构,包括尖锐、激烈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及由此形成的情节高潮。李渔在《曲话》中说:“古人呼剧本为传奇,因其事甚奇特网页游戏和网络游戏哪个好玩,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非奇不传”,一语中的。而评书中常说的“无巧不成书”用作此解释,再恰当不过。所谓巧,即以巧缀书、以巧成书,顿使气象万千,一事奇,进而事事皆奇;同时,说书以理为先,凡事讲求入情入理而不避离奇,书情既在于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亦可看作是理和奇的统一。如“关黄对刀”,先表述关羽、黄忠刀马纯熟,使的都是春秋刀法;突然波澜骤起,黄忠马失前蹄,堪堪丧命,但关羽反叫黄忠换马再战;继而黄忠两度虚射雕翎,第三支箭则“正射到他(指关羽,笔者注)头盔的盔缨上,射是射,并没把盔缨射断,而且箭插在那儿没下来,要的就是这筋劲儿……正好插在这儿,箭没下来,这叫寒碜你关云长:我让这支箭射到你的盔缨上,想不让它掉下来就不掉下来;那我想要你项上人头,你也就跑不了了”。接下来再从关羽和黄忠的年龄、刀法、坐骑、经验阅历等方面分析二人的优劣,将一段带有离奇色彩的“战长沙”分析得入情入理,令人击案。
如果说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将空船逼近曹营,面对骤雨飞蝗的乱箭,“只顾酌酒取乐”是表现其镇定自若、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气概,那么评书中通过椅子、杯盘、筷子、酒壶的细节和上述分析,确把诸葛亮所以能“稳操”的未尽之情展示出来,矫正了诸葛亮并非仅是知奇门、晓阴阳的“不全之态”,而是学识渊博的“心”机妙算家。此后的“借东风”和“华容道”,无一不是如此。
所有文学作品共分几大类?演义之类作品属于哪一类?有哪些特色?
以上几例看出,章回体结构的题目都是用上下对仗两句来概括本章的主题!在结尾时也选用对仗句,来吸引读者的眼球,比如:三国演义第86回结尾是:方见东吴敌北魏,又看西蜀战南蛮。欲知胜负如何,且看下文分解。这些都显示出章回体小说的艺术点!
又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北宋为历史背景。巜射雕英雄传》以南宋为背景。梁羽生的《云海玉弓缘》以清朝初期为背景。而其中的武侠人物几乎全是作者凭空虚构的。总之,凡这类小说都是以某历史事实为背景,作者根据需要而随意进行虚构(捏造)。
曾经称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说——《三国演义》
但由于小说《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广泛流传,人们把小说中的曹操当成了历史上的曹操,一提起曹操就认为他是个奸诈、狡猾、阴险的人物。这是很不应该的。我认为研究三国的历史也好,小说《三国演义》也好,首先应该把历史上的曹操和小说、戏剧舞台上的曹操区分开来,还历史上曹操的本来面目。
专题: 小说老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一小说 诡三国演义小说上一篇岳云鹏三国演义小说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高中阅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