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三国演义听故事好吗

0

当然可以!《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著名的小说,由明代作家罗贯中所著。它以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历史哲学,描绘了复杂的政治斗争、军事冲突和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

如果想通过听故事的方式了解《三国演义》,你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方式:

1. 有声书: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有声书平台提供了《三国演义》的有声版本,你可以通过听书的方式来感受这部小说的魅力。这种方法适合喜欢边做其他事情边听故事的读者。

2. 音频节目:一些广播节目和网络音频平台也会推出《三国演义》相关的解读节目,通过专业人士的讲解,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动机。

3. 听书应用:使用一些听书应用,如喜马拉雅、蜻蜓FM、懒人听书等,搜索《三国演义》的有声书,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合适的播放进度。

4. 音频课程:一些教育平台可能提供《三国演义》的精读课程,通过音频形式讲解,不仅有故事内容,还有对文学价值的分析和历史背景的介绍。

通过这些方式,你可以享受到《三国演义》带来的故事魅力,同时可能对历史、文学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国”为什么不能只听故事?

这部作品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殊历史时期,被划为大du草。记得那年我去亲戚家,进门看到床上放着一本《红与黑》,我很好奇,心想,一定要翻翻是什么内容。那亲戚以为我沒看见,紧走一步,把书藏到衣柜里,我也知趣地没再看。

今天我又开始听世界名著《红与黑》,是小强以说书形式讲的,不是照原著念,也挺好,帮助理解内容。因为这是法国作家司湯达1830年根据1828年的真人真事,艺术加工写成的,年代久远,遇到当今不理解的事,讲书人边讲边解释。以前用手机断断续听过,现在打算没事再完整地听一遍。

外国文学作品都要自己去借书看书,我嫌那么长的外国人名不好记,因此看的外国作品不多。自从有了智能手机,我已听了多部世界名著,好像在补课。

小说三国演义听故事好吗

以前用收音机听,每天连播的作品,都是解放后的我国作家作品,天津电台的关山三国志2017网页游戏,柳青,李启厚等播讲时绘声绘色,听着就如身临其境,但没记得播过世界名著。

科技发展飞速,现在用智能手机和小度听,可以不限时。我觉得听书比看书更适合老年人,最大的好处是:①省眼睛,不用一頁頁地过目;②人家讲,咱听的又清楚又快,省时间,效率高;③不耽误作事,可以边作事边听,边吃饭边听,真是一种文化娱乐的好方法。

我也爱听长篇小说播讲,以前都用半导体听,后来也用智能手机听,现在还能用小度听。几十年没断过。从上初中时就每天从收音机听,但每天每部作品只能听半小时,第2天才能再接着听。

前几天刚又听一遍袁先生说的《三国演义》,许多历史故事再现,很精彩。这两位老师都已仙逝,但留下许多经典作品,让我们百听不厌。

让小学生爱上《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主要描写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人物众多,场面宏大,故事情节错综复杂、跌宕起伏,战争场面惊心动魄,引人入胜。是一本难得的优秀书籍。

听评书有感!

听三国演义,最经典的觉得是袁阔成老先生的,单老的说的不全,能算的上全面的只能说袁老的,特别是三国后半部分,基本上说的比较全面,虽然姜维的九伐中原说的比较简单,总的说袁老的最经典,虽然有些瑕疵,比如魏延引诱张郃就好像把张郃跟文聘闹混了,再比如关羽进攻樊城时才得襄阳,不是襄阳早就在刘备手上吗?怎么又得一回呢?可能是袁老的疏忽,三国演义之所以吸引人,就是他跟传统评书截然不同,隋唐啊,什么这家那家将啊,离不了一个套路,都是破阵啊之类的,一个一个的攻城啊,套路化了,只有三国是政治,谋略,人性的全方位展现。能跟三国媲美的只能是乱世枭雄了,不过乱世枭雄的后半部关于张少帅的部分只能是呵呵了!一家之言,贻笑大方啊!

青少年版的《三国演义》有好的推荐没有?

评书大师单田芳的侠义公案类评书很棒,但《三国演义》这部书不行

袁阔成先生这部《封神演义》与原著也是有出入的,并且其中像“诛仙阵”、“万仙阵”这两出十分经典的故事都没有说,其实这正常因为这两段故事情节实在是太繁杂了,确实不太好说。并且其中也有一些小缺陷,因为最初“比干”已经死了,但是后来“比干”这一角色又出现了,这就是一个小缺陷。

从收音机里的《三国演义》步入好读书人之列

收音机的好,便是拧开之后,能听到许许多多的节目,那时候的电台自然也没有如今之多,而我每天守候的有两个时间,一个是中午12点,另外一个是下午6点。因为这两个时间,电台都会播放长篇连载的小说,广东话叫做讲古。

为什么说三国演义是不得不读的名著

小时候跟随父亲听单田芳的说书,那个时候听说书布怎么懂,现在回想起来,三国是一段历史,听三国是一种文化的享受,三国作为中国历史当中一段分裂的时期,跌宕的历史,加上层出不穷的枭雄,吸引着无数的人去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整部三国演义都在传递着中国人最为认可的仁、义、礼、智、信。

小说评书(三国演义)讲的三国将帅武力值有没有道理?

但因为吕布在政治上极不成熟、迷信武力、作为统帅在军事“大局”上有局限性等等“问题”,这支曾在东汉末年较早期(即“三国故事”前期)具有重要军事地位的军队,很快走向败亡、瓦解,吕布本人也在过程中“战亡”(不是小说评书中讲的那样被擒拿后处死)。

至于“武力值”毫无“争议”居于“榜首”的吕布,能被称作“帅”,就好像不那么令人信服了是吧?这里稍稍扯一点儿被小说和评书“忽略”的“历史”——吕布,虽然在小说评书中被描述“有勇无谋”、“见利忘义”,但在比小说评书更可能“接近真实”的历史记载、文献中,却是“并州军”的“继任统帅”(前任是并州刺史丁原)。并州军具有很强的战斗力,甚至在吕布作为统帅的时期,综合战力还要略高于在小说评书中被形容得很了不起的“西凉军”。

也许,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前面说“武力值”,没用“好汉”二字指代,甚至都没说“武将”,而是说“将帅”——将、帅!既有“将”,也包括“帅”。举例:就是那三句从“一”排到“九”的九位“武人”里,就不都只是“将”,而至少有“两个半人”可称“帅”。

这个逻辑,在《隋唐演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凡能上“好汉排行榜”的,大体不是力气大就是有“家学”或拜了名师——李元霸(排名第一)力气大、宇文成都(排名第二)力气大且有“家学”、裴元庆(排名第三)力气大、雄阔海(排名第四)力气大且仅仅力气大……相比而言,对三国将帅的“武力值”形容,还显得“文雅”了些,不知是跟《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有关(毕竟比口口相传的评书要稍高一个档次),还是大家都默契地存着或多或少向那段历史“致敬”的心思,没好意思太编排。

笔者还在那些文章中提及:评书艺人及其“升华层”的小说(话本)撰写者(作家),大多数贫困、生活缺乏保障,至少不充裕,属于“穷文”,不仅没机会学武,身体底子也都未见得怎么样。某种意义上,他们渴望、羡慕“恐武”,所以对“武力值”格外痴迷、渲染;谁武力值高,谁便是“好汉”、“好汉中的好汉”;可他们并不懂“武学”,于是就又给“武力值”的高下寻了个他们(尤其评书艺人)更容易理解和体验的“代参数”,就是“力气”。

在别的文章中,笔者提过三国单机版h5游戏攻略,小说也好,评书也罢,其写作、表演、传承、再加工,千百年来的整个“线路”的“经手人”,都是文人和被传统地称作“说书先生”的评书艺人,而并非“武者”。老话说“穷文富武”,意思是穷苦人家孩子“习文”,靠“文章学问”求取功名、改变命运;要想学武,家里得“富”,至少也得“殷实”——总得让孩子吃饱喝足才能练吧;总得花钱请师父才能让孩子学吧;不跟“习文”似的,拿本书,哪怕是借来的、抄来的,都可以很读ta一阵子甚或一辈子!所以,写作的文人,通常并不懂“武学”;吃“开口饭”的评书艺人,就更不见得有机会学武,甚至在大多数的时代,都活的很贫困。

就说记得的这三句吧,讲到了九位将帅,排名是:第一吕布(一吕)、第二赵云(二赵)、第三典韦、第四关羽(四关)、第五马超(五马)、第六张飞、第七黄忠(七黄)、第八夏侯惇(八夏)、第九姜维……说的是“一对一”或者单独作战的“纯粹”的“武力值”,也不知是谁总结的,但跟更早听到脑子里去的评书的描述比照,“对接感”还是挺强的。

之所以说跟历史沾边儿,是因为触及的是三国这个在我们民族历史上有点儿特别、很具传奇的时代。说“娱乐话题”,是因为本文所述基本都是从小说《三国演义》和与之相关的古往今来带明显娱乐性质的说法、见解出发,不刻意去考究所谓“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本身就是悖论,一说就大了,容易把自己和别人都绕进去,甚至,更糟!

听有声书算阅读吗

在这个多元的时代,纸质书与有声书完全可以并存。它们各自满足了有不同阅读需求的人群。事实上,听书的人肯定也会读纸质书,而习惯读纸质书的人,在合适的场景下,也会选择听书。只要能满足个体的信息摄取需求,那就是一本好“书”。

这里绝没有否定有声书的意思,也不是要在纸质书与有声书之间比个高低,而是说有声书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对一些通俗的、不需要耗费太多心思的书籍来说,有声书是不错的选择,甚至比纸质书更有优势。但是,有声书并不能包揽一切,有一些领域的书籍,还是纸质书更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当然,有声书也有它的局限。从有声书受欢迎的品类来看,主要是一些小说、励志、人物传记、历史科普等书籍,这些类型的书籍都是一些浅阅读的内容,通俗易懂。人们在听这些书的时候,其实主要在听故事。但是,如果要去阅读一本学术著作,或者比较专业的书籍,有声书就不一定是很合适的选择了。一个人可能选择在线听《三国演义》,但较难通过有声书去阅读《三国志》。

专题: 小说最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门小说   小说三国演义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