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太史慈

0

《三国演义》中的太史慈,是东莱黄县人,字公台。他是东吴的重要将领之一,在小说中有着突出的武艺和忠诚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太史慈以其勇猛和忠诚而著称,他曾经是北海太守孔融的部下,后来转投了孙权,成为东吴的重要将领。

在小说中,太史慈的著名事迹包括:在黄巾之乱中勇猛作战,后来在与曹操的交战中表现突出,甚至击败了曹操的名将许褚;在孙策初立威望时,太史慈曾单独挑战曹操,尽管被曹操的精兵击败,但他英勇的表现仍然让人印象深刻;在孙权称帝后,太史慈更是忠诚地助其平定了孙坚之子孙策的部将严白虎之乱,并在后来的多次战役中表现出色。

太史慈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是一个勇猛、忠诚、智谋兼备的将领,他的故事和行为都体现了忠义和勇武的精神。

小说《三国演义》太史慈的武力值有多高?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 太史慈大战孙策 严白虎命丧会稽

孙策在父亲死后,就投靠了袁术,然而袁术并不看重他。回到营中,孙策想起自己未能继承父志,正伤心难过。这时,孙坚的旧部将朱治、吕范出现,对他说:“你可以离开袁术,自立门户啊。”于是,三人一起商量计策。第二天,孙策去见袁术,谎称说要去曲阿救他的母亲,并且拿孙坚留下的传国玉玺做抵押向他借兵。袁术早就对玉玺垂涎已久,便立刻借兵三千给孙策。但他并不知道,孙策这一走就没想着再回来。

三国演义小说太史慈

是的,就太史慈的军事生涯而言,一大半时间都是在独挡一面。不管是与孙策为敌的时候,自称山阳太守佣兵一方;还是在投靠孙氏以后,镇守海昏豫章等地,保东吴西线平安……他的身份和地位,都有如一方诸侯。所以才会在陈寿笔下,得到与刘繇和士燮二人共同立传的待遇。

而太史慈呢?他的传记是在吴书的第四卷,与刘繇和士燮两位汉末时期重要的诸侯,作为同一卷来一起立传。这或许已经说明了小小英雄游戏盒子怎么下载,太史慈在东吴立国史上的地位,以及他在陈寿心目中的分量?

PS:写到最后,我们再回到本文最初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武力过人、且英勇善战,太史慈却未能被评为,江东开国的十二虎臣之一,与黄盖、程普、韩当、周泰、甘宁、丁奉等人并列?

更大的可能性是,太史慈长年为孙氏集团镇守西陲,却由于集团内部的各种原因,得不到领兵征战,且战场立功的机会,而发出的一种感叹。所谓的“大丈夫”、“三尺剑”、“天子”、“而死”等字眼,不仅是代表他自己的壮志未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还指代他心目中最为认可,且同样英年早逝的主公孙策……

不过笔者觉得,以太史慈的忠义豪迈,和他的真实人生经历,说出过类似的话语,也并不让人觉得奇怪。只是,不一定是在临终之际,才将此话作为遗言说出的……

当然,吴书作为地方史书,其客观性和可信度都是有待商榷的。我们也无法以此而肯定,历史上太史慈真的在临终的时候,说过这样的豪言壮语。

这句出自《三国演义》小说,并未在《三国志》《后汉书》等正规史书上有所记载的名言。其真实出处来自韦昭所著的东吴史书《吴书》。其原文为: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写到最后,我们再来解读一下,太史慈那句霸气十足,并且流芳百世的千古遗言:“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是的,我们可以就此发挥想象,如果孙策能够不遇刺身亡,按照原定计划在袁曹两家对峙官渡的时候,出兵中原袭曹操后方;或是太史慈能够多活些年,赶上后来的赤壁大战和合肥之战等……相信以太史慈的本事,应该能在这些重要的战役中,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到时候他在历史上的履历,也不会像现在一样,让人看起来那么虎头蛇尾……

而且,太史慈还具备极强的统驭和组织能力,无论是在刘繇兵败后,独自率兵与孙策对抗;还是在收拢豫章残兵之后,独当一面应对荆州集团的威慑,他都做得很好……只可惜,由于孙氏集团的原因(孙策的意外早亡,孙权的守土政策),和他自己英年早逝等原因,使得他并无太多的机会征战疆场,并建立起更大的功勋……

郝经:慈笃于信义,以气相许穿彻,劲挺克复。其言亦田畴辈流也。终委身孙氏,受其驱防,以不能为王爪士咄唶自恨,衔愤以死,其志可哀已。

孙策:太史子义,青州名士,以信义为先,终不欺策。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心有士谟,志经道义,贵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

不仅如此,相比于罗贯中笔下,对于太史慈“乏谋”方面的描述,以及一些战败事迹的虚构。历史上真实的太史慈,其实无论谋略还是武功,都算得上是出类拔萃的。也无愧当世和后世之人,所给予他的极高赞誉评价:

写到这里,关于史书上所记载的太史慈事迹,就基本到此完结。应该说,历史上真实的太史慈,也确实称得上是一位能征善战,而且重情忠义的英雄。其事迹精彩程度,也并不逊色于演义小说中的渲染。

只是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份继续镇守豫章,保江东地界西线平安的工作,就成为了太史慈在史书上的最后绝唱。因为在孙权继位之后的数年过后,他就在自己的任上阖然辞世,再也没能等来,再次为孙氏集团带兵打仗,征战四方,且战场立功的机会……

据史料记载,太史慈在孙权掌事以后,也依然被委任镇守边疆,严防刘表集团的趁机发难……也正是因为他坐守豫章等地,威慑江东西面的各路敌人,才使得孙权能够顺利接权,并稳住了孙氏集团的霸业,而不是随着孙策的突然离世而夭折……

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就在孙策刚刚完成江东统一,正开始雄心勃勃计划进军中原的时候,却遭遇了一场可怕的暗杀,导致面颊中箭,伤重而亡。匆匆继位的幼主孙权,为了能稳住因兄长去世而骤遭打击的江东孙氏政权,而不得不一改孙策之前军事计划,将重点放在了守土和安稳后方地盘的事务上。

试想等到数年之后,当孙策完全掌控了整个扬州的军政大权,内政安稳并开始对外征发的时候。太史慈作为一员勇猛且有威信的将军,也必然能跟随孙策一起上战场拼杀,并立下更多更耀眼的功勋……

也就是说,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太史慈只是带兵屯驻,与刘磐等人对峙而很少打仗。但是实际上他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令荆州刘表的手,不敢往江东地界这边升。这无疑是为孙策统领扬州,收拢权力,并恢复生产的过程,而创造了一个绝佳的和平环境。

试想,身边横着刘磐这么一个,骁勇善战而又极具攻击性的敌人。孙策集团原本定下的,拿下江东之地为根基,徐图将来并成就霸业的战略意图,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而这个时候,太史慈作为孙策所委派的封疆大吏,坐镇豫章、建昌等地,无疑是对抗荆州刘表势力扩张的先锋力量。

而这一次,刘表又让他的侄儿刘磐,到长沙上任。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到,长沙郡紧靠扬州豫章和庐陵,是通往江东腹地的战略之地。刘表让刘磐在此地屯驻,很明显又是觊觎上了江东的地盘。意图趁着刘繇被赶出扬州,而孙策又在扬州立足维稳的机会,出兵骚扰之,并阻扰其顺利拿下扬州的计划。

所以,在益州刘焉去世的时候,刘表便策反过了甘宁、沈弥、娄发等人,意图借此机会占领巴郡(结果被刘璋击败);后来东面的豫章太守周术去世以后,他也不顾朝廷的命令,借机派遣诸葛玄(诸葛亮叔父)来当豫章担任郡守,结果还是被刘繇击败,并很快拥立朝廷所指派,朱儁的儿子朱皓来当太守……

我们知道,刘表虽然外表儒雅仁厚,但实际上也是个颇有野心,且志在四方的人。所以他在荆州所治理的十年时间里,无时无刻不在与蔡瑁张允蒯越等本土豪门人士斗法,意图能掌控荆襄八郡的全部军政权力,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

这里我们先要说到太史慈的对手,来自荆州刘表集团的刘磐。这个人物虽然在《三国演义》小说中没有什么提及,但是其能力却绝对不弱。他不仅是刘表的本家侄子,还极度骁勇善战。在刘表进驻荆州为州牧之后,便一同入荆为官,镇守长沙攸县。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们细细分析就会发现,太史慈在孙策手下得到的信任,其实是绝对不低的。基本上是独当一面而且镇守一方的身份,而且也在孙氏集团独霸江东的事业中,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之后的太史慈,就正式开始了他为孙氏集团效力的征程。试想以他的本事和能力,以及不过30多岁的年龄,跟在孙策这位少年有为,且对他无比信任的年轻君主身边,今后的仕途会如何顺畅,从此又能在孙氏江东霸业的建立过程中,立下多少汗马功劳?

看得出,孙策和太史慈之间,这个关于“日中之约”的典故。虽然在细节上和演义小说有所区别,但故事本身的事实,却是存在的……一方面,是作为主子的孙策,对手下人充分信任,且慷慨大度,可谓是天下英主;另一方面,则是作为降将的太史慈,忠心耿耿,且决不食言,可谓是大丈夫一诺千金……

然而,孙策此时却给予了太史慈以最大的信任。问他需要多久,能够把收拢兵马的任务完成。太史慈回答只需要两个月60天的时间,结果就真的就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带着被收拢上万人马,回到了孙策面前……

事实证明,孙策的用人水平和肚量,确实也是刘繇所无法比的。他不仅当时就拜太史慈为门下督,还大胆地授予太史慈兵权,封为折冲中郎将。后来在刘繇病死的时候,又命令太史慈全权负责去收拢,刘繇麾下的士卒们……

其实根据正史的记载,此事也并非虚构。具体的过程是,太史慈在被孙策俘虏以后,孙策不但不杀他,反而亲手为其解绑。感怀于后者的气度威望,也自认为自己的本事,在老主子刘繇麾下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于是太史慈也决定“择木而栖”,投效到孙策帐下。

而且据演义小说上所描述,太史慈在被孙策所松绑之后,与后者定下了“日中之约”,承诺在第二天正午以前,收拢旧部后返回,此事又是否为真呢?

是的,这里的剧情,和《三国演义》中的记叙也不太一样。太史慈并非是被孙策设计绊马生擒;而是因为自身实力不济,实在打不过孙策,才被击败俘虏。

不过在私底下,他还是对于太史慈这位出身寒门的同乡,颇有些照顾和恩惠。所以我们就看到了在刘繇兵败之后,太史慈也并没有落井下石。虽然并没有跟着刘繇撤走,但是也没有立时投降孙策。而是遁走于芜湖,逃入山中自称丹杨太守。直到在孙策的硬攻之下,才力尽被俘……

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刘繇的为难之处,并非是他不能识人之才,才将太史慈置于低位……而是出于对整个集团的利益考虑,而不得不作出的选择和放弃。

试想,这时候刘繇要是任命太史慈,这样一个出生寒门,虽有才能但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来担任他扬州集团的主将,就必然会引发其集团内部反对和抗拒……所以说,表面上看,他是在顾忌许子将的意见,实际上许子将所代表的,却是整个刘繇集团内部,豪门人士们的意见……

而太史慈呢,虽然他和刘繇有着同乡之谊,但他出身寒微,之前虽然也入过仕途,但顶多也就是“奏曹史”之类的小官(任上还干出过“毁文书”这类)。至于在北海为孔融解围,所倚赖的大多也是自身武力之强,并未有过统兵作战的经历……

也就是说,刘繇的扬州集团,实际上是由当地的豪门和当世之名仕,而共同组成的。再加上他本身为皇族后裔,所以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他并不能独断专行,必须要顾及到手下人的想法……

试想刘繇虽然有些才干,但孤身一人入主扬州,也不可避免会遇到里里外外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为了能尽快扎根江东,并建立起自己的集团势力,刘繇不得不倚赖于当地的士族大家,以及自己麾下许子将等谋士的支持。

其实,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分析过,刘繇虽名为州牧,实际上却在江东地界并无太厚的根基。基本上,他只是在联军讨董行动结束、董卓遇刺、李傕郭汜等人掌控朝政以后,为了限制袁术集团在江东势力的扩张,而被任命后匆匆上任的。

不过,刘繇是否肯重用太史慈,又和许子将有什么关系呢?作为割据一方的“扬州牧”,刘繇为什么会如此在意许子将的意见,甚至担心被其笑话?

我们知道,许子将也是当世之名仕,在汉末时代可谓是大大有名,不单是当时著名的人物品评专家,还曾主持过闻名遐迩,且盛极一时“月旦评”活动。就连当初年方弱冠之龄的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一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才开始名满天下……

在史书的记载上,确实提到过刘繇不肯任命太史慈为大将,独自统兵去对抗与孙策……不过,也同时记录了当时刘繇的原话,是担心许子将等人的反对,并笑话他不会用人……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分析过刘繇这个人物,知道他其实也算是当世的隽才之一,颇有些文武方面的才干,并非如演义小说中所描述的那么昏庸无能……试问这样一个人物,又怎么会看不出太史慈的本事,甚至对其贬低而且不信任呢?

当然我们都知道,在后续的战事中,太史慈还是输给了孙策,并就此投奔到了后者的麾下。其中的主要败因,还是在于太史慈的主子刘繇无能,也不肯重用太史慈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猛将,所以导致了将帅不和,因而败绩……

我们知道,陈寿所著《三国志》文笔极其简练,更是很少凸显“个人英雄主义”,关于单挑对决之类的事迹,记录也是极少的……而关于太史慈与孙策之间的这场剧斗,能得到陈寿如此浓墨重彩的描述,也足以说明此战的精彩和瞩目,以及在当时的流传之广,脍炙人口程度之高!

再接下来,我们就要说到太史慈与孙策之间的恩怨。二人从一开始的敌对战场厮杀,到后来逐渐交往,推心置腹,并成就一段君臣佳话的故事。

而且,出了在战场上的勇猛过人之外,太史慈这件事情上,还表现出了相当的谋略水平。不仅完全掌握了敌人的心态,玩了一出教科书式的“瞒天过海”;还非常善于抓住战机,最终成功从敌人的重围中突出,并完成了“请援解围”的任务。

就这样,突围成功的太史慈,赶到平原县找到了刘备,并一同率兵解了北海之围。这一战在彰显他“战场勇武”威名的同时,也成就了刘备“不畏艰险vscode怎么制作网页游戏,救人危难”的美名。

如此三番地表演了好几天,果然令城外的黄巾军中了计,以为他就是每天早上晃出来表演几下箭术的,于是也就懒得去管了……而太史慈见时机已成熟,敌人也被自己成功迷惑住,便开始了真正的突围。

只见太史慈在早上天刚明的时候,带上两名骑兵出城,却并不和敌人厮杀。反而是命人插上两个箭靶子,自己跳出壕沟射箭,射完几箭过后便带着人回城关门,让人敌人摸不着头脑……第二天,他又故技重施,让人感觉他只是出来练习一会儿射箭,并无其它想法……

接下来,我们就要说到太史慈,在战场上的第一次表现。也就是在《三国演义》小说中为人津津乐道的孤胆英雄事迹——冲出黄巾军重围,引援军救助北海。

由此看得出,太史慈这个人,年纪轻轻就表现出了谋略过人,且凡事敢说敢做的一面。尽管他行事的手段有些狡诈和卑劣,但本身是身处这个万事不公的腐朽时代,所以如此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果然,州吏听信了太史慈的说法,和他一起出城逃走……却不想太史慈半路却借故溜回了洛阳,并将自己郡府的文书提交了上去……如此一来,有司衙门手中就只接到了太史慈所送来的,郡府的奏章。而州府虽然事后重新派人送来文件,却也于事无补,在这件事情的判罚上,被郡府占到了先机和优势……

专题: 小说新三国演义   写三国演义小说   查小说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