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常理的三国演义小说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这部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和英雄人物的故事。然而,在阅读《三国演义》时,可能会发现一些与历史记载或现代历史学认知不符的情节和描述,这主要是因为《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它在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之间做了平衡。

以下是一些可能被认为是不合常理的《三国演义》情节:

1. 夸张的角色性格描写:《三国演义》中的许多角色,如刘备的仁德、曹操的奸诈、关羽的忠勇等,都被艺术地夸大。即使是历史中确实存在的角色,其性格特质往往被文学化,以适应故事的需要。

2. 虚构的事件和对话:为了推动故事发展和刻画人物性格,《三国演义》中包含了一些虚构的事件和对话。例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虽然展现了关羽的勇猛,但事实上并没有历史记载。

3. 历史事件的改编:为了构建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三国演义》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改编或合并。例如,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虽然历史上确有其事,但《三国演义》对这一事件的描述和细节进行了艺术加工。

4. 对人性的普遍探讨:虽然《三国演义》在很多地方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调整,但它仍然试图探讨人性的普遍主题,如仁义、忠诚、智慧等。这些普遍性的探讨超越了历史事件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其目的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通过文学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构建情节,以达到吸引读者、传递价值观的目的。因此,理解《三国演义》时,需要将其视为文学创作,而非历史纪实。在深入解读时,可以结合历史研究,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

不谈史实,三国演义的漏洞情节有哪些?只从这本书的逻辑来看

2、定南四郡时跟黄忠斗了3次,上百回合不分胜负书写了一段英雄相惜的佳话。然而转眼到了汉中王时期,就瞧不起老将还骂人是老革了。让人更别扭的是,被演义续命到伐吴时的黄忠,不计此嫌喊出了“为关羽雪恨”的口号。

公认《三国演义》贬曹,实则用力过猛,手法拙劣网页游戏上下黑屏可以调么,过犹不及!

不合常理的三国演义小说

很多读《三国演义》的热血青年多少都有些“英雄情结”,甚至梦想着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英雄而对那段历史十分向往。然而残酷的事实是,即使生在那个年代,你极有可能成为流离失所的百姓中的一员,或者是战死沙场的炮灰,好一点的也许会成为一名隐士而远离战乱,仅此而已。我们之所以能够如此悠然自得的畅谈古今,当然要感谢我们如今所处的太平时代!

可以说曹操赤壁之战败走华容道,三次大笑而三次中埋伏的情节是本书最为搞笑的情节之一,其“被打脸”程度堪比喜剧片。然而历史上关于曹操败走华容道并没有多么详细的记载,更没有屡次中埋伏而被关羽义释的情节。小说此处情节无疑把曹操描写成了一个小丑,而又遭到如此狼狈不堪的打脸,可见作者对其之厌恶。

《三国演义》:一本“毒害不浅”的“意淫”之作!

作为一个读者,你是否也为那些在帝王基业下的“累累白骨”而感到“不寒而栗”?或者一点同情和怜悯之心?我估计绝大多数都没有,因为茶余饭后,人们“津津乐道”的,几乎都是周公瑾的雄姿英发、关云长的义薄云天、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赵子龙的一身是胆,甚至是“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曹操!毕竟,“绝世美女”和“黎民百姓”相比,哪一个话题的“敏感度”更高?这里“不言而喻”!

至于王侯将相在“建功立业”的战争中,对普通平民造成的灾难,书中基本都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笔带过,读者也就完全忽略,试问曹操破徐州、破荆州之时,城里的百姓咋样了?赤壁之战那“灰飞烟灭”的十万曹军,有几个能够在浩瀚青史之中留下姓名的?

《三国演义》是以宏大史观的帝王视角,以及宏大叙事的写作手法,来描述那一段“群雄并起、战火连天”的历史,正因为《三国演义》写得精彩,才使得读者不知不觉的身陷其中,把自己代入其中的某个帝王将相的角色,甚至出现自己也成了“逐鹿中原”一份子的幻觉,完全失去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正常视角。

这样说吧!截止到目前为止,某小日子国家已经向大海里排放了超过万吨的“核污染废水”了,你又几时“怒发冲冠”一下?有用吗?你尽管抗议,小日子会鸟你吗?联合国那么多理事国,都对此“束手无策”呢,!这样的国际大事,会轮得到你来“评头论足”?你就别在这里“痴人说梦”了,赶紧地,洗洗睡了吧!

有趣的是,很多人反而喜欢指点江山,高谈国际局势,仿佛自己就算不是某个国家元首,也应该是治世之能臣,甚至出现自己“轻摇羽扇”、击退百万曹军这样的“幻觉”。修身、齐家都远远未做到,总想着如何平天下,连眼前摔倒的老太太都不敢扶一下,却还动不动就“怒发冲冠”地“虽远必诛”,这是不是很可笑?

三国演义有哪些逻辑不通的剧情?

都有七十万大军了,还让周鲂断啥发设啥伏,直接一路平推啊。当然,更头铁的是曹休,他手里能有多少军队?战后投降东吴的魏兵数万余人,也就是说曹休大概十几万,居然敢正面和七十万大军硬碰硬,最后中伏的情况下尚能全身而退,不知道是曹休和贾逵太神勇,还是吴军太废。

演义中东吴兵力增长最多的一次可能就是夷陵之战,灭了刘备75万大军然后估计收编了许多,演义里夷陵之战事关东吴生死存亡,东吴前后大概也就拿出二十万兵力,结果夷陵之战后不久的石亭之战,就蹦出了七十多万大军,最合理的推测就是收编了刘备的兵:

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是出动五十万大军,说起来这里毛宗岗点评过诸葛亮小题大做。但到第一次北伐曹魏,变成了三十万大军,之后几次北伐都没到南征孟获的手笔,最多一次也就是第五次北伐的三十四万大军,这是看不起曹魏,还是孟获更强?亦或者是孟获抗蜀主力,司马懿游而不击?

只能说明古人打仗比较简单,比拼个人武功,不讲究团体配合。

刚结义的三人能够配合默契:刘备、关羽和张飞虽然刚刚结义,但在战斗中却能够默契配合,互相信任,这种快速形成的默契在实际情况下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磨合和训练。

三人联手击溃黄巾军:三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在没有实际军事经验的情况下,竟然能够成功地策划并击败黄巾军?这在现实中显得过于侥幸和不太符合常理。

刘备等人在桃园结义:在现实中,人们结义的场景通常是在重要场所或庄重仪式上,而桃园并非正式的结义地点,这种简单而随意的结义方式不太符合传统礼仪和常规。

《三国演义》很好看,但有些内容不符合历史

总之,《三国演义》作为精彩的古典小说,罗贯中在书中极尽夸大渲染之词,美化或者丑化了故事中的各色人等,让我们看到了栩栩如生的,精彩绝伦的,性格十分突出的英雄或者恶魔人物群像。使得大众在茶余饭后有了丰富的议论内容,增添了生活情趣。

空城计则是曹操所为,有一次曹操大军出城收麦子去了,吕布军队杀了过来。曹操情急之下把随军家属全部派到城墙上站岗。吕布在城楼下一看,满城莺歌燕舞一派祥和,他又看到城外面有一片树林深不可测,他想曹操素来奸诈,绝不会弃城池于不顾,于是几万大军望风而逃。

正如陈寿所说:“然而诸葛亮的才干,长于整治训练军队,奇谋制敌方面却有所短缺。治理百姓之才干,强于他为将的谋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诸葛亮的短处——谋略其实不足。如若不然,他也不会“七出祁山”屡屡失败,也不会安排那个不靠谱的马谡去守街亭了。

单机游戏制霸三国2怎么玩《三国演义》的部分史学错误!和文学虚构没有半点关系

帝教取宗族世谱检看,令宗正卿宣读曰:“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

这里还延伸出一个问题,《演义》中的『州』,有时被视为一个行政区划,有时则仅仅被视为一座城池,甚至出现了“诸葛亮取南郡,张飞取荆州,关羽取襄阳”的笑话来,而且,关羽第51回已取了襄阳,到了第73回又“攻拔”了一次襄阳。

5部别出心裁的三国小说,拨开历史迷雾,重塑魏蜀吴争霸战

既能在第一部《暗战定军山》中看到曹魏许都中的反间谍行动,也能在第二部《雾锁荆州》中看到三国间谍在蜀国荆州斗法,第三册《火烧连营》主攻东吴建业中的间谍网,第四部《江东杀机》则从东吴迁都武昌开篇,讲述孙权肃清境内间谍势力,逼得隐藏在武昌各行各业中的三国高级间谍全面现身后的乱斗。每一部都有不同的间谍战斗,精彩异常。

为何易中天指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混蛋,不建议大家读?

易中天先生在2020年的一次直播中表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红楼梦》是名正言顺的NO.1,《西游记》第二,《水浒传》第三。而《三国演义》我认为是混蛋,不建议大家读《三国演义》,我与《三国演义》汉贼不两立。

专题: 章三国演义小说   新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原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