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演义》的小说结构论文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以下是一些可能的主题和分析方向,供您参考:
1. 情节结构与叙事艺术:分析《三国演义》如何运用传统叙事手法构建情节,包括主线与副线、高潮与转折点的设置,以及如何通过人物对话和行动推进故事发展。
2. 人物塑造与角色发展:探讨《三国演义》中不同人物的塑造方式,包括性格描绘、心理变迁和角色关系的发展,以及如何通过特定事件凸显人物性格。
3. 历史与文学的融合:分析《三国演义》如何在传统历史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化处理,包括对历史事件的虚构、对人物言行的文学化表现以及如何平衡历史真实与文学创作的界限。
4. 主题与象征:深入探讨《三国演义》中所蕴含的主题,如忠诚、智慧、仁爱等,并分析其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如何通过特定场景、物品或行为来象征更深层次的意义。
5. 文化背景与影响:讨论《三国演义》所处的文化背景对其结构和内容的影响,以及它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影响,包括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启发与模仿。
6. 读者接受与文化意义:分析《三国演义》如何通过其结构吸引不同层次的读者,以及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解读和影响。
7. 现代视角与重新解读:从现代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三国演义》的结构与内容,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包括性别角色、社会变迁、文化冲突等方面的讨论。
在撰写论文时,您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或者多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文本细读、历史背景分析、文化比较等方法,以多角度、全面的视角进行探讨。此外,引用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思考,也是提升论文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国演义》的整体视野:结构,应强化严密性
前后矛盾,在《三国演义》的不足中比较突出。袁绍传檄发兵,曹操令刘岱、王忠打曹操旗号去阻刘备,防其与袁绍夹击。程昱告曹操曰:“恐刘岱、王忠不称其使。”曹操回答说:“吾亦知非刘备对手,权且虚张声势。”而且分付刘岱、王忠:“不可轻进。待我破绍,再勒兵破备。(见《三国演义》第120页)” 曹操明明知道刘岱、王忠“非刘备对手”,而且特别分付“不可轻进”,但是,接下来却写曹操“差人催刘岱、王忠进战”,就明显前后矛盾,叙事缺乏整体考量,前后观照(见《三国演义》第121页)。
结构的严密性,是就谋篇布局而言的。一部作品能不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结构的严密性是极其重要的,直接体现作品的内在联系。具备严密性,内在联系就缜密,失去严密性,也就失去了内在联系,就如麻袋装土豆,看起来是一包,倒出来却散乱无序。
2016删档内测网页游戏《杜贵晨文集》(第二卷:)「罗学」与《三国演义》研究(25)
三国演义的小说结构论文
毛宗岗对《三国演义》内容的修订,不是机械的挖削或嵌入,而是生动的再造;不是概念的附加或演绎,而是将题中原有或应有之义合情合理地生发开来,使之更加集中和鲜明,至于评语中发挥的艺术见解还在其次。因此,毛本的人物性格更臻完美统一,结构更趋宏伟严谨,语言更加锤炼而富于文学性,较嘉靖本等各旧本艺术水准有了很大提高。
这段评改很容易引起当时读者对现实的联想。而毛宗岗也必于此别有会心,否则便不会作如此细致的评改。而如果他没有对清廷招降纳叛、软硬兼施政治措施的感触,必不能别有会心于此。所谓“古今同叹”,正是生活在清朝高压下具有民族气节的汉族知识分子对失节者的蔑视和痛惜。
李儒劝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从来权臣大都如是。]因荐蔡邕之才。卓命征之,邕不赴。[初念原好。]卓怒,使人谓蔡邕曰:“如不来,当灭汝族。”[求贤之法太峻。]邕惧,只得应命而至。卓见邕大喜,一日三迁其官,拜为侍中,甚见亲厚。[孔光屈节于董贤,谷永依托于王凤,扬雄失身于新莽,龟山应聘于蔡京,古今同叹。](方括号中文字为毛评)
当然,据《缺名笔记》载:“本朝(按指清——引者)羁縻蒙古,……引《三国志》‘桃园结义’事为例,满洲自认为刘备,而以蒙古为关羽。”但那是清朝统治者就满蒙关系而言,对汉、满关系从未作过此种类比。而且,这种以刘、关喻满、蒙之比,恰恰忽视了汉族知识分子“拥刘反曹”正统观中暗含的反清民族意识,所以清统治者才能允许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鼓吹尊蜀的思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能这样写。毛本加强了拥刘反曹倾向,在汉族读者中顺应了反清斗争的民族要求,也始终未遭禁毁。倘以毛本的这个“侥幸”逆推评改者毛宗岗加强“拥刘反曹”正统思想是为清统治者入主中原辩护,岂不是厚诬古人,把毛本一时侥幸变为大不幸了吗?
然而,有的同志却认为:“清初毛宗岗继承和发展了朱熹的正统观点,作为自己评改《三国》的指导思想,这对维护清王朝的正统地位,有现实意义……。这或许也是毛本《三国》在以后三百年中得以广泛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这种论点实在牵强附会。首先,朱熹帝蜀的正统观是以“地”不正而“理”正为南宋偏安之局争正统的,而清王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是“地”正而“理”不正(不姓朱)。在有弘光、永历等南明小朝廷偏安南方,许多反清武装力量存在的情况下,这种论“理”不论“地”、为偏安者争正统的“拥刘反曹”正统观,怎么会“对维护清王朝的正统地位,具有现实意义”呢?其次,清统治者固然是以“雪君父之仇”为招牌入主中原的,但正如曹魏是所谓受禅于汉献帝一样,按照朱熹的正统观,也不可谓得天下之正。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鼓吹“拥刘反曹”的正统观,对维护“清王朝的正统地位”绝无帮助。
王夫之对刘备颇有微辞,其所以尊蜀汉为正统,乃是“为汉惜”“不忍其亡”,是对故国风范、汉官威仪的深厚眷恋之情。顾炎武有诗说:“传与儿曹记,无忘汉腊年。”[]这种至死靡他,期世代相传的民族感情,通过“拥刘反曹”以寄托下来,发扬开去,实在是当时民族斗争的历史必然。尽管我们不能肯定毛本强化“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是为了反清复明,但是对于毛宗岗这样一位关心现实的评点家,我还是倾向于认为他是有这种寓意,至少在客观上顺应了这种民族要求。不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毛本便不会压倒一切旧本而盛行于世。
罗贯中的时代不存在“为偏安者争正统”的问题,所以嘉靖本“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不一定发生民族主义的意义。然而,清朝作为金民族的后裔入主中原,南明小朝廷局缩闽地,时局大类东晋和南宋之偏安江左。故尔此时“拥刘反曹”便重新成为民族斗争的思想武器。例如,一六四五年身为南明督师的史可法在致清摄政王多尔衮的信中,就曾援引帝蜀寇魏的观点为南明政权争正统;农民起义军将领李定国归附南明抗清,也是把永历比作刘备,而以关羽、张飞自任。南明亡后,一些坚持反清复明的遗民也往往借“拥刘反曹”鼓吹修史应存南明统绪。戴名世《南山集》狱等就是因此触祸的例子。王夫之《读通鉴论》曾指出:
这一段史论把“拥刘反曹”正统思想归结为“为偏安者争正统”,是符合历史实际的。然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作者在清人统治下,不可能进一步指明东晋、南宋拥刘反曹“为偏安者争正统”,实际上是中原人民反抗北方民族入侵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感情的表现。陆游的诗说:“邦命中兴汉,天心大破曹。”就是以蜀汉喻南宋,曹魏喻金国,表现南宋军民坚决抗金、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
《三国演义》不光写司马懿存在诸多重大疏漏,写刘备,写诸葛亮等核心人物,也都存在重大疏漏。《三国演义》一再一开始就说刘备“喜怒不形于色”,可是,刘备有多少时候“每临大事有静气”,“喜怒不形于色”?《三国演义》总是说刘备“德声”远播,可是,《三国演义》写了刘备多少“德事”?《三国演义》时称刘备“刘豫州”,可是,读了《三国演义》,谁能明白刘备牧豫州之事?得知孙夫人为刘备投江殉情,刘备为什么没有丝毫反应?惨败彝陵,耗空国力军力,久留白帝城,疾病缠身,行将就木,而太子刘禅不堪造就,行前又与诸葛丞相翻脸,此时刘备能心如止水,什么也不想么?刘备至死不回成都,又是为什么?这一系列问题里,漏掉的内容是不是太多?
曹真被诸葛亮大败,羞愧病倒,司马懿首获将印,总魏大军,这对司马懿、对曹魏,乃至对三国历史,都是一件大事。按之常理,魏主遣人去取将印,是圣旨,曹真不敢不奉旨。再则,魏主传旨去取,司马懿无须面对曹真,即不至彼此生忌。但司马懿却偏偏奏请“自去取之”。司马懿难道不知魏主传旨取印,避免彼此生忌更好?为何奏请“自去取之”(见《三国演义》第524页)?读完《三国演义》,有多少人明白司马懿为何如此?这个疏漏大不大?
诸葛亮完败夏侯楙与曹真,魏中上下恐慌,魏主曹睿不得不重新启用司马懿。司马懿夺取街亭,大胜而归,乘势请“大兵并力收川”。曹睿“大喜,令懿即便兴兵”,却为尚书令孙资所阻。司马懿请兵收川,便欲攥取兵权,大军已然到手,却被孙资当即搅黄。此事连曹睿都觉得尴尬,只好问司马懿“此论若何”。司马懿竟然说:“孙尚书所言极当。”(见《三国演义》第509页)司马懿到手的兵权,立即被夺,不仅不怒,反而称赞。读完《三国演义》,有多少人明白司马懿为何如此?这个疏漏大不大?
诸葛亮用马谡的离间计,使司马懿贬归乡间为民。以司马懿父子的野心与狠毒,忽然从托孤重臣一撸到底,如何会平心静气,毫无反应?(见《三国演义》第483页)读完《三国演义》,有多少人明白司马懿为何如此?这个疏漏大不大?
曹丕驾崩,司马懿受命托孤,得与朝政核心,参决军机大事,却自请离朝,远督雍凉(见《三国演义》第482页)。读完《三国演义》,有多少人明白司马懿为何如此?这个疏漏大不大?
《晋书•宣帝》载:“魏武(曹操)察帝(司马懿)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见《晋书•卷一》第20页)”曹操不许司马懿染兵,嘱曹丕不准司马懿“预汝家事”,防范不可谓不严,但司马懿偏偏在曹丕之世就成了托孤重臣,跻身朝政核心,参议军机大事!读完《三国演义》,有多少人明白司马懿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这个疏漏大不大?
而疏漏,正好与此相反。所谓疏漏,是指因种种原因而形成的作品内容与结构缺失,即通常所说的漏洞。这是对作品内容与结构形成损害的主要问题,也是《三国演义》中存在的常见不足。粗看《三国演义》,就时有不够缜密之感,越是细读,发现的大大小小疏漏就越多。如果将《三国演义》的疏漏统计一个数字,可能很多人看了都会吃惊。这里,先说几个大疏漏。
符合作品整体的需要,自身连贯畅通,符合逻辑以确保情节的可信性,是情节设置的三大基本问题。但解决好这三大基本问题,只是情节设置的起码要求,要达到起伏跌宕,曲折万变,详略得当,张弛有度,紧张精彩,妙趣横生,具备令人俯仰慨叹,拍案叫绝的艺术效果,还需要精心构思,反复推敲。
对每一个紧张惊险的阶段,《三国演义》都只有堵,没有追,相关线索一再中断,连阶段性情节都不完整,更不要说充分到位的环环紧扣故事了。
第三阶段,曹操望西而走,又遇郝萌、曹性、成廉、宋宪挡路,如果此时吕布、高顺、魏续、侯成、张辽、臧霸群起追杀,曹操被前堵后追,四面受敌,分分秒秒身陷绝境,生死常在一瞬之间,情势该有多么紧张惊险!情节该有多么扣人心弦!(见《三国演义》第58页)可惜,此前的线索,在此全部中断了,只见堵,不见追。
第二阶段,曹操正“望北而行”,遇张辽、臧霸挡路,急忙“望西而走”,两条线索又同时中断了。曹操望西而走,张辽、臧霸干什么去了?为何不追?吕布与高顺、魏续、侯成干什么去了?为何不合兵追杀?
第一阶段,曹操本已夺下西寨,不想高顺率魏续、侯成引陷阵营来救,与曹操死战至天明。双方正激战,吕布引军杀到,两下夹攻。曹操大败,“望北而行”,这条线索到此就中断了。吕布与高顺等分明与曹操大战,曹操北逃而走,却没人追赶,令人不禁要问:吕布干什么去了?为何不追?高顺、魏续、侯成干什么去了?为何不追?
三国乃群雄并起的乱世,要演绎这种乱世纷争,更当有战略考量与全局视野,多方联系,有呼有应,方显高瞻远瞩与雄才大略;如果仅在一战一役上玩儿点计谋,对其他视而不见,互不相连,自然难以展示纷繁复杂的三国历史。但《三国演义》因整体视野时有缺失,在情节的衔接连贯方面,不尽人意之处便时有所见。曹操讨吕布,战于西寨,就因阶段与阶段之间的线索中断,造成了衔接不紧,连贯缺失。曹操遭高顺与吕布夹攻,危机四伏;突围而出之后,又多次被前堵后追,险情不断,生与死,常在一瞬之间。如此紧张惊险的情节,《三国演义》却连各个阶段的过程都未叙写完整,连贯性就难免断裂了。
阶段与阶段之间,除了以自身的时空联系来衔接贯通,前后的呼应也很重要。《三国演义》叙事,不大讲究前呼后应。比如:许田围猎,曹操已露篡汉野心(见《三国演义》第108页),但此后曹操至死再无篡汉之举,便因缺少照应而成了悬疑。挂上墙的剑,最终没有出鞘,作品中自然会留下明显的硬伤。本该有的照应却没有,很大程度是因为缺乏战略考量与全局观照。马腾曾要董承联络刘备,共诛曹操,复兴汉室(见《三国演义》第112页),但在刘备杀车胄,夺徐州,曹操率大军来攻之时,刘备不是去联络与他结盟的马腾,共御曹操,而是去联络“与我未通往来,今又新破其弟”的袁绍(见《三国演义》第117页),就因缺失战略考量与全局观照而断了线,失去了故事的连贯性。
比如刘备为安喜县尉,“在稠人广坐,关张则侍立左右,终日不倦。”也就是说,三人行必相随。刘备出郭迎接督邮,关、张在侧,也佐证了三人行必相随。但在其后,督邮辱骂刘备之时,写关、张的线索莫名其妙的中断了;督邮无礼,关、张已怒,如果督邮无端辱骂刘备时关、张二人在侧,那将如何?“次日,督邮先提县吏去,勒令其指称县尉害民。刘备几番自往求免,俱被门役阻住,不肯放参。”刘备“几番自往”,写关、张的线索又无端中断了。如果关、张同行,“门役”还敢不“放参”么(见《三国演义》第8页)?显然,这里的各个情节之间,就因写关、张的线索中断而衔接不紧,连贯缺失,造成于情于理不合。
作品的衔接紧密,环环紧扣,要以一定的线索来贯穿,因此,把线索理清并把握好,是保证衔接紧密电脑以前游戏网页叫啥名字,环环紧扣的基础。特别是长篇作品,其整体都包含若干阶段,每个不同阶段,又都有多条相对独立的线索;理清并把握好这些线索,才能脉络清晰地写好每个阶段。而在多条线索中,抓住并突出主线,又是关键。将每个阶段的相对独立主线厘清,并理清主线与多条线索的关系,对相关的方方面面作清晰完整、主次分明的叙写,对相关的人物作各具特色、轻重适当的刻划;然后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阶段衔接紧密,环环紧扣成整个作品,整个作品就会既阶段清晰又整体流畅,既形象鲜明又轻重适当了。如果连矛盾主线都不清晰,还能将作品前后贯通,衔接紧密,环环紧扣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吗?
长篇作品,要由许许多多的故事组成;这许许多多的故事,必须衔接紧密,环环紧扣,才能使作品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许许多多故事中的每一个故事,又由许许多多的情节组成;这许许多多的情节,也必须衔接紧密,环环紧扣,才能使故事完整。作品的整体性,是以故事的完整为基础的:故事的完整性,又是以情节的完整并衔接紧密为基础的,因此,情节衔接紧密,环环紧扣的重要,就不言而喻了。
《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的构文特色
旁征博引,图文并茂,祝老师的文章,让我们看得也历历在目。我读过这三部书后,常常会这样想:这些小说写了那么多人物。据统计《红楼梦》写了983个人物,《三国演义》写了980个人物,《水浒》写了725个人物,而且这些人物大多数还有名有姓。我就想,人物这么多,为什么我们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繁乱,相反还会历历在目,清晰可数,这名著到底是名著啊!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写书人一定有很多的绝招,这诸多的绝招中,我只想从书作的框架结构特色方面说几点粗浅的认识。
深度好讲座,分析得非常精辟!!!专题: 小说版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二小说 听小说三国演义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好的句子
下一篇小说三国演义的真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