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我国白话小说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小说之一,其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它以中国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一段历史为背景,主要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纷争和人物的故事。这部作品在明朝时期就广受欢迎,对于后世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是用白话文写成的,白话文是中国古代文言文的对称,指在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学语言,易于理解,更适合大众阅读。相比文言文,白话文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上都更加贴近日常口语,因此《三国演义》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普及历史知识和文化传承。

建国后,为什么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删掉的这两本家喻户晓

这些书中的人物、故事与情节早就融入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后代随着作品影视化翻拍的大火,更让人对这些耳熟能详的书籍印象深刻。毫不夸张的说,四大名著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文学价值通过故事娓娓道来,增加后人文化素养。

三国演义是我国白话小说

比如现在几乎无人不知的四大名著,它们均是发源于明清两代繁荣的小说文化云游戏是不是就是网页游戏,古人为我们撰写了一部部震撼人心的文学经典。不过你知道吗,最开始我国可是存有6大名著的,只是建国后其中两本家喻户晓的著作被删掉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看似古文,实为白话,只因为罗贯中讲究语法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称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郡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隆中)“躬耕陇亩”。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也谈三国演义

统治阶级内部无休止的内耗,使政府国库空虚。国库空虚,统治阶级势必会加大对百姓的压榨,加上元贵族对农民土地的兼并,使赖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失去土地,导致农民无法生存,无法生存的农民除了走上造反的道路,已再无他路可走。于是,便发生了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

九年级文学常识与名著

【示例一】我选宋江,宋江为人仗义,从他冒死给犯下死罪的晁盖通风报信帮助他逃脱官府的捉拿可以看出。同时他又是一个愚忠愚孝之人,总想着被招安,高俅带兵攻打梁山被擒,他却低声下气地乞求高俅息怒,希望促成招安。

【示例二】吴用为了让卢俊义落草,扮作算命先生,来到卢处为其卜卦,言其将有“血光之灾”,又利用卢的恐惧心理,送他四句暗藏“卢俊义反”的卦歌,卢俊义依言到梁山泊躲避,结果被告发,走投无路,卢俊义被“逼”上梁山。

【示例一】为了破高廉的妖法,宋江派戴宗和李逵去寻找公孙胜。到了公孙胜家时,公孙胜母亲却说公孙胜不在家。戴宗又派李逵前去,吩咐他去闹,但不要伤害其母。李逵扬言要烧了公孙胜的家当,并用斧头砍翻一堵墙,作势要砍公孙胜的母亲,公孙胜无奈才现身。后公孙胜带二人见罗真人,李逵又惹祸,在戴宗的再三请求下,罗真人派黄巾力士救出李逵,最后公孙胜和他们一起前往高唐州。

【示例二】林冲本是八十万禁军教头,遭高俅和高衙内陷害,被发配沧州。后来,高俅又买通陆谦放火暗算林冲。林冲忍无可忍杀死陆谦,雪夜投奔梁山。林冲本有较好的出身和家庭,但为黑暗势力所迫,走投无路,被逼上梁山。

【示例一】鲁智深三拳打死了欺侮金翠莲父女的镇关西,被官府追捕,逃到五台山削发为僧,后因在野猪林救林冲而得罪高俅,只能落草二龙山,最后投奔梁山。鲁智深本出身社会底层,因行侠仗义、打抱不平而惹了官司,最后一步步走上梁山。

《三国演义》是文言文?语文老师哭了!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三国演义》与诸葛亮主义

后来我一看,这个社会,不是我一个人喜欢诸葛亮,其实几乎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做诸葛亮。做诸葛亮好啊,动动嘴皮子,什么都搞掂。张飞呢,寻死觅活,还不一定搞掂。再后来,我懂了点事儿了,知道中国社会现代化精神,表面上看是在反传统的基础上铸就的,但是骨子里却是另一回事,完全是从《三国》里学来的,或者可以称为“诸葛亮主义”。

小时候非常喜欢看《三国演义》,觉得诸葛亮实在聪明,非常羡慕诸葛亮,并暗暗立志要做一个像诸葛亮一样的聪明人。我的一个朋友特别喜欢张飞,成天弄把木头刀晃来晃去,也不知道他是因为有一把玩具大刀而喜欢张飞,还是因为喜欢张飞而爱上了玩具大刀。反正他是较少的喜欢张飞的同学中的一个。对喜欢张飞的同学,我是不怎么看得起的,心里想,那个**,只配做诸葛亮的二尾巴。你看,我就是这样中了《三国演义》的毒害了。张飞那是怎样的人呢?忠义双全,勇武过人,有什么不好?但是,我偏偏喜欢诸葛亮。

《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

毋庸讳言,在某些人肯定毛本斐然成绩的同时,另外一些人却很不以为然,甚至颇多訾议。争论的范围似仍可纳入前述的两个方面,焦点则可概括为是否忠实于罗贯中原著。这涉及到文艺创作规律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又不得不与版本纠缠在一起,实在是“剪不断,理还乱”,姑且各存异见,留待他日评说吧。只是无可撼移并需要重申的是,毛氏父子修订的已非罗贯中原著初始之面目的新本《三国志演义》,很快替代诸明刻本而风靡海内外,成为三百年来最为流行的本子,以至于现当代出版的读物,莫不以此为底本来加以整理并付梓刊行。[(18)]

其次,从加强作品思想倾向和艺术效果的角度看,毛本的修改倒是相当成功的,即毛本对原作中固有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进行了必要而巧妙的艺术加工。这方面的修订,虽多表现为局部的增删、枝节的改补,但它取得的成效却不可低估。如妇孺皆知的“秉烛达旦”的故事:“关公收拾车仗,请二嫂上车,亲自护车而行。(于路安歇馆驿。操欲乱其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操见公如此,愈加敬服)[(17)]既到许昌,曹拨一府与关公居住。”不可否认,后人之厌憎曹操之奸恶虚伪,赞美关公之光明磊落、节义凛然,无不与这个小小的细节有关。

再来看刘备。毛本介绍他时谓:“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第一回)真是英雄的介绍!可嘉靖本第一回叙及刘备登场时,在“那人平生不甚乐读书”后还有“喜犬马,爱音乐,美衣服,少言语,礼不下于人,喜怒不形于色”等句。这亦有所本。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曰:“先主不甚好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也许,毛氏觉得把刘备写成一个倜傥风流的人物,虽忠实于史传,却悖于他所演义的形象之完美,故而删弃不惜吧。

先说曹操。嘉靖本是这样写的:“见一彪人马,尽行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乃汉相曹参二十四代孙。”(卷一第二则)可到了毛本,却仅剩下“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第一回)几句冷冰冰的客观叙述,那些褒扬之辞已无影无踪了。

毛宗岗在批评《三国志演义》时说:“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何?吴魏是也;闰运者何?晋是也……陈寿之志,未及辨此,余故折衷紫阳纲目而特于‘演义’中附正之。”[(16)]可见其“以汉室宗亲”的封建正统思想相当严重。自然,这种“崇刘贬曹”的观念贯穿于他修改工作的始终。兹以曹操和刘备的出场为例,且看毛氏父子对魏、蜀两大对立集团领袖的截然相反的态度。

鲁迅先生间练精辟地为毛本的修订工作划了个大致轮廓。需要指出的是:历来研究者大多仅就“凡例”所举几点去评论,却很少放开眼光,发现“凡例”之外的其他方面的材料,至于毛本在修改中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成就,注意得就更少了。其实,毛本所改绝不止于“凡例”中提到的那些;再者,只有具体分析毛本对原著在思想倾向和艺术表现上改得究竟如何,才能比较出它的价值,进而给予它客观正确的评价。应该说,毛本更加突出地宣扬了尊刘抑曹的正统观念和封建伦理道德,同时又加强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在表现技巧、文辞修饰等方面也有显著提高。下面就从两个方面简单地加以阐述。

凡所改定,就其序例可见,约举大端,则一曰改,如旧本第百五十九回“废献帝曹丕纂汉”,本言曹后助兄斥献帝,毛本则云助汉而斥丕。二曰增,如第百六十七回“先主夜走白帝城”,本不涉孙夫人,毛本则云:“夫人在吴闻猇亭兵败,讹传先主死于军中,遂驱兵之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三则削,如第二百五回“孔明火烧木栅寨”,本有孔明烧司马懿于上方谷时,欲并烧魏延。第二百三十四回“诸葛瞻大战邓艾”有艾贻书劝降,瞻览毕狐疑,其子尚诘责之,乃决死战,而毛本皆无有。其余小节,则一者整顿回月,二者修正文辞,三者削除论赞,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己。

最早提到毛本的,是与毛氏同时对《三国志演义》做过修订工作的李渔。他在评阅毛本时赞道:“余兹阅评是传之文,华而不凿,直而不俚,溢而不匮,章而不繁,诚者第一才子书也。”不仅肯定毛本在文字润饰和纲目修订上的优点,而且还指出它比原著在艺术内容上更加充实与完整。

基于从形式到内容都独具特色的李卓吾评本在当时造成的不凡影响及对以后产生的重要作用,学术界已公认,正是以之为底本,才有了后来盛行不衰的毛本;更有学者主张钟惺评本和李渔评本亦莫不如此[(13)]。我们完全可以把承前启后的李卓吾评本与嘉靖本、三国志传本和毛本并列为最重要的“三国”版本。尽管《三国志演义》的版本既多且杂,但三百多年来,最为民众所熟的孔明、曹操等人物形象,却是从题为“茂苑毛宗岗序始氏评”的《第一才子书》得来的[(14)]。所谓“自毛本行,罗本原本便也废弃而不为人所知”;“一切旧本乃不复行”[(15)]。诚如所言,《三国志演义》普及最广的通行本非毛本莫属。

二、开《三国志演义》系统批评之先河。纵观三国版本,最早公开标榜“批评”的是余象斗本。此前的嘉靖本,虽也有小字夹注,对正文进行解释、说明或补充,然并非表述评点者观点的批评。而余象斗的“批评”,也不过相当于眉批,针对小说的具体情节加以评说游戏盒子是否可以连接手机,多就事论事,缺乏独到的理论见解与深刻的艺术分析,文字比较简略。到了李卓吾评本,则不仅有眉批,且每回回末还有总评,总计字数多达数万,因而形成了比余本完整得多的批评系统。

一、首次将《三国志演义》由二百四十则合并为一百二十回,回目也由单题变为双题。虽然合并得很简率,回目亦长短参差,但一百二十回的形式却被后来大多数版本所沿袭,清初毛氏父子的评改本便是在此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的。

金文京先生的见解不乏独到之处,但许多问题他却无法给予圆满的答复。仍以关索故事为例吧。人们不禁要问:商人既以赢利为第一目的,何苦还要搜肠刮肚地虚构故事,并颇费心机地插进原文中去呢?且不说插增故事的商人是否具备杜撰传奇的才能,单是那份淡泊名利的耐心便足以令人心生疑窦了。还有,林林总总的志传系统二三十种本子,为何插增部分大同小异呢?是共同遵从一个母本,还是相互之间借板袭用?种种疑难,恐非金先生三言两语所能判明。

《三国演义》的成书版本和作者

《三国演义》的版本有数十种,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四种。现存最早的是嘉靖本,书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明嘉靖壬午(1522)刊刻,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全书分二百四十则,二十四卷,约八十万字。卷首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蒋大器)序和嘉靖壬午(1522)关中修髯子(张尚德)小引。序云:“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誉录,以便观览",《引》云“简帙浩瀚,善本甚难,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加之该书注释内容,可推知该书不会晚于元末明初成书,先以抄本流传,嘉靖本有可能是最早的刻本。

三国题材的戏曲也非常丰富,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到司马昭复夺受禅台几乎都有剧本。金院本中就有《襄阳会》、《刺董卓》、《赤壁鏖兵》等剧目,南戏中也有《貂蝉女》、《周小郎月夜戏小乔》等剧目,元杂剧中有六十余种,《单刀会》、《西蜀梦》、《襄阳会》、《隔江斗智》、《三战吕布》、《火烧战船》都是其中的名作,还有部分内容为《三国演义》所没有。

由讲史话本整理而成的文学读本就是平话,平话亦称“评话”,以其"以俚语著书,叙述故事,谓之‘平话',即今所谓‘白话小说'者是也。”①现存说三分的平话有两种:一种是《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扉页有“甲午新刊”字样,即指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建安(今福建建瓯)刻本,另一种是《全相平话五种》之一的《三国志平话》,是元英宗至治(1321—1323)年间建安虞氏刻本,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内容与《三分事略》基本相同而叙述较详。记述刘邦、吕雉屈杀韩信、彭越、英布,司马仲相受命在阴间了结此案,使刘邦转生为汉献帝,吕雉转生为伏皇后,韩信、彭越、英布、司马仲相分别托生为曹操、孙权、刘备、司马懿,报仇的报仇,领赏的领赏。三国归晋后,刘禅的外孙刘渊从匈奴起兵反晋,自称后汉,灭晋报刘禅之仇。平话的内容除上述因果报应外,绝大部分为《三国演义》所吸收。

今天,为什么还要学古文?

商:一方面就像苏轼所说的那样,应该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像流水那样,自然成文,姿态横生。用庄子的话说,就是“天籁”,不完全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但是,文章还要另一面,那就是讲究章法,尤其是在古典文学的传统里面,因为古典主义是讲法则的。如果你能够很好地驾驭这些规则,而不是被它们所束缚,你就会如虎添翼。拿滑冰打比方,你还没学会滑冰的时候,冰刀就是一个障碍。一旦会滑了,冰刀就可以助你一臂之力,可以让你飞翔起来。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版   读三国演义小说   人小说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