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纪传体小说

0

《三国演义》实际上并不是纪传体小说。纪传体小说是一种以人物传记为线索,通过描述人物生平事迹来构建整个故事架构的文学形式。在中国古代史书中,纪传体被广泛使用,如《史记》、《汉书》等都是典型的纪传体历史著作。

《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古代中国历史小说,它以中国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历史背景为依托,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冲突以及各种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但并不是纪传体小说。《三国演义》更多地使用了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叙述手法,通过一系列事件串联起整个故事,同时穿插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虚构情节,以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吸引力。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不同——一个是史书,另一个是小说

陈寿,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他少年好学,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三国时代结束进入晋朝以后,他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陈寿四十八岁时开始撰写《三国志》。

三国演义纪传体小说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区别及联系

曹操代表的是东汉宦官的政治力量崛起,曹操的爷爷曹腾是汉灵帝、汉桓帝身边的大宦官,在东汉皇朝分崩离析的过程中,曹操得到以曹家即夏侯家为代表的宦官势力支持于是迅速崛起。而后曹操发布求贤令又取得寒门地主豪强的支持,但是曹操启用司马懿为代表世家大族政治力量,最后在魏文帝确立九品中正制是彻底的妥协。

刘备为何不能实现三兴大汉呢?我个人认为东汉立国的基础是河北豪强的支持,因此西汉萌芽的世家大族在东汉成型。东汉皇朝的权利结构是世家大族与皇族共天下,刘备虽说是皇室后裔,可是究其本为草根出生。因此政治上并未得到世家大族支持快玩游戏盒子加速怎么取消,刘备起点低又无重大力量支撑,三兴大汉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国演义(上)

《三国演义》原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根据历史上的三国故事编撰而成书的。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嘉靖壬午(1522)刊刻的。内容上的特点是“七实三虚”(章学诚语)。罗氏剔除了传说和话本中过分的虚构和想象成分,主要以《三国志》提供的历史事实为根据,加上一些传说和自己合理的虚构。但其中仍有一些迷信描写。现在流行的版本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加工过的。毛氏的加工使全书的情节更紧凑,更符合史实,并强强了其中固有的拥刘反曹色彩。语言也更文言化,回目更整齐化了。总之,提高了作品的文学性。

这在明代中叶以后。形成了三大系统:一是历史传奇类,二是神魔志怪类,三是世俗风情类。尤其是世情类,只是形式上还保留着章回,在内容上已与说话分道扬镳。以《金瓶梅》的出现为标志,中国小说已从古典的故事情节模式,向近现代的人物小说转变。其故事情节淡化到无法再“说话”。

《三国演义》的成书版本和作者

毛评本是目前流行最广的版本。毛即毛纶、毛宗岗父子,长洲(今江苏苏州),清初人,有清康熙刻本。毛氏对史实进行了一些辨证;增删了一些文字,更换了一些论赞,特别是对曹操,增加了诋毁性的文字,删削了赞颂式论赞,加重了拥刘反曹的倾向;把回目改为对偶式;托名金圣叹,卷首附了《读三国志传》,每回有回评、夹批。

另外,有《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实乃明朝万历、天启间无锡人叶昼所评,一百二十回,不分卷,中有眉批、总批,有明建阳吴观明、吴郡宝翰楼等刊本,俗称“假李评本”。《笠翁评阅绘像三国志第一才子书》就是以此为底本,再行批评删改的。

《三国志传》,现存万历刘龙田乔山堂刊本、万历壬辰(1592)余氏双峰堂刊本、万历汤宾尹校本等几种。该书与《三国志通俗演义》估计不是同一系统,书中有关羽之子关索一生的详细事迹,嘉靖本中没有关索事迹。《三国志平话》中写孔明南征时只有“关索诈败”一句。可见这一部分出自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花关索传》,共四集,分写花关索的身世、认父、进川、贬到云南。

话说三国演义

作为三国里,乃至中华历史 忠义 一词的代言人,出现再这里应不过分。关羽和诸葛亮一样,也近乎被妖魔化。但是不同的是,关羽的妖魔化,主要体现在老百姓的崇拜,黑社会拜他,做生意的拜他,开饭店的拜他。关二爷正是什么行业都涉足。关二爷一生,军功卓著,在刘备集团里,举足轻重,但为人傲气,导致荆州失守,被吴国生擒斩首。对一个征战沙场的将军来说,这个死法着实可悲。

说完三大君主,说到三国,不可能不提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可谓最成功的历史人物之一,诸葛亮绝对是神一样的人物。就演义里而言,诸葛亮几乎已被妖魔化,成为中华五千年以来智慧的代言词。一生功绩卓著,无论军事,政治均是旷世奇才,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均是流传至今的佳话。在演义里,诸葛亮的能力绝对在金字塔的顶端,毋庸置疑。但在正史里,起码他不能称之为军事家,他几乎没有带兵打过仗,但是他的政治才能绝对傲视华夏。他的许多故事在正史里是没有的或者没有记载,亦或者是有争议的。比如:三顾茅庐,究竟是刘备找诸葛亮,还是诸葛亮找刘备,这个就有争议。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大部分事迹均为虚构。诸葛亮的一生八个字可以完美的阐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建议有空看一下三国演义,秋风五丈原这一集,没有一个鼻子不酸的。

魏国政权的奠基人,魏国实际意义上的开国皇帝。非枭雄所能形容,为人奸诈,多谋,善统兵。一生大小战役无数,当然,和刘备一样,三国史上最著名的三场战役,他老人家参与了2场,分别: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前者帮助曹操一统北方,后者直接促成了,诸葛亮的隆中对的应验:三分天下。关于曹操的故事实在太多,非50字,乃至50万字所能描述,今人形容演义里的曹操多为:奸雄,枭雄,有褒有贬,但基本都肯定他的雄才大略。

《三国演义》的具体成书时间有争议,但《三国演义》并不是某一个作者的单独创作,而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各个社会阶层、特别是广大民众长期传讲演说的结果,参与创作的作者不计其数。即使有一个最后的整理加下写定者,他也只是这众多创作者中的一个。

元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出现新安虞氏(一说建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是今存最早的,也是已知仅有的一部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该书是民间传说中三国故事的写定本,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两栏,上栏图相,下栏正文。全书以司马仲相断狱故事为人话,正话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结束于诸葛亮病死。从平话的内容和结构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但整体描写粗枝大叶,文词鄙陋不通,故事情节离奇,多不符合正史记载,人名地名也多谬误,似乎还是未经文人润色的民间艺人作品。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自问世以来,取材于它的各类文艺作品不胜枚举。它的巨大影响力,以至于使艺术的真实盖过了历史的真实。

《三国演义》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数百余年来广为流传,深受海内外读者喜爱。

汉朝是一个很伟大的时代,不仅打败了匈奴,打通西域,而且开创了丝绸之路,开启了对外贸易,对后来数千年的中原文明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汉末三国时期的混乱与动荡,使得人口大量人口下降的同时,也打开了新的时代。

三国时期是中国比较重要的一个时期,多年的混战,打破了汉朝以贵族为主的旧秩序,使得中原王朝在晋朝时期,形成了地方豪族为主要势力的新秩序。汉朝末期的混乱,使得贵族时代快速结束,豪族时代来临,这种变化,有助于社会资源向更底层流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当上层势力被打败之后,往往难以选择重新依附,因为其中下层的势力会与新来的势力形成新的联盟。所以上层势力一旦失败,大多只能选择逃亡要么就会被杀掉。而数百壮士可能原本是上层势力,一旦失败之后,就会被中下层势力所抛弃,所以他们为了保住家族,只能选择不投降,最终被杀。

东吴自己本身就是地方豪族势力,他通过与地方豪族和一些底层势力联盟,来形成稳定的势力。所以在三个大的集团,虽然在外部是相互混战的,但在内部形成各个势力稳定的基础。在当时的时代,即便是上层势力被打败,因为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形成地方稳定,所以其中下层势力也会稳定过渡下去。

袁绍与袁术其实代表着汉朝的贵族势力,而曹操任用的是地方豪族势力和一部分底层势力。随着曹操通过战争,打败袁绍之后,最终使得中原王朝中下层势力崛起。而刘备、孙权跟曹操相同,也是地方豪族势力与底层势力的结合。蜀汉的丞相诸葛亮代表的是地方豪族势力,而关羽和张飞其实是底层势力。

从本质上来看,汉朝其实是一个贵族的时代。汉朝所使用的举荐制,最终造成各个贵族势力的崛起。而随着贵族崛起之后,君主的势力受到贵族的限制,最终导致汉朝贵族分裂,导致汉朝衰落。三国时期,其实最先开始的就是贵族势力之间的博弈。但随着贵族之间相互杀戮,导致贵族之下的地方豪族获得了机会。

只不过,相比较于今天,我们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汉朝人更多地会考虑家族的利益。汉朝人之所以会重视家族利益,其实是因为家族是汉朝人存在的根本。如果一个人的家族势力不强,他也可以投靠在其他势力之下,比如吕布,就多方投靠。不过,吕布在投靠之后,不够忠诚,多次反叛,最终导致其他势力不敢任用,只能把他杀掉。

数百壮士英勇赴死的场面,确实震撼人心,他们这种忠义的表现,既符合当时的社会价值观,更为了家族利益的延续。在整个汉朝时代,忠诚与背叛的界限,其实并不很明显,当时的人到底是选择忠诚还是背叛的,主要还是基于利益的考虑。

但诸葛诞没有想到的是,东吴军队实力衰落,几乎没有什么可战之兵。随着司马昭大军围城,司马昭的内部势力逐渐松动,东吴势力也退去,诸葛诞自然会失败。而被杀掉的几百壮士,都是诸葛诞的亲兵势力,他们与诸葛诞家族关系极深,即便是投降,也不能得到司马昭的信任,所以他们全部不选择投降,最终被全部杀死。

但实际上,诸葛诞其实是从自身的利益来考虑整个问题。诸葛诞在当时已经成为一方势力,司马昭又想让诸葛诞臣服,又不想给诸葛诞任何好处,诸葛诞自然不愿意。诸葛诞敢于直接反对司马昭,是因为诸葛诞觉得自己能够联合东吴与司马昭形成抗衡。

诸葛诞如此表现,司马昭也就知道诸葛诞在司马炎上位之后,一定会成为司马炎权力的障碍,所以司马昭就一定要除掉诸葛诞的势力。诸葛诞之所以直接顶撞司马昭,从表面上来看,是突出诸葛诞对曹氏政权的忠义,反衬司马昭的不忠。

在司马昭掌握大权的时候,诸葛诞可能不敢反叛。但司马昭想要让自己的儿子彻底改换门庭,就要尽可能在他的时代形成稳定的控制。所以,司马昭先是派人去试探诸葛诞,看诸葛诞是否有反叛他的决心。司马昭派自己的亲信谋士贾充问诸葛诞,如果司马昭要成为皇帝,诸葛诞要如何?诸葛诞当即就怒骂贾充的反叛行为。

司马懿在掌握军权之后,逐渐平息了北方的各大势力。等到司马懿去世之后,司马家族的势力已经足够强势,其他势力很难与司马家族抗衡。司马昭掌握权力之后,通过任用钟会和邓艾,使得自己的核心形成稳定的控制,司马昭执政时期,其实已经把绝大部分的军权掌握到了自己手中。而诸葛诞在当时是一个不能被司马昭完全掌控的势力,他还掌握着十几万的大部队。

诸葛诞在曹魏经营多年,得到曹魏君主的重用,逐渐在淮南一带形成自己的势力,成为一方军阀。如果曹魏势力持续存在,那么诸葛诞通过与曹魏君主持续联盟,获得稳定的地位,诸葛诞的势力可能会一直稳定存在下去。但随着曹魏势力内部司马懿所代表的大家族的崛起,曹魏内部又将面临势力的转换。

所以,在三国时代,各个势力中,很多君主想要获得成功闪电盒子中怎么找游戏中心,一定要得要大家族势力的支持,同样,君主在发展自己势力的过程中,也要受到大家族势力的限制。从诸葛家族势力的发展来看,在蜀汉、曹魏和东吴,诸葛家族都是重要的大家族势力。

其实诸葛亮还有一个兄弟叫诸葛瑾,在东吴阵营中担任高级官僚,也深受东吴君主的信任。在三国时期,各个大家族为了能够在乱世存在下去,不能“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所以就把自己家族的后代们分开,让他们去往各个阵营。这样,不管哪一个后代成功,都会把家族势力维持下去。

诸葛诞虽然是出身于诸葛家族,但他很小就被家族安排到北魏担任官职。在北魏他受到曹氏家族的信任,逐渐成为曹氏势力重要支撑。我们知道曹魏与蜀汉是死敌,但诸葛亮与弟弟却在不同的阵营,这在今天看来,比较奇怪。但在当时,这是大家族的普遍情况。

司马昭虽然一生都没有真正篡位,但他不管是从车驾还是居住档次上,都已经类似于天子。所以人们便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就是司马昭想要篡位,已经是明摆着的事情。

司马昭和诸葛诞其实都有着很强的家族势力支撑,司马昭的父亲就是三国时期北魏后期权臣司马懿,而诸葛诞的哥哥就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司马懿去世之后,把大权交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师去世之后,司马昭独揽大权,为之后的司马炎上位做准备。

所以,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在很多章节中,都会看到这种反差极大地描写。在《三国演义》一书接近结尾的章节中,以司马昭和诸葛诞的战争中,就凸显出了反叛和忠义的反差。关于司马昭我们知道一句名言,这句名言记载在《三国志·魏书·王昶传》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可以说从《三国演义》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罗贯中,着重突出“忠义”。在一个混乱的时代,背叛成为家常便饭,而忠义往往更显得难能可贵。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往往刻意形成忠义与背叛的反差,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在《三国演义》中,处处体现出作者对于忠义的褒奖以及对于反叛的贬斥。比如在《三国演义》中,对于关羽的形象,就写得非常正面,突出了关羽忠义无双的特点。而对于诸葛亮形象,一方面突出诸葛亮具有“神通”,另一方面也突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

数百壮士在三国时期,可能不值一提,因为他们的名姓都没有留下。但《三国演义》中却为写出了他们的英勇气节。《三国演义》这部纪传体小说能够被广大的受众认可,而且广泛流传,主要是因为其中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和精神。

专题: 诡三国演义小说   讲小说三国演义   查小说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