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三国演义小说当正史

0

将《三国演义》小说当作正史来进行历史研究或理解历史事件,实际上是不准确的。《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以中国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背景为舞台,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以及众多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

虽然《三国演义》在文学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成就,它的文学价值也不容忽视,但它在历史准确性和真实性方面存在许多夸张、虚构和改编。例如,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事件经过、对话和细节等,很多都是基于历史记载的片段或民间传说进行的艺术加工。因此,作为了解三国历史的唯一或主要来源是不合适的。

实际上,三国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包括《三国志》等历史记载,这些是由正史整理和记录的,客观性更高。对于历史学习和研究,应该结合多种来源,包括正史记载、考古发现和现代历史学研究,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认识。

其次,尽管《三国演义》并不是真实历史,但是它却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它描绘了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也传达了许多价值观和思想,因此对于许多人来说,《三国演义》与真实历史之间的界限并不那么重要。

首先,对于许多人来说,《三国演义》是最早、最接触到的关于三国时期历史的作品,因此他们可能会误以为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就是真实历史。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并不了解《三国演义》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也无法分辨其中的差异。

《三国演义》真的是正史吗?

把三国演义小说当正史

想要真正去了解三国时期发生的一些事情,可以去阅读《三国志》,《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在记载魏、蜀、吴三国时,该书所采用的风格各不相同。其中,《魏志》记载较详细;《蜀志》虽简明,但所记之事较多,并且叙述得体;《吴志》则比前两个差一些。

街机三国游戏盒子校园故事:卢俊卿批评年轻人误把《三国演义》当正史

别说学生把《三国演义》小说虚构出来的”年轻帅哥哥猛将”,赵云,马超偶像崇拜! 就是很多成年人甚至一些老爷大妈都把他们当偶像!成为他们铁杆粉丝! 你去批评赵云,马超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打斗!很多无知的大人大妈大爷还来集体群殴你!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小说来了解历史。历史是一部厚重的史书,需要我们去用心阅读。在阅读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分辨虚构与真实的情节。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和人物的复杂性,不能把历史简单地想象成一部英雄史诗。

历史上的人物也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局限。虽然关羽和张飞都是勇猛无比的将领,但是他们的智谋和治理能力却不如其他将领。关羽曾经在攻打樊城的时候因为水淹七军而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是最终还是因为智谋不足而被曹操击败。张飞则因为性格暴躁而经常虐待士兵,最终也因为这个原因被部下所杀。

当后世许多的人以为小说是正史的时候,这不能不说是著史者的悲哀。

最大的区别在于《三国志》奉曹魏为正统,而《三国演义》奉蜀汉为正统。当后世许多的人以为小说是正史的时候,这不能不说是著史者的悲哀。

一千多年以后,一位自号“湖海散人”的小说家以《三国志》为基础,结合民间流传的故事,创作出一部章回体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又名《三国演义》。他就是罗贯中。

说句实话,蜀黍刚参加工作也有些锋芒毕露,十五年了,所有的棱角都磨得平平坦坦。那时只顾一时爽快,读了史书才知道,浑身是刺的人即使才高八斗,也没人喜欢。

到了西晋时期,陈寿依然不知悔改,先是以奉养老母为由不去上任长广太守,后来又因母亲去世辞去治书侍御史的职务。总之恃才傲物,怎么高兴怎么来。

朋友们,当你老板跟前的红人来找你办事,你是不是应该手脚利索一点呢?当然你也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过蜀黍是做不到的。面对生存,弯弯腰算什么,六十度不够那就九十度!

之前已经写了三位撰史者的故事,司马迁、班固、范晔,三位都蹲过朝廷的大狱,其中两死一重伤。所以啊朋友们,不要羡慕古装剧的王侯将相,那都是要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的。

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古往今来,著史者与史书共同流芳千古,荣耀背后却有无尽险阻和屈辱。蜀黍准备讲讲著史者的故事。

想成事儿、能成事儿,无论什么年代、怎样的乱世,都得有点儿冒险精神和背书这种精神的底货。这点上,曹操、刘备,没什么本质区别。我们看到的不同,很可能更是后世按照自己的意愿、需求,而为他们各自刻意描画的脸谱,而已。

真正起事、成事,肯定不是全靠作秀、演戏;只会作秀、演戏,有能耐的早就看出来了,别扯什么追随共举,不合起伙算计你就是老天有眼了!

不敢说,全家都在东吴供职独独卧在草莽扮龙的诸葛亮,不是因为看中那张朝廷认证和一路小屁的政治韬略而单吊刘备,正如也同样不敢说就是。

没点儿本事和胆略,也不会仅凭一个人傻钱多的伙伴倾尽家财攒起的散兵游勇,就敢投身大争;更也不会打出名堂;打不出名堂,入不了大方们的眼,哪有机会加盟讨伐董卓的嘉年华?没在那场嘉年华中崭露头角,又怎么可能到得了天子陛下?不见天子,身世底牌怎么可能得到朝廷认证?

反过来想,没点儿本事,就算活在乱世、朝不知夕,恐怕也更会选择饿着躺平、躺平饿着,哪怕手里有张模模糊糊的身世底牌。真没本事,那张牌,有,不如没有。

得到诸葛亮之前,刘备确实经历了太多战败;可几乎所有失败,都是面对数倍甚至十数倍更甚至数十倍兵力的对手,不是每次都丢了老婆,却每次都能全身而退,甚至连战伤的描述都没有!就连夷陵之战,六十多岁的他,依然毫发无伤退到了白帝城!

怎么不简单,没法深究。能讲讲的是,大凡有点儿人格魅力的冒险家,初设都会令后来者有点儿莫名其妙地吸引住一二个铁粉;后面来的,包括关羽,都不傻,都有自己的明确诉求;其中诉求最深湛的,当属待价而沽的诸葛亮。

张飞的真颜,并不像《三国演义》小说里形容的那样,虽算不上多有智谋,却是俊朗人才,文能赋诗武能上阵,跟刘备的共情,或许不是受感召或者志同那么简单。

可再怎么真,也是——如笔友新作所及——隔了老几辈子,于礼不合,若非生逢乱世,不仅得不到朝廷认证,还难保不涉攀附之嫌而被追究政治责任。

屡战屡败,可以用来形容zg男足!如果有机会让他们选,他们大概不肯也没胆量选择屡败屡战。可刘备敢。因为,他知道,每次失败,都会离胜利更近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他不是时代的宠儿,除了给人添堵什么都干不了还能天天吃海参;他只是起于微末的乱世冒险家,手里只有一张并算不上硬实的底牌——中山靖王之后。

所以,前面的汉中之战,刘备凭着可谓卓越的武略,完胜老对手曹操;而后面的夷陵之战,内部的政治阻力实在太大,所以,一个不留神,就败得无可挽回!

为什么汉中之战没有诸葛亮?笔者愚见,最本质的因由,更应该是刘备诸葛亮这对君臣在大战略上的分歧。这种分歧,之后,根本性地严重体现在了夷陵之战上。简言之,如果说,汉中之战,刘备把战略重心向西根本转移的意图只是在地理上有体现,那么,夷陵之战,瓦解诸葛亮及其服务于东吴的众多同族兄弟子侄共同苦心孤诣经营多年的荆襄集团的意图,就以打破孙刘联盟的决绝方式,彻底亮底、摊牌了!

汉中会战,因为几乎没有诸葛亮,《三国演义》竟然都没给正面的正式介绍,就只鼓捣出个定军山,凸显老将黄忠,把战略发动的总指挥刘备和真没起到明显作用更毋论扛鼎的诸葛亮,都滤镜式处理掉了。而其实,只要翻翻正二八经的史籍,或者哪怕只是摘掉有色眼镜细细品读一下《三国演义》,就不难发现,这场完胜曹操的重大战役,从军事格局到政治策略,始作俑者,都是被曹操早就说成是除他本人之外当世唯一英雄的刘备。非要说诸葛亮也起了作用,那曹操身边还有司马懿呢,真正的决策者,更会是他们中的谁,不是什么难解难表的事儿吧。

刘备是主公,诸葛亮是谋臣。曹操是主公,荀彧许攸是谋臣。怎么赤壁之战就是诸葛亮的功劳刘备只是挂名而官渡之战就归功于曹操了呢?是不是有点儿双标啊?这样的双标,根源在哪儿?要说还是罗贯中构筑的布衣丞相幻景对太多读得懂小说自以为聪明更甚还假想自己会很忠君而其实连功名都捞不上的万千腐儒太过界面友好,会戳得很多人不舒服乃至很不舒服。

不抬杠啊。抬杠的话,就可以说:如果相信草船借箭借东风这样或替名或神话的传奇,怎么就不能信没了刘备连老天都不给诸葛亮机会非得在最关键时候下雨?

这张成绩单,估计大把人都不认同——赤壁之战难道没有诸葛亮的份儿?汉中之战在哪儿?不就是定军山么?诸葛亮六出祁山,要不是马谡和雨,早不就创下无上军功了?

对比一下——曹操,真正的大仗,打了三场,分别是对袁绍的官渡之战,对孙刘联盟的赤壁之战和对刘备集团的汉中之战,一胜两败,负分。诸葛亮,真正的大仗,一场都没有,无论胜败,零分。刘备,真正的大仗,两场,对曹操的汉中之战,完胜;对东吴的夷陵之战,完败;一胜一负,零分。

为还能有口气儿往下说,夷陵之败原于诸葛亮的掣肘这个话题,先暂且搁置,说说刘备这位在马背上时间最长(三十多年)的马背上的皇帝戎马一生的一胜一败。

为什么会有夷陵之败?这个恐怕答案就纷繁了。不过,主流地,大概还会聚焦两个说法,即战术层面的刘备不知兵和战略层面的刘备不听诸葛亮劝谏贸然发兵。要是有没见识更没眼色的人,比如笔者,敢说:之所以有夷陵之败,恰是因为诸葛亮掣肘,会不会把人气到猝死?或者,再把笔者碎尸万段一次?

所以,为还有机会苟且偷生(不是死而后已,决不是),只就白帝城托孤及其取而代之的传闻,再说最后一句:那决不是什么作秀,而是这对亦敌亦友的君臣之间最后一场事关生死的惊险博弈!阴谋论地脚注一下:诸葛亮对取而代之不说应允,就是表忠心稍迟一瞬可以招降武将的三国游戏单机手游,显出一丝一毫迟疑,都会比弥留的刘备更早一步羽化升仙!

诸葛亮是不是蜀汉乃至整个三国历史中最厉害的人物,不敢遑论;能肯定的是,他很聪明,也很了解刘备;所以,听到取而代之这样的话的第一时间,他并不是吃软不吃硬、越这么手越不会这么做、会尽最大努力等等等等,而是纳头便拜、诚惶诚恐,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通俗化地解读,更可以是:马上哆哆嗦嗦磕头表忠心,说一定恭恭敬敬辅佐少主,再苦再累再耗神,都无怨无悔,直到熬死为止!即:这里没有想要取而代之的灵魂和肉体,只有一颗伺候你儿子至死不悔的忠心!

秀,作秀的秀,源自英文show,出示、显露、表演的意思。从这个意思而论,取而代之那话,还真不能轻轻松松挂上秀、作秀的标牌。

实际的发生,既未必正如史籍所载,更不敢说就像小说讲的那样。不过,白帝城托孤,传了一千大几百年,若说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武断了!且当其有,又且当其即如小说描述以至后世继承性渲染的版本们所云,刘备确实跟诸葛亮说了取而代之这样意思的话,愚见以为,那也绝不是作秀,哪怕是平生最大的一次秀。

不想论对错,更无意争短长——历史和小说,谁对谁错,没的论;诸葛亮与刘备,孰短孰长,或者说谁成就了谁,永远争不明白或说不值一争。

所以,还是落入那部几百年前就被作者自己申明了通俗演义属性的小说所构筑的布衣丞相、躬忠求仁的自嗨陷阱,还附赠了吃软不吃硬的汉子式要件。

看上去挺对是吧?甚至,对于大多数把《三国演义》小说当成正史的三国发烧友而言,如果通篇拜读前述所及的那篇《刘备的作秀和演戏比曹操技高一筹?》,会觉得这最后一段最对!尤其那句诸葛亮是蜀国最厉害的人物,应该是很能催动多巴胺的。或许还因为被催动而飙升的多巴胺的作用,脑补出一句:诸葛亮岂止是蜀汉最厉害的人物,整一部三国,诸葛亮都是佼佼者好吗!

前述文章最后一段是这样说的——刘备在临死之前,在丞相诸葛亮做了一个平生最大的秀,故意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值得辅佐,请你好好辅佐他,如果不值得辅佐,就取而代之。诸葛亮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人,刘备越是这么说,他越是不会这么做。他向刘备表示,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辅佐好少主。诸葛亮是蜀国最厉害的人物,他都服刘备,谁还敢不服?

那篇新近刊出的妙文,提点出了刘备其人的作秀和演戏。断章取义、管中窥豹的小感觉,大致是在说刘备身无所长却野心勃勃,乱世中借用祖上虚名自我包装,博得政治身份,充分发挥性格中的某些优势,募纳若干当世文武顶尖奇才,小成气候,极尽比曹操技高一筹的作秀、演戏功夫,竟凭少而精的人才库创业称帝……

专题: 三国演义二小说   搜三国演义小说   读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