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三国演义原版小说心得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撰,是一部深具历史与文学价值的小说。阅读《三国演义》原版小说,除了能感受到古代中国的历史气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几点收获:

1. 历史知识的积累:《三国演义》基于三国时期的史实,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斗争,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阅读,读者可以对三国时期的复杂政治格局、战争策略、人物性格等有更深入的了解。

2. 文学艺术的鉴赏:作为古典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在语言、结构、人物塑造、叙事技巧等方面都展现了极高的文学价值。例如,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对话的精巧设计、情节的跌宕起伏,都体现了作者的高超文学技艺。阅读这类作品,可以提升语言表达、审美鉴赏和文学创作能力。

3. 人物性格的启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如刘备的仁德、曹操的智谋、关羽的忠诚、张飞的勇猛、诸葛亮的谋略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分析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选择,可以引发对人性、道德、领导力等多方面思考,为个人成长提供启迪。

4. 文化传承与价值观:《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比如,忠诚、义气、智慧、勇敢等传统美德的强调,以及对权力、策略、人际关系的探讨,都能让读者在享受故事的同时,对中华文化传统有更深的理解。

总之,《三国演义》原版小说的阅读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不仅能够丰富历史知识,提升文学素养,还能激发深思,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听三国演义的几点感想

听《三国演义》,品英雄刘备

在得知自己的二弟关羽被孙权的手下,以谋略将其杀害,张飞也因情绪不好鞭打手下,被手下杀害之后,刘备便不顾一切的一心只想替自己的两个兄弟报仇(杀张飞的两个人也投靠了孙权)。那时的他不顾诸葛亮和赵云劝说,让他以成就霸业为重,先杀曹丕,再战孙权的正确战术,一意孤行的只想替两个兄弟报仇雪恨。让我对刘备是另眼相看,感觉刘备真的是个男子汉。当时听了这个故事,我甚至觉得刘备是一个活的非常任性的人。不爱皇帝,爱兄弟,绝对是个重情重义之人。可能也因为他一直如此,才得到那么多能人的拥护吧。

听三国演义原版小说心得

曹操局兵攻打刘备,刘备逃跑竟带上了樊城、新野的10万老百姓。在路上,诸葛军师数次劝说都不管用,无奈只好听从主公刘备的心意,行军速度大打折扣。尽管失败,但刘备落了个仁义的好名声,也显示了刘备高超的政治手段。不过,也许是真的爱民如子,这样做,显示出了刘备的帝王之心。那时的孔明也罢,其他的大将也罢,是做不到这一点的。知道这样会吃败仗,还要这样做,说明刘备确实是个不简单的人。

大型单机游戏推荐三国《三国演义》经典著作读后感

同样,刘备的仁爱、坚毅和智慧,也可以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和宽容。刘备以仁爱著称,他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以国家利益为先,展现了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时,始终保持着坚毅和智慧,不断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宽容的胸怀,不仅可以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和宽容,也可以引导我们更好地践行人文关怀和公共利益。

其次,从个人角度来看,《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人生启示。例如,关羽的忠诚、勇猛和义气,可以让我们更加珍视友情和信任。关羽的忠诚和信任是他的核心价值观,他在面对各种困难和诱惑时,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承诺。这种忠诚和信任的力量不仅在小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可以启示我们在生活中更加珍视友情和信任,保持坚定的信仰和承诺。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悟

读三国,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那一段历史,更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这种思想与我埋藏在心底的理想发生碰撞,产生串串火花,鼓励我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而奋斗。曹操约法三章,不践踏粮田,削发代首,以正法章;刘备以不能保护平民安全,深深自责欲跳江。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和我们国家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一脉相承。

品读三国,你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震撼力量,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品读三国,你能体会到其中深藏的魅力、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让人敬佩不已。掩卷沉思,脑海里都是书中的场景,我忍不住惊叹作者巧妙的构思与精巧的安排。那种宏大而一气呵成的气势,让人情不自禁地一口气看完,然后深深地感受到经典之作无法抗拒的魅力。

《三国演义》读后感(8)

书中展现了朝代的兴衰更替,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无常和沧桑。曾经强大的汉朝逐渐走向衰落,而新兴的势力在不断崛起和争斗中寻求生存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看着书中描绘的战争场景和人民的苦难,我不禁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感到惋惜和悲哀。同时,也让我明白一个国家的繁荣稳定是多么的重要,只有政治清明、社会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三国演义》以历史为背景,描绘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最终导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势力为了争夺天下,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无数英雄豪杰在这个舞台上崭露头角,又随着历史的车轮消逝而去。

除了赤壁之战,还有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等战役也都描写得精彩纷呈。这些战役中,不同的战略战术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如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奇袭乌巢,夷陵之战中陆逊的火烧连营等,都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通过阅读这些战争描写,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战略决策、战术运用以及人心向背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也让我对古代军事思想和战争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赤壁之战是其中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中,孙刘联军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凭借着诸葛亮和周瑜的智慧,巧妙地运用火攻战术,大破曹军。书中对战役的战前谋划、双方的兵力部署、战争过程中的战术运用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在这场战役中,各方势力的斗智斗勇令人叹为观止,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借东风,周瑜的反间计、苦肉计等,无不展现了他们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慧。赤壁之战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较量,更是一场智慧的对决,它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除了以上三位主要人物,书中还有许多其他个性鲜明的人物,如勇猛直率的张飞、智勇双全的赵云、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等,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三国世界,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与这些英雄人物一同经历着喜怒哀乐。

张诗杭《三国演义》读后感

我特别佩服蜀国猛将张飞,智夺瓦口隘一战,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张飞命令士兵把营寨移到山前,张飞也不去挑战,只是每天饮酒大醉而眠,只有诸葛亮知道那是张飞的破敌之计,有探子把这事告诉张颌,张颌听后,不由大怒:“张飞欺人太甚!”当天晚上张颌带领人马绕道下山只见张飞端坐帐中张颌冲入帐中,直刺张飞仔细一看原来是个稻草人张颌知道中了计,只好拼死突围,逃到瓦口隘去了。张飞想出一条智取瓦口隘的计谋张飞假装退兵,自己率领几千精兵悄悄从小路上山,张颌命令士兵作好撤退准备正在这时,魏延从山前杀来,张飞一举攻下了瓦口隘。

而在草船借箭中,周瑜故意让诸葛亮在十天内打造10万支箭,并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好除掉他。最后他凭借着识人心,知天文地理,从曹操那里借来了10万多支箭。更加体现了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特点。然后他又在空城计中,他利用司马懿疑心重,以为有埋伏,所以赶快退兵了。这体现了诸葛亮的胆量和计策的高超。

英勇无畏——《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里记录了很多英雄人物的故事,里面最吸引我的故事是空城计。主要讲的是曹操率领30万大军进攻刘备,而刘备这边正缺少人马。于是,诸葛亮想出了一个计划,所有人撤出城,让曹兵中计后再出来决一死战,而这时只有赵云站了出来,决意一个人留下对战曹兵。所有人一开始都不同意,但无奈之下,也只好同意。于是,赵云一个人留了下来。正当曹兵来时,赵云丝毫没有害怕,只是孤身迎战,这时“轰”的一声,山石落了下来,不顾生死上前冲杀。这时援兵也来了,诸葛亮这一计谋替刘备赢了胜利,而其他人也丝毫未伤。事后,赵云被诸葛亮评价为“子龙一身都是胆儿”。

从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的角度阐述评书传统书目《三国演义》

“赤壁之战”是《三国》的大“坨子”(由重大情节构成的大单元),而“诵赋激瑜”是“赤壁之战”的重要回目,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文书。周瑜、诸葛亮、鲁肃往这儿一坐,构成评书中的“三碰头”。书说到“三碰头”,矛盾集中了,中心思想有了,对手戏也展开了。

评书的引经据典,不是为拉典而拉典,而是为情节内容服务,进而有助于描摹人物。在评书中,由一段情节衍生出相关内容,可长可短,或刻画人物,或交代背景,或介绍知识,或评点议论,而这都是建立在说书人经验阅历基础上的。比如曹操看望蔡文姬,评书较原著内容有所增加,由缶引出渑池会、由醒酒毯引出伯邑考献宝、由鱼藏剑引出专诸刺王僚,看似与原故事有所偏离,但最后借三绝碑蔡邕题“黄绢幼妇,外孙虀臼”的典故引出杨修揭秘,不动声色地为后文杨修之死埋下伏笔。在“杀杨修兵退斜谷”中,杨修因传“鸡肋”而死,此时倒笔叙述他昔日恃才傲物的几个故事,杨修的形象呼之欲出,曹操的不满跃然目前,与前文形成呼应,观众若有所悟。可以说,这种“书外书”的巧妙使用,正是评书技法手段的完美显现。

“顺理成章”固然重要,对于评书而言,“奇峰陡起”更值得玩味。奇,本指戏剧结构,包括尖锐、激烈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及由此形成的情节高潮。李渔在《曲话》中说:“古人呼剧本为传奇,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非奇不传”,一语中的。而评书中常说的“无巧不成书”用作此解释,再恰当不过。所谓巧,即以巧缀书、以巧成书,顿使气象万千,一事奇,进而事事皆奇;同时,说书以理为先,凡事讲求入情入理而不避离奇,书情既在于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亦可看作是理和奇的统一。如“关黄对刀”,先表述关羽、黄忠刀马纯熟,使的都是春秋刀法;突然波澜骤起,黄忠马失前蹄,堪堪丧命,但关羽反叫黄忠换马再战;继而黄忠两度虚射雕翎,第三支箭则“正射到他(指关羽,笔者注)头盔的盔缨上,射是射,并没把盔缨射断,而且箭插在那儿没下来,要的就是这筋劲儿……正好插在这儿,箭没下来,这叫寒碜你关云长:我让这支箭射到你的盔缨上,想不让它掉下来就不掉下来;那我想要你项上人头,你也就跑不了了”。接下来再从关羽和黄忠的年龄、刀法、坐骑、经验阅历等方面分析二人的优劣,将一段带有离奇色彩的“战长沙”分析得入情入理,令人击案。

如果说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将空船逼近曹营,面对骤雨飞蝗的乱箭,“只顾酌酒取乐”是表现其镇定自若、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气概,那么评书中通过椅子、杯盘、筷子、酒壶的细节和上述分析,确把诸葛亮所以能“稳操”的未尽之情展示出来,矫正了诸葛亮并非仅是知奇门、晓阴阳的“不全之态”,而是学识渊博的“心”机妙算家。此后的“借东风”和“华容道”,无一不是如此。

诸葛亮事先早就算好了,一支箭估计有多大分量,船两边幔帐都是草束,一条船一面受箭受多少支时杯中的酒倾斜到什么程度。如果一条船一边受箭,得了七八千支,你拔下来后得有折的、坏的,剩下的好箭五六千支,所以二十一条船才能得上六七万支箭。调过头来,两面都射匀了,船也能摆平了,十万支雕翎箭绝不会少一根。

3.蕴含合理性。理,指人物性格的逻辑性和情节的可信性,所谓“顺理成章”。比如对诸葛亮的塑造,鲁迅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单机游戏激萌三国志攻略,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评书设身处地、揆情度理,扬小说之长、藏原作之拙,为这场赤壁大战中运筹帷幄的实际主帅恢复了“人”的光彩。比如“草船借箭”:

京剧《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中鲜有实体布景,惟独诸葛亮借风,台上高搭法坛,再现典型环境,皆因为它是“戏核儿”,必须与众不同。评书中这一段也如是,属于“有话即长”,必须细致描述,否则不仅失去了细腻的特色,而且也削弱了诸葛亮借东风的形象性。而这种笔法本身蕴含着充足的知识性。

这座七星坛一共三层,每层高三尺,方圆一共二十四丈,在下面一层插二十八宿旗。东方是七面青旗,按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总名叫苍龙,布出苍龙之形;北方是七面皂旗,按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总名叫玄武,有的说是龟,有的说是蛇,还有一种说法是龟蛇合体,是北方的神,所以布出玄武之势;西方是七面白旗,按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总名叫白虎,布成白虎之相;南方是七面红旗,按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布成朱雀之状。第二层周围黄旗六十四面,按八八六十四卦,分八位而立。上边一层用的是四个人,这四个人头戴束发冠,身穿皂罗袍,凤衣博带,朱履方裾。前方左边这个人,手里拿着长竿,长竿的尖上用鸡羽为葆,就是扎上鸡毛,以观察风的动静;后方左边立着一个人,捧着宝剑;前方右边立着一个人,手里也挑着长竿,竿上系着一条七星号带,以表示风的方向和强弱;后方右边站的人手里捧着香炉。七星坛下还有二十四个兵士,各持旌旗、宝盖、大戟、长戈、黄钺、白旄、朱幡、皂纛,在四周环绕。

对三国演义这部书的读后感!

此外,《三国演义》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其中的角色以他们的行动和言辞,展示了人类的黑暗面与光明面。他们中的一些人会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其他一些人则会义无返顾地为公义和正义而战斗。他们中的一些人会表现出仁慈,领悟道德,而另外的一些人则显露出自私、贪婪等卑鄙的内心。这些角色的行为和动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将人性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觉得这是小说最为优秀的部分之一。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忠诚、信义,勇气、尊敬和劝谏等价值观的高度赞扬。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特定价值,他们之间的冲突和合作是整个故事线的核心。其中,《三国演义》中最为著名的人物当然就是刘备、关羽和张飞。他们的忠诚、勇气和牺牲精神让我深感敬佩。同时,曹操、司马懿等人的狡猾、阴险却也鲜明的表现了贪污、权欲等不良价值观的缺点。

《三国演义》伴流年

为了给关羽张飞报仇雪恨,刘备不听诸葛亮苦言相劝,执意讨伐东吴。浩浩荡荡带了70多万大军,发誓要把东吴夷为平地。虽然开始刘备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是最后,还是因为报仇心切轻敌,加上当时诸葛亮不在身边,刘备用兵不善,中了东吴无名小将陆逊的计谋,导致兵败将亡,全军覆没,刘备也差点命丧黄泉,刘备悔恨不已,自此一病不起,撒手人寰。

专题: 三国演义书小说   品小说三国演义   伪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