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并非单线叙事的小说。《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一百年间的中国历史为背景,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纷争与兴衰。这部小说融合了大量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民间传说,构建了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故事世界。
《三国演义》的叙事结构是多线性的,它不仅仅围绕着单一的主线故事推进,而是以多个故事线相互交织、影响,形成了一个立体、丰富的故事网络。各个故事线之间相互关联,如刘备、关羽、张飞的桃园三结义,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曹操的官渡之战,孙权、周瑜的赤壁之战等,这些故事线共同构建了整个小说的世界观和角色的发展。
此外,《三国演义》还以人物的复杂性格和命运为线索,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包括忠诚、智慧、权谋、仁义等。这些人物的互动和命运的转折,使得小说的叙事更为丰富和生动。
因此,《三国演义》是多线叙事的小说,而非单线故事。这种多线叙事的结构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复杂性和深度,也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感受历史的多面性以及人物命运的丰富多彩。
《三国演义》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什么是性?本来如此,这就是性。不需要证明,不需要逻辑推理,也没办法证明,也没办法进行逻辑推理,这个性就是这样。所以,这个性又叫本性。本来如此,是一切现象的基础。那么,什么又是道呢?遵循本性,这个就是道。一切从本性出发,又回归本性,这个就是道。性和道,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一个是体,一个是用。那么,什么是教呢?修道就是教,是身教,是不言之教。那么什么是言教呢?言教就是传道。中国的古籍经典,无一不是言教,无一不是源自于道,又回归于道。《三国演义》也是这样,源自于道,回归于道,其目的是教化,而不是娱乐。既然不是娱乐,为什么要演义呢?为什么要写的这么热闹吸引人呢?《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什么是明德?明德就是本性,本性光明。什么是亲民?亲民就是本性,本性遍一切处。什么是至善?无有不善,无有不利,本性遍一切时。《三国演义》要彰显明德,达于至善,所以要亲民。亲民就是要让普罗大众都接受,都喜欢。亲民,也是新民。新民,也是要教化与改变民众,让民众明明德,止于至善。事实上,《三国演义》的目的基本上达到了,帮助民众明辨是非善恶,知道哪些东西是要尊崇学习的,哪些东西是要贬抑厌弃的。关公信仰在华人世界的普遍建立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所以,《三国演义》不是一部简简单单的历史小说,本质上是一部道书。从《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就能看出这一点。如果只是记述历史,那么就不需要演义。演义的目的就是要夸大一些好的品质,显明一些不好的品质,让人们从中做出选择。对于一部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善者见善,恶者见恶。《三国演义》也是一面镜子,每一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角色。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扮演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取决定性的还是自己,而不是书。书,毕竟只是一个工具。为善为恶,最终还是要取决于自己。《三国演义》就是这样一部书,你用来修道就是一部道书,你用来打仗就是一部兵书,你用来处世就是一部处世之书。据说满清入关就是把《三国演义》作为兵书来用的,李宗吾的厚黑学也是从《三国演义》中参悟出来的。我之所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道书,不是没有原因的。至于是什么原因,我会在以后慢慢分说。
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什么
三国演义是单线小说吗
三国题材rpg游戏单机版历史上的“三国演义”究竟是怎样的一本小说?
当然,小说中也存在着不少夸张和虚构的元素。比如说,小说中的某些人物被描绘得异常英勇或者极端残忍,这显然是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和紧张感。此外,小说中的某些情节也是完全虚构的,比如说诸葛亮的七擒七纵,或者是关羽单刀赴会,这些情节都是作者自己杜撰出来的。
读《三国演义》,知历史渊源
第三,突出人在战争中的预见,尤其是双方主帅驾驭战争的能力。如赤壁之战的描写,作者从第43回到第50回,用了整整八回的巨大篇幅来写这样一场战略的决战。双方兵力相差十分悬殊,形势非常严峻。曹操企图借战胜袁绍的余威,以期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作为领袖的孙权,处于犹豫的状态之中——投降曹操心有不甘,抗拒曹操又信心不足。诸葛亮就是在这样微妙的情况下出使江东。他舌战群儒,和周瑜斗智,给人以“强中更有强中手”、“山外青山楼外楼”之感。
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的故事已经在民间广泛地流传。隋唐的时候,三国故事通过诗歌和杂戏的形式,更加深入民间和宫廷。北宋时,三国故事已成为民间艺人说话艺术和演唱的热门题材,唤作“说三分”。元明之际,罗贯中在长期的群众创作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终于写成了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都是简略的叙述,为何却有数百年而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超人智慧是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一个动因。正如在一些爱情小说中第三者的插入是人物和情节发展的一个动因一样。诸葛亮每一奇谋、每一超人的智慧,都使曹操这个“反面人物”更加多疑,使周瑜这个“正面人物”更加多妒。这就使无声的心理三角战争和有声的军事三角战争更加错综复杂,以至于经过历史的考验,成为中国战争文学的最高经典。
军事上胜负的重要性不但常常放在军事的胜负之上(如曹操兵败华容道,见诸葛亮没有伏兵,觉得在这一点上,自己的才能在诸葛亮之上,便哈哈大笑起来),而且常常放在生命之上(如诸葛亮三气周瑜,周郎自知才能不及,乃吐血而亡,最后还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名言)。
张聪丨《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吗?——兼谈《三国演义》的读法与教法
“例如,莎士比亚对历史的看法与现代人完全不同。特洛伊和罗马、金雀花王朝和都铎王朝,它们任何一个都不是太久远,还不至于与现在截然不同,或者彼此完全不同。在这一点上,莎士比亚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观点。他去世30年后,英语中才首次出现了‘时代错误’这个词。他依然比较认同中世纪的历史概念,根据这种概念,无论在什么年代,时间的巨轮都会制造出同样永恒适用的范例。” (《小说的兴起》第一章)
“E.M.福斯特认为,文学自古以来是‘以价值观描写生活’的,而‘以时间描写生活’则是小说为文学做出的一个突出贡献……而就在最近,诺斯罗普·弗莱也将‘时间与西方人的结盟’视为小说不同于其他文学类型的定义性特征。”(《小说的兴起》第一章)
“要定义任何对象的个性,时间是又一个相关却更为外在的基本范畴。洛克所接受的‘个性化原则’就是指存在于空间和时间的某个特定的位置,正如他所写的那样:‘一旦把它从时间和地点的环境中剥离出来,观念就变成了普遍的东西’。因此,只有当时间和地点是具体的,观念才有可能是特定的。同样,只有将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背景中,他们才可能是个性化的人。
可见,在传统叙事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概念化、单一化是惯常出现的情况,《三国演义》并非特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伊恩·瓦特认为是因为“希腊和罗马的哲学和文学都深受柏拉图的影响,即形式或观念是一种终极现实,隐藏在当下世界具体物象后面。这些形式被认为是永恒不变的……”(《小说的兴起》第一章)——这一理论,用来解释西方的古典文学作品尚可自圆其说。但生活在中国的罗贯中、毛宗岗们是决然不可能“深受柏拉图的影响”的,在他们而言,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力量驱动着他们去塑造这些具有普遍性意味的概念化、单一化的人物形象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后文再做分析。
“从这方面比较一下,关公的形象便显出某种性格上的抽象性,是更适合于概念化,‘脸谱化’的……至于关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人们倒是不太关心。因为人们宁可相信,他的内心世界就是像那些抽象的道德概念所规定的那么简单,且越简单,越令人肃然起敬。关公即使在最动情的时候,也没有阿喀琉斯那种大段的充满同情和悲悯的道白。”(《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第一章“品格与性格:关云长与阿喀琉斯的比较”)
“阿喀琉斯的个性是极其丰富的、多方面的。他既是自私的,又是慷慨大度的,既是残忍、暴烈的,又是悲天悯人、富有同情心的,既是冲动的、形而下的,又是善于沉思的、形而上的,这一切,全都取决于他那自发的、偶然的心境和情感。他几乎没有表现出什么固定不变的、让人学习和崇拜的‘品格’,但他的永恒的魅力却在于‘性格’上的真实与生动。”
反观《三国演义》,它在人物塑造、环境设置、情节构建等方面希望呈现的是一种特殊性呢,还是一种普遍性呢?——我认为,无疑问的是一种普遍性,而非特殊性。我们仅以人物塑造为例,鲁迅先生曾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有过一段经典的评论:“(《三国演义》)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其实这在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坏。譬如曹操他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处;而刘备、关羽等,也不能说毫无可议,但是作者并不管它,只是任主观方面写去,往往成为出乎情理之外的人。”——这种“脸谱化”的人物塑造方式此后常常为文学评论家们所诟病,所谓“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而我们在这里要指出的是,这种“脸谱化”的人物塑造方式恰恰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和改编者)所要追求的,他们自始至终所要呈现的都不是特殊的、具体的、真实的人。无论是曹操、关羽,还是刘备、诸葛亮……他们都是一种类型的人的浓缩和提纯,或者说是一种具有普遍人格的形象化,他们的行动也从来不是被自身的内在矛盾推动着的,而是被特定的抽象观念所推动着的。
在书中,伊恩·瓦特具体分析了小说(novel)与传统叙事文本之间的差异。我想在这里对他的观点略加摘录,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于“《三国演义》到底是不是一部西方意义上的‘小说’(novel)”这一问题的思考。
“小说这一文学形式最充分地反映了这种个人主义的、富于革新精神的价值取向。之前的文学形式反映了它们所承载文化的总体趋势,即检验真理的标准便是它们与传统实践的一致性。例如,古典史诗和文艺复兴时期史诗的故事情节是基于过去的历史或寓言,作者处理情节的优劣得失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正统的文学观来评判的,这种文学观是由史诗这一类型中广为接受的模型衍生而来的。这种文学传统第一次受到来自小说的巨大挑战,因为小说的主要标准是追求个人经验的真实性——个人经验永远是独特的,因而也是新颖的。因此,小说是一种文化合乎逻辑的文学载体。在过去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小说对于独创性和新颖性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因此用‘小说’给它命名可谓名副其实。”(《小说的兴起》第一章)
“他(笛卡尔)的《论方法》和《形而上学的沉思》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这样一个现代假设:对于真理的追求,完全是个人可以作为的事情,在逻辑上独立于过去的思想传统,而且很可能只有远离过去的思想传统,人们才能获得真理。”(《小说的兴起——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研究》第一章)
据英国学者伊恩·瓦特(Ian Watt)在《小说的兴起——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研究》一书中的介绍: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小说”(novel)兴起于18世纪早期。区别于此前的传统叙事性作品ios游戏盒子手机版,“小说”(novel)本质上是一种个人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产物,所要体现的是“个体对现实的领悟”,试图“让思想在最接近事实的意识中跃然纸上”。这一思想文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述到笛卡尔——
我们先来谈一谈什么是“小说”?今天人们通常会泛泛地把中西方一切虚构的叙事文本统统称作“小说”,这当然并不算错。但如果我们愿意稍做一点深入的探究,就会发现:西方语境下的“小说”(novel)是有着时代所赋予的特殊历史文化内涵的,和中国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稗官野史”“小说家言”之间有着一道巨大的鸿沟。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劳动人民在封建时代,为了谋生和自卫需要相互团结救助,来对抗共同的压迫者和剥削者,于是刘、关、张之间那种朋友而又兄弟。兄弟而又君臣”的平等关系很容易就成为他们所向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仿效他们“结义”的方式,服务于自己所进行的斗争。黄人在《小说小话》中有这样的话:“张献忠、李自成及近世洪秀全等初起,众皆乌合,毫无纪律,其后攻城掠地。伏险设防、渐有机智、闻其智以《三国演义》中战案为玉帐唯一之秘本。”由此可见,在,明清两代的农民起义中,《三国演义》起着一种军事教科书的作用。《三国演义》中封建思想和现实主义的描写交织在一起,因此出现了一种有趣的情形;统治阶级发现了书中的“正统”思想和“忠义”观念,有利于其政治统治。皇太极早在1639年就命大学士出海用满文翻译《三国演义》、《孟子》和《通鉴》。清王朝入关后,一些不识汉字的文臣武将,也把这本书当做识字的教材。
《三国演义》的演变成书过程中,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其一、它形成于长期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民间艺人、封建文人、或口头,或书面,各种政治艺术观点和创作意图相互交错,集中提炼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内容。其二,它是一部历史小说。虽然要依据三的人物和战争来创作,但作者可以进行艺术加工,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决定取舍。所以《三国演义》不是简单地叙述三国人物和故事,而是一部经过艺术再加工的文学作品,它对于当时的生活面貌和丑恶的阴暗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1522年刊印的嘉靖本是罗贾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的版本,新预本在嘉靖本之后不断出现。对原来的分卷数、回目和引用诗词有所改动。明末,《李卓吾批评三国志》把二百四十节合并成一百二十回。清代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依照《金圣叹话水游传》的先例,对全书的回目、情节和文字作了一次全面的加工调整,并且添上评语。于是毛宗岗本便成了清代以后最通行的木子。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小说开山之作,启发人们关于治乱兴衰思考
关于三国历史,晋代史学家陈寿曾著有《三国志》。南北朝裴松之为这部史书作注,征引了140多种野史杂传,使其记载得到很大丰富。至迟在晚唐,三国故事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到宋代已成为说书艺人津津乐道的题材。金元时期,三国故事被大量改编为戏曲,并出现了相关的话本。罗贯中《三国演义》正是在流传久远、普及广泛的三国故事基础上整理改编而成的。小说曾有多个版本,现有最早的嘉靖元年(1522年)刊行的24卷本。清代康熙年间,著名文学批评家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作了较大的修订和润色,并加评语,人称“毛本三国”,是近代最通行的版本。
经典源远 义理流长——《三国演义》版本与文化价值谈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吗 反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卡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作者是什么小说
下一篇三国演义电视小说好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