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哪里来的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写。这部小说起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主要基于《三国志》等史书中的内容,融合了大量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经过罗贯中的艺术加工和整理,最终形成了这部经典的文学作品。

《三国演义》创作于明朝中叶,经历了数十年的积累和完善。罗贯中在创作过程中,结合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创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如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这些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蕴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三国演义》到底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三国演义》成书和题名的由来

三国演义小说哪里来的

作者在描写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和三国相争的历史画卷同时,还用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尤以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鲁肃等写的最成功,共写人物1191个。小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接近史传,采用浅显、明快、素雅的文言文,长期为人们所喜爱。

提及《三国演义》,基本是家喻户晓三国通关单机游戏大全,人们对这本古典小说的艺术造诣无不赞叹。其实,《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所著原作小说(题名不详)的毛修版本,经清朝毛纶、毛宗岗父子修改加工,继而成为现在通行版的《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本。

《三国演义》的前世今生

再到了罗贯中生活的时代,也就是元末明初,有关三国的故事、传说、说话艺术、戏曲表演就积累了很多了,罗贯中把这些通通都收集起来,再结合《三国志》《后汉书》这些史书的记载,把所有的素材融合到一起,加以改编虚构,创作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演义》是怎样成书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三国演义》的前言中介绍时说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而且是由文言小说过渡到白话小说、短篇平话小说过渡到长篇章回小说的桥梁《三国演义》还开辟了一条熔历史与民间传说于一炉、集民间艺人与文人智慧于一体、内容则亦实亦虚的创作道路,成为后来的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侠义公案小说乃至神魔小说效法”。还说“演义”就是将史实敷衍为长篇章回小说或故事。《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其所写人名(包括字号)、地名、官名大多为纪实,但也有虚构者,所谓有“七实三虚”的说法。

罗贯中何许人也?《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为何见于明代中后期?

但是,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又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版本。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过的《三国演义》,这个版本,一般被称为毛本或者毛评本,因为父子俩给《三国演义》写了大量评语,全书开始的地方有总评,每一回前面有回评,正文之间还有夹评。

限于篇幅,一般的《三国演义》版本,我们就不介绍了。大多数没有什么特色,还有的就是书商为了压低成本,出的删节本。全套不是贵吗?我就大加删节,但删了我也不说,仍然声称是全的,可是我卖得比人家便宜,来买我的吧。这种营销手段,今天我们仍很熟悉。

当然,明代书价虽然比唐朝便宜多了,但对大多数读书人而言仍然很贵。一个经常被研究者提起的数字是:万历年间一部《封神演义》价值2两银子,这个钱是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的月收入的五分之二,可以买一百多斤米。花这么多钱买一部闲书,恐怕一般人是舍不得的。不过当时的书商想到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其实是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仍然很常见的一种办法:租书。从书铺里租书看,看完再还回来,这样读书成本就下来了。

《三国演义》能够被大量印刷销售,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有关。虽然说起来有点绕:欧洲人发现了美洲获得了大量黄金、白银;有了黄金、白银,欧洲人才有能力购买中国的商品;全世界的白银涌入中国,当时有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中国作为一个自身不怎么产白银的国家,却建立起了一个银本位的货币体系;有了这个效率更高的货币体系,中国才有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内循环市场;图书销售市场,是建立在这个内循环市场的基础上的。

科举制度长期运转的结果,是社会上产生了一个相当庞大的识字阶级,有足够多有阅读能力的人。虽然能够考中进士、举人,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多,哪怕秀才,在总人口比例中也是很有限的。但是,一个家庭条件不是那么好的人,一旦考中了就是大新闻,就有轰动效应,这就造成了一种非常典型的幸存者偏差。而一个社会越是对幸存者偏差没有认识,幸存者偏差的诱导性就越强,因此被激发出读书热情的人还是很多的。读书的人多了,长篇小说有了潜在的读者群。

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第一个提到《三国演义》的人叫做蒋大器,是明弘治年间浙江金华人,他给《三国演义》写了序言,说宋元的一些话本,言辞鄙谬,不堪入目,很多士人都厌恶那些书。可是山东东原一个叫做罗贯中的人,根据《三国志》写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语言通俗而且不鄙陋,书成以后,士大夫都争着看,一时间引发极大轰动。蒋大器的序文告诉我们:

从唐朝起,三国时期成为人们最感兴趣的一段历史,三国故事则成为通俗文艺重要的创作素材。到了宋代,“话说”艺术十分兴盛,“说三分”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元代的三国题材创作有了更大的发展。小说方面,出现了汇集“说三分”成果的《三分事略》、《三国志平话》。戏曲方面,元杂剧中的三国戏就有五六十种之多。其它艺术形式也纷纷表现出三国题材。在此基础上,罗贯中依据陈寿的史书《三国志》(包括裴松之注)、《后汉书》提供的历史框架和大量史料,参照《资治通鉴》的编年体形式,对通俗文艺作品加以吸收和改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天才,精思妙裁,创作出巨著《三国演义》,成为三国题材的集大成者。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品介绍

本书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近百年的历史变迁。汉末,民不堪命遂揭竿而起。因头缠黄巾,是谓黄巾起义。汉室宗亲刘备及桃园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同中郎将董卓、骑都尉曹操、下邳丞孙坚共同镇压黄巾军。起义军败后灵帝死,少帝刘辩继位,外戚何进掌权,后宦官杀何进,袁绍杀宦官,董卓赶走袁绍并废刘辩立献帝刘协而欺主弄权。曹操谋杀董卓不成,作檄文以达诸侯,集十八路军马,推袁绍为盟主讨董卓却最终失败。此后董卓中计被吕布所杀。为争权夺利,诸侯相互厮杀。之后,曹操兵起山东护汉帝自洛阳驾幸许都,曹操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一战,曹操大败袁绍,遂削平北方的抗拒力量,独霸中原。时孙坚之子、孙策之弟孙权据江东;刘备于荆州依刘表,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又兼荆州兵多粮足,遂与曹、孙抗衡。曹操兵霸江南,孙、刘联合抗曹。诸葛亮与周瑜携手破曹,赤壁一战,曹败回江北,奠定三国鼎立局面。此后,曹操死,子曹丕自立为帝;刘备随即亦自立为帝,孙权被魏帝授为吴王。魏国权臣司马懿及其子灭蜀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立晋,伐吴而天下复归一统。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其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为何诞生于淮安?看罗贯中的传奇人生

除此以外,淮安与中国小说、戏剧的深厚渊源却是不容置疑的,一方面,淮安诞生了很多小说大家,除吴承恩,施耐庵和罗贯中外,还有文康的《儿女英雄传》,写《剪灯新话》的瞿佑、《平妖传》的沈会极(沈坤孙子)、《笔生花》的邱心如、《金壶七墨》的黄钧宰、《老残游记》的刘鹗等。另一方面,古往今来很多广为人知的小说、戏剧一直稳定而持续地输出淮安元素。如《牡丹亭》中男一号柳梦梅说道:“一路行来,且喜看插天高的淮城,城下一带清长淮水”,然后他夜宿漂母祠。

罗、王在福建有缘相识,施耐庵门生罗贯中和王道生谈了他先生生平,才有王道生在《施耐庵墓志》中的文字:“公讳子安,字耐庵,元末赐进士出身。官钱塘二载,以不合当道权贵,弃官归里,闭门著书……死之年七十有五,而余尚垂髫……先生之著作,有《志余》……《江湖豪客传》(即《水浒传》)。每成一编,必与门人校对。”从中我们不仅了解施耐庵生平、与罗贯中关系,而且知道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

王道生在《施耐庵墓志》还说:“去岁,其后人述元先生,移枢南去,与余流连四月。问其家世,讳不肯道;问其志,则又唏嘘叹惋;问其祖,与罗贯中所述略同。”有关资料记载:“明永乐十九年(1421),施耐庵的长孙文昱,在王肇庆孙子王寿轩的帮助下,把施耐庵的墓迁到白驹场西,并请王道生写了墓志铭。”(《草泽英雄梦——施耐庵传》)也就是说,王道生在福建有缘结识罗贯中后,并没有写《施耐庵墓志》,而是在施耐庵去世后,王道生又和施耐庵孙子述元认识结缘,才将与罗贯中结缘时听来的有关施耐庵生平写成《施耐庵墓志》。

王道生在《施耐庵墓志》中又说:“先生家淮安,与余墙一间。惜余生太晚,未亲教益,每引为恨事。”从此段文字中,可以得知王道生是淮安人,和施耐庵生前住的院落(现在为淮安区大香渠巷6号)仅一墙之隔,为邻居。近年,施耐庵的研究者曾到淮安档案馆、图书馆查阅大量元明清三朝史料苹果盒子游戏手柄怎么用,都没有从中找到有关《施耐庵墓志》作者王道生资料。而民间则有两个传本。一个说王道生是施耐庵好友王肇庆的同宗人,是王肇庆侄子辈,常年在福建做典当生意,施耐庵路过淮安,落脚王肇庆家,后来又买下王肇庆家隔壁袁家院子时,不巧王道生都没有碰到。另一则说王道生从小病魔缠身,出家到他家西边太清观当道士,后游名山大川、八方道观,很少回家。

他们二人相识之缘,王道生在《施耐庵墓志》中说得很清楚:“……得识其门人罗贯中于闽,同寓逆旅。”从这里得知,罗贯中、王道生是在福建相遇。相传,施耐庵在明洪武三年(1370)三月初二病故前,特别嘱托罗贯中,找刻书店把他写了40多年的《水浒传》印出来。罗贯中为此跑了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多家刻书店,店主看了书的内容,没有一家敢承刻。后来,罗贯中知道福建自唐宋以来一直是刻书重地,书坊林立,且雕版印刷,刻书之多和质量之好,是其他地方所不可比拟的。罗贯中又特地带着师傅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和自己著的《三国演义》书稿跑到福建。多家刻书店店主看了两本书稿,都觉得书稿很传奇、很精彩,艺术性又很高,想刻,但没有一家店敢接。一直到罗贯中病故150多年后,才在其后人的努力下,在福建刻版印刷问世。

明代为何会出现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优秀小说呢?

西游记更不用多说了,它的根基就是玄奘法师的西行见闻。玄奘法师的弟子辩机率先写出《大唐西域记》,后来慧立等人又写《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再往后,就逐渐有《唐三藏》、《蟠桃会》、《二郎神锁齐大圣》等独立的故事在民间流传。

《三国演义》到底是谁写的?

明代出现了一种统称为“三国演义”的书,流传至今的就有三四十个版本!这些版本,连名字都不一样,有的叫《三国志通俗演义》,有的叫《三国志传》,甚至有的叫《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恨不得把“志”“演义”“史”“传”都用上。

宋代的印刷术已经相当发达。当时的勾栏瓦舍都是自己印书,去听完书,可以顺手买一本。有一部书一直流传至今,叫《新全相三国志平话》(也叫《三国志平话》),”相“就是图画的意思,这种书,上半截为图画,下半截为文字,就像今天的连环画一样。这本《三国志平话》已经初具规模,却还是非常粗糙,算不上上乘的文学作品。

专题: 真三国演义小说   拍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老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