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书中描述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历史,展现了群雄争霸、英雄豪杰的故事。邓艾和姜维是《三国演义》中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的故事深受读者喜爱。
1. 邓艾:邓艾是蜀汉后期的将领,以军事才能著称。在《三国演义》中,邓艾参与了对魏国的多次战役,尤其是著名的“偷渡阴平”战役,他率领精兵穿过险峻的阴平大道,最终攻入魏国内地,表现出极高的军事智慧和勇气。邓艾的形象在小说中被描绘为率直、果敢,但在一些细节上也显露出他的狡猾和野心。
2. 姜维:姜维则是蜀汉的重要将领和政治家,其父姜叙在小说中也有出现。姜维在《三国演义》中以善于用兵、智谋过人而著称,他与诸葛亮有师徒之缘,继承了诸葛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眼光。姜维在小说中多次领导蜀汉军队抵抗魏国的侵略,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个人魅力。
邓艾和姜维在《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们各自的英雄气概和军事才能,也反映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以及文化的独特之处。
他看到刘燕走神根本没听他说话,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关心道:“燕儿啊。你的脸很红,又用舌头舔嘴唇,是不是嘴巴很干?自己还能走吗?去看看医者。如果不能走,我派人把医者请来。”
邓艾、钟会、司马昭先不说了,像郭淮这种人他不出名,但是很能打。郭淮先与诸葛亮打,被揍过,但经验值一直在增加。到老了也满级了,与姜维打。
但是邓艾内心的火焰,不仅没有磨灭我的世界手游新版盒子,反而越烧越旺。他依靠“纸上谈兵”,自己琢磨,积累了大量的军事理论。因为屯田的经历,他更拥有一定的执政才能。
曹操就是依靠大量设置屯田,吸百姓骨血,才能在人口减少, 豪强大量兼并土地,蓄养奴婢的情况下,在边郡设置强兵,并发动统一战争。
三国演义小说邓艾姜维
三国演义之第一百一十三回 丁奉定计斩孙綝 姜维斗阵破邓艾
次日,姜维尽拔九寨之兵,分布于祁山之前。司马望引兵离了渭南,径到祁山之前,出马与姜维答话。维曰:“汝请吾斗阵法,汝先布与吾看。”望布成了八卦。维笑曰:“此即吾所布八阵之法也,汝今盗袭,何足为奇!”望曰:“汝亦窃他人之法耳!”维曰:“此阵凡有几变?”望笑曰:“吾既能布,岂不会变?此阵有九九八十一变。”维笑曰:“汝试变来。”望入阵变了数番,复出阵曰:“汝识吾变否?”维笑曰:“吾阵法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变。汝乃井底之蛙,安知玄奥乎!”
于是令郑伦为先锋,艾自引军袭山后;一面令人下战书,搦姜维来日斗阵法。维批回去讫,乃谓众将曰:“吾受武侯所传密书,此阵变法共三百六十五样,按周天之数。今搦吾斗阵法,乃‘班门弄斧’耳!但中间必有诈谋,公等知之乎?”廖化曰:“此必赚我斗阵法,却引一军袭我后也。”维笑曰:“正合我意。”即令张翼、廖化,引一万兵去山后埋伏。
忽然西北角上一彪军杀入,艾见是魏兵,遂乘势杀出。救邓艾者,乃司马望也。比及救出邓艾时,祁山九寨,皆被蜀兵所夺。艾引败兵,退于渭水南下寨。艾谓望曰:“公何以知此阵法而救出我也?”望曰:“吾幼年游学于荆南,曾与崔州平、石广元为友,讲论此阵。今日姜维所变者,乃‘长蛇卷地阵’也。若他处击之,必不可破。吾见其头在西北,故从西北击之,自破矣。”艾谢曰:“我虽学得阵法,实不知变法。公既知此法,来日以此法复夺祁山寨栅,如何?”望曰:“我之所学,恐瞒不过姜维。”艾曰:“来日公在阵上与他斗阵法,我却引一军暗袭祁山之后。两下混战。可夺旧寨也。”
却说王含、蒋斌因立寨未定,恐魏兵来劫寨,不敢解甲而寝。忽闻中军大乱,急绰兵器上的马时,寨外邓忠引兵杀到。内外夹攻,王、蒋二将奋死抵敌不住,弃寨而走。姜维在帐中听得左寨中大喊,料道有内应外合之兵,遂急上马,立于中军帐前,传令曰:“如有妄动者斩!便有敌兵到营边,休要问他,只管以弓弩射之!”一面传示右营,亦不许妄动。果然魏兵十余次冲击,皆被射回。只冲杀到天明,魏兵不敢杀入。邓艾收兵回寨,乃叹曰:“姜维深得孔明之法!兵在夜而不惊,将闻变而不乱:真将才也!”次日,王含、蒋斌收聚败兵,伏于大寨前请罪。维曰:“非汝等之罪,乃吾不明地脉之故也,”又拨军马,令二将安营讫。却将伤死身尸,填于地道之中,以土掩之。令人下战书单搦邓艾来日交锋。艾忻然应之。
时邓艾正在祁山寨中,整点陇右之兵。忽流星马报到,说蜀兵现下三寨于谷口。艾听知,遂登高看了,回寨升帐,大喜曰:“不出吾之所料也!”原来邓艾先度了地脉,故留蜀兵下寨之地;地中自祁山寨直至蜀寨,早挖了地道,待蜀兵至时,于中取事。此时姜维至谷口分作三寨,地道正在左寨之中,乃王含、蒋斌下寨之处。邓艾唤子邓忠,与师纂各引一万兵,为左右冲击;却唤副将郑伦,引五百掘子军,于当夜二更,径从地道直至左营,于帐后地下拥出。
姜维听得此信,忻然上表,再议出师伐魏。时蜀汉景耀元年冬,大将军姜维以廖化、张翼为先锋,王含、蒋斌为左军,蒋舒,傅佥为右军,胡济为合后,维与夏侯霸总中军,共起蜀兵二十万,拜辞后主,径到汉中。与夏侯霸商议,当先攻取何地。霸曰:“祁山乃用武之地,可以进兵,故丞相昔日六出祁山,因他处不可出也。”维从其言,遂令三军并望祁山进发,至谷口下寨。
驰书报入成都。后主刘禅遣使回贺,吴使薛珝答礼。珝自蜀中归,吴主孙休问蜀中近日作何举动。珝奏曰:“近日中常侍黄皓用事,公卿多阿附之。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有菜色。所谓‘燕雀处堂,不知大厦之将焚’者也。”休叹曰:“若诸葛武侯在时,何至如此乎!”于是又写国书,教人赍入成都,说司马昭不日篡魏,必将侵吴、蜀以示威,彼此各宜准备。
酒行数巡,众惊曰:“宫外望有火起!”綝便欲起身。休止之曰:“丞相稳便。外兵自多,何足惧哉?”言未毕,左将军张布拔剑在手,引武士三十余人,抢上殿来,口中厉声而言曰:“有诏擒反贼孙綝!”綝急欲走时,早被武士擒下。綝叩头奏曰:“愿徙交州归田里。”休叱曰:“尔何不徙滕胤、吕据、王惇耶?”命推下斩之。于是张布牵孙綝下殿东斩讫。从者皆不敢动。布宣诏曰:“罪在孙綝一人,余皆不问。”众心乃安。布请孙休升五凤楼。丁奉、魏邈、施朔等,擒孙綝兄弟至,休命尽斩于市。宗党死者数百人,灭其三族,命军士掘开孙峻坟墓,戮其尸首。将被害诸葛恪、滕胤、吕据、王惇等家,重建坟墓,以表其忠。其牵累流远者,皆赦还乡里。丁奉等重加封赏。
离开洛阳前,西曹属邵悌又找到司马昭,说:“钟会所统兵马是邓艾的数倍,将军可让钟会去捉拿邓艾,无须亲自前往”。司马昭呵呵一笑:“卿难道忘了以前怎么说的了?怎么这会又说出这种话呢?我本应该用人不疑,在别人辜负我之前不能先于别人而起疑心。前阵子贾护军曾问我是否怀疑钟会,我对他说:‘我派你去长安,难道会怀疑你吗?’。等我到了长安之后自会处理”。
带着皇帝亲征当然不是临时就能决定的小事,这说明为掌控巴蜀局势,远在京城的司马昭早已做好了随时出征的准备。司马昭还提前让中护军贾充做为前锋,率军先行进入关中,并由斜谷迅速南下汉中,以防不测。
所有这些让司马昭意识到此时的巴蜀犹如一个火药桶,处理不好随时可能爆炸。于是,在囚禁邓艾的诏书下发后,司马昭立即带着魏元帝曹奂一起率军西征,并于一个月后抵达长安。此时郭太后已经病逝,所以只有曹奂随行。
有了之前邓艾擅自做主大肆封赏的行为和钟会伪造文书作为铺垫,这次钟会等人的联合诬陷立即在司马昭那里得到响应,于是“诏书槛车徵艾”。
因为就在这期间,钟会联合胡烈、师纂等人上书司马昭,说邓艾在成都的所作所为皆大逆不道之事,诬陷邓艾有谋反之心。“锺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邓艾这段肺腑之言中透露出来的委屈,这是满腔热忱换来兜头一盆凉水之后的无奈辩解。无论邓艾有什么不妥行为,其出发点绝不是一己私利。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出自《孙子兵法.地形篇》,字面意思是进攻并不是为了获取名利,后退也不是为了避罪避祸,引申为一切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进退之间不能考虑个人得失。
“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出自《汉书》,意为为官的人在地方任职时,只要是能够安定社稷、有利于国家的事,完全可以自行决定。
邓艾只是觉得冤枉,在听完卫瓘的叮嘱后再次上书司马昭,替自己的行为辩护:“臣奉命远征,降伏贼首后按旧例给予他们官职,以便及时安抚人心,这完全合乎权宜。拿下蜀汉后,我们疆域已达最南端,东与吴国相接,很多事情都需要及时处理,如果事事都要上报待命,往返路途遥远,耗费时日,容易贻误时机。春秋大义认为‘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如今东吴未灭,与巴蜀相接,我们不应拘泥于常规而失去机会。兵法上说:‘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我邓艾虽然没有古人那样高风亮节,但也绝不会做有损于国家的事”。
可惜的是,此时邓艾仍然没有看清局势,包括钟会和姜维联合的真实目的、司马昭对自己态度的转变、自己的危险处境等等都没有看清,没有全盘考虑替自己找到脱身之策,也没有设法利用好监军卫瓘等等。
邓艾拿下成都后随时需要向司马昭汇报工作,钟会设法拿到邓艾上表朝廷的一些奏事和章表,然后简单修改其中的措辞和用语,使得表书的语气颇为自傲、目中无人,彻底毁掉了邓艾在司马昭心中的形象。钟会擅长模仿别人笔迹,是做伪书的高手。
钟会和姜维两人密谋的一个重点就是尽快除掉邓艾,原因不仅仅只是钟会和邓艾的个人恩怨,而是因为手握兵权的邓艾将是钟会割据巴蜀的最大阻碍,邓艾对司马昭是忠心的。
钟会厚待姜维当然是有目的的,因为姜维是巴蜀第一武将,在巴蜀的号召力以及军事谋略都无人能比,若想割据巴蜀,姜维当然是最好的合作伙伴。钟会姜维的联合不是惺惺相惜,只是互相利用罢了。
杜预是司马昭的人,此前是司马昭参军,也是司马昭的妹夫,在钟会出征前被司马昭安排做了钟会的长史。就像参军师纂被司马昭安排做了邓艾的司马一样,杜预和师纂应是司马昭刻意安排在钟会和邓艾身边的人。杜预后来成为西晋著名的军事家,灭吴之战的主帅。
姜维很受钟会优待,不但上交的印绶全部返还,甚至还与钟会出则同车,坐则同席。钟会甚至还当着自己长史杜预的面说:“如果拿伯约和我们中土人士相比,即便是公休、太初二人也无法相提并论”。公休是诸葛诞的字,太初是夏侯玄的字,伯约即姜维的字。
为何这么说?因为投降后的姜维跟在钟会身边没几天竟然就看出来了。“钟会内有异志,姜维知之,欲构成扰乱”(《资治通鉴》)。姜维的投降很不甘心,所以在发现钟会有谋反之心后立即将计就计,准备联合钟会搅乱巴蜀政局,以火中取栗。
钟会想割据巴蜀自立的事,虽然史书到目前为止仅有吞并诸葛绪的三万人马作为例证,再没有其他记载,让人感觉似乎证据不足。但实际上钟会在当时一定在很多细节上都有意无意的表露出这一点,只是史书没有记载。
邓艾很热情,很兴奋,洋洋洒洒大谈未来,可司马昭却很冷血,这其中当然有钟会的功劳。前面说过,邓艾如何对待钟会,钟会自然心知肚明,他当然不会放过邓艾,更何况邓艾还是自己割据巴蜀的最大障碍。
监军本就是监督军中主帅和将领违法行为的,让监军转告而不是自己直接书信叮嘱,这个做法很官方,也说明司马昭已经不想再和邓艾做私下沟通了。
这味道立马就出来了,很明显,司马昭对于之前邓艾擅自封赏刘禅及其宗室、旧臣的行为大为不满,所以司马昭压根没有针对怎么对待刘禅、怎么搞定东吴这些做出任何回复,而是让监军对邓艾进行敲打,让邓艾少自作主张,好自为之。
《三国志.魏书.邓艾传》中记载,司马昭在看完邓艾的这份表文后,没有针对表文内容做出任何批示,而仅仅只是让身为监军的卫瓘口头向邓艾转达了一句话:“事当须报,不宜辄行”,你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应该先汇报,不应擅自做主执行。
虽然史书没有明说,但字里行间再次验证了邓艾和钟会之间的不和,邓艾对于没有成为伐蜀的主帅耿耿于怀,于是拿下成都后第一时间就向司马昭申请留在巴蜀,为将来伐吴做准备。作为主帅的钟会,邓艾在奏表中只字未提,言下之意就是赶紧把钟会调回洛阳,哪凉快哪待着去。
公元263年十二月,因灭蜀有功,司马昭下令拜邓艾为太尉,增加食邑两万户,封邓艾的两个儿子为亭侯,各赐食邑一千户。拜钟会为司徒,进封县侯,增加食邑一万户,并同样拜钟会的两个儿子为亭侯,食邑各一千户。钟会是单身,未婚,两个儿子为养子,原是钟会哥哥的儿子。
从钟会八月由洛阳出发,至十一月刘禅向邓艾投降,司马昭这次出手竟然仅仅只用了短短三个多月就灭亡了蜀汉。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姜维等人撤到郪城(郪音qī,今四川绵阳市三台县南郪江镇境内)时收到了刘禅的诏书,要求姜维等人就近向钟会投降。姜维于是下令全军放下武器,并派人把官印和绶带交给追击自己的胡烈。蜀军将士听说刘禅投降后哀嚎不已,纷纷举起手中刀剑砍向路边的石块,宣泄心中愤懑。
为避免自己手上仅剩的这点人马被邓艾和钟会南北夹击,也为蜀汉保留一些火种,姜维被迫下令撤出剑阁,向东逃往巴郡(今重庆及周边)。
姜维非常清楚诸葛瞻的死意味着什么,因为没收到任何诏书和命令,刘禅是死是活是投降或是逃跑,姜维一概不知。原本以为可以耗到钟会撤军,蜀汉转危为安,不料时局竟急转直下,现在进退维谷的反倒是自己了。
邓艾突然出现在江油时,不但震惊了江油守将马邈,也同样震惊了固守剑阁的姜维、廖化等人。接着黑色沙漠网页游戏视频攻略,诸葛瞻战败身亡、邓艾兵临成都的消息更是让姜维等人大惊失色。
邓艾甚至经常对那些蜀汉降臣说:“你们幸亏是遇到我,才能有今日官复原职,如果遇到吴汉那样的人你们早都被杀光了”。邓艾还说:“那姜维也是一时英雄,只不过因为遇到我,最终才会穷途末路”。
邓艾为何会这么做?诸位回想一下前面说的邓艾和钟会将帅不和的问题,在这里是不是更加明显了?邓艾就是想让众人知道自己身为征西大将军,才是真正的西部王,是灭亡蜀汉的第一功臣,什么钟会,根本不在眼里。
如果按照正常程序,邓艾在刘禅投降后应该及时上书司马昭,并同时向主帅钟会汇报,控制住成都的治安后静待钟会到来,甚至都不应该冒然率先进入成都。至于对刘禅以及蜀汉降臣的处置,更应由司马昭授意后由钟会出面任命,邓艾私自做主显然是越俎代庖。
也就是说,邓艾接受刘禅投降后的一系列任命,包括对刘禅、刘璿以及蜀汉旧臣,也包括对自己的部下,所有这些都是邓艾自作主张,未经请示。邓艾连司马昭都没通知,更别说钟会了,邓艾压根也没把钟会放在眼里。
邓禹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手下重臣、东汉开国将领,云台二十八将之首。所谓邓禹旧例,是指公元26年邓禹奉命西征关中时,以刘秀名义任命当时割据陇西的军阀隗嚣为西州大将军,以此笼络隗嚣共同进攻赤眉军。
当然,有一人除外,就是黄皓。邓艾早就听说黄皓奸邪乱政,下令将黄皓收捕赐死。黄皓吓的赶紧拿出重金贿赂邓艾左右,替自己说情,没想到竟然起了作用,黄皓最终神奇般地被免于一死。此后黄皓下落不明,未在史书中露面。
专题: 微小说三国演义 小说讲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4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这么短吗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哪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