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元明小说吗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小说之一,作者是明代的罗贯中。它并不是元明小说,而是明代小说。《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朝中晚期,是根据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公元220年至280年)的战乱和人物事迹改编而成。这部小说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对话,以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可读性,成为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对后世文学、戏剧、影视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什么

罗贯中何许人也?《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为何见于明代中后期?

三国演义是元明小说吗

《三国演义》能够被大量印刷销售,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有关。虽然说起来有点绕:欧洲人发现了美洲获得了大量黄金、白银;有了黄金、白银,欧洲人才有能力购买中国的商品;全世界的白银涌入中国,当时有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中国作为一个自身不怎么产白银的国家,却建立起了一个银本位的货币体系;有了这个效率更高的货币体系,中国才有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内循环市场;图书销售市场,是建立在这个内循环市场的基础上的。

科举制度长期运转的结果,是社会上产生了一个相当庞大的识字阶级,有足够多有阅读能力的人。虽然能够考中进士、举人,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多,哪怕秀才,在总人口比例中也是很有限的。但是,一个家庭条件不是那么好的人,一旦考中了就是大新闻,就有轰动效应,这就造成了一种非常典型的幸存者偏差。而一个社会越是对幸存者偏差没有认识,幸存者偏差的诱导性就越强,因此被激发出读书热情的人还是很多的。读书的人多了,长篇小说有了潜在的读者群。

明朝建立的时候,朱元璋设计了一整套制度消除潜在的不稳定,也压制住了全部创造的活力。所以明代前期的社会游戏王1101盒子编号,是非常压抑非常死气沉沉。到了明朝后半段,官僚机器也觉得这么压制社会活力挺神经病的,也疲了,很多事情都不管了。

还有,当时人的传说,认为罗贯中写了非常多的书,不止《三国演义》一部,尤其是喜欢讲,罗贯中是《水浒传》的作者,然后说,因为写了《水浒传》,罗贯中受到了上天的惩罚,子孙三代,都是哑巴,因为《水浒传》的道德倾向实在是太坏了。现在也有人觉得《水浒传》的思想不好,太暴力,然后就有人为《水浒传》辩护,说不要拿现代人的价值观去要求古代的小说。其实按照古代价值观,《水浒传》一样思想不好,《水浒传》的很多思想价值,其实倒是现代人赋予的。《水浒传》的好处,根本就不在思想性上。

比如说他曾经做过张士诚的幕僚,甚至说他曾经也是有野心,想要争夺天下的,结果遇到朱元璋,那是真命天子,就自觉放弃了,改行去写小说了。这些说法也不确定是真有依据,还是明朝后期的文人在说段子。《三国演义》是讲怎么争天下的,说作者曾经也想过争天下,小说的说服力仿佛就上升了。就好像西方人曾经为了论证《伊利亚特》写得好,就说荷马是阿伽门农的秘书一样。

聊聊《三国演义》小说

突然发现,三国演义里名字两个字人挺多的,说说看:刘备,刘备儿子—刘禅,关羽,张飞,赵云,黄忠,曹操,王充,袁术,袁绍,马谡,孟获,孙坚,孙策,孙权,鲁肃,周瑜,姜维,徐庶(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马超,……。而三个字的名字相对来说就少,诸葛亮,司马懿,吕伯奢,等等。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罗贯中也曾有志于王业,只是看到天下终归朱元璋才不得已退出江湖。由于曾与朱元璋为敌,罗贯中断了读书做官的念头,转而发愤著书。除了《三国演义》,他还著有《三遂平妖传》(20回本),《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隋唐志传》等著作,都是政治和英雄小说,与他的平生抱负倒也吻合。据传他还与施耐庵合作,共同创作了另一部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但是,成就最大的还属《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世界名著

3、《三国演义》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汉室衰弱,全国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各路英雄趁围剿之机发展各自的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在官渡之战中,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后,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从而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在之后的比拼中三个势力各自损失惨重,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

三国演义临江仙的作者是谁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本书的封面、序言、目录、君臣姓氏附录是齐三年明日所加的,正文是前期遗留下来的旧本! 你怎么能看到它? 一、书的封面标题是《三国演义》,正文每卷的标题是《新刻京本版流行三国演义》,据说是不一致; 其次,目录的字体与正文的字体不同。 ,且部分目录文字与文中对应标题不一致。 第三,有一位“山人博古生”为该书作序,明确指出该书“不失初衷,完全启迪天下聋哑人”。 以前没有人见过这一点,这引起了我详细研究这本书的极大兴趣。 我用这本书与嘉靖版的《三国通俗演义》做了详细的比较,并从书中的诗词、注释、故事叙述、用词等方面获取了大量证据,证明黄正甫本实际上比嘉靖本早二十年出版。 年及以上(详见作者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黄正甫所著《三国演义》撰写的“序言”)。 黄正甫出版的考证文章完成后,提交启功先生审阅。 启功先生读后说:“这篇文章很扎实,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他还对其中个别表述提出了修改建议。 后来,我到北京图书馆,向启功先生赠送了黄正甫版本的影印本。 他仔细审视了该书的版式后指出:“这确实是一本明初的民间日记,证明了你的提议,证据是有说服力的。” 黄正甫版本的发现,可以说失去了“嘉靖版《三国演义》是当今所见最早的”这一固有概念的依据。

然而,这项工作非常困难。 明清以来流传的《三国演义》已知版本有30多个。 这些版本要么存在于中国,要么在海外流传。 一般学者很难看到。 有条件访问这些版本的人并不多。 居住在澳大利亚的刘存仁先生对海外存储的《三国演义》版本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认为刻在原版《三国演义》系统中的明代似乎早于《三国演义》(见刘存仁文章《罗贯中小说真伪》,收录于1983年版《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台港散文》) 《孔》,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北京大学周兆新先生在其《三国演义述评》一书中,对国内现有的几本《三国演义》出版物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得出了与先生大致相同的结论。刘存仁. 这应该说是《三国演义》版本验证的一大突破。 此外,不少学者也花了不少功夫来考证《三国演义》的版本。 英国人韦安写了一本《三国演义版本文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专门考证《三国演义》的版本。 》版本来源。 他一共收集了35个版本,并将其分为A、B、C、D四个分支,每个分支又分为几个分支。 从版本演变的角度分析,维安的工作可谓细致、卓有成效。 但他的重点是追寻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的原文(韦安1993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的博士论文题目是《追寻原文:批判《三国演义》),所以,研究虽然深入,但结论中存在很多主观假设,强化了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理论。

读《三国演义》,知历史渊源

曹操一出场,就给人一种复杂的印象。他虽少年时代游猎歌舞,恣意放荡;曹操一出仕,则厉行法治,革除弊政,具大政治家、大军事家的魄力和才干;他可以残忍得令人发指,也可以体贴入微,富有人情;他有刚愎自用、骄横专制的一面,也有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一面。曹操形象的复杂性与《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有很大的关系。

《三国演义》在描写军事政治斗争的同时,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曹操、诸葛亮和关羽的形象,尤为出色。曹操是“古往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诸葛亮是“古往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往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

罗贯中并非《三国演义》唯一作者?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的计谋?

『三国演义』也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个以历史为蓝本的小说,虽然与历史不符,但更符合民众对人物的心里投射。

和《红楼梦》不同,曹雪芹的诗歌都是自己原创,但是《三国演义》的诗歌则很多引用自他人,其中最为有名的开篇为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临江仙》出自明朝大才子杨慎,而罗贯中还引用了古代许多著名的诗歌,如苏轼的《赤壁赋》,曹操自己写作的《短歌行》等等……这些作品都为《三国演义》这本民族文化的鸿篇巨著增色不少,可以说,杨慎、苏轼、曹操他们也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不少素材。

如果不是1967年,有人从古墓里发现了《花关索传》这本书,关索的出现估计永远都是个谜。但有了《花关索传》,回头再来看《三国演义》的里的这个片段,你会觉得它有点像今天电影里的彩蛋,透露出三国故事在主线之外原来还有其他的故事。

东汉末年是4国并存一个图标是猴子的游戏盒子,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很熟悉

更有一位县令派公孙度的长子去干伍长,也就是当时军队当中最为底层的位置。这当然算得上是对公孙度权威的公然顶撞与羞辱了。这一下子让公孙度爆发了,他立刻下令诛杀这个县令,同时给全辽东的几百来户大户人家一个下马威,反抗者的下场就如这个县令一般。

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第一个提到《三国演义》的人叫做蒋大器,是明弘治年间浙江金华人,他给《三国演义》写了序言,说宋元的一些话本,言辞鄙谬,不堪入目,很多士人都厌恶那些书。可是山东东原一个叫做罗贯中的人,根据《三国志》写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语言通俗而且不鄙陋,书成以后,士大夫都争着看,一时间引发极大轰动。蒋大器的序文告诉我们:

从唐朝起,三国时期成为人们最感兴趣的一段历史,三国故事则成为通俗文艺重要的创作素材。到了宋代,“话说”艺术十分兴盛,“说三分”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元代的三国题材创作有了更大的发展。小说方面,出现了汇集“说三分”成果的《三分事略》、《三国志平话》。戏曲方面,元杂剧中的三国戏就有五六十种之多。其它艺术形式也纷纷表现出三国题材。在此基础上,罗贯中依据陈寿的史书《三国志》(包括裴松之注)、《后汉书》提供的历史框架和大量史料,参照《资治通鉴》的编年体形式,对通俗文艺作品加以吸收和改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天才,精思妙裁,创作出巨著《三国演义》,成为三国题材的集大成者。

四大名著,生于明朝

明朝中后期,老百姓,尤其是南方的老百姓,真的是越来越有钱了,导致原先的社会风气都大变了。吃的用的穿的各方面都互相攀比,追求奢华,享乐主义盛行。从晚明张岱等人的回忆录里就能看出,明朝人多会玩,还出现了许多不可描述的东西(luantong这种东西,我是不会提的)。

施耐庵和罗贯中师徒虽然考过科举,但都底都入了江湖,对民间的各种话本故事非常熟悉,有时也参与创作。罗贯中长期居住的杭州,就是个文人密集的创作圈子,给他写故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明朝到处免费建学校的做法也提高了普通民众的识字率,使更多人有能力读小说。

专题: 三国演义讲小说   小说三国演义   小说抄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