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文学名著,由罗贯中创作。通常认为最早版本的《三国演义》是指《残唐五代两宋志传》与《三国志传》合并改编而成的版本,这个版本在明代中后期就已经存在,但是没有完整的手抄本传世。直至明朝末年,毛宗岗父子对其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后三国演义》的部分内容,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三国演义》版本。
毛氏的《三国演义》版本被认为是历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版本,也被普遍认为是老版《三国演义》。到了20世纪初,又有高鹗、程伟元整理的《全本三国演义》版本流行,这个版本更加完整,包括了《三国演义》的前70回和《后三国演义》的后40回。
因此,所谓的“老版”《三国演义》实际上是指毛宗岗修订的版本,这是历史上广泛传播并且知名度最高的一个版本。
这本书把《三国》的策略、情节、脉络梳理得非常透彻
那么如果把这些计谋都拿出来,重新塑造《三国演义》这部经典作品,会是什么样?答案就在《经略天下:另眼看三国》这本书里。《经略天下:另眼看三国》是根据《三国演义》的内容创作的,全书共四十多章,涵盖了《三国演义》中几乎全部决定性的谋略,用谋略的方式串联起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省去了繁琐枯燥的叙述,让整个故事看起来更吸引人。 比如,在讲到董卓乱政,王允利用美人计除掉董卓拿到天下之后,因为一些个人的心结,大肆严惩董卓旧部,逼得李、郭、张、樊联合谋反,最终除掉了王允。在《经略天下》中,作者将这段故事命名为“置之死地而后生”,不仅讲清楚了故事的来龙去脉,也给人以警醒,绝地求生总好过原地等死,同时也告诉我们,千万不要把人逼上绝路。
连环画:老版三国演义60册全链接(1-60)
三国演义小说哪个是老版
《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
⑧元至治年间(1321—1323)新安虞氏刊刻的《三国志平话》,堪称三国故事的最早写定本。分上、中、下三卷乐游游戏盒子安装三国,每卷二十三个题目,开篇有“头回”,类似后来章回小说的“楔子”。书起于刘关张桃园结义,迄于诸葛亮病死,已粗具《三国志通俗演义》之框架,体现了“三国”话本系统的最高成就。
⑦1967年,上海嘉定县城东公社出土了一批刊印于明成化年间的说唱词话和传奇刻本,内有《花关索传》一册四集,全称为《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传》(前集)、《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认父传》(后集)、《新编足本花关索下西川传》(续集)、《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贬云南传》(别集),以说唱形式,详细地叙述了关索的一生,虽系民间传说,且唱词俚俗,然却是探求关索这一虚构人物形象演变的必不可少的资料。
⑥注意:所谓依次排队只是笼统而言,并未具体到任何一种版本;其间亦不一定存在直接的血缘关系。尤应注意的是:志传系统中许多版本的刊刻年代虽晚于通俗演义系统,但其文字及内容却保存了较之通俗演义更早的形态。这点后文将详细讨论。
⑤就目前所知,国内所藏嘉靖元年序刊本尚有初刻与覆刻之分。二者的文字略有歧异,最突出的表现是卷十六第三则“玉泉山关公显圣”。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本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关羽被擒及被杀的过程;而这些细节到了商务印书馆影印本里,却丝毫不见踪影。由此避讳与否的区别,似可推断两本的刊刻时间必是一先一后,盖前者的底本是初刻本,后者的底本则为覆刻本。
版本问题非常重要,它是开展学术研究并使之得以深入的基础。在三国浪潮席卷大江南北的今天,不少有识之士却避开群雄角逐的沙场,而甘愿同毫无生气的版本打交道。枯索艰辛的耕作终于结出了喜人的硕果:在“三国”研究专家陈翔华先生的亲自主持下,由中外学者联合组成的编委会,将精选宇内所藏具有重要价值的罕见珍本十余种,辑成《三国志演义古版丛刊》,由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陆续影印出版;先行推出的首辑五种,已于1995年5月同读者见面。无疑,它对《三国志演义》以及中国小说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将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厚艳芬)
毋庸讳言,在某些人肯定毛本斐然成绩的同时,另外一些人却很不以为然,甚至颇多訾议。争论的范围似仍可纳入前述的两个方面,焦点则可概括为是否忠实于罗贯中原著。这涉及到文艺创作规律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又不得不与版本纠缠在一起,实在是“剪不断,理还乱”,姑且各存异见,留待他日评说吧。只是无可撼移并需要重申的是,毛氏父子修订的已非罗贯中原著初始之面目的新本《三国志演义》,很快替代诸明刻本而风靡海内外,成为三百年来最为流行的本子,以至于现当代出版的读物,莫不以此为底本来加以整理并付梓刊行。[(18)]
其次,从加强作品思想倾向和艺术效果的角度看,毛本的修改倒是相当成功的,即毛本对原作中固有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进行了必要而巧妙的艺术加工。这方面的修订,虽多表现为局部的增删、枝节的改补,但它取得的成效却不可低估。如妇孺皆知的“秉烛达旦”的故事:“关公收拾车仗,请二嫂上车,亲自护车而行。(于路安歇馆驿。操欲乱其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操见公如此,愈加敬服)[(17)]既到许昌,曹拨一府与关公居住。”不可否认,后人之厌憎曹操之奸恶虚伪,赞美关公之光明磊落、节义凛然,无不与这个小小的细节有关。
再来看刘备。毛本介绍他时谓:“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第一回)真是英雄的介绍!可嘉靖本第一回叙及刘备登场时,在“那人平生不甚乐读书”后还有“喜犬马,爱音乐,美衣服,少言语,礼不下于人,喜怒不形于色”等句。这亦有所本。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曰:“先主不甚好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也许,毛氏觉得把刘备写成一个倜傥风流的人物,虽忠实于史传,却悖于他所演义的形象之完美,故而删弃不惜吧。
先说曹操。嘉靖本是这样写的:“见一彪人马,尽行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乃汉相曹参二十四代孙。”(卷一第二则)可到了毛本,却仅剩下“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第一回)几句冷冰冰的客观叙述,那些褒扬之辞已无影无踪了。
毛宗岗在批评《三国志演义》时说:“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何?吴魏是也;闰运者何?晋是也……陈寿之志,未及辨此,余故折衷紫阳纲目而特于‘演义’中附正之。”[(16)]可见其“以汉室宗亲”的封建正统思想相当严重。自然,这种“崇刘贬曹”的观念贯穿于他修改工作的始终。兹以曹操和刘备的出场为例,且看毛氏父子对魏、蜀两大对立集团领袖的截然相反的态度。
鲁迅先生间练精辟地为毛本的修订工作划了个大致轮廓。需要指出的是:历来研究者大多仅就“凡例”所举几点去评论,却很少放开眼光,发现“凡例”之外的其他方面的材料,至于毛本在修改中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成就,注意得就更少了。其实,毛本所改绝不止于“凡例”中提到的那些;再者,只有具体分析毛本对原著在思想倾向和艺术表现上改得究竟如何,才能比较出它的价值,进而给予它客观正确的评价。应该说,毛本更加突出地宣扬了尊刘抑曹的正统观念和封建伦理道德,同时又加强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在表现技巧、文辞修饰等方面也有显著提高。下面就从两个方面简单地加以阐述。
凡所改定,就其序例可见,约举大端,则一曰改,如旧本第百五十九回“废献帝曹丕纂汉”,本言曹后助兄斥献帝,毛本则云助汉而斥丕。二曰增,如第百六十七回“先主夜走白帝城”,本不涉孙夫人,毛本则云:“夫人在吴闻猇亭兵败,讹传先主死于军中,遂驱兵之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三则削,如第二百五回“孔明火烧木栅寨”,本有孔明烧司马懿于上方谷时,欲并烧魏延。第二百三十四回“诸葛瞻大战邓艾”有艾贻书劝降,瞻览毕狐疑,其子尚诘责之,乃决死战,而毛本皆无有。其余小节,则一者整顿回月,二者修正文辞,三者削除论赞,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己。
老版三国和高希希版三国哪一部是最接近原著的?
《三国演义》连环画新、老版的一些比较(二)
《智取陈仓》老版书为77页什么游戏盒子有三国群英传7,79版为86页,老版书比79版少了9页书,细览全书,老版书多出了第18页,79版书则多出了第31、33、34、35、36、40、41、52、54、55页共10页书,细读之下,多出的页面内容只是把原故事补充得祥细一些,似是把老版书弃用的库存画页加上,就这一册书,79版书比老版书还丰富一些(见下图)。
《三国演义》书名的变迁
《三国志演义》为什么又名《三国演义》本文解释欠妥。《三国演义》的主题是反对分裂,呼吁统一,反对内讧,主张团结。其中主要的英雄人物形象有类型化、脸谱化的倾向,如诸葛亮、刘备皆然,单一而明朗,为民众喜闻乐见。但作者也并非不考虑人物的复杂性,曹操、关羽、张飞等形象就都比较复杂,因此也更有深度。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些元素出于作者的虚构,而非历史书中的记载。
罗贯中还著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演义》、《三遂平妖传》和杂剧《龙虎风云会》;看来他非常热心于通俗文学的创作,可惜生平不详。据说原名罗本,山东人,一说杭州人。明人赵楷《赵宝峰先生文集》中有一篇祭文,署名门人罗本等三十一人,有人以为这个罗本就是罗贯中,但并无确证。从事通俗文学的作家,在中国古代一向没有也不可能有多高的社会地位。
“关羽”“张飞”离世网友刷屏怀念,老版《三国演义》何以成经典
景桥,工作之余写温暖人间,写家国天下,坚持每周一文,冀望以文字捂暖岁月。多文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网、中国之声转载。新书《愿你出走半生 归来仍有故乡》,由中央级九州出版社出版,愿世间所有温暖的人,能在景桥相遇,就像久别重逢!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吴 后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书三国演义上一篇三国演义之刘玄德小说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清代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