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正史对应小说

0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创作的一部著名的中国古代历史小说,它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为背景,描绘了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充满了战争、权谋、爱情和忠诚等元素。然而,由于《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它在历史的真实性上与历史事实存在差异,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绘可能包含了虚构的情节和人物性格化处理。

与《三国演义》相对应的“正史”,指的是《三国志》等历史文献,如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这些是基于实际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所编写的,更侧重于历史的客观记录,虽然也会有编纂者的主观解读和历史编排,但整体上更接近历史真实的描述。

以下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情节与《三国志》中的真实历史事件的对照:

1. 赤壁之战:《三国演义》中,曹操率领庞大的水军南下,企图统一中国。结果在周瑜的指挥下,联军在赤壁击败了曹操的水军。而《三国志》中,赤壁之战的描述更为详细,包括了孙权、刘备联军的策略与曹操军队的状况。

2. 刘备三顾茅庐:《三国演义》中描绘了刘备三度前往卧龙岗拜访诸葛亮的故事,体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和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在《三国志》中,关于刘备与诸葛亮的首次见面,描述得更为简略,但确实记载了刘备在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后,其政治和军事能力迅速提升。

3. 诸葛亮南征:《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最终平定南蛮,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治国能力。《三国志》中,虽然没有详细记载这一事件的全部细节,但确实记录了诸葛亮在西南地区的政治和军事活动,包括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稳定边疆。

4. 大义灭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面对家族成员的不忠,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包括杀掉自己的侄儿,体现了他对原则和大义的坚持。在《三国志》中,虽然没有具体提到诸葛亮杀侄子的情节,但确实有诸葛亮在政治决策中显示公正和果断的例子。

《三国演义》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历史故事的文学性和戏剧性,通过艺术加工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但同时也可能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夸张或虚构。因此,阅读《三国演义》时,应与历史文献并行,以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盘点正史里的三国与演义小说三国的出入

但实际上,这五关,东岭关、洛阳、汜水关、荥阳以及黄河渡口滑州(实际应该是东郡,滑州并非东汉时期地名),除了东岭关是不知名的小地方,其余四处都是沿着黄河自西向东一字排开,如要去往袁绍处,直接一路往北才是最近路线。

9.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去见刘备,讲的是官渡之战中,关羽协助曹操斩杀了袁绍上将颜良、文丑后得知了大哥刘备在袁绍处的消息,于是在许昌带着二位嫂嫂拜别曹操去寻刘备,但曹操避而不见,关羽不辞而别,途经关隘由于没有曹操手谕,守关将领拦阻,关羽便一路过关斩将。

三国演义与正史对应小说

3.演义中的张飞鞭督邮,实际上是刘备所为,黄巾起义时刘备因镇压起义有功被封为安喜县尉,后来朝廷有令要取消因军功而成为官吏的人,刘备在此列。于是该郡督邮前去遣散刘备。刘备到督邮入住的驿站拜访,督邮不愿见他新网页游戏塔防三国志,于是刘备就将督邮绑起来鞭打,之后与关羽、张飞弃官逃亡,最终投奔公孙瓒。

其中,北海太守孔融忙于对付北海猖獗的黄巾;徐州刺史陶谦并未起兵参战;马腾此时在凉州,与董卓为友好关系;北平太守公孙瓒正讨伐青州黄巾;而曹操属陈留太守张邈麾下,上党太守张杨加入袁绍麾下,长沙太守孙坚属袁术麾下,他们并不是作为单独一路诸侯出现。

1.首先便是诸侯讨伐董卓的这一片段,三国演义中说的是有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即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长沙太守孙坚、渤海太守袁绍、骁骑校尉曹操、西凉太守马腾、徐州刺史陶谦。

三国迷必读书目《三国史话》,史实版《三国演义》,让你爱上正史

之后吕先生,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分别介绍了董卓、袁绍、曹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诸葛亮、司马懿等人,一直写到晋朝豪门斗富,并简单分析了司马氏的兴亡。其实,如果是读过《三国志》或者《资治通鉴》以及研究三国历史的相关著作,对这本书的上半部分可能不会有太多惊艳。

汉灵帝死后,外戚何进与宦官集团继续争斗,结果何进被杀,袁绍屠戮了宦官集团。支撑东汉帝国的两大“支柱”瞬间崩塌,一直受打压的士族官僚集团,刚想接收胜利果实,结果董卓带着西凉骑兵杀进了洛阳,之后曹操、袁绍等人起兵讨董,才正式进入三国乱世。

《三国演义》开篇就是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吕先生在《三国史话》中却先说宦官与外戚,因为宦官与外戚,是把持东汉朝廷的掌权者,是东汉近百年以来最大的祸源,为何会出现三国这一历史时期,因为宦官与外戚在东汉末年走向了终结。

吕先生在开篇就说道,《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对三国历史的普及,是大有裨益的。但是他毕竟是小说,是艺术作品,难免有一些艺术加工和谬误。所以他写了《三国史话》这部小册子,希望“或者纠正从前的误谬,或者陈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所以人们喜欢把《三国史话》称作史实版的《三国演义》。

由于人们所热衷的都是帝王将相、金戈铁马、宫闱秘史,所以大家对于历史上整个社会的其他方面总是容易忽略。而一个历史人物,是不能脱离他当时所生活的社会的,有些时候他做出的抉择,在我们看来匪夷所思,但在他所处的时代,确实正常的选择。

毕竟,演义中的关羽是被神话的,而庞德在演义中两战关羽,共计大战一百五十个回合能保持不败,还射伤关羽,作者需要对庞德加点Buff。

在正史记载中,庞德并不是跟着于禁到达樊城前线的,他早前就在配合曹仁剿灭宛城的侯音、卫开叛乱,然后顺势就在樊城城下驻扎并迎战关羽。

这段记载同样简单得不行,庞德用弓箭射伤了关羽,至于之前的交战只有“后亲与羽交战”寥寥几个字,是率部跟关羽部混战?还是庞德在阵前跟关羽单挑?都有可能。

在演义中,这段场景同样被扩展描述,还用了《太史慈酣斗小霸王》的标题,两人战了超过一百回合,斗了个昏天黑地,《三国演义》中记载:

根据史书中对这场单挑的描述,其实两人也就打了一个冲锋,相当于一个回合,战马交错之间,孙策抢了太史慈的手戟,太史慈抢了孙策的头盔。

但使慈侦视轻重,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

当时跟颜良部交战的还有张辽部,颜良也有可能是把重心放到张辽身上,混战中让关羽从背后偷袭了,颜良被杀前可能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关羽。

根据这段记载,其实关羽斩颜良算不算是武将之间的单挑和对决还很难说,因为史书中只记载了关羽的行为,并没有记载颜良当时的应对。

小说对武将单挑的描写也是不遗余力,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太史慈战孙策、关羽战黄忠、张飞战马超、老赵云独挑韩氏父子等等剧情,让三国迷们大呼过瘾。

比如赵云,如果按照《三国志》中干巴巴的记载来了解他,赵云估计不会拥有那么多粉丝,赵云的名声不是靠正史记载,全靠演义、话本中不败的单挑战绩。

所以,即使到了如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还有很多人把演义中的一些剧情不经意间当成了正史来聊,这对于《三国演义》来说,无疑是一种褒奖。

裴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真实历史与小说的故事,差异与影响

《三国演义》是反映三国英雄人物的文学巨著。《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文学家罗贯中所著,是在《裴注三国志》的基础上,集合了后世的传说、戏文、话本及文学家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内容,经整理再创作形成的。有70%左右的内容取自于《裴注三国志》,并且摘抄了大段原著文字,如《隆中对》、《前后出师表》等。

裴松之采经传百家并先儒之说而成,所引招书有150余种,皆注出书名,而今大部分都不存在。其注文历来被认为多过陈寿本书数倍,《三国志》正文为36万多字,裴注为32万字。读《三国志》必须读裴注,才能更全面详细地了解三国历史。

刘关张跟着公孙瓒在幽州,都没来参加讨董联盟

正史:《三国志》之《武帝纪》正文记载:(太祖)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意思是曹操经过中牟县,被一个亭长所怀疑,捉到县里。县里有人认识他,替他求情,曹操被释放。裴松之注引《世语》:中牟疑是亡人,见拘于县。时掾亦已被卓书;唯功曹心知是太祖,以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鉨,因白令释之。意思是中牟县里一个功曹说:天下大乱,曹操是英雄,不能拘之。于是县令将曹操释放。总之,“捉放曹”的不是陈宫。

正史:《三国志》之《孙破虏讨逆传》明确记载:(孙)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可见,即便不是孙坚亲手斩杀华雄,也是孙坚大军所为,而非关羽。

演义:“温酒斩华雄”这段故事在《三国演义》里写得非常精彩。十八路诸侯起兵反董,董卓麾下大将华雄连败联军数员大将,无人可敌。关羽自告奋勇,匹马斩杀颜良。回营时,曹操斟的酒尚温。

然而,小说《三国演义》毕竟是根据正史《三国志》的艺术加工,许多人与事和正史都是有差距的。对历史本真有所了解,才能够对艺术创造部分做到准确欣赏。我们将对人们熟悉的“三国桥段”进行分辨,以达到此目的。

尤其是《三国演义》对中国人的影响颇为重要和深远。人们了解三国这段历史主要就是靠这本名著。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刘邦、刘秀,但一定知道曹操、刘备;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萧何、霍光,但一定知道诸葛亮、周瑜;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昆阳之战、淝水之战,但一定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这些,都是《三国演义》的影响表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普及三国这段历史上起到的作用要远远大于陈寿的《三国志》。

第一,除三国外,中国历史上没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出现过三个实力大体相当、鼎足而立存在的政权集团,且互相攻伐、联系不断。这是三国这段时期在历史上的唯一性。

三国这段历史,如果按照从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称帝(221年刘备称帝,229年孙权称帝)到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吴统一全国计算,不过60年时间;如果按照从184年黄巾之乱开始到280年,也不过将近100年的时间。总之,三国这段时间不管怎么算,放在中华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短的一段。

《三国演义》真的是正史吗?

想要真正去了解三国时期发生的一些事情,可以去阅读《三国志》,《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在记载魏、蜀、吴三国时,该书所采用的风格各不相同。其中,《魏志》记载较详细;《蜀志》虽简明,但所记之事较多,并且叙述得体;《吴志》则比前两个差一些。

《风起陇西》是历史吗?别被他骗了,这只是小号的“三国”而已

《三国演义》VS《三国志》,谁更接近历史真相?

写在最后单机游戏三国志3怎么玩,《三国志》作为最接近三国真实历史的史书,其实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关于马谡的死有三种说法,在《马谡传》中说是病死,在《诸葛亮传》中是被斩杀,在《向朗传》中又是逃跑。所以,我们只能了解到马谡最终是死了,但是怎么死的,连生活在那个年代的陈寿,面对收集的不同资料都无从下手、不能判断,只能记录在不同人物的传记中。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就更是不能妄下结论了。

为什么很多人说《三国演义》毁正史,而不说《水浒传》也毁正史?

说《三国演义》毁正史的人,大概率是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之类,没有《三国演义》的普及,三国这段历史早就淹没在时代的尘埃中,哪里会有如今这般影响力,普及度!如果没有陈寿的《三国志》,那三国这段历史估计更是在今天会被一笔带过,大概都不会出现在朝代歌里。

所以《三国演义》称为历史演义小说,而《水浒传》为英雄传奇小说。如果说与历史的距离,本身就是《三国演义》要更近一些。但他也是作为“小说”的面目出现的,而不是史籍。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若论接近历史真实,它们二者都不及《东周列国志》。

三国五雄 · 序及简述演义与正史之关系

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或者说再次重温这段历史,各位通读《三国志》是不可能的了,那太枯燥。我准备了一个专题,叫做“三国五雄”,主要写五位最主要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司马懿。这五位贯穿三国这段百年左右的历史,他们将其脉络串联起来了。细述他们的故事,就可以基本掌握这段历史的走向并了解他们、以及魏、蜀、吴三国之间的鼎立关系。有人说其他人不重要吗?荀彧、庞统、马超、许褚、周瑜、鲁肃,他们不重要吗?——重要,但是不关键。上述五位是关键人物,他们的行为言论,左右着他们各自的国家,或者可以说左右着这个大时代的进程。所以我细说这五位人物。

西晋是三国归一统后的时代,它衔接于三国乱世之后。相比罗贯中,陈寿固然是更加贴近(可以说是身处)这段历史的人,他所记载下来的文字,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所以《三国志》是研究三国这段历史的最重要的史籍文献之一。另外,《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乃至《华阳国志》这样的典籍也都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专题: 小说三国演义听   三国演义小说声   小说版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