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由明朝小说家罗贯中编著的一部古典*学名著,它描绘的是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之间,魏、蜀、吴三国争霸的故事。这里的三国指的是:
1. 魏国:由曹操、曹丕、曹叡等曹氏家族统治,后被司马氏篡位,改国号为晋。
2. 蜀汉:由刘备建立,以“汉”为正统继承,以诸葛亮为核心的政治军事集团,最终被魏国所灭。
3. 吴国:由孙坚、孙策、孙权父子建立,以长江为界,与魏、蜀两国对峙。
《三国演义》虽然基于历史事件,但也有许多虚构情节和人物,目的是为了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可读性,同时也融入了大量中国古代的道德观念和历史评价。
沈伯俊:关于《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
可用大数据科技手段。将“白门东楼追赤兔”作为关键字在南宋——元明时期的古籍库里海选,对结果逐个筛查,条分缕析。
第二,数十年来,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对《三国演义》成书年代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上面谈到的五种观点,除了“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说显然难以成立之外,其余四说,各有所据,各有一批赞同者。尽管目前还没有哪一说得到绝大多数学者的公认,暂时还是诸说并存;但比之过去,人们的认识已经大大深*,盲目性已经大大减少;通过各种观点的阐述、争鸣和彼此辩驳,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后,逐步形成一个多数学者都能接受的观点是很有希望的。
第一,对《三国演义》成书年代的研究,决非可有可无,而是一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基础研究工作。长期以来switch 美国 网页 买游戏,各种*学史、小说史著作虽然沿用了“成书于元末明初”的说法,但大都在明代部分设置《三国演义》专章,实际上把《三国演义》视为明代作品。如果能证明它成书于元末(或元代中后期),那就必须把它列入元代*学史的范畴,那么,以往对《三国演义》的各种分析,都应当重*加以审视,许多方面的认识不得不作出修改。这难道不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吗?欧美学者研究莎士比亚生平、著作已经三百多年,成果车载斗量,研究的程度已经非常精细,而*的成果仍层出不穷;像《三国演义》这样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伟大作品,我们中国学者难道应该永远搞不清楚它的具体成书年代吗?当然,对于这样一个专门*的问题,一般从事思想内涵、艺术成就研究的学者可以不去深究,尽可依据通行的*本进行探讨;但是,对于一门系统的学问而言,这个问题却是迟早都要解决,不能永远模糊下去。因此,少数有志者对这个枯燥而艰难的课题上下求索,辛勤探寻,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值得尊重的,应当予以鼓励和支持。
三国演义小说写的哪三国
面对上述诸说,我曾于九十年代初撰*提出,要确定《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对作者的生平及其创作经历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尽管一些学者对罗贯中是否元代理学家赵宝峰的门人罗本、罗贯中与张士诚的关系、罗贯中与施耐庵的关系等问题作了积极的探考,但因资料不足,见解歧异,尚难遽尔断定《演义》成书的确切年代。第二,确认作品的原本或者最接近原本的版本。上述诸说,大部分把嘉靖元年(1522)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视为最接近原本面貌的版本,甚至径直把它当作原本,在此基础上立论。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嘉靖元年本乃是一个加工较多的整理本,而明代诸本《三国志传》才更接近罗贯中原作的面貌。这样,以往论述的可靠性就不得不打一个相当大的折扣。第三,对作品(包括注*)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有的学者通过对书中小字注所提到的“今地名”来考证《演义》的成书年代,这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必须证明小字注均出自作者之手,否则,其价值就要大打折扣(按:上*引述的陈铁民观点已经指出:这些注释不大可能为罗贯中自作,而是《演义》的抄阅者和刊刻者零星写下,逐步积累起来的,其中有的作于元末,有的作于明初。王长友在《武汉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发表《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小字注是作者手笔吗?》一*,认为嘉靖元年本的小字注并非作者本人手笔,“作注时该书已流传较久并得到推崇”,“作注者不但不是作者本人,也不是作者同时代的人。”);其二,对小字注的考察,应当与对作品各个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可靠的结论,而以前对此所作的努力还很不够。结合以上各种因素,目前比较稳妥的说法仍然是:《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而成于明初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校理本三国演义〉前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亦收入《〈三国演义〉与中国**》论*集,巴蜀书社1991年9月第1版)。
5.“成书于明中叶”说。张国光在《〈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中叶辨》(载《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4期,亦收入《三国演义研究集》)中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以《三国志平话》为基础的,现存的《三国志平话》刊于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代表了当时讲史话本的最高水平,然而篇幅只有约8万字,*笔相当粗糙、简陋;而《三国志通俗演义》篇幅约80万字,是《平话》的十倍,其描写手法已接近成熟,因此,其诞生不能不远在《平话》之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第一个成熟的《三国演义》版本,它不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的作品,而是明代中后期的书商为了抬高其声价而托名罗贯中的,为此书作序的庸愚子(蒋大器)很可能就是它的作者。张志合的《从〈花关索传〉和〈义勇辞金〉杂剧看〈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载《河南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认为,从*学史发展的情况来看,在元末明初那样的*学氛围中,尚无可能产生出像《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这样大部头的杰作。他根据明代成*年间刊行的说唱词话《花关索传》和明代前期著名剧作家朱有燉的杂剧《义勇辞金》均看不到《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影响这一现象,认为《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应在明代中叶。李伟实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中叶弘治初年》(载《吉林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也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代中叶。
4.“成书于明初”说。持此说者较多,如欧阳健在《试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一*(载《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中认为:周楞伽、王利器先生根据元代理学家赵偕的《赵宝峰先生集》卷首的《门人祭宝峰先生*》等材料,认为罗贯中即门人名单中的罗本,这是可信的,按照门人之间“序齿”的通例,可以推算罗贯中的生年约在1315—1318年,卒年约在1385—1388年;再根据对《三国志通俗演义》小字注中所谓“今地名”的分析,可以判断:《三国志通俗演义》可能是罗贯中于明初开笔,其第十二卷的写作时间不早于洪武三年(1370),全书初稿的完成当在1371年之后。其时,罗贯中在五十五岁左右,其知识和阅历都足以胜任《演义》的写作。任昭坤在《从兵器辨〈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载《贵州*史丛刊》1986年第1期)中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里叙述描写的火器,绝大多数在明初才创制,或才有那个名称,这证明《通俗演义》成书于明初。《通俗演义》描述的火器,使用者都是孔明,可见在作者心目中,只有孔明那样智慧过人的人才能创制使用先进火器,这说明作者所处时代是以冷兵器为主的,这也与明初的兵器实际状况相吻合。
3.“成书于元末”说。陈铁民在《〈三国演义〉成书年代考》(载《*学遗产增刊十五辑》,中华书局1983年9月第1版)中认为: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无疑是今存最早、最接近原著面貌的刻本,利用其注释来考证《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是可靠的。根据嘉靖本注释中有评论和异*校记,以及有不少错误等情况判断,这些注释不大可能为罗贯中自作,而是《演义》的抄阅者和刊刻者零星写下,逐步积累起来的,其中有的作于元末,有的作于明初。既然有的注释作于元末,那么《演义》的成书年代自然也应在元末;即使根据一些作于明代洪武初年的注释,也可推知《演义》成书应在元末,因为只有在《演义》写成并流传之后,才有可能出现《演义》的注释。周兆*在《〈三国志演义〉成书于何时》(载其主编之《三国演义丛考》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中指出:联辉堂本《三国志传》中有“圣朝封赠(关羽)为义勇武安王”一语,汤宾尹本《三国志传》亦有相似语句,两本在提到“圣朝”之前,均曾提到“宋朝”,二者对举,可见“圣朝”不可能指宋朝;而明初洪武至永乐年间均无封赠关羽之事,可见“圣朝”也不可能指明朝。这样,它只能指元朝。元*宗天历元年(1328)曾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结合《录鬼簿续编》的记载,《演义》当成书于元代后期。
2.“成书于元代中后期”说。持此说者以章培恒、袁世硕为代表。章培恒在《三国志通俗演义》排印本《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第1版)第三部分,根据书中小字注中提到的“今地名”进行考证,指出:“这些注中所说的‘今时’何地,除了偶有误用宋代地名者外,都系元代地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元*宗天历二年(1329),曾将建康改为集庆,江陵改为中兴,潭州改为天临;“然而,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却仍然把建康、江陵、潭州作为‘今地名’,而不把集庆、中兴、天临作为‘今地名’,这是否可以理解为该书写作时还没有集庆、中兴、天临这样的‘今地名’呢?”*章由此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似当写于元*宗天历二年(1329)之前”,其时,罗贯中当在三十岁以上。袁世硕在《明嘉靖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乃元人罗贯中原作》一*(载《东岳论丛》1980年第3期)中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元代中后期,约为十四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其主要论据是:(1)书中共引用330余首诗来品评人物,收束情节,这“与宋元间的平话是很近似的”。书中所引诗词,“不署姓名的泛称,多用‘后人’、‘史官’,‘唐贤’一词用了一次,‘宋贤’一词用过十多次,却不见‘元贤’一类字眼。这可以视为元人的口吻,表明作者为元人。”而署名作者基本上是唐宋人,也表明《演义》作者为元人。(2)书中小字注所提到的“今地名”,除了几个笔误之外,“其余的可以说是全与元代之行政区名称相符”。其中,江陵、建康、潭州均为元天历二年(1329)以前的旧地名。“据此,有理由将作注的时间断为这年之前。如果考虑到人们在一段时间里仍习惯于用旧地名,那么将作注时间往后推几年、十几年,是可以的……所以,我们可以将作注的时间断为元代的中后期,约为十四世纪的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而书中的注绝大多数出自作者之手,因此,《三国志通俗演义》即应成书于这一时期。
1.“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说。持此观点者主要是周邨。他在《〈三国演义〉非明清小说》一*(载《群众论丛》1980年第3期)中,就江夏汤宾尹校正的《全像通俗三国志传》提出了三条论据:(1)该书在《玉泉山关公显圣》一节中有“迄至圣朝,赠号义勇武安王”一句,而关羽封赠义勇武安王是在北宋宣和五年(1123),因而此句“只能是宋人说三分的口吻”。(2)该书“记有相当多的关索生平活*及其业绩”,而“关索其人其事,辗转说唱流传时代,应早在北宋初,也可能更早于北宋初年,在唐五代间。而这也可能是《三国演义》成书远及的时代。”(3)该书的地理释义共14条,计17处,其中15处可以推断为宋人记宋代地名;其中也有2处是明初的地名,但这可能是传抄、传刻过程中后来加上的。此说完全忽视了《三国演义》吸取元代《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三国戏内容的明显事实,也完全脱离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状况,难以成立拒绝下载网页游戏怎么设置,因而至今无人赞同。
课本里的四大名著
大家好,我是残疾人在家种地 今年家里种了20000棵玉米 自己家种的玉米非常好吃 喜欢吃玉米的朋友关注我 然后请大家帮忙关注与转发 第一批玉米免费赠送试吃哦 抽10名今日头条的幸*朋友 免费送 2斤*鲜玉米尝尝鲜, 大家一定要关注与转发我哦。 大家好,我是一位残疾人, 刚加入头条三农领域不久, 因为出去找工作,经常被拒绝, 所以在家与爸妈一起种植蔬菜。 今年我特意让我爸租了20亩地, 种植了很多蔬菜,有茄子,青椒, 玉米,黄瓜,丝瓜,苦瓜,豆角, 秋葵,南瓜,冬瓜,毛豆,玉米, 花生,西瓜等很多蔬菜和瓜果。 录制了种植过程与方法和技巧, 给大家一起分享和学习交流的。 希望能得到大家的鼓励与支持, 帮忙关注一下我,点赞,转发。 祝所有的头条西瓜的好朋友们, 在2020年一帆风顺,幸福美满。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林黛玉进贾府》)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王熙凤。泼辣、精明,没有太过鲜明的地域色彩,我们的生活中哪能少得了这样的角色?不仅是凤姐,且看孙悟空的亮相:“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猴王出世》,部编版五年级语*下册)这游走四方、呼朋唤友的石猴,又何尝不是我们身边的那位朋友?
林黛玉的出场,则带着江南女子的气质。“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进贾府》,人教版高中语*必修三)读到这样的*字,吴侬软语似在耳边,小桥流水如在眼前。
“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三顾茅庐》,部编版九年级语*上册)这是《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怒发冲冠,为求贤若渴、“拱立阶下”的刘备鸣不平。“主人家,快拿酒来吃。”“这酒真有气力!主人家,有饱肚的拿些来吃。”“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景阳冈》,部编版五年级语*下册)这是《水浒传》中的武松,不顾“三碗不过冈”的警告,痛快豪饮。三国时期的张飞与北宋末年的武松,相隔八百年的历史时空,但小说里的他们,都性格豪爽,言语直率不羁。在不少人观念里,这正是北方汉子的典型形象。
如今,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大名著为代表的白话小说,不仅理所当然地走进了*学史,而且堂堂正正地走进了语*课本。从改写片段的《草船借箭》《三打白骨精》,到节选原*的《智取生辰纲》《孔明智退司马懿》,再到要求整本阅读的《红楼梦》,在小学到高中的语*课本中,四大名著不可或缺。从水泊*山到遥遥西域,从由盛而衰的荣国府到三分天下的魏蜀吴,那些浅近通俗的*字,描绘着华夏大地各色山川风物,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也写尽了人情世故。我们从中体味汉语的魅力、叙事的技巧,感知人情冷暖、世间万象,更接续起作为中国人的**根脉。
然而,无论明代还是清代,白话小说虽流行于市井之间,私藏在*人的书房之中,但就是难登大雅之堂。迟至晚清,主张变法的康有为、***,始倡“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鼓吹用小说取代儒家经典以教育民众。稍晚的鲁迅、胡适,都在少年时代得到过白话小说的滋养。只不过,他们不是在学校里,而是在大人的书架上偶然读到了这些“闲书”,才发现了一个不同于四书五经的崭*世界。后来的*****,或许因此添了一粒火种。
专题: 三国演义传小说 论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小说锋上一篇章回体演义小说三国演义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和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