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人物构思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的历史时期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小说中的人物构思丰富,既有英雄豪杰,也有谋士智者,还有忠臣良将,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以下是《三国演义》中几位主要人物的概述:

1. 刘备:蜀汉的开国之主,以仁德治国著称。刘备性格仁慈,重视人才,善于用人,是典型的理想主义政治家形象。他的“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以及“桃园三结义”誓盟兄弟,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

2. 曹操:魏国的奠基人,以其雄才大略、多谋善断闻名。曹操有着强烈的野心,但他同时也具备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和“官渡之战”等事迹,展示了他复杂而深刻的政治手腕。

3. 关羽:蜀汉五虎将之一,以其忠义、勇猛、武艺高强著称。关羽的故事中,最为人称道的是“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情节,展现了他作为忠臣和英勇武将的形象。

4. 张飞:蜀汉五虎将之一,以其豪放、勇猛、直率著称。张飞的故事中,如“长板坡大吼吓退曹操百万军”等情节,展现了他英勇无畏的一面。

5. 诸葛亮:蜀汉丞相,以智慧、谋略、忠诚著称。诸葛亮的形象是《三国演义》中最具智慧的人物之一,他设计了“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经典故事,展现了其超凡的智慧和谋略。

6. 孙权:东吴的君主,以稳重、智谋、运用江东人才著称。孙权在《三国演义》中展现了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军事领袖的复杂性,既有稳守江东的明智,也有对外战略的雄心。

《三国演义》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格局和激烈的战场冲突,也深刻探讨了人性、权力、忠诚、智慧等复杂主题,塑造了一幅中国历史长卷中的精彩篇章。

论三国时期各类人物形象塑造的文学手法

在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被塑造出来,这些形象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着独特的文学表现手法。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们对于人物性格、情感和价值观的深入剖析及刻画,也能够了解到三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文化传承和演变的方式途径,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也通过这些文学作品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

三国演义小说人物构思

另外网页游戏辅助怎么制作教程,通过人物已有的创造和文化价值的表现和实现,三国时期文学作品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精神世界。这意味着,三国时期文学作品通过对不同人物各个方面的详细塑造,展示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多面性以及思想艺术的复杂性。

通过语言的塑造和运用,三国时期作家表现和区分了不同人物之间的品质和特征。例如,《诸葛亮传》卓越地展示了诸葛亮的才华,以及他对人类文明的理解。诸葛亮的形象在描绘中体现出特别的智慧和政治抱负,语言与形象相得益彰,显示了作家对诸葛亮人格风貌的贴切刻画。另外,文学作品还通过音乐、颜色、形态模拟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形成了独特人物风格,至少在理论层面上实现了文学与生活本体的较为独立而又互动的表现的有效性。

然而,书中诸葛亮最后一次亮相并不是在病逝的时候,而是一百十六回,武侯显圣定军山,托梦于钟会,告诫其要善待蜀中百姓。这一情节更是直接将诸葛亮封了神,已经完全超脱了人力的范畴!

另外,诸葛亮死后遗计除去想要反叛的魏延,指定蒋琬、姜维分别为政务、军务继承人,保证了蜀汉政权的稳固,更是将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的淋漓尽致!

此后,诸葛亮助刘备计取荆州、联吴抗曹;庞统死后继续助刘备夺取益州、汉中;刘备死后,为蜀汉平定蛮夷、六出祁山伐魏。书中一百四回,最终积劳成疾病史五丈原,终年五十四岁。

诸葛亮的正式登场是在第三十八回,第一次与刘备长谈就提出了三分天下的宏伟构想,为刘备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从此正式加入刘备集团,开启了自己传奇的一生,时年二十七岁。

作为全书的一号人物,诸葛亮的出场方式也是与众不同。第三十六回,徐庶离开刘备去曹营时第一次向刘备举荐诸葛亮;第三十七回,全书中最大的隐士司马徽再次向刘备提及诸葛亮的才能。之后,便开启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求贤之路。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一生忠于刘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即使身陨,也将身后的军政要务安排的妥妥当当!忠君思想是作者在这部书中极力赞扬的,而诸葛亮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作者笔下的诸葛亮几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知天文、晓地理、通人和、政军双绝,可以说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事必躬亲,最终积劳成疾,饮恨于五丈原。

从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的角度阐述评书传统书目《三国演义》

评书的引经据典,不是为拉典而拉典,而是为情节内容服务,进而有助于描摹人物。在评书中,由一段情节衍生出相关内容,可长可短,或刻画人物,或交代背景,或介绍知识,或评点议论,而这都是建立在说书人经验阅历基础上的。比如曹操看望蔡文姬,评书较原著内容有所增加,由缶引出渑池会、由醒酒毯引出伯邑考献宝、由鱼藏剑引出专诸刺王僚,看似与原故事有所偏离,但最后借三绝碑蔡邕题“黄绢幼妇,外孙虀臼”的典故引出杨修揭秘,不动声色地为后文杨修之死埋下伏笔。在“杀杨修兵退斜谷”中,杨修因传“鸡肋”而死,此时倒笔叙述他昔日恃才傲物的几个故事,杨修的形象呼之欲出,曹操的不满跃然目前,与前文形成呼应,观众若有所悟。可以说,这种“书外书”的巧妙使用,正是评书技法手段的完美显现。

“顺理成章”固然重要,对于评书而言,“奇峰陡起”更值得玩味。奇,本指戏剧结构,包括尖锐、激烈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及由此形成的情节高潮。李渔在《曲话》中说:“古人呼剧本为传奇,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非奇不传”,一语中的。而评书中常说的“无巧不成书”用作此解释,再恰当不过。所谓巧,即以巧缀书、以巧成书,顿使气象万千,一事奇,进而事事皆奇;同时,说书以理为先,凡事讲求入情入理而不避离奇,书情既在于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亦可看作是理和奇的统一。如“关黄对刀”,先表述关羽、黄忠刀马纯熟,使的都是春秋刀法;突然波澜骤起,黄忠马失前蹄,堪堪丧命,但关羽反叫黄忠换马再战;继而黄忠两度虚射雕翎,第三支箭则“正射到他(指关羽,笔者注)头盔的盔缨上,射是射,并没把盔缨射断,而且箭插在那儿没下来,要的就是这筋劲儿……正好插在这儿,箭没下来,这叫寒碜你关云长:我让这支箭射到你的盔缨上,想不让它掉下来就不掉下来;那我想要你项上人头,你也就跑不了了”。接下来再从关羽和黄忠的年龄、刀法、坐骑、经验阅历等方面分析二人的优劣,将一段带有离奇色彩的“战长沙”分析得入情入理,令人击案。

如果说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将空船逼近曹营,面对骤雨飞蝗的乱箭,“只顾酌酒取乐”是表现其镇定自若、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气概,那么评书中通过椅子、杯盘、筷子、酒壶的细节和上述分析,确把诸葛亮所以能“稳操”的未尽之情展示出来,矫正了诸葛亮并非仅是知奇门、晓阴阳的“不全之态”,而是学识渊博的“心”机妙算家。此后的“借东风”和“华容道”,无一不是如此。

诸葛亮事先早就算好了,一支箭估计有多大分量,船两边幔帐都是草束,一条船一面受箭受多少支时杯中的酒倾斜到什么程度。如果一条船一边受箭,得了七八千支,你拔下来后得有折的、坏的,剩下的好箭五六千支,所以二十一条船才能得上六七万支箭。调过头来,两面都射匀了,船也能摆平了,十万支雕翎箭绝不会少一根。

3.蕴含合理性。理,指人物性格的逻辑性和情节的可信性,所谓“顺理成章”。比如对诸葛亮的塑造,鲁迅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评书设身处地、揆情度理,扬小说之长、藏原作之拙,为这场赤壁大战中运筹帷幄的实际主帅恢复了“人”的光彩。比如“草船借箭”:

京剧《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中鲜有实体布景,惟独诸葛亮借风,台上高搭法坛,再现典型环境,皆因为它是“戏核儿”,必须与众不同。评书中这一段也如是,属于“有话即长”,必须细致描述,否则不仅失去了细腻的特色,而且也削弱了诸葛亮借东风的形象性。而这种笔法本身蕴含着充足的知识性。

这座七星坛一共三层,每层高三尺,方圆一共二十四丈,在下面一层插二十八宿旗。东方是七面青旗,按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总名叫苍龙,布出苍龙之形;北方是七面皂旗,按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总名叫玄武,有的说是龟,有的说是蛇,还有一种说法是龟蛇合体,是北方的神,所以布出玄武之势;西方是七面白旗,按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总名叫白虎,布成白虎之相;南方是七面红旗,按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布成朱雀之状。第二层周围黄旗六十四面,按八八六十四卦,分八位而立。上边一层用的是四个人,这四个人头戴束发冠,身穿皂罗袍,凤衣博带,朱履方裾。前方左边这个人,手里拿着长竿,长竿的尖上用鸡羽为葆,就是扎上鸡毛,以观察风的动静;后方左边立着一个人,捧着宝剑;前方右边立着一个人,手里也挑着长竿,竿上系着一条七星号带,以表示风的方向和强弱;后方右边站的人手里捧着香炉。七星坛下还有二十四个兵士,各持旌旗、宝盖、大戟、长戈、黄钺、白旄、朱幡、皂纛,在四周环绕。

咱们中国射箭跟外国射箭用的功力不一样,中国射箭八个字:撑、拔、拐、抹、托、捋、刁、合。九斤十二两为一个劲儿,十三把半这张弓算是拉开。拉弓的人都得背着手往这儿一站,拔脯子调脸儿,练这个站功。站功练好了,吊膀子。膀子吊好了,才能拉硬弓。……左手攥着弓背儿,右手攥着弓弦儿,举过脑门儿,往下落。弓一撑,前把推,后把一拉,前把托住,后把捋住,一拔脯子,拐胳膊肘儿,一调脸儿。吕布左手攥弓背儿,右手箭认扣,左手手指头还要掐着箭杆儿,箭杆儿这儿叫扣门儿。箭杆儿翎毛尾巴这儿有一道深沟儿,还把弓弦搁在里头,这就叫填弦。

多种史料来源,可以相互校对,互补不足。不过因为立场互异,也会产生相互对立的情况,也就需要更小心的去择取。

王沈《魏书》、韦曜《吴书》、鱼豢《魏略》、《典略》等前朝旧史,虽然各自秉持了不同的修史立场,却在不经意间留下了多种视角的记载。陈寿去粗取精,裴松之兼采众家,最终描绘出一副生动活跃的历史画卷。

这图片里袁术捧的是蛋糕么?真是块2石头这厮熊轻松拿起?

刘备“大耳无须,垂手下膝”,曹操“姿貌短小,轻佻简易”,孙权“方颐大口,长上短下”,人物形象极为生动,充满了烟火气息,远非千篇一律的“容貌奇杰,姿颜雄伟”可比。

三国官修史之间的相互作用

不同于大一统之世,《三国志》成书于乱世之末。陈寿、裴松之在著书、校补时可以充分比对不同立场的史料,也因此互文见义,留下了更接近真相的记载。

如果刘贺的相貌确实如史书所述,其先祖刘邦是否真的“隆准龙颜”便需要打个问号。隆准代表高鼻梁,龙颜则没有明确定义,或许它与朱元璋的“奇骨贯顶”有异曲同工之妙。

皇帝既然掌握了天下最大的择偶权,累世优生优育,那么后代也理应继承良好基因(比如刘贺的祖母李夫人便是著名美女),按理不可能出现丑陋的子孙。

至于刘邦的真实相貌,其实也颇有争议。学者辛德勇在《海昏侯刘贺》一书中,便认为刘贺(刘邦后代)的形貌过于猥琐,违背了遗传学的规律。

因此《周瑜传》可以骂曹操为“老贼”,《陆逊传》可以骂刘备为“猾虏”,《典略》可以骂孙权为“貉子”。不难想象,在魏、蜀、吴的当朝史书中,这种诽谤之语无疑是不可能存在的。

这当然与时代背景有关。因为《三国志》成书于西晋,所以除了“魏晋嬗代”的问题需要加以避讳,其他关于魏、蜀、吴的相关记载,忌讳则相对较少。

传统观念中,很难把“卑劣”与“宽厚”两种截然相反的秉性联系到同一个人身上,但历史是复杂的,人性是多元的,也恰恰是因为《三国志》能够博采众家,才塑造还原出许多性格丰满的英雄人物。

客观来说,“卑劣”确实是刘备早期的标签,他屡易其主,乃至被吕布集团鄙视为“反复难养之徒”;但“宽厚”也是刘备的个人标签,他能够偏霸西蜀,恰恰是因为知人善用。

如果三国时代只有一种声音,一本史书,那刘备的形象必然会陷入“一元化”的误区。或者卑劣不堪,或者英明神武,绝不会出现今日所见的有血有肉的丰满形象。

事实上无论是“织席贩履”还是“大耳长臂”,应该均属史实;但陈寿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些禁忌一般的秘闻,恰恰在于他阅读了不同出处的史料,也因此兼听则明。

东晋学者常璩修撰《华阳国志》时,曾称刘备为“大耳翁”,这种诨名明显蕴含了戏谑嘲弄的意味;更为重要的是,此条史料的上下文,说的是刘备在建安四年(199)在曹操麾下韬光养晦之事。

两部史书均是由鱼豢所著,魏朝人物被划入《魏略》,汉朝人物则被划入《典略》。按照此条史料辑录的上下文推断,“卖履舍儿”应是源自《魏略》中的曹彰传。

因为两汉规定,“巫、医、百工、商贾”之外的子弟,才配称作“良家子”。彼时从事商贾行业,甚至被认为是自轻自贱的行为,比如王烈避难辽东时,便“为商贾自秽”。

修撰帝王本纪需要加以避讳,但修撰群雄列传则可以秉笔直书。换言之,三国时代的创业君主,在不同政权的国史中一定存在相异记载。这也决定了陈寿“鸠合三国史”时,必然会受到不同立场的影响。

魏、吴政权既然存在旧有国史,它便造成一个有趣的结果。即刘备在《蜀书》中虽是君王身份,但在王沈《魏书》、韦曜《吴书》中却是群雄身份。曹操、孙权亦同理。

按陈寿所言,蜀汉“国不置史,注记无官”,属于仅有原始资料,但没有史书成品;因此《蜀书》的篇幅在《三国志》中所占比重最少,可供记述的人物亦有限。

除韦曜之外,还有佚名的吴人修撰的《曹瞒传》,其中记录了许多曹操的丑闻劣迹。不过抛开叙事立场的影响,《曹瞒传》中的许多史料,与《魏志》并不冲突,甚至还可以补其不足,也具备较高的史学价值。

从《鲁肃传》的相关记载中,甚至可以推测出韦曜《吴书》应该还有为关羽立传,且吴国人把关羽视作半独立的诸侯,而不仅仅是刘备的附庸。

从可见史料看,韦氏《吴书》不仅为曹操、刘备立传,甚至还为董卓、袁术立传。其中关于董卓与袁术的许多史料,后来均被范晔采信,编入了《后汉书》。比如袁术“求蜜不获,呕血身死”的记载,史源便来自韦曜《吴书》。

按学者徐冲考证,包括陈寿《三国志》在内,谢承《后汉书》、薛莹《后汉记》、司马彪《续汉书》、华峤《后汉书》、袁山松《后汉书》均设有开国群雄传。直到五代修《旧唐书》,仍为隋末群雄立传,可见这种传统的深远影响。

《蜀书》则干脆把驱除传(《刘二牧传》)放在了《先主传》之前三国十大网页游戏平台下载,相当于承认刘焉、刘璋是益州政权的奠基者;侧面佐证了“群雄”角色的重要地位。

陈寿编撰《三国志》时,既然受到三国旧史的观念影响,那么今日所见的三国人物记载,便必然混入了魏、蜀、吴三方的价值观。本文想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论述。

不过今日所见的三国人物形象,其实与人物的原始形象已经出现偏差。形象失真这一问题,并非始自《三国演义》成书的元明之际,而是在三国时代便已经开始。

三国史影响甚广,相关人物事迹深入人心。概而论之,无论是否对魏晋史感兴趣,大多数中国人总归是听说过桃园结义、火烧赤壁、诸葛借风等诸多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故事有虚有实,曹操行事有与日月同辉者,有与污垢同渠者,这是艺术形象之需要,是文艺作品之魅力。要求历史演义不虚构、不偏不倚,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倒是那样,但此类作品从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而论,都不能与《三国演义》相比。

《三国演义》不仅大量地描写了曹操的恶德劣行,而且突出地表现了曹操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才能,兼顾到曹操性格的各个侧面,“此书写曹操用人之明,御将之能,皆远过于刘备、诸葛亮。”

专题: 小说后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锋   三国演义小说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