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体小说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属于长篇历史小说的范畴。它是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这部作品以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这一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军事冲突以及人物的命运与情感。

《三国演义》采用了“三分事实,七分虚构”的创作手法,融合了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以及儒家文化等元素,塑造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等,这些人物形象充满个性,极具魅力。同时,作品中还包含了大量诗词歌赋,增强了文学性和艺术性。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还是一部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古典小说原来有“七大名著”,有3部被砍掉,这是为何?

实际上,在“四大名著”的说法产生之前,文学圈一直有“七大名著”的观点。是在“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的基础上,再加上《金瓶梅》、《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三部而构成。后三部的文学价值不亚于人们常说的“四大名著”。

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了追求效率和效益,把《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四部长篇放到一起出版,其他出版社跟风效仿,再加上众多著名评论家的介绍和点评,“四大名著”的说法被固定下来。

三国演义是体小说

作为一本文学名著神武手游A一条可以用盒子吗,《三国演义》的语言到底好在哪里?

《三国演义》整理本出版七十周年:三分梦远,经典流长

陈全胜回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人文社的《三国演义》创作插图的历程。那是1984年, 陈全胜收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美编室寄来的约稿信,从此便在只有一张桌子和一张行军床的小屋里开始了《三国演义》插图的创作。他从文物上捕捉时代感,比如南北朝时期的线刻、汉代画像石,最终以工笔重彩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第一套《三国演义》彩色插图。

周绚隆曾经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23年,长期负责人文社古典文学图书出版。他认为,把《三国演义》作为一个文学文本来读,在整个社会的传播过程中,其价值体现在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价值观的培养,如统治阶级的爱民思想,刘备之仁,诸葛亮之智,关羽之义;第二,中国古代对于历史的普及主要靠历史演义、历史小说,阅读《三国演义》是知识的获取;第三,《三国演义》会提升我们文学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第四,从青少年阅读来说,准确掌握《三国演义》中浅近的文言文语词,对孩子学习语言、提高古汉语的能力非常重要。

关四平教授认为,《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的地位,可以用“四个第一”概述,一个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二,是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第三,从成书过程来说,成书史的时间来说,它是成书第一长的小说。第四,它的文化含量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影响,是影响度最高的、第一的长篇小说。

此次活动采用现场访谈、线上直播以及播放相关内容视频的方式。现场访谈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场由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长、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关四平教授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周绚隆教授探讨《三国演义》的阅读与版本话题。

到2023年,人文社《三国演义》整理校注本已出版七十年,一代代读者通过这个版本走进精彩纷呈的“三国”世界。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为初版题签的“三国演义”书名,也成为大家熟悉的人文版标志。2023年10月,人文版《三国演义》七十周年纪念版推出,其文字内容与人文社通行的2019年第四版《三国演义》一致,并增加了当代著名画家陈全胜的“三国”系列插图。装帧设计方面,复古风格和创新元素结合。

《三国演义》作为经典名著,为什么很多人说后期“烂尾”了?

如司马懿以阴谋诡计夺取魏国政权,邓艾以暗中行动偷袭蜀汉都城,陆逊以小心谨慎坐守江东,姜维以苟且偷生出师无功等等。这些人物都没有展现出前期人物那样的智慧和勇气,都没有用明智而大胆的战略战术来改变历史局势,都没有用英雄而豪迈的气概和风度来感染读者情感。

相反,在前期,作者已经让读者对曹魏集团产生了深切的厌恶和反感,认为他们是篡夺汉权、残害百姓、祸乱天下的奸雄。而在后期,作者却让读者看到了曹魏集团逐渐强大、最终统一天下。这就让读者感到愤怒和不服,对后期的故事没有了尊重和认同。

从文学体裁上看,《三国志》是国别体史书,按照魏、蜀、吴三个国家分别来写。而《三国演义》是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有回目,像“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这种对仗工整的回目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空城计”,历史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是罗贯中为了塑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编造出来的。这就是小说和史书的区别,小说为了好看,可以进行艺术虚构,而史书得尊重历史事实。

这书里的故事那叫一个精彩,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像啥“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那都是咱耳熟能详的故事。

再瞅瞅《三国演义》,那可是长篇历史通俗小说,作者罗贯中是明代著名的通俗小说作家,他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元代的《三国志评话》以及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加工创作而成了《三国演义》。

陈寿父亲被诸葛亮处以髡刑这事,要说对陈寿没有造成心里阴影,也是不客观的。因为陈寿在整个《三国志》里,没有一处提及他的父亲,而有关三国的历史,又没有太多的史料可以借鉴,所以,即使陈寿因写作《三国志》而留名千古,但我们至今都不知道他父亲的名字。

从这个问题的答案来看,更能说明陈寿写作的客观性。因为陈寿着手写作《三国志》的时候,是公元280年,距离蜀汉政权灭亡已经过去了17年,三国已经归晋。这个时候,陈寿已48岁,身份已经是晋朝的大臣了,根本不存在害怕被报复的问题。

按照一般人的逻辑,在父亲受到极度羞辱之后,陈寿应该对诸葛亮有一种发自心底的仇恨,但我们看陈寿的《三国志》,但里面对诸葛亮的记述,人物形象是有血有肉,丝毫没有贬低诸葛亮的功绩,这对于一个私人修史的作者来说,能够抛弃前嫌,客观写作,那是相当不容易的事。

这在当时属于“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的一种处罚。陈寿父亲受了髡刑之后,回到家乡,娶妻生子,后来才有了陈寿。陈寿后来也到蜀汉朝廷供职。

当年,陈寿的父亲在马谡手下当参军,失街亭后,马谡被诸葛亮挥泪给斩了,而作为参军的陈寿父亲,也没能躲过这一劫,被处以“髡刑”,就是把他的头发胡子都剃掉,然后赶出军营。

就比如说《隆中对》和《出师表》,这都是中学语文课本里的经典篇目,就是从《三国志》里节选出来的。这里面的诸葛亮那真是智慧的化身,刘备对他也是毕恭毕敬,三顾茅庐请他出山。

这书一共 65 卷,《魏书》30 卷、《蜀书》15 卷、《吴书》20 卷。它详细记载了从汉献帝初平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也就是从群雄纷争到天下慢慢走向统一的这段历史。

但有好多朋友往往把在《三国演义》里面看到的故事,当成了真实的历史。其实,要是想真正了解三国时期的真实历史,还是《三国志》更可信,二者区别还是很大的。

《三国演义》的版本与文化价值是否被你忽略了?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版本虽然属于毛评本,但也已经过当代专家的校勘、标点、注释、整理,既是毛评本生命力的延续,也是版本演变史上新的重要一环,故可称之为“人文本《三国演义》”。此本是当今发行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版本。可以预见,今后仍将是最受欢迎的版本,其对青年学子影响深且巨焉。

1953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三国演义》校勘、标点、注释的排印本,此本以毛评本为底本,是新中国第一个《三国演义》整理本。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第一版基础上进行重新整理、修订,出版修订版。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度组织人力对《三国演义》进行了修订整理,推出第三版。201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专业力量,再次对《三国演义》校注本全面修订,推出了第四版。立足《三国演义》版本史层面观照,嘉靖本流行期约70年,明代众版本并行期约80年,毛评本出现至人文版付梓(1953年)是270年。

在明末,与上述版本并行流传的还有李卓吾评本,其特点是不分卷,将二百四十则合并成一百二十回,每回有不对偶的双句回目,这使《三国演义》处在了中国章回小说文体发展的转折点位置,在版本演变中占有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

明万历十九年,出现了周曰校刊本,其文字内容与嘉靖本基本一致,但也增添了一些情节,如羊祜、陆抗的戍边佳话,曹叡、满宠兵救合肥,霍弋坚守不肯投降等。随着明代出版业的兴旺,为适应各层次读者需求,万历时期在金陵与福建等地涌现出一大批《三国演义》的家刻与坊刻本,其传播进入到众版本并行期。这些刻本,大致可分为两个系统:《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和《三国志传》系统。前者主要有周曰校刊本、夷白堂刊本、夏振宇刊本等。其共同特点是:内容与嘉靖本有渊源关系;罗贯中姓名前均有“后学”二字;都分为二百四十则,每则有单句的题目,均为整齐的七字句式;书名均有“通俗”字样;书中新增插图多达240幅。后者主要有余象斗刊本、叶逢春本、汤宾尹本等,其共同特点是:不同程度地写有来自民间传说的嘉靖本没有的关索的故事;增加有文人批评;文字较为粗芜简略;每则题目字数参差不齐,有六、七、八、九、十字等句式。

《三国演义》的版本比较复杂,现存最早的刻本即是上文所述嘉靖元年刊行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学界称嘉靖壬午本。卷首张尚德撰《〈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中有“简帙浩瀚,善本甚艰,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可乎”数语,可知此本为最早刊本。一般认为,此版本最接近罗贯中原著。此刻本,也开启了嘉靖本流行期——自嘉靖元年(1522年)至万历十九年(1591年),约70年时间。

到了明代嘉靖元年,也就是1522年,《三国志通俗演义》刊刻而成,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这就是后来《三国演义》各种版本的祖本,罗贯中的署名也由此而来。学者一般认为,罗贯中在之前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剧本等基础上,运用《三国志》和《三国志》注等史料,结合他的创作,完成了这部《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经常被称为《三国志演义》或《三国演义》。

据学者考察,元代初年有《三分事略》刊刻,可能是宋人说话的底本。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三国题材平话小说,是元代刊刻的《全相三国志平话》比较难的三国无双pc单机游戏,这部平话是初具规模的民间三国故事写定本,其文本已经出现“尊刘贬曹”的倾向。

《三国演义》的史料基础中,最重要的是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和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关于三国的故事,很早就以各种形式流传,据学者考证,隋炀帝时已有刘备檀溪跃马的水上杂戏,唐代有文献记载民间说唱有“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故事,还有学者常提到晚唐李商隐《骄儿诗》中“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到宋代就更为丰富,《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北宋时的汴梁已经出现“说三分”的专家,叫霍四究。两宋金元时期,三国故事是“讲史”类说话艺术和各种剧本的重要题材。《三国演义》的成书,是经过民间集体如说唱艺人、“讲史”艺人、杂剧和院本作者的世代累积,加上文人整理创作而成的。

小说和兵法,谈《三国演义》中融入《孙子兵法》里的战争观和谋略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内核就是,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以军事斗争的“不战”为表象,以非军事斗争的心理战为实质,以“伐谋”、“伐交”为手段,以迫敌屈服为阶段性目标,以“全”为最终目标,安国全军以益天下。在此基础上,孙子提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中国古代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上)

《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塑造独具特色,语言严谨简练,情节设计曲折有趣,战争场面描写得栩栩如生,结构宏大,让读者流连忘返。其中刘备的“仁”、关羽的“义”、张飞的“勇”,以及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智慧”等人物性格鲜明,深入人心。

《三国演义》到底要读什么?

书中有很多常用的成语、歇后语和名句,可做一些摘抄,注明出处和用法,夯实语文基础。还可以找一些以“三国”为题材的诗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武侯庙》等,读一读、品一品、背一背,既是对阅读的有益补充,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化积累。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者   小说三国演义序   三国演义原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