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文学水平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它不仅在文学价值上有其独到之处,也在历史还原与文化传播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文学层面,《三国演义》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和特色:

1. 语言风格:《三国演义》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韵律感,运用了大量成语、典故,使得故事既具有文学美感又易于理解。其叙事风格流畅,悲壮激昂,情感丰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影响。

2. 人物塑造: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曹操的智谋、刘备的仁德、关羽的忠诚、张飞的勇猛等,这些人物形象不仅代表了各自的性格特点,也象征了道德、智慧、勇气等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

3. 情节结构:《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丰富,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和众多历史事件,通过连贯的故事线展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融入了大量的英雄传奇和神话传说元素,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神秘感。

4. 文化价值:《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华夏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5. 社会影响:《三国演义》自问世以来,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文化、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众多文学、戏剧、影视作品的重要灵感来源,同时也是民间教育、道德传播的重要工具。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在文学成就、文化价值以及历史影响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四大名著里,《三国演义》文笔最差吗?

三国单摘取一段,精彩无比。全文通读,拖沓累赘,让人有重复之感。根源在于话本的感觉太重,其实听比读感觉要好。

但水浒最大的问题在于粉丝过于分裂了,前半部分没有争议,有人对后半部分诏安,为昏君贪官卖命不值,觉得水浒分数不高,但有的人拿出教员的观点,认为水浒好就好在诏安,让人知道投降派的坏处,就觉得水浒传后半部分反而是加分。这自己人反而就吵起来了,还怎么对外啊漂亮网页游戏手机推荐女生,声势上就明显弱于三国、西游。

三国演义小说文学水平

三国不是文笔差,而是在四名著里排第四,但故事性和受众是第一位

那剩下三个就不好说了,简单说,《水浒》的粉丝认为水浒传文笔一流,长于叙事、描景、伏笔、渲染,人物刻画出类拔萃,中学时候都学过鲁提辖拳打郑关西,还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了,这第二把交椅是坐定了,甚至望望第一也不是不可能。

三国,煮酒论英雄,群英会蒋干中计,哪点差了?

三国演义:被文学爱好者严重低估了的小说

而三国演义不同,作者笔力雄健,在罗贯中笔下,各方势力的故事被叙述得详略得当,井井有条,这个谋篇布局上的能力,至今没有人全面超过。后来姚雪垠的《李自成》,结构还勉强可以,但是也不如三国演义那样详略得当。看完《李自成》后,对李自成和朝廷这两股势力倒是记忆较深,但是,对张献忠、罗汝才等等其他势力的发展情况,就不太清楚了。也就是说,姚雪垠也只够尽力描述好两股势力而已。另外,最近这些年,还出现了两部比较好的历史小说,一部是《大秦帝国》,一部是《曾国藩》,不过,这两部也只是从矮子里面挑高个子罢了,这两部无论人物描写还是故事结构上,都没达到《李自成》的水平,就更不用说与《三国演义》相比了。

实际,三国历史纷乱复杂,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势力交织的矛盾异常复杂,到底怎么叙述这些势力的发展变化,很难把握。比如《东周列国志》这种,平铺直叙平均用力,到最后读者看得兴味索然。《说唐》这种,只看到乱七八糟的打斗,当时热闹了,过后才发现没半点营养。

《三国演义》在文学界有何影响?

那么,大家对《三国演义》又有什么看法呢?它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之作,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它的缺陷和局限性,不要将其神化或者过度解读。同时,我们也应该通过阅读和研究《三国演义》,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思考能力,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那么,《三国演义》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首先,《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其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其次,它具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涉及到人性、道德、政治等多个方面,具有非常高的思想价值。此外,《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也是其产生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它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作为一本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语言到底好在哪里?

换个角度看《三国演义》,真的只是一本三流兵书吗?

第三,反科学的东西太多。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双方的综合国力,是双方军队的纪律,是谁占有了天时地利人和,是谁把握了战争主动权,但在《三国演义》中,却更多的被一些反科学的东西所左右。比如诸葛亮、谯周、司马懿等人动不动就“夜观天象,紫微星亮”、“主星倍明,客星倍暗”,以此来预测战争走势,准确率竟也极高。比如大风刮断了大旗或者树枝,就预示着有大将要死去。比如童谣唱道“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没多久,董卓果然就死了。最离谱的当属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完全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的东西,竟然也能够成为蜀军的主要运粮工具。

第二,对战争严谨性欠考虑。行军打仗,思维的缜密至关重要,兵法云:“有备无患”,一个小小的考虑不周,可能会葬送整个战局,在这方面,《三国演义》弊病丛生。比如在赤壁之战后,曹操仓皇撤退,有华容道和大路两条路可以走,诸葛亮此时命人在华容道上放浓烟,同时又令关羽放弃大路把守华容道,曹操后来果然中计,被关羽堵在了华容道,实际上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安排有“赌”的嫌疑,倘若曹操在惊慌失措之际选择走大路,诸葛亮的“赌”将会贻笑大方。再比如上方谷之战,诸葛亮已经将司马父子围困在谷中,但一场大雨让这个计划泡汤,难道一向谨慎的诸葛亮,竟没有制定应急预案?这从兵法韬略来看,实在匪夷所思。

三分虚幻、七分真实:三国演义作者的史学水准其实远超常人想象

此外还有许多人从刘备的信件里挖到了关羽和乐进曾在青泥一带苦战的事,由于这件事无论关羽传还是乐进传都毫无记载,所以知名度不高而且也不清楚详细情形。然而演义里并没有将其漏掉,而是在刘备入蜀的部分里提到诸将防守荆州的分工安排时,把关羽放在青泥隘口挡住襄阳的部队。

却说汉中王令魏延总督军马,守御东川。遂引百官回成都。差官起造宫庭,又置馆舍,自成都至白水,共建四百余处馆舍亭邮。广积粮草。多造军器,以图进取中原。细作人探听得曹操结连东吴,欲取荆州,即飞报入蜀。汉中王忙请孔明商议。孔明曰:“某已料曹操必有此谋;然吴中谋士极多,必教操令曹仁先兴兵矣。”汉中王曰:“依此如之奈何?”孔明曰:“可差使命就送官诰与云长,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矣。”汉中王大喜,即差前部司马费诗为使,赍捧诰命投荆州来。

与之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三国志里有“曹仁讨关羽,屯樊城”的语句,又写了“羽率众攻曹仁於樊”的事,使得许多人在襄樊战役到底是关羽先动的手还是曹仁先动的手的问题上无休止地争吵。而演义里在这个问题上的处理相当巧妙,称孙权派诸葛瑾向关羽求亲反被其侮辱,于是接受步骘的建议派使者请曹操让曹仁攻打荆州,自己再从背后袭击,曹操接受了这一提案并让满宠协助曹仁攻取荆州,诸葛亮知道后就建议刘备让关羽先发制人拿下樊城,瓦解其攻势。演义里的情节可以说完美兼顾到了两种相冲突的记载。

封刘虞为幽州牧,领兵往渔阳征张举、张纯。代州刘恢以书荐玄德见虞。虞大喜,令玄德为都尉,引兵直抵贼巢,与贼大战数日,挫动锐气。张纯专一凶暴,士卒心变,帐下头目刺杀张纯,将头纳献,率众来降。张举见势败,亦自缢死。渔阳尽平。刘虞表奏刘备大功,朝廷赦免鞭督邮之罪,除下密丞,迁高堂尉。公孙瓒又表陈玄德前功,荐为别部司马,守平原县令。

明朝学者谢肇淛曾经批评过以三国演义为首的一些历史小说,称“惟《三国演义》与《钱唐记》、《宣和遗事》、《杨六郎》等书,俚而无味矣。何者?事太实则近腐,可以悦里巷小儿,而不足为士君子道也”,认为其过于依凭史实而缺少加工,读起来没意思。而同一时期的胡应麟又批评演义没有完全遵照史料,认为其情节失实。所以三国演义到底是太真还是太假,从古至今争论了几百年也没争出个答案来。

现存时间最早的嘉靖本的刻本质量其实是毛本之外最高的,而罗贯中最初完成的版本未必是戏曲平话民间传说的合集。嘉靖本上刊刻着“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以至于有人认为罗贯中其实是写了个史料汇编,不过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三国演义里有这么多来自史书原文的内容。

学界现在大体上认为这三十多个版本可以划分成“演义”和“志传”两个体系,彼此之间差距很大,可能演变自不同内容。而演义体系里最早的嘉靖本和志传体系里最早的叶逢春本都不包含关索的故事,花关索传成书于成化年间,比嘉靖本及叶逢春本都要早,而最后的毛本则有关索出场,一般认为是书商或者说书人为了观众的喜爱将一些民间故事加了进来。

虽然三国演义的作者被认为是罗贯中,但罗贯中到底写了本什么书并没有人知晓。三国演义目前保存有三十多个版本,通行的毛本演义是在清朝初年才成书的,最早的刻本嘉靖壬午本则是在明朝中后期成的书,而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与之相差一百多年。

《三国演义》,为什么文学性不足?

战西寨,“操望北而行”,遇张辽与臧霸阻挡,没有写吕布与高顺等人追杀;“操望西而走”,遇曹性、成廉、宋宪诸将“拦住去路”,也没有写吕布、高顺、张辽、臧霸等人追杀。(见《三国演义》第十二回第58页)写火烧濮阳,曹操从西门而退,“东巷内转出张辽,西巷内转出臧霸”,没有人马追杀;“操走北门,道傍转出曹性”,也没有人马追杀;“操急走南门,高顺、侯成拦住”,还是没有人马追杀。一路频频有人杀出,却一路无人追杀,这些拦路的人马都到哪里去了?这样写,如何还能精彩?(见《三国演义》第十二回第59页)如果写出有堵有追,四面受敌,精彩程度就完全不一样了。

另外,如果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四下无路,该是多么紧张惊险?无论是战西寨,还是火烧濮阳,都险象环生,令曹操几历生死,其紧张惊险,堪比此前被徐荣追杀。遗憾的是,《三国演义》由于构思与叙写皆疏漏,故在战西寨与火烧濮阳之时,一再出现该紧张之处不紧张,该惊险之处不惊险的疏失。

三国单机游戏下载歌曲《三国演义》的版本与文化价值是否被你忽略了?

当然,笔者也并非说曹操一无是处,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杰出英雄之一,确实也有过人之处。除世人在道德层面评价他“奸”之外,他还有才能层面的“雄”,不能片面论之。他的伦理观念,可从不做皇帝这一点申说。从客观方面来看,曹操固然会考虑条件不具备、担心成为众矢之的等因素,如曹操认为孙权劝其“早正大位”,是“欲使吾居炉火上”。笔者在此,拟从主观方面补充一点:曹操还是有政治底线的。他以主观理性勉力抵御皇权诱惑,直至人生终点未做篡臣,盖棺论定。毛宗岗评曰:“曹操不自为之,而使其子为之,则莽拙而操巧也。”笔者认为,在才华与治理能力方面,曹操与王莽判若云泥,二者不能简单化地归为“拙”与“巧”之别。曹丕采用禅让的方式篡汉,也不能说没有其父的影响。尽管禅让只是形式,但披上文明外衣,总比挥刀弑君好得多。汉献帝受尽委屈,最终得以善终,大概可视为历史风云中尚算文明的一例吧。(完)(原标题:经典源远 义理流长——《三国演义》版本与文化价值谈)

关于曹操的评价,近年来出现了新倾向。在笔者为本科生开设“明清小说研究”课程时,有不少学生在开课之前表示喜欢曹操,欣赏他功成业就的一面。这说明,部分学生过分强调成功的影响,而忽略淡化了人的品性。笔者认为,相较而言,成人应是成功的前提。我们在弘扬《三国演义》文化价值的过程中,应注重持守正义与正道,弘扬其人文精神。

仔细溯源能发现,关羽形象有一个漫长的积累、提升过程。在陈寿笔下,关羽就是一位“有国士之风”的义士,且是能敌万人的“虎臣”,还有“刚而自矜”的个性特征。到了关汉卿《单刀会》中,关羽形象有整体的提升——关羽自道“我是三国英雄关云长,端的是豪气有三千丈。”在这种自信、自豪中,关羽的“义”具有了民族大义。关羽斩颜良,在《三国志·关羽传》中被记录为:“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在正史中,关羽的英雄气概就已超过袁绍诸将,有了势不可挡的神韵,到了关汉卿笔下,更升华为“他去那百万军中,他将那首级轻枭”(第一折[鹊踏枝])。由“万众”到“百万军”,足足增长了一百倍。一个“轻”字,活现了关羽战众人的轻松自如,又大大地强化了其威力。罗贯中汲取了关汉卿笔下关羽形象的义、勇、刚、傲等性格元素,使他于各个方面都有提升,从而熔铸成千古义勇、“绝伦逸群”的男子汉大丈夫典范。

刘备这种仁政思想应是罗贯中社会理想的具象化,其人文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价值。从仁学角度重新观照《三国演义》“拥刘反曹”主题,仍然是有道理的。当然,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意义的理解,还要深究为什么拥刘?为什么反曹?关键就在于刘备的“仁”。老百姓需要这样的仁人来为他们谋幸福,实现其国泰民安的梦想。而曹操则相反,刘备自言曰:“吾以仁,操以暴。”仁与暴,善恶分明。这还要溯源于陈寿笔下,其刘备形象大好于曹操,因此罗贯中才在众多古代帝王中优选刘备来寄托他的仁政理想。

当然也应指出,毛评本体现于修改中的所谓封建正统的思想有所加强。嘉靖本中,罗贯中通过王允、薛综、诸葛亮、张松、华歆等人物之口,六次说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毛宗岗则全部删除。这应该是迫于封建专制强化与文化高压政策的思想退步。毛评本将“魏王上书三辞”改为“曹操假意上书三辞”,以及“阿瞒”“国贼”等一系列标示毛氏主观贬曹倾向言辞的增加,在笔者看来,也属于画蛇添足。恩格斯在《致明娜·考茨基》中指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须特别把它指点出来。这是符合文学创作规律的精辟论断,毛评本这种做法显然有违此规律。还有嘉靖本写司马懿见孔明雕像,以为“孔明尚在”“纵马奔走五十余里”“喘息半晌,神色方定”。这是以仲达的怯懦反衬孔明的智勇,恰到好处。毛评本于此增加一个细节:“懿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笔者以为,这便过于夸张了,造成了艺术分寸把握的失误,客观效果与主观意愿相违。

毛评本与嘉靖本孰优孰劣,目前仍然是有争议的学术问题。笔者认为:毛本作为一种修改本,总体上可曰功大于过。这可从三个层面分别言之。从思想内涵角度,毛氏在全书卷首所加的一段议论“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这就揭示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皇帝的昏庸,其批判的尖锐性与表述的明确性皆优于嘉靖本的开头。从人物塑造方面看,毛氏删除了那些使人物性格矛盾、呈现分裂状态的描述,如诸葛亮南征时遇哑泉就“要投崖觅死”,闻司马懿复职便“顿手跌足,不知所措”等描写。从语言文字表达水平来品评,毛氏的修改更为精练顺畅,如嘉靖本卷八《孔明遗计救刘琦》一则中,孔明引“骊姬害申生”的典故长达二百五十余字,颇显烦冗,毛氏改成“公子岂不闻申生、重耳之事乎?”意到而文省,令人颇觉直接痛快。再如删去嘉靖本中“俚鄙可笑”的诗词,将回目改为对偶句,完成了中国章回小说形式演化的最后一环。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版本虽然属于毛评本,但也已经过当代专家的校勘、标点、注释、整理,既是毛评本生命力的延续,也是版本演变史上新的重要一环,故可称之为“人文本《三国演义》”。此本是当今发行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版本。可以预见,今后仍将是最受欢迎的版本,其对青年学子影响深且巨焉。

专题: 三国演义女小说   神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巜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