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三国演义只是小说

0

《三国演义》是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它以中国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融合了历史事件与文学创作,创造了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世界。尽管《三国演义》并非完全基于史实,而是加入了大量的文学加工和虚构元素,但它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真实的三国历史,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手法,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历史人物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等,以及他们之间的故事和战役。

《三国演义》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文化、艺术、戏剧、电影、游戏等多个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丰富了中国历史小说的类型,也成为了了解三国历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尽管它是一部虚构作品,但其历史、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使其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宝贵的一部分。

《三国演义》明明是小说 却被满清当成了兵法教材

《 三国演义 》中描写了很多 经典战役 ,譬如:火烧赤壁、官渡之战、夷陵之战、上方谷火烧司马懿、火烧藤甲军等等。其中的智慧谋略,让后人惊叹折服;神乎其技的 阵法 ,留下的奥妙令人探测不尽。虽然它只是小说,却比兵书更让人迷恋。不怪乎有人传说,满族人定鼎中原,《 三国演义 》功不可没呢!

额勒登保 天性严肃刚毅,每当军中将士禀报军情诸事时,都不敢轻易抬头看他一眼。他赏罚分明,每当打了胜仗,他必会亲自宴请将士酒肉,赏赐有功之士哪怕上万钱,他也丝毫不吝啬。他战功赫赫,但不妒嫉同僚之功,也不嚣张跋扈妄自尊大,虽是武将,但操守极好。

明明三国演义只是小说

张聪丨《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吗?——兼谈《三国演义》的读法与教法

如果我们带着这样一种搜寻历史意义的视角去阅读《三国演义》韩服手游遗迹盒子哪个是鞋子,就会完全理解前文所谈到的这部著作与“小说”(novel)之间的种种差异,譬如在人物塑造方面,邓晓芒先生所批评的关羽的形象“有品格而无性格”——那是必然的!永恒的历史之道只可能彰显于关羽始终如一的忠义品格之中,焉能体现在阿基琉斯喜怒无常性格的偶然性之间!

“植根于经学的阐释学解释模式广泛地运用于史学领域,随后又深刻地影响了对其他文学样式和叙事形式的阅读行为,比如小说。在这种解释图式中,读者在面对叙事时总是带着一定的文学和文化假定与期待。他们总是首先指出在表面文本和隐藏含义中存在的隙缝和纽带,或是表面上客观的人、事记录与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历史图式之间存在的隙缝和纽带。阅读的任务就是去把握住历史的含义,去理解在史家记录和编辑行为以及在抽象符号(symbols)、类象符号(signs)、指示符号(indexes)和构型等因素之后,所包含的道德、意识形态和政治结构。这类儒家释义学开始于《春秋》经解,并延续到古代历史思维的终点,集大成于章学诚的历史哲学。它侧重于对历史意义的搜寻以理解过去。这个解释传统的生命力和广泛性在官方史学以外的各类通俗文学体裁的阅读中也同样变得越来越明显。”(第三章“中国叙事阅读中的历史阐释”)

那么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历史之事和历史之道真的是这样高度统一的吗?恐怕并不是。传统历史哲学的典范之作《春秋》“绝笔于获麟”就是历史之事偏离历史之道的绝好例证。更重要的是,历史之事永远是琐碎的、复杂的、凌乱的、晦暗的,政治人物的道德面貌也往往是扑朔迷离、含糊不清的,它们与历史之道之间存在着一道高深莫测的阐释的高墙,而不能为一般民众所直接把握。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他们需要更加简明易懂的历史——就像他们在戏曲舞台上能够轻而易举地分辨出红脸的忠臣与白脸的奸臣一样——他们需要更便于谈论的历史,需要能清楚明白地彰显历史之道的历史,或者说他们需要看上去更像历史的历史。这就像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的那样:

中国人的真理是从传统的历史哲学中得来的。而传统的历史哲学是历史之事与历史之道的统一:历史之事是有限的,历史之道是无限的;历史之事是经验性的,历史之道是超越性的;历史之事是变动不居的,历史之道是千载不易的,历史之事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之道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它们彼此印证、彼此彰显。历史之道会在客观、准确的记述中得到体现,而阅读历史的过程本身又是一个透过看似不偏不倚的历史记述去寻找、把握、阐发隐藏在其后的关于政治、道德和意识形态的模型的过程。

“如古人所见,六经皆史,要义在于事与道(或曰理)两者为一体,道理为体,事情为用,两者有着互相构成的关系,而且其互相构成关系是动态性的,道在动态中成就事,事在动态中实行道,或者说,道在事中运作才得以展开为道,事的运作也因为得道才能成其功。道与事的动态互相构成意味着一种存在的不断生长,如果动态无穷,其存在也无穷。正是道与事的‘互构性’造成了两者的一体性,所以说,道即事而事即道。道与事的一体性也提示了解释生活世界和历史时间的一种方法论:既然在事的范围内足以理解道,便不需要多余假设某种在别处的超越理念(柏拉图式)或者非人间的绝对存在(神学式)。”(《历史·山水·渔樵》“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

“以史言道,其用意所在更接近历史哲学。……与此相关,古人的历史概念在于‘历史性’而不在于‘故事性’,就是说,五经的意义在于以事载道,用功不在叙事释因。……更准确地说,历史性就是文明对时间的组织方式,而对时间的组织方式为一种文明的经验和思想赋予了可持续的意义。所以说,五经的意图不在描述历史之事,而在寻求历史之道,但历史之道必寓于历史之事,道于事中才得以成形,正所谓道不离事,所以五经选择记述了能够藏道之事。”

“《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吗?”我们现在似乎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了:《三国演义》起码不是西方近现代“novel”意义上的小说——当然,我们也就不应该简单套用西方那套阅读novel的法子来阅读它——那么《三国演义》到底该被算作什么一种性质的著作呢?这涉及到对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整体理解和把握。

不难想象,听众的“颦蹙出涕”和“即喜唱快”会怎样反向地影响说书人对于刘备、曹操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他们的忠奸正邪愈发呈现出一种典型化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国演义》并不像西方的小说(novel)那样是某一位作家的思想的结晶,烙印着着浓重的个人色彩;而是一种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产物。黑格尔曾称呼荷马和赫西俄德这些“为希腊人制定神谱的人”为“人民的教师”,我不知道把这个称呼移赠给《三国演义》那些无名的编写者、讲述者、改定者、阐释者是否也同样恰当,“他们把所得来的现成的混乱的与民族精神一致的观念和传说加以提高,加以固定,使之得到明确的意象和观念。”(《哲学史演讲录》第一卷)《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在今天依旧被人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演绎着、讲述着,每一次演绎和讲述都是一次教化,关于中国人对于历史文化的普遍理解的教化。

“从前的史诗(传统叙事文本)诗人并不是其作品的唯一责任者,听众也同样负有责任,因为诗人与公众直接发生联系并且诗人的报酬也取决于这些听众的赞赏程度;另外,作品也是围绕听众转的,诗人不过是一种集体声音的个体代言人。”(托多罗夫《批评的批评》“史诗的复归”)

在传统的叙事文学的作者看来,现实中的生活往往是转瞬即逝的,缺少一种更深刻的意味。只有经典题材才有被反复讲述、反复阐释的价值。但在这里我们还要特别强调的是,正是在这种传统经典题材被反复讲述、反复阐释的过程中,数量众多的听者或读者以某种形式参与到了文本的形成过程之中——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并非一部原创意义上的作品,而是对史料典籍和民间文学的加工与改编。民国初年的文学评论家解弢在他的《小说话》中已经抓住的原创性的问题,对《三国演义》是否能够被称为“小说”的问题提出过质疑:“《三国演义》旧日颇占势力。吾谓斯书正犯历史小说两大忌:一直演正史,二虚造事实。至其演野史之一部分,乃将他人所记载者,演为白话而已,非自能发明一二事。故其书除文字稍可观外,无一能合乎小说之律。”

“在文学界,笛福和理查逊是最早不从神话、历史、传说或以前文学中取材的伟大作家。就这方面而言,他们不同于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弥尔顿,这些作家像希腊和罗马作家一样,习惯性地使用传统的故事情节。后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接受的是他们时代的一个普遍前提:因为自然本质上是完整的、一成不变的,因此它的记录,无论是圣经、传说还是历史,都构成了人类经验的权威曲目。”(《小说的兴起》第一章)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

比如很多历史人物其实就不是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袁绍在《三国演义》中被描写成了一个“志大才疏”的绣花枕头,这就有点不客观了。真实的袁绍其实相当有能力、有格局、有手腕,如果不是遇到比他更胜一筹的曹操,相信在那个时代,他一定是可以大放异彩的。东汉的崩盘其实就是他一手策划的,统一北方也基本上在他手里完成雏形的。既生瑜何生亮,让人无限感慨,但其实“既生袁绍,何生曹操”也是类似的遗憾。

《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小说,但它毕竟也只是一部小说,所以是不可能与真实的历史完全吻合的。由于小说《三国演义》太深入人心了,对原有的历史产生极强的替代效应,这对大家去理解真实的历史是颇有影响的。

《三国演义》是很注意这一点的,觉得夸张的情节会做到点到为止,并巧妙地把想象空间留给读者。比如赵子龙在长坂坡七进七出,人家就交代了,前提是曹操因为爱才不准放箭要活捉;比如张飞和马超大战几十回合不分胜负,后来惺惺相惜成为了队友,既体现了两人都武艺高强,又让大家不由自主地去联想,他们究竟谁技高一筹?比如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为什么前面要写那么多北伐战争的局部胜利?就是让你们去猜,假设诸葛亮不死,蜀国能否北定中原?比如,关羽在书中从来不好女色,但是见了貂蝉也怦然心动了,你一看就能想象得出,貂蝉的确是个大美女……

举一个例子,《隋唐演义》、《说岳全传》等历史小说其实也很精彩,但是它们为什么就达不到《三国演义》高度呢?首先,它们给读者感觉的真实性没有《三国演义》那么高,李元霸一手一只400斤的大锤子、高宠连挑12辆重达千斤的铁滑车,这已经超出人们的正常认知了。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82斤也是有夸张成分在里面,但总体上还在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不会觉得太突兀。如果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也被写成400斤,大家还会觉得《三国演义》有意思吗?

简单地说一下,在真实的历史中,关羽并没有过五关斩六将,路线就经不起推敲;也没有华容道义释曹操,政治游戏不是草莽江湖的玩法,这种事情不允许发生;单刀赴会这种事情也不是关羽干的,而是刘备,因为大家搞过商业谈判就知道,一些生死攸关的谈判往往需要老板亲自出马;温酒斩华雄也不是关羽干的,而是孙坚干的,华雄也没有书中那么能打……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关羽在历史上确确实实是一个十分忠义、能力出众的人。

比如,关于书中的忠义担当关羽,书中就有“斩将报恩、挂印寻兄、千里走单骑、义释曹操、单刀赴会、水淹七军、败走麦城”等经典桥段,这些桥段大家觉得有违和感吗?你只会越读越觉得关羽这个人无愧于“忠义无双”的评价。

上述便是《三国演义》第一个伟大之处——作品的文化内涵极其精妙和成功,它的另一个伟大之处便在于它把很多人物形象描绘得过于逼真、生动,进而衍生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情节和桥段,其精彩之处让人会不由自主地去忽视其背后的真实性,这是最高级的以假乱真。

大家永远要记住,一部小说能够塑造和刻画出几个深入人心的文化偶像,这便是最为不凡的地方。在中国文化体系之中,诸葛亮代表着中华两千年儒家文明的人格极致和智慧化身,关公则担起中国文化中极其重要的忠义的旗帜,这和他们自身的卓越能力、光辉人格分不开,但《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载体小说也同样分不开。

它的主要目的也并不仅仅是阐述历史,更多是凸显出三国英雄的侠肝义胆爱恨情仇,而且公孙家族在其存在期间最多称王从未立帝,也未曾被记录过什么名人轶事,罗贯中不提也是情理之中。

总的来说,燕国虽然存在了将近五十年,但却被罗贯中忽视也是有原因的,毕竟东汉末年主要还是魏蜀吴三国的争夺,而《三国演义》也只是一本小说并不是史书。

从某个角度来说,公孙家族就像占山为王的“伪政权”一样,只要不参和三国之争应该也会安宁的过上几代,只不过最后玩火自焚惹怒曹睿被彻底铲灭。

再加上当时的燕远在中原之外很难掀起什么大风浪,自然不被魏蜀吴三国放在眼里,在世人眼里辽东乃蛮夷之地气候不比中原,有能耐的人肯定争相掠夺中原大地,对于那些荒野之地自然无人问津。

不过,通过对燕国的了解我们不难发现,和魏蜀吴三国相比它确实不足挂齿,而且其军政统领无论从才能还是品德都不能和三国英雄相提并论。

《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是在曹丕篡汉之后才开始的,北方的燕国也在这一时期的,纵览当时天下13州之地的确是四大政权并行于天下。

结局自然可想而知,刚刚立国不久的公孙渊最后困死襄平,他和他的儿子还有他的部下以及城中七千余人统统被斩杀,结局称得上惨烈二字。

司马懿可是三国中后期最顶尖的战略家,其计谋高深莫测可以和诸葛亮抗衡,怎么会玩不过一个只会使用下三滥招数的鼠雀之辈公孙渊呢!

一次次“作死”的行径成功引起魏国注意,让自己成为魏国的眼中钉肉中刺,最后曹睿决心必杀之而后快,派出司马懿携四万大军去铲除公孙渊。

魏明帝即刻派人征讨却阴差阳错撤军,这大大鼓舞了公孙渊的士气,他以为堂堂大魏也不过如此,便顺势自立为燕王,并且他还联合鲜卑抗魏。

当然,最后燕国并不是被孙权所灭,而是被魏国大将司马懿所灭。按理说,公孙渊背叛了吴国应该依附魏国,应该要向魏国表明自己示好的态度。

原本吴国的大臣就不支持孙权纳降,可孙权却执意要这么做,可想而知这件事让孙权丢尽颜面,并发誓一定要手撕了鼠辈的脑袋扔进大海。

吴国毕竟山高皇帝远、远水解不了近渴使命召唤手游台服盒子,到时候即使想救也救不了自己了,于是公孙渊当机立断杀了吴国使节扣留财物,并把他们的头颅送给了曹魏以示归降之心。

公孙渊一看事情闹大了,私底下思量一番后,他觉得毕竟吴国离自己远,一旦这消息传到曹魏耳里惹怒了魏国皇帝,被其痛下杀手可就得不偿失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公孙渊派使臣出使吴国假降孙权,孙权当然很开心,一激动就把公孙渊封为燕王,还派了使节驾船去辽东赏赐公孙渊。

结果公孙渊一度膨胀想要联合吴、蜀共同抗魏,所以就有了假降孙权的闹剧,此事让孙权名声扫地,对公孙渊更是恨得咬牙切齿、分分钟想把他碎尸万段。

公孙渊的权位是从他叔叔手里夺来的,公孙度死后本来传位给他的儿子公孙恭,但因公孙恭体柔多病、毫无君王之气,所以轻而易举被公孙渊抢了去,这就是他的生平轶事之一“胁权叔位”。

但公孙渊这个人总体来看还是有点小聪明的,所作所为最有名的就是把当时的孙权气得够呛,三国时期也算有点名声了,也间接导致了公孙家族的灭亡。

辽东在古代也算蛮夷之地,少数民族给中原人留下的印象可能就是粗狂、豪迈与刻板的个性,至于“神机妙算”这样的词汇从来都不专属于他们。

专题: 请三国演义小说   新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