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撰写。它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一百多年历史为背景,通过虚构的情节和人物,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许多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
如果你想要用“小说”的形式来“打开”《三国演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人物介绍:介绍书中的主要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周瑜等,他们的性格特点、成长背景、在故事中的角色和影响等。
2. 情节概览:概述《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包括黄巾起义、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刘备建立蜀汉、三国鼎立、三国之间的战事等。
3. 精彩战役:详细描述小说中的一些关键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分析战役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以及这些战役在历史和文学上的意义。
4. 人物对话与心理:选取小说中的一些对话场景,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 文化与历史:探讨《三国演义》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比如三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军事战术、社会风俗等,以及小说如何反映这些历史现象。
6. 艺术特色:分析《三国演义》的艺术手法,如人物塑造、情节构建、语言风格、叙事技巧等,探讨这些手法如何增强了小说的文学价值。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三国演义》这部经典作品,还能激发对历史、文学和文化的兴趣。
小说《三国演义》为什么是一部悲剧?
张聪丨《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吗?——兼谈《三国演义》的读法与教法
“E.M.福斯特认为,文学自古以来是‘以价值观描写生活’的三国单机游戏奥汀科技,而‘以时间描写生活’则是小说为文学做出的一个突出贡献……而就在最近,诺斯罗普·弗莱也将‘时间与西方人的结盟’视为小说不同于其他文学类型的定义性特征。”(《小说的兴起》第一章)
用小说打开三国演义
“要定义任何对象的个性,时间是又一个相关却更为外在的基本范畴。洛克所接受的‘个性化原则’就是指存在于空间和时间的某个特定的位置,正如他所写的那样:‘一旦把它从时间和地点的环境中剥离出来,观念就变成了普遍的东西’。因此,只有当时间和地点是具体的,观念才有可能是特定的。同样,只有将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背景中,他们才可能是个性化的人。
可见,在传统叙事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概念化、单一化是惯常出现的情况,《三国演义》并非特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伊恩·瓦特认为是因为“希腊和罗马的哲学和文学都深受柏拉图的影响,即形式或观念是一种终极现实,隐藏在当下世界具体物象后面。这些形式被认为是永恒不变的……”(《小说的兴起》第一章)——这一理论,用来解释西方的古典文学作品尚可自圆其说。但生活在中国的罗贯中、毛宗岗们是决然不可能“深受柏拉图的影响”的,在他们而言,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力量驱动着他们去塑造这些具有普遍性意味的概念化、单一化的人物形象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后文再做分析。
“从这方面比较一下,关公的形象便显出某种性格上的抽象性,是更适合于概念化,‘脸谱化’的……至于关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人们倒是不太关心。因为人们宁可相信,他的内心世界就是像那些抽象的道德概念所规定的那么简单,且越简单,越令人肃然起敬。关公即使在最动情的时候,也没有阿喀琉斯那种大段的充满同情和悲悯的道白。”(《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第一章“品格与性格:关云长与阿喀琉斯的比较”)
“阿喀琉斯的个性是极其丰富的、多方面的。他既是自私的,又是慷慨大度的,既是残忍、暴烈的,又是悲天悯人、富有同情心的,既是冲动的、形而下的,又是善于沉思的、形而上的,这一切,全都取决于他那自发的、偶然的心境和情感。他几乎没有表现出什么固定不变的、让人学习和崇拜的‘品格’,但他的永恒的魅力却在于‘性格’上的真实与生动。”
反观《三国演义》,它在人物塑造、环境设置、情节构建等方面希望呈现的是一种特殊性呢,还是一种普遍性呢?——我认为,无疑问的是一种普遍性,而非特殊性。我们仅以人物塑造为例,鲁迅先生曾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有过一段经典的评论:“(《三国演义》)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其实这在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坏。譬如曹操他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处;而刘备、关羽等,也不能说毫无可议,但是作者并不管它,只是任主观方面写去,往往成为出乎情理之外的人。”——这种“脸谱化”的人物塑造方式此后常常为文学评论家们所诟病,所谓“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而我们在这里要指出的是,这种“脸谱化”的人物塑造方式恰恰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和改编者)所要追求的,他们自始至终所要呈现的都不是特殊的、具体的、真实的人。无论是曹操、关羽,还是刘备、诸葛亮……他们都是一种类型的人的浓缩和提纯,或者说是一种具有普遍人格的形象化,他们的行动也从来不是被自身的内在矛盾推动着的,而是被特定的抽象观念所推动着的。
在书中,伊恩·瓦特具体分析了小说(novel)与传统叙事文本之间的差异。我想在这里对他的观点略加摘录,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于“《三国演义》到底是不是一部西方意义上的‘小说’(novel)”这一问题的思考。
“小说这一文学形式最充分地反映了这种个人主义的、富于革新精神的价值取向。之前的文学形式反映了它们所承载文化的总体趋势,即检验真理的标准便是它们与传统实践的一致性。例如,古典史诗和文艺复兴时期史诗的故事情节是基于过去的历史或寓言,作者处理情节的优劣得失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正统的文学观来评判的,这种文学观是由史诗这一类型中广为接受的模型衍生而来的。这种文学传统第一次受到来自小说的巨大挑战,因为小说的主要标准是追求个人经验的真实性——个人经验永远是独特的,因而也是新颖的。因此,小说是一种文化合乎逻辑的文学载体。在过去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小说对于独创性和新颖性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因此用‘小说’给它命名可谓名副其实。”(《小说的兴起》第一章)
“他(笛卡尔)的《论方法》和《形而上学的沉思》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这样一个现代假设:对于真理的追求,完全是个人可以作为的事情,在逻辑上独立于过去的思想传统,而且很可能只有远离过去的思想传统,人们才能获得真理。”(《小说的兴起——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研究》第一章)
据英国学者伊恩·瓦特(Ian Watt)在《小说的兴起——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研究》一书中的介绍: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小说”(novel)兴起于18世纪早期。区别于此前的传统叙事性作品,“小说”(novel)本质上是一种个人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产物,所要体现的是“个体对现实的领悟”,试图“让思想在最接近事实的意识中跃然纸上”。这一思想文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述到笛卡尔——
我们先来谈一谈什么是“小说”?今天人们通常会泛泛地把中西方一切虚构的叙事文本统统称作“小说”,这当然并不算错。但如果我们愿意稍做一点深入的探究,就会发现:西方语境下的“小说”(novel)是有着时代所赋予的特殊历史文化内涵的,和中国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稗官野史”“小说家言”之间有着一道巨大的鸿沟。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简单。这半年多来,我一直在和贵阳海嘉学校初中部的同学们共读《三国演义》,愈是读就愈是感觉到:如果不把“《三国演义》是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认为‘小说’(novel)”这个问题搞清楚,我们就找不到正确面对《三国演义》这部书的态度,更找不到正确打开《三国演义》这部书的方式,必然会误读、误解作者笔下的很多内容。
《三国演义》:一部值得一读的历史小说,让人回味无穷
《三国演义》中涉及了许多主题,如忠诚、正义、人性等。其中最突出的是忠诚和正义。刘备、关羽、张飞的忠诚精神是小说的一大看点,他们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始终怀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小说也表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如曹操的英明神武与气狭胸襟并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与谨小慎微同在等。这些主题的探讨使得《三国演义》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情节方面,《三国演义》中有很多经典的故事情节,如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曹操对待文人的态度、诸葛亮智取成都等。这些情节不仅让人回味无穷,而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价值观念。例如,刘备在攻打东吴之前对诸葛亮说:“我知道东吴爱我,但我更爱我的人民。”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君的形象。
曾经称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说——《三国演义》
但由于小说《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广泛流传,人们把小说中的曹操当成了历史上的曹操,一提起曹操就认为他是个奸诈、狡猾、阴险的人物。这是很不应该的。我认为研究三国的历史也好,小说《三国演义》也好,首先应该把历史上的曹操和小说、戏剧舞台上的曹操区分开来,还历史上曹操的本来面目。
小说第一回介绍刘备时说:此人“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后来又“跨下黄鬃马,手掣双股剑”,从而构成小说刘备8的整体形象:作品不仅通过大量的具体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了刘备抱负远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
三国演义原来是个玄幻小说,不信你看!
诸葛亮能观天象预吉凶,刘备带庞统去取西川,远在荆州的诸葛大神夜观星象,发现庞统有危险,让人告诉刘备小心应对,却不想反让庞统生疑诸葛亮抢功劳,更加急躁的进攻刘璋,最后庞统被弓箭射死,刘备不得不让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从荆州赶来谋取西川,如若庞统不死,诸葛亮镇守荆州,则刘备取天下真是容易得很。还有诸葛亮借东风、延年益寿之法、死后托梦钟会等等都不是正常人能够做到的,倒像是修炼过的神仙。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历史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乱世时期,展现了英雄豪杰之间的权谋斗争、忠诚与背叛、智勇过人的故事。
我的童年回忆《三国演义》就是一本我的小说
著名长篇小说三国演义oppo删除游戏盒子下载,看后总结。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雄浑史诗气质的小说。它在历史和文化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通过这部小说,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探寻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思想。此外,它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超凡的艺术价值。
经典小说《三国演义》连载儿童版
曹操率领的大军,如同蝗虫过境,势不可挡。然而,进入博望坡的曹军,却不知这里已是智者的天下。诸葛亮见时机已到,飞信已发,战鼓隆隆,如同雷霆万钧。赵云、张飞如猛虎下山,冲锋陷阵,曹军措手不及,如同惊弓之鸟,慌乱不已。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其人虽不出门,却能知天下事,不举兵,却能定江山。当得知曹操大军压境,他不慌不忙,绘地为牢,定策博望。他命赵云、张飞等猛将潜藏于坡下密林,自己与刘备则隐于坡上,俨如游龙戏水,等待风起。
昔日,赤壁之战火燃,曹操虽败犹豪,其锐气未减,仍虎视眈眈地觊觎荆州这块肥肉。刘备虽然在赤壁大获全胜,但新得的荆州如同手中的沙子,稍不留神便会从指间溜走。于是,刘皇叔苦恼之际,幸得卧龙先生诸葛亮出谋划策,决定在博望坡一搏。
《三国演义》:历史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除了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三国演义》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例如忠诚、勇敢、智慧、仁慈等。这些价值观和文化内涵对于现代读者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毛 三国演义话小说 三国演义轻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新版对战小说
下一篇明明三国演义只是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