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主要思想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写,通过虚构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复杂多变的历史时期和深刻的社会矛盾,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以下是对《三国演义》主要思想的几个方面:

1. 忠义思想:忠于君主和忠诚于自己的信念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小说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绘,展现了忠诚、义气与忠君思想的冲突与和谐。例如,关羽对刘备的忠诚,以及刘备对民众的仁义,都是忠义思想的体现。

2. 权力与人性:《三国演义》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扭曲和影响。它展现了在权力的争夺中,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类的贪婪、谋略与牺牲。同时,也描绘了一些仁慈、智谋、勇敢等正面品质,如诸葛亮的智慧、刘备的仁德、关羽的忠诚等。

3. 道德观与人情世故:小说中的人物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既有对道德的坚持,也有对人情世故的考量。如曹操的权谋与奸诈,与刘备的仁义与真诚之间的对比,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4. 历史与命运:《三国演义》通过描绘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探讨了历史进程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以及个人命运与历史洪流之间的关系。它让人们思考,个人的力量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是有限的,但也强调了英雄人物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5. 文化融合与传承: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三国演义》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包括儒家伦理、佛教思想、民间传说等,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同时,它也对后世文学、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深度探讨人性、权力、道德、文化等多方面主题的文学作品。

如何评价一个人是否为英雄和英雄的行为是否正确,作者确定了“人心、人才、战略、策略”四个标准,凡是这四个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历史人物,作者就充分利用史料加以挖掘和渲染,不管他是仁义之君还是奸雄霸王;是人中俊杰还是有严重过失的人物。相反,要是谁违背了争取人心,珍惜人才的原则,不能实行正确战略与策略,作者就加以批评,也不管他是英雄豪杰还是凡夫俗子,这就是所谓“秉笔直书”的态度。

罗贯中在“青梅煮酒论英雄”中,借曹操之口讲出了他品评英雄的标准,即只有“胸怀大志、腹有远谋和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才是大英雄。

作者通过小说将图王称霸者的兴废和成败,一方面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一方面反映了人民要求统一苹果ipad打开网页游戏,反对分裂和战争的和平愿望。作者认为皇帝昏庸和奸臣作乱是导致汉末大动乱的原因,而人心和人才战略与策略是图王者成功的决定因素。作者围绕这些观点绘制了一幅三国时代政治风云的彩色画卷,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罗贯中据说是个“有志图王者”,由于种种原因,他自己不可能在乱世图王霸业,于是他专注稗史,写作小说。面对三国的史书、讲史和大量的民间传说,他思考历史演义的思想和精神,并总结经验教训。所以,他在小说中着重表现三国时代各个隆替政治集团的盛衰变化;探讨汉末为什么会出现大动乱、大分裂;什么人才能图王称霸,统一天下?如何才能巩固政权,长治久安?这些都在小说中用艺术描写恰当的回答了。

三国演义小说主要思想

金元时代出现了大量的三国戏,这些戏大多以蜀汉人物为中心,体现了鲜明的歌颂蜀汉的倾向。丰富的史料和民间文学的积累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坚定的基础。但是,这部小说的成功还要归功于天才作家罗贯中的再创作。罗贯中选择汉末三国的历史故事作为自己创作素材绝非偶然,他写作时灌注了强烈的时代精神,用自己的心灵照亮了那堆积如山的史料,从中选择,改造组织,使之成为一部不朽著作。

《三国演义》是一部在史传的基础上,经过民间传说与民间艺人创作,最后由文人书写的“世代累积型”长篇小说。它一方面利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以及《资治通鉴》等史书所提供的丰富史料;另一方面大量吸收了民间创作的成果。三国故事在隋代就已经在民间广泛地流传了,唐代已经是喧腾众口、家喻户晓,宋元时代“说三分”成了说书人喜爱的题材,出现了专门说三国故事的说书艺人,并且已经明确形成了尊刘贬曹的叙事倾向。《三国志平话》和《三分事略》就是宋元时代说书人的讲史话本,它已经具备了《三国演义》的基本框架。

书中形象化地总结了许多有益的斗争经验、智慧、战略战术,对战术布局进行详细的描写。《三国演义》的七大战役:讨伐董卓之战、官渡之战、当阳之战、赤壁之战、七擒孟获、彝陵之战、六出祁山,还有几十场小战役,多数胜仗均以计谋取胜。尤其对诸葛亮的智慧才能进行了极大的赞颂,诸葛亮七擒七纵、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空城计等故事家喻户晓,至今仍被人传颂。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刻画了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孙坚等大量英雄人物,这类人物就是勇武和忠义的化身,并且通过气势恢宏的故事情节渲染英雄人物的果敢,如关羽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等。

而曹操是一个“功首罪魁于一身”的两面性人物,东汉著名人物评论家许劭言其“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一方面他有政治家的气度,自告奋勇杀董卓,具有敏锐的目光,善于识人,常“煮酒论英雄”,并且深通兵法,善于用兵;另一方面,他奸诈、多疑、凶狠、残暴,是嗜血成性的极端利己主义者,所信奉的人生哲学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刘备礼贤下士,慧眼识才,知人善用。刘备在战争之初,势单力薄,颠沛流离。虽然两次占据徐州,但都最终失败,但是他注意拉拢人才,以民为先,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和关羽、张飞“桃园结义”,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镇守了汉中这个战略重地。而且他诚笃忠厚,宽厚仁义,做事光明磊落,夷陵之战中,刘备大军溃败,部将黄权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率军投降曹魏,当时大臣们都劝刘备将黄权全家满门抄斩,刘备却不怪罪黄权。刘备宽仁、忠厚、慈善,关心人民,在他入蜀后,实行拉拢当地豪门士族的政策,发还他们的田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因而深得民心。

三国演义的主题和思想

悲剧是三国演义的又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作者罗贯中的最深刻感悟所在。悲剧是指在乱世中遭遇,由于命运的捉弄或者人性的弱点或者社会的变迁,导致英雄人物或者忠义人物或者美好事物走向衰落或者灭亡或者消失的故事,是一种悲哀的感情和思考。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故事都是悲剧故事,如曹操的赤壁之败,刘备的夷陵之亡,孙权的合肥之困,诸葛亮的五丈原之死,周瑜的乌林之病,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等。这些故事都反映了乱世的残酷和无常,英雄的无奈和无力,忠义的无用和无果。这些故事都触动了无数的读者,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警醒和反思。

英雄是三国演义的另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作者罗贯中的最大兴趣所在。英雄是指在乱世中崛起,以超凡的才能和气概,影响和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是一种非凡的人格力量和社会贡献。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人物都是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司马懿等。他们都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或者军事才能或者文化才能,他们都有着远大的抱负和不屈的意志,他们都有着辉煌的成就和传奇的经历。他们的英雄事迹,震撼了无数的读者,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和榜样。

曹操虽在“地利”方面不如孙权,在人缘方面比刘备也略差一些,但是,曹操当时的行动是很符合“天时”的,汉末三国初,天下呈纷争之势,群雄并起,处于“合久必分”时期,曹操顺应大趋势,以其一代枭雄的气势,坚持“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处事原则,实行开放性的人才政策,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着替天子行令的优势,曹操缺是是占了“天时”优势。

与刘备相比,东吴孙权承接父兄基业,占据江东六郡八十一州,而且有长江天险作屏障,进可攻,退可守,特别是江东乃富饶之地,钱粮充足,孙权确实是占了“地利”优势。

在三国领头人中,刘备的人缘极好,他以大汉皇叔的名分,带着仁爱的名声,礼贤下士,笼络人才,吸引了一大批武将文臣。比如,在武将方面,刘备得到当时的顶尖“武勇”人才,有了“五虎上将”,除了桃园三结义的关羽、张飞两位义弟之外,刘备还得到了忠勇无比、处事稳妥的名将赵云,得到了万夫莫敌的飞将军“锦马超”,得到了勇毅冠三军的老将黄忠;在文臣方面,刘备兼得了“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本来得一人便能得天下,而刘备将两人都收入他的阵营中,此外,徐庶虽身在曹营,但心仍是向着刘备阵营的,所以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说法;还有,陶谦“三让徐州”,想让刘邦主政徐州;荆州牧刘表病危时也想将荆州托让给刘备等等,都表明刘邦占尽了“人和”优势。

《三国演义》不仅形象生动地通过历史故事来展示谋略思想,而且还将谋略思想放在文化背景中进行阐述,很有效地突出了谋略的文化意韵。比如,小说巧妙地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古典文化观念,借用于表述魏、吴、蜀三国的基本态势,述说了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占人的基本状况。

《三国演义》对于战争的描写,可以说就是对中国古代兵法如《孙子兵法》等的形象注解,古代兵学的不少奥秘,就体现在《三国演义》对于战争的描写之中。仔细读读《三国演义》关于战争的描写,特别是关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的描绘,相当于阅读好几部的古代兵法。笔者认为,罗贯中关于赤壁大战等战争的描写,一点儿也不会输给雨果在《九三年》和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对于战争的描写。

比如,对于赤壁之战的描写,作者描写地十分细致,而且写得很有立体感。作者对战前的准备,战时的激烈争斗,战后所延续的各方面角逐等,都作了详细的描绘。比如,战前有围绕战争在政治、军事和外交的较量,参战各方在战争中的斗智斗勇,战争中地理气候条件的利用,后勤钱粮的保障,将领的选拔和任用,以及诈降、反间、劝降、策反等等计谋的运用等,都写得很精彩。而是对于战争的谋划,对于双方统帅的分析,对于战争趋势的预测等,都表现得非常到位。更重要的是,小说对战争的描写不是着重于武力的较量上,而是重点放在表现指挥员的军事谋略方面,放在体现战争中的兵学韬略方面。小说对战场上拼杀的描写虽然很精彩,但是,小说中所体现的战争谋略的运用,军事策略的实施,战术的运用,交战前“庙算”等,才是更耐人寻味的。

《三国演义》对战争的方方面面都表现得非常真实,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表现得很彻底,将谋略家们在战争中施展自己的智谋表现得异常精彩。《三国演义》的作者很擅长于描写战争故事,他写出了波浪壮阔的战争场面,写出了战争中各种人物的出色表现,写出了战争中战略战术的运用,写出了兵法、兵学在战争中的运用,写出了每一场战争的不同特点,写出了在不同具体条件下每一场战争的不同特点等。作者对战争描写堪称战争小说的经典。

《三国演义》的每一回,基本上都有妙趣横生的智谋故事。小说对于智谋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别棒,众多惟妙惟肖的智谋人物让读者呼之欲出,宛在眼前,而他们的智谋更是令人惊叹。比如,的诸葛亮智谋非一般智者所能比拟;司马懿的“阴谋”无人能出其右;庞统、徐庶足智多谋,出类拔萃;郭嘉多谋善断,智慧超群;周瑜英姿飒爽,智谋深远;陆逊儒士风范,智略过人;杨修聪明绝世,持才自傲;贾诩纵横捭阖,多谋善变;程昱有胆有识,才华横溢,等等。《三国演义》的很多“智术”故事传播极广,成了民间学习智谋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民间把三国故事编成了“三国拳令”,大声吆喝的喊着酒令:“单刀赴会,二士争功,三顾茅庐,五关斩将,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八卦阵图,九伐中原,十面埋伏。”

小说中对“武勇”的描写是非常出彩的,比如:赵云长坂坡于曹魏百万大军七进七出中救阿斗的故事;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的故事;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马超在潼关击败曹营诸多将领,杀得曹操割须弃袍,最后与许褚大战数百回合的故事等,都是非常出色地在描写武将的故事。但是,相对而言,可能小说对“智术”的描写比“武勇”还要好。

其实,《三国演义》所表现的那一段历史,即三国时期的历史过程,本身就很具有故事性,小说家很喜欢将这一时期的历史材料作为小说的题材来写。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说过:“因为三国的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代的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底材料。”正像鲁迅先生所指出的,三国时的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三国演义》对于“智术”和“武勇”的表现也特别精彩。

《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要内容,反映了蜀、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角逐和争斗。整部小说,大概可分为五大部分,即黄巾之乱、董卓篡权、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三国演义》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演绎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大戏,成功刻画了近两百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陆逊、司马懿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罗贯中是著名的小说家、戏曲家,他写过不少好作品,如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隋唐志传》,据说他和施耐庵还合著了《水浒传》,能有过这么多作品的创作经历,难怪,他把《三国演义》写得那么好,《三国演义》成了罗贯中的代表作。

《三国演义》是一部影响深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罗贯中以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演义注》为基本的史料依据,结合宋元时关于三国的民间传说、戏曲和话本,并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成了这一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名著。

深度剖析三国演义思想内容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共九十七年的历史。真实地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互相利用又互相残杀的复杂矛盾斗争,深刻而又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一)

《三国演义》成书前,就已流行的“拥刘反曹”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民间流行拥刘反曹的思想,离不开三国演义的影响,在民间流传的印象太深了!

隋唐之际,士人虽然褒刘,却鲜少贬曹。政治上,唐太宗李世民为“带头大哥”,率先向篡魏的司马氏“开炮”;而在文学作品中,诸如李白、杜甫等大诗人,在谈及曹操之时,亦多用“魏武”“魏祖”这样的敬称;其写作方向开天辟地学电脑游戏盒子,也基本着重于曹操一统北方之功业。

【初中课外名著导读】《三国演义》长篇历史小说,中国谋略全书

《三国演义》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简称,描写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兴起与灭亡的历史过程。《三国演义》描写了184—280年间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故事,始于黄巾起义,止于西晋统一,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种种斗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它是我国最杰出、成就最高的历史演义小说。它的出现,使中国小说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它的影响下,我国的历史演义小说创作一直呈现出繁盛的局面,但在艺术成就上,没有一部作品能出其右。

关羽是刘备集团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是刘备军中一员勇猛威武的将才,作者心目中一名理想化的“英雄”。他一面让华佗刮骨疗毒,一面却神态安然地下棋,“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关羽却大笑告诉旁人“并无痛矣”。他“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他赤胆忠心,“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这个人物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一个“义”字上。他“义贯古今”,在华容道“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故而“义释”曹操。

作者采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另外安排了周瑜和司马懿两个重要的谋士出场,对周瑜、司马懿及其他有识之士,既表现了他们自身的智慧和胆识,同时又通过这些人物,从正面或侧面的不同角度,衬托出了诸葛亮卓越不凡的高妙智谋和胜人一筹的胸襟胆略。

专题: 下三国演义小说   神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反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