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形象分析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以魏、蜀、吴三国争霸为背景的历史故事。该书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文学技巧,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人物的简要分析:

1. 刘备:刘备被描绘为仁德的君主,代表着“仁义”的形象。他的仁义不仅体现在对人民的爱护上,也体现在与兄弟间的情感深厚和对人才的包容上。刘备的形象深入人心,被视为理想君主的典范。

2. 曹操:曹操被塑造成一个有远见、有谋略、但同时也狡诈、残忍的复杂人物。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文学家,他的诗歌在《三国演义》中也有体现。曹操的形象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英雄的复杂看法。

3. 关羽:关羽以其忠诚、勇敢、武艺高强和重诺守信而著称。他是忠义的象征,尤其在“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中,展现了他不顾个人安危,坚持道义的精神。关羽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尤为尊崇,被视为“忠义”的化身。

4. 张飞:张飞以其勇猛、豪爽、直率和忠诚著称。他的形象体现了粗犷的男性形象,但同时也显示出对朋友和家人的深厚情感。张飞的勇猛不仅体现在战场上的勇武,也体现在他的个人魅力和性格上。

5. 诸葛亮:诸葛亮被描绘为智慧、忠诚、才华横溢的谋士。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是全书的灵魂之一,代表了智慧与策略的完美结合。诸葛亮的形象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智慧与忠诚的极高评价。

《三国演义》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不仅展现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斗争,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这些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和民间故事中的经典形象。

小说人物的现实意义,三国演义中武将形象的对比研究

武将中最常见的缺点是自负傲慢,他们自认为武功高强,往往会轻视文臣和其他武将。即使是小说中被赞颂的关羽,也不例外。举个例子,当他被封为“五虎大将”时,因为和老将黄忠同列而愤怒,并不愿意接受印信。另外,当孙权向关羽提亲时,关羽毫不客气地回绝:“我这样的虎将之女,怎么可能嫁给你的犬子呢?”

小说在赞颂忠义之余,也极力嘲讽像吕布这样背信弃义的武将,这些武将的存在更加凸显了那些忠诚良将的形象。小说中还直接对比了两名武将的行为:在第七十四回中,于禁和庞德同时被关羽所擒,庞德宁死不降,关羽感叹其忠心,为其安葬;而于禁则卑躬屈膝求饶,引得关羽的嘲讽,二人的形象优劣立判。

这些形象在小说中被进行了提炼和改造,使其不仅满足了中下层人民的需求,同时也符合上层士大夫的理想,成为了一群英勇、豪迈的英雄人物。正是因为这些形象满足了人民的无数需要,关羽等武将成为了广泛流传的民俗文化英雄,具备了民间崇拜,乃至被供奉为神明的特定含义。

三国演义小说形象分析

在历史上,汉族政权重视文化而轻视武力,这导致了军事上的弱势和不少少数民族势力的入侵。然而,元明时期,社会动荡和思想变革推动了人们以治国平天下为目标,并崇尚英雄及忠义精神。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什么变态手游盒子有一念逍遥,《三国演义》创作了一批塑造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武将形象的经典作品。

这种以一敌众的强悍战斗技巧堪称神勇异常。张飞在长坂坡独自站在阵前,高声吼叫,可怕的气势使得曹军不敢前进。敌将夏侯杰当即“胆寒肝裂”,不幸被张飞斩杀。同样在当阳,赵云抱着后主直插重围,倒刺敌军大旗,夺取三根戟。这些武将均表现出了惊人的实力、勇气和技巧,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充满启示意义。

哭、笑、智、忠,《三国演义》这四个人物形象写绝了

刘备就刚好和曹操相反了,喜欢哭,而且眼泪说来就能来。至少我们从来没见他笑过,笑脸都没有过,整天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你看,赵子龙单骑救刘阿斗回来,他哭着表演了一番,把赵子龙感动得愿意为他肝脑涂地。樊城撤退时,刘备要带十万百姓走,其他人不同意,他又要哭了。见了刘表,他又哭着回忆了刘家的惨状。庞统死在落凤坡后,他那个哭得感天动地,比死了亲爹还伤心。最后兵败夷陵,白帝城完成人生最后一哭,把刘阿斗托给了诸葛亮。

曹操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一个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三国演义》把他塑造成乱世奸雄,可书中对他也是有个性格定位,那就是曹操是个乐观派,性情中人。书中描写曹操哈哈大笑,甚至绝处逢生也不忘仰天大笑的场景有很多。比如“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就哈哈大笑了好几处。赤壁一战,兵马被孙刘联军烧完了,曹操本人的胡子都烧没了,可这曹大人在逃跑路中还不断大笑,笑一次,就窜出来一彪人马要杀他。直到华容道关羽杀出来时,他才不笑了。

从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的角度阐述评书传统书目《三国演义》

诸葛亮二十七岁出山,赤壁鏖兵火烧战船的时候,诸葛亮二十八,周瑜三十四。再有两年周瑜就死了,三十六岁命丧巴丘。刚才给周瑜“开脸儿”说了,周瑜年纪轻轻,可没说他有胡子,但诸葛亮三绺墨髯黑胡须。您看马连良先生扮演的诸葛亮,哪回不戴胡子呀?那诸葛亮这胡子讲理不讲理呢?不讲理。为什么?古时候二十八岁开始留燕尾胡须,三十多岁才留胡子呢,应当把诸葛亮的髯口摘下来给周瑜戴上。但叶盛兰先生塑造的周瑜,叶派小生;马连良先生塑造的诸葛亮,马派老生,深入人心。所以这是不能更改的。

之后孙权调回周瑜,东吴众文武分头见周瑜表明态度。其中,武将中突出黄盖,为后文“苦肉计”埋下伏笔;文官中介绍诸葛瑾,一方面他和诸葛亮是亲兄弟,另一方面可以讲“诸葛子瑜之驴”的“书外书”,抖“包袱儿”让观众放松一下。当然,上述内容须根据时间要求和观众反应,或长说,或短说,这也是评书灵活性的体现。

曹操要灭江东,夺孙权六郡八十一州的事业。孙权手下文官要降,武将要战,孙权一时拿不定决策,急得孙权寝食俱废。惊动了孙权的母亲吴国太,吴国太来看望孙权。孙权一看母亲到了,站起身形:“儿参见国太。”“啊,儿啊……而今曹兵压境,是战是降,儿可作出决策?”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曹操率领五十万大兵兵发江汉。这时候荆州牧刘表已然死了,刘表的二儿子刘琮顺从母命归降曹操,被曹操所杀,曹操轻而易举地得了荆襄四十二州县水旱马步军二十八万,然后招募新兵,加在一起八十三万人马,诈称百万之众,沿长江下寨,连营三百里,平吞江夏,虎视江东!

“赤壁之战”是《三国》的大“坨子”(由重大情节构成的大单元),而“诵赋激瑜”是“赤壁之战”的重要回目,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文书。周瑜、诸葛亮、鲁肃往这儿一坐,构成评书中的“三碰头”。书说到“三碰头”,矛盾集中了,中心思想有了,对手戏也展开了。

评书的引经据典,不是为拉典而拉典,而是为情节内容服务,进而有助于描摹人物。在评书中,由一段情节衍生出相关内容,可长可短,或刻画人物,或交代背景,或介绍知识,或评点议论,而这都是建立在说书人经验阅历基础上的。比如曹操看望蔡文姬,评书较原著内容有所增加,由缶引出渑池会、由醒酒毯引出伯邑考献宝、由鱼藏剑引出专诸刺王僚,看似与原故事有所偏离,但最后借三绝碑蔡邕题“黄绢幼妇,外孙虀臼”的典故引出杨修揭秘,不动声色地为后文杨修之死埋下伏笔。在“杀杨修兵退斜谷”中,杨修因传“鸡肋”而死,此时倒笔叙述他昔日恃才傲物的几个故事,杨修的形象呼之欲出,曹操的不满跃然目前,与前文形成呼应,观众若有所悟。可以说,这种“书外书”的巧妙使用,正是评书技法手段的完美显现。

“顺理成章”固然重要,对于评书而言,“奇峰陡起”更值得玩味。奇,本指戏剧结构,包括尖锐、激烈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及由此形成的情节高潮。李渔在《曲话》中说:“古人呼剧本为传奇,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非奇不传”,一语中的。而评书中常说的“无巧不成书”用作此解释,再恰当不过。所谓巧,即以巧缀书、以巧成书,顿使气象万千,一事奇,进而事事皆奇;同时,说书以理为先,凡事讲求入情入理而不避离奇,书情既在于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亦可看作是理和奇的统一。如“关黄对刀”,先表述关羽、黄忠刀马纯熟,使的都是春秋刀法;突然波澜骤起,黄忠马失前蹄,堪堪丧命,但关羽反叫黄忠换马再战;继而黄忠两度虚射雕翎,第三支箭则“正射到他(指关羽,笔者注)头盔的盔缨上,射是射,并没把盔缨射断,而且箭插在那儿没下来,要的就是这筋劲儿……正好插在这儿,箭没下来,这叫寒碜你关云长:我让这支箭射到你的盔缨上,想不让它掉下来就不掉下来;那我想要你项上人头,你也就跑不了了”。接下来再从关羽和黄忠的年龄、刀法、坐骑、经验阅历等方面分析二人的优劣,将一段带有离奇色彩的“战长沙”分析得入情入理,令人击案。

如果说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将空船逼近曹营,面对骤雨飞蝗的乱箭,“只顾酌酒取乐”是表现其镇定自若、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气概,那么评书中通过椅子、杯盘、筷子、酒壶的细节和上述分析,确把诸葛亮所以能“稳操”的未尽之情展示出来,矫正了诸葛亮并非仅是知奇门、晓阴阳的“不全之态”,而是学识渊博的“心”机妙算家。此后的“借东风”和“华容道”,无一不是如此。

【详细解读:三国演义中的20个英雄人物形象的特征表现】

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他们的人格魅力和英雄形象让人们为之倾倒。这些英雄人物所展现的品格和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忠诚”、“智慧”、“勇敢”等品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这些英雄人物的精神,以此来提升我们自身的品质和精神境界。

胡适、钱玄同、鲁迅是怎样评价《三国演义》及刘备等人物形象的

当前易大师侃三国,厚厚的一大本。三国演义给人们留下永久的话题。

那么,胡适等人为什么对《三国演义》及其相关人物会有这样的评价呢?胡适在《答钱玄同书》中表明了内中的原因。胡适说道:“此书于曹孟德,亦非一味丑诋。如白门楼杀吕布一段,写曹操人品实高于刘备百倍。此外写曹操用人之明,御将之能,皆远过于刘备和诸葛亮。无奈中国人早中了朱熹一流人的毒,所以一味痛骂曹操。”在这里,胡适认为中国人痛骂曹操是因为中了朱熹等人的流毒。南宋理学家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在明清时期受到统治者的尊崇,其理学思想被明清统治者奉为官学,作为加强思想统治的工具。胡适等人真正要否定的,正是这种腐朽的封建纲常。

钱玄同对于《三国演义》及其人物的评价就更加言辞激烈,他在与胡适的书信中说到:“盖曹操固然是坏人,然刘备亦何尝是好人?论学、论才、论识,刘备远不及曹操;论居心之不良,刘备曹操正是半斤八两。帝蜀寇魏之论,原极可笑。”钱玄同指出:“我因为要祛除国人的迂谬心理,所以排斥《三国演义》。

聊曹操:分析他在《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

于是曹操兴办屯田,在各州郡设置田官,用来管理水田,除了这些,他还兴办自耕农经济,大兴水利,并经常施粥,安抚百姓,他在经济方面的各种举措都让百姓度过了一段时间的安生日子,对北方的经济巩固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三国演义》中的命运美女如甄夫人、貂蝉,以及刘谌的崔夫人等,展现了她们在乱世中坚韧果敢的形象,为故事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三国演义》中,相貌魁伟或貌美者备受歌颂,而相貌丑陋的英雄命运多舛,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外貌的价值观。然而,庞统、张松等丑陋之士的真正价值在深刻揭示后得到认可。这让我们深思,现实中是否也应超越外貌,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与价值。

在看似男人主宰的三国故事中,当美丽、烈性的女性登场时,为故事注入了更为丰富、微妙的内涵。这些女性形象不仅仅是陪衬,更是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整个故事增色不少。

同样,吴国孙权身边也有众多强烈女性,包括行使母亲权威的吴太夫人和继母吴国太,以及喜欢勇士的妹妹孙夫人和意志坚定的女儿全公主。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在宛城之战中惨败,长子曹昂战死。丁夫人因痛恨曹操而无法原谅他,最终与之决裂。她的坚决果断令曹操束手无策,无法挽回她的心。

另一位在三国时期英勇献身的女性是刘备的妻子糜夫人。建安十三年(208年),长坂坡之战中,糜夫人身负重伤,却仍坚持保护刘备的儿子阿斗。她将阿斗托付给赵云后,为免成为他们的累赘,选择投井而亡。糜夫人虽然与阿斗非亲生母子,但她的英勇献身精神令人动容。

在三国故事中,类似以生死相搏、激励丈夫或儿子的女性形象并不鲜见。徐庶的母亲,即徐母,也是其中之一。徐庶原是刘备的军师,曾为刘备出谋划策,战功卓著,曹操为了削弱刘备力量,采取了阴谋,将徐庶的母亲掳至许昌,并以假扮徐母的方式引导徐庶离开。

愤怒之下,刘谌向崔夫人表达了自愿赴死的决心。崔夫人则坚定地鼓励丈夫,表示愿意先死,为丈夫赴死未迟。于是,她毅然撞柱而亡。这一壮烈而决绝的场景为蜀国的末路增添了一抹精彩的色彩。

在蜀炎兴元年(263年),蜀国面临被魏国攻破、灭亡的危机,而唯一主张彻底对抗的就是刘谌。然而,软弱的刘禅却选择了投降,未听从刘谌的建议。

在三国时期的故事中,有一位性格坚韧、果敢坚决的女性,她就是蜀国北地王刘谌的妻子——崔夫人。刘谌作为蜀国后主刘禅的第五个儿子,以其刚烈的性格和血性的气质而著称。

吕布为了得到貂蝉,除去了董卓。在《三国演义》中,董卓死后,貂蝉一直陪伴吕布,直至吕布被曹操消灭为止。然而,在吉川英治的《三国英雄传》中,貂蝉在计划成功后选择自尽,与吕布共度余生的却是别人。

读者眼中的甄夫人,是一个被命运摆布的纯真美女。另一位备受瞩目的美女是深陷“董卓之乱”旋涡的貂蝉。她是东汉重臣王允的歌妓,引起凶狠的董卓和他的养子吕布的争夺。

另外,关于甄夫人之死,还有一个传说:曹丕的弟弟曹植和她私情暗生,曹丕因妒杀死了她。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演义》中未提及这个传说,尽管其通常将曹操和曹丕塑造成反派角色。

由于曹丕宠爱郭贵妃,导致甄夫人心生怨愤,言辞激烈,最终被赐死。在《三国演义》中,对此事稍有夸张,称郭贵妃企图陷害甄夫人,致使曹丕怒不可遏,将甄夫人处死。

与《三国演义》中描述曹操为理解的父亲不同,《世说新语·惑溺》却记录了与之截然相反的趣闻轶事。故事中描绘曹操沉迷于甄夫人的美貌小霸王游戏机好还是盒子好,被曹丕抢先,令曹操深感后悔。曹丕登基后,建立了魏王朝,甄夫人成为皇后。

传说中,曹丕初见甄夫人时,她坐在厅堂里,披头散发,脸上沾满污垢。曹丕亲自擦拭甄夫人的脸,发现她的容颜“玉肌花貌,有倾国之色”,于是对她一见钟情。曹操得知此事后,称她为“真吾儿妇”,并允许了两人的婚姻。

在谈及三国时期的第一美女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魏国曹丕的妻子甄夫人,后来的甄皇后。她原本是袁绍的次子袁熙的妻子,在建安九年(204年),袁氏一族的根据地邺城被曹操攻陷,而后她成为了曹丕的妻子。

这样的叙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相貌的看法,相貌的美丑成为评判一个人品德和命运的标准。在《三国演义》中,这种观念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

在整个《三国演义》中,相貌魁伟或貌美的人物往往被赋予正面的形象,其英勇事迹被歌颂不已。而相貌丑陋的人物却往往命运坎坷,遭受不公平的对待,最终走向悲惨的结局。这种对相貌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在故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整个叙事更加生动。

曹操对他由衷的厌恶使得他回到蜀国,而后劝说刘备进攻夺取蜀国,最终成为刘备攻占蜀国的功臣。然而,张松的命运也充满波折,他的忠诚最终让他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与庞统类似,张松也是相貌丑陋的人,但他的决心攻占蜀国却是坚定无比。张松初次登场时,就以其“额镘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言语有若铜钟”的相貌而令人印象深刻。

这使得他遭到孙权的厌恶,刘备也曾冷淡对待他,庞统的真正价值在刘备发现后得到了肯定,成为仅次于诸葛亮的军师,他的命运却注定是悲剧的,与貌美的“卧龙”形成鲜明对比。

让人感到悲哀的是那些相貌丑怪的人物。庞统作为荆州的“凤雏”,虽然才华横溢,与“卧龙”诸葛亮齐名,却“浓眉掀鼻,黑面短髯”,相貌平庸。

专题: 抄三国演义小说   小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听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