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关于《三国演义》小说的版本,主要分为两大类:早期版本和现代版本。
1. 早期版本: - 原始版本:《三国演义》最早的文字版本于明朝末年刊印,大致可以追溯到15世纪或者更早,但具体的原始版本形式已经难以考证。 - 主要版本:在元末明初的版本基础上,经过多次修订和增补,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版本。比如明代嘉靖年间(1522年左右)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这是目前较为早且流传较广的版本。
2. 现代版本: - 校勘版:现代对《三国演义》的校勘版,主要目的是纠正历史错误、语法错误、文字错误等,同时对故事情节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润色。 - 注释版:为了帮助现代读者更好地理解,很多版本会加入详细的注释,包括人物背景、历史事实、成语典故的解释等。 - 现代改编版:近年来,也有对《三国演义》进行现代改编的版本,例如加入更多现代视角、简化复杂人物关系、更新翻译语言等,使之更适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版本在内容和风格上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故事和人物特征基本一致。《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版本的多样性也体现了其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三国演义》整理本出版70周年:最新纪念版增加系列插图,专家学者漫谈“三国”文化
2023年11月25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举办了《三国演义》整理本出版七十周年纪念暨纪念版分享会,邀请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长、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关四平,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绚隆,山东省文艺创作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画家陈全胜,国家一级演员、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鲍国安,共聚一堂,回顾出版历程,分享阅读记忆,漫谈“三国”文化,致敬为传播经典付出辛劳的前辈学人,引导大众品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为活动致辞。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小说编辑室主任胡文骏主持本次活动。
时光荏苒,到2023年,人文社《三国演义》整理校注本已出版七十年,一代代读者通过这个版本走进精彩纷呈的“三国”世界。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为初版题签的“三国演义”书名,也成为大家熟悉的人文版标志。2023年10月,人文版《三国演义》七十周年纪念版隆重推出,其文字内容与人文社通行的2019年第四版《三国演义》一致,并增加了当代著名画家陈全胜先生的“三国”系列插图。装帧设计方面网页游戏导航语音推荐下载,复古风格和创新元素结合,力图为读者朋友呈现一部精美雅致、品质优良的纪念版。
一、由于本书对正文的校改统一不出校记,底本文字可通的原则上理应遵守底本。按照这个思路,这次修订时,尽量恢复了毛本的原貌。因为上次整理态度比较严谨,类似的改动一般只限于个别文字,因此这次修订的痕迹不太明显。
三国演义小说改版时间
1953年《三国演义》出版后,受到读者的欢迎和检验,很快人文社就在第一版基础上进行重新整理、修订,并在1955年推出新版。随后,鉴于学术研究的深入和读者需求的变化,1973年人文社再度组织人力对《三国演义》进行了修订整理,推出第三版。1973年第三版后,人文社未再对《三国演义》整理本文字作太大改动。20世纪70年代的这次整理,标点的基础仍是50年代的,当时的句读习惯和标点符号的用法与今天都有所不同。2019年,人文社组织专业力量,再次对《三国演义》校注本全面修订,推出了第四版。这次最新修订,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953年11月,成立才两年多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了《三国演义》校勘、标点、注释的排印本,这个排印本以毛宗岗父子批评本为底本,也是新中国第一个《三国演义》整理本。根据人文社古典部资深编辑的回忆,早期人文社古典部的编辑成员基本都是学养深厚的古典文学专家,本身就具备整理古典小说的素养和能力,也因为当时给古典小说标点、加注释,是开创性的工作,所以由编辑部自己开始探索尝试。
《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
基于从形式到内容都独具特色的李卓吾评本在当时造成的不凡影响及对以后产生的重要作用,学术界已公认,正是以之为底本,才有了后来盛行不衰的毛本;更有学者主张钟惺评本和李渔评本亦莫不如此[(13)]。我们完全可以把承前启后的李卓吾评本与嘉靖本、三国志传本和毛本并列为最重要的“三国”版本。尽管《三国志演义》的版本既多且杂,但三百多年来,最为民众所熟的孔明、曹操等人物形象,却是从题为“茂苑毛宗岗序始氏评”的《第一才子书》得来的[(14)]。所谓“自毛本行,罗本原本便也废弃而不为人所知”;“一切旧本乃不复行”[(15)]。诚如所言,《三国志演义》普及最广的通行本非毛本莫属。
二、开《三国志演义》系统批评之先河。纵观三国版本,最早公开标榜“批评”的是余象斗本。此前的嘉靖本,虽也有小字夹注,对正文进行解释、说明或补充,然并非表述评点者观点的批评。而余象斗的“批评”,也不过相当于眉批,针对小说的具体情节加以评说,多就事论事,缺乏独到的理论见解与深刻的艺术分析,文字比较简略。到了李卓吾评本,则不仅有眉批,且每回回末还有总评,总计字数多达数万,因而形成了比余本完整得多的批评系统。
一、首次将《三国志演义》由二百四十则合并为一百二十回,回目也由单题变为双题。虽然合并得很简率,回目亦长短参差,但一百二十回的形式却被后来大多数版本所沿袭,清初毛氏父子的评改本便是在此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的。
金文京先生的见解不乏独到之处,但许多问题他却无法给予圆满的答复。仍以关索故事为例吧。人们不禁要问:商人既以赢利为第一目的,何苦还要搜肠刮肚地虚构故事,并颇费心机地插进原文中去呢?且不说插增故事的商人是否具备杜撰传奇的才能,单是那份淡泊名利的耐心便足以令人心生疑窦了。还有,林林总总的志传系统二三十种本子,为何插增部分大同小异呢?是共同遵从一个母本,还是相互之间借板袭用?种种疑难,恐非金先生三言两语所能判明。
旅日韩侨、日本京都大学的金文京教授对此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金先生在《〈三国志演义〉版本试探》[(11)]一文中指出:嘉靖本与建安本“两者内容上的差异,除了建安本中出现了嘉靖本所完全没有的关索的故事以外,都是很细小的,故事的主要情节并无二致,文辞也大致相同。这样看来,说两者的关系是来自同一源头的同系统版本的异本关系,最为恰当”。可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众多的异本呢?金先生的解释是:“最大的原因在于明代早期这种书籍是以抄本的形式流布的。”盖嘉靖本所附弘治七年(1494)庸愚于序曰:“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眷录。”所附嘉靖元年修髯子序曰:“简帙浩瀚,善本甚艰,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可乎?”似乎嘉靖本是最早的刊本,此前只有抄本供人阅读。于是,金先生据此印证,嘉靖本与建安本间文字内容上的差异,不过是在抄本阶段不可避免产生的失误而己。
余象斗本封面题“谨依古板”云云,虽是宣传性的广告语,但据前所论,亦不可武断地以为纯属虚张声势的诳文妄言。至于所“依”之“板”“古”到何种程度,是依照嘉靖元年本而又有所加工改造呢,还是那“古板”本来就先于嘉靖元年本呢?以及究竟哪些才是罗贯中原作中的文字?诸如此类的迷离是非,尚需精审细辨。
不过,虽然刻印精美、向受推崇的嘉靖本所潜藏的舛错之多超乎人们的想象,但建安本却委实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可厘正嘉靖本谬误的善本。客观地说,倒是它更不正确,更需要细心推敲。不妨仍以该系统中余象斗本为代表,举例如下:
地名。嘉靖本卷三写曹操迁都许昌,乃“使程昱为东平相,范成、董昭为洛阳令,满宠为许都令”。余本则作“程昱为东平相,屯兵范城,董昭为洛阳令,满宠为许令”;乔山堂本、英雄谱本莫不如此。按,《三国志·程昱传》云:曹操“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可见,嘉靖本误把地名“范城”当作人名“范成”了。此足可证余本的某些内容不会在嘉靖本之后。
人称。余本多直呼关羽其名,逢曹操却敬称“曹公”;嘉靖本则称关羽作“关公”、“关某”,而径呼曹操之名,其间的感情色彩不言而喻。嘉靖本作“骨肉”、“女婿”、“农夫”,余本则作“血脉”、“女夫”、“田夫”,一派市井田间的口吻。嘉靖本写吕布使者见袁术称“明上”,下有小字注曰:“当时袁术僭号,故称明上”;余本则作“明公”。若出于嘉靖本,岂能无视小字注的提示!
正文所引诗赋论赞等文字不尽相同。余本多处引录“静轩诗”与希明尉子诗等。按,静轩,姓周,名礼,字德恭,号静轩,浙江余杭人。明弘治十年(1498)曾进所著《续编纲目发明》,另著有《通鉴外纪论断》等[⑨]。嘉靖本则无静轩等人诗,却有明人尹直(1428—1511)的赞词。可见,二者都经过后人加工整理,皆非罗贯中原作初始之面目。
上下段(节)之间的衔接文字。余本常常径自关联,而嘉靖本则有所孳衍,特别是下段(节)开端文字,或复述上段末尾文字,或交代上段末尾故事的缘由。如余本卷八《群英会周瑜智蒋干》末尾,周瑜计除蔡瑁、张允后,命鲁肃试探孔明。“瑜曰:‘吾料诸将不知其谋,独有孔明,胜如吾见,想此见可瞒他。子敬试以言钓之。知与不知,便当回报。’肃来钓孔明,还是如何也?”下段《诸葛亮计伏周瑜》一开篇即写道:“鲁肃领了言语,径来船中探孔明。”上下段文字连接紧密。嘉靖本上段(卷九)末尾文字基本相同,可下段(卷十)开头在“鲁肃领了言语”之前,又加了如下一段:“却说周瑜用计借操之手,杀了蔡瑁、张允,细作报过江来。瑜大喜,乃与鲁肃曰:‘吾料众将可瞒,独孔明不可瞒也。子敬以言钓之,看他知否?’”重复上段末尾,对读者作回顾性提示。
3.余本卷七《长坂桥赵云救主》写糜夫人之死:“糜氏弃阿斗于地,遂将头撞墙而死。……赵云就堆(推)土墙而掩之。”嘉靖本却是这样的:糜氏“弃阿斗于地上,投枯井而死。赵云恐曹军盗尸,推土墙而掩之”。从细节的对比中不难看出,刊刻时间早的嘉靖本反比后出的余象斗本修改的痕迹更多些。
1949年,我国六大名著变四大名著,删掉的两本家喻户晓,你知道吗
《三国演义》的版本之变
明代许多《三国》刊本已经流行了将近三百年的时候,清初人毛纶(字声山,江苏长洲〔今吴县〕人)毛宗岗(字序始)父子开始了修订《三国》的工作。这一工作大约完成于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或稍前。毛氏父子在细节上进行了一些增、删、改动、修饰的加工工作,如鲁迅先生所指出:
罗贯中,名本(另一说:名贯),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太原人(另外二说:东原〔似指山东东平〕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元末,死于明初,大约跨公元一三三○到一四○○年的一段时期;主要是元顺帝脱欢帖木尔和明太祖朱元璋两个人的统治年代。他的小说著作除《三国演义》外,相传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北宋三遂平妖传》等多种;在《水浒传》的撰作或编整工作上,他也是一个主要参与者。此外,他还擅长作词曲,风格“极为清新”,他作的杂剧现在所知有三种:《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和《忠正孝子连环谏》。可见罗贯中的文学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友人曾说他的性情“与人寡合”,后来则“不知所终”。可能是:晚年流落在偏鄙的地方,去作“湖海散人”、“传神稗史”,即专一致力于小说等文学创作事业了。他的落落寡合的脾气应该就是他不肯与一班统治阶级人物同流合污的表现。又在较晚的传说中,还提到他在元末参加过革命活动,和张士诚有过相当的关系。
《三国演义》书名的变迁
清康熙时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进一步作了幅度比较大的加工整理,艺术水平有明显提高,正统思想色彩也大为加强,凡一百二十回,毛本《三国志演义》成为此后通行的本子。此书有今人点校本,中华书局1995年版。
元末明初,罗贯中在《三国志平话》基础上重新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所谓“演义”,就是根据各路史料的记载,加以虚构的意思。“有信史,有野史,好事者兼取而演之,以通俗谕人,名曰演义。”(雉衡山人《东西两晋演义序》)“演之”就非虚构不可。《三国志通俗演义》更广泛吸收过去的通俗小说和戏剧的营养,再加上自己的创造,综合加工,大加演义,在据史叙事和虚构情节特别是细节两方面都大有进境,产生了很大影响。
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三国演义》的70年
根据人文社古典部前辈编辑的回忆,早期人文社古典部的编辑成员,基本都是学养深厚的古典文学专家,本身就具备整理古典小说的素养和能力,也因为当时给古典小说标点、加注释,是开创性的工作三国游戏单机版下载下载,所以编辑部自己开始探索尝试。当时《三国演义》的整理者可能就是古典部编辑、古典文学专家顾学颉。
国家一级演员、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鲍国安回忆,当年拍摄《三国演义》电视剧,王扶林导演定下的原则是忠于原著。现场虽然不是同期录音,但是演员台词不能和原著差一个字。在谈及如何演绎曹操这个形象时,鲍国安表示,他经过反复研究,为曹操定下了一个贯穿全剧的动机——不择手段、完成统一。不择手段即为“奸”,完成统一则为“雄”。
《三国演义》的演变!
平话上卷讲的是刘备前期创业,由于没有得力的军师辅佐而屡次失败;中卷则是诸葛亮出山效力,辅佐刘备获得蜀;下卷是诸葛亮接受托孤,执掌国政,出兵北伐,不幸病死,蜀汉政权迅速崩塌。书中不仅强调“诸葛本是一神仙……达天地之机,神鬼难度之志,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诸葛亮神鬼莫测,直接决定着蜀汉的成败,他去世后,故事也走到了结束。
开头和结尾的少量传说性故事,主要则是讲的是蜀汉政权的兴亡。核心人物,则是诸葛亮和刘备二人,更核心人物为诸葛亮。曹魏、孙吴两大集团描写较少,荀彧、王朗等谋事并未出现在平话中,张辽则是曹魏集团的军师。孙吴方的周瑜展现出不俗的军事才能,比如草船借箭、赤壁鏖战,但是周瑜已经有了好大喜功、 妒贤嫉能等负面描写,成为了诸葛亮的陪衬。
现存早期的三国讲史话本有元至治年间(1321~1323)建安虞氏刊印的《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同的《三分事略》。书中的故事大概有了《三国志演义》的轮廓。主要内容是突出蜀汉一条主线,结构宏伟,故事性强,还有大量的民间传说。但是情节不太丰富,文笔不够细腻,还有着“说话”的特色。
意思是说。巷子里要是谁家的小孩子顽皮难管,家里人为其讨厌苦恼时,给他们一点钱,让他们聚坐在有艺人讲古代历史故事的地方去听。讲到三国故事时,每当听到刘玄德失败了,小孩子就会频频皱眉,甚至还有流泪哭泣的;而每当听到曹操失败了,孩子们就很高兴,口中还叫道“痛快”。从这种情况可以明白君子和小人的深远影响,哪怕经过一百代人也都还是存在的。
到了北宋时期随着百姓安居乐业,各种娱乐活动兴起,比如“说话”类似于后世的评书在当时广为世人喜爱。在东京开封城里,已经有了艺人通过讲说古代历史故事生存,当时称之为“说古话”。豪放派代表人物北宋苏轼的《东坡志林》中有记载,他的好友王彭,字大年给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唐代中后期,整个国家风云动荡,诸多文人借古讽今,抒发内心的苦闷,三国的动乱和“安史之乱”的唐朝别无二致。晚唐时期小孩子都知道三国的故事,李商隐的诗《骄儿》中说:“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意思是有时嘲笑客人长着像张飞那样的下巴,有时嘲笑客人像邓艾一样口吃。
专题: l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小说云 好三国演义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鬼故事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朗读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