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环境描写

0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不仅描绘了人物的英雄事迹和复杂的情感,也对当时的环境进行了生动描绘,这些描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也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以下是一些《三国演义》中对环境的典型描写:

1. 三国时期的地理环境:小说中经常提到中国东部地区的地理特征,如长江、黄河、淮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以及中原、北方草原、南方山区等不同地形对战争和贸易的影响。例如,长江流域的水网环境对水军的运用至关重要。

2. 季节变化:《三国演义》中经常描绘季节的变化,如春耕、夏暑、秋收、冬寒,这些描述不仅增添了故事的季节性色彩,也反映了不同季节对军事行动、农业生产的影响。

3. 气候条件:小说中对风雨、霜雪等极端气候的描述,如“雪夜劫营”、“风声鹤唳”等情节,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也体现了气候条件对战局的重要影响。

4. 社会环境:《三国演义》描绘了复杂的社会结构,包括贵族、士族、农民、士兵等不同群体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比如,对战乱时期人们生活的困苦、对土地的渴望、对和平的向往等进行了描绘。

5. 城市与乡村:小说中详细描绘了如长安、洛阳、许昌等重要城市以及乡村的景象,通过这些环境描写,展现了不同地区的生活风貌,如城市的繁华、乡村的朴素与宁静。

6. 战争场景:无论是野战、城池攻防战还是水战,《三国演义》对战争的环境描述都充满了紧张和残酷。如赤壁之战的湖泊环境、官渡之战的平原背景,都为读者构建了生动的战场场景。

通过这些环境描写,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三国演义》中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

你看这几附图立马就回到曾经小时候看小人书的时候。

虽然用词不多,但是颇有用心。最有豪气的是曹操夜袭乌巢,最让人动情的是孔明归天的描写。字数不多,但是情感跃然纸上。所以,三国中既有英雄豪气,也有铁骨柔情。每个细节值得我们仔细琢磨。

三国演义小说环境描写

7,时值八月中秋,是夜银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孔明病重夜出看营后于帐中禳星。可惜已经无力回天。让人不禁垂泪。

《三国演义》整部小说,多是刻画人物形象,战斗场面,故事情节的讲述,而对景物的描写也很少。对夜景描写的更不多见。不过每次用词都有所不同。今天我给大家举例分享一下。

3. 英雄豪杰:塑造了一大批英雄豪杰形象,如仁德的刘备、奸雄曹操、忠义的关羽、智慧的诸葛亮等steam三国孔明传单机游戏,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政治斗争: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权谋博弈,各国君主谋士之间的斗智斗勇,如诸葛亮的隆中对、周瑜的赤壁之战谋略等。

这个时候可就没法体面了,于是在几句话激怒许褚之后被杀。话说许褚是啥人,他虽然莽,但又不傻,明知许攸立了这么大的功,还敢仅凭几句话就动手,那必然是有说法。事实就是在许褚动手之后,曹操也没有什么大的反应,那说明这操作就是是曹操默许的,甚至是私下授意的也说不定,对老乡“故友”的凉薄,也是不一般。

但许攸凉就凉在自以为是,在创业阶段,事情未成,正是需要你的时候,你当然是座上宾,你的什么缺点、毛病都不重要,你的态度傲慢也无所谓,只要有用就成。

阿瞒这位曾经在陈宫面前高喊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一代奸雄,一番火热追求的心,终归还是被云长辜负了,看着云长决绝而去的背影,那叫一个唏嘘!

然而,有句老话咋说来着,“舔狗舔到最后,终将一无所有”。云长在曹营那段时间,虽然帮忙灭了袁绍阵营的河北名将颜良文丑,但在得知玄德下落之后,仍是坚定要离开。

自从暂得关羽之后,为了留人又留心,全方位无死角的送礼物。无限量的金银供给,宴请不断就不说了,值得说的是送出名扬天下的赤兔宝马、以及封侯拜印,更离谱的是,曹操甚至细心让人到给关羽定制长袍还有装长髯的纱囊,简直不能更体贴。

即便如此,依然逃不过阿瞒的灼灼慧眼,被“邀请”到丞相府中煮酒论英雄。显然此举既是试探、也是敲打,在刘备顾左右而言它地数遍“天下英雄”唯独不讲自己时,被曹操精准定位“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年轻的献帝不知形势,玄德公自个儿那可是清楚的很,在许都的小院,又是种菜、又是浇水的,连二弟三弟在后院练武切磋的声音大了点,他都深感不安,处处留意小心,可以说是低调到尘埃里。

刘备在协助曹操灭掉吕布之后,一同回到许都,面见献帝。哪知这位年轻的受气包小皇帝估计是受够了曹操的鸟气,见到出了五服的远房叔叔,显得格外热情,皇叔长皇叔短地叫着,指望刘备能帮忙制衡曹操,但以当时曹刘的实力对比,这无疑是做梦。

单机三国志2游戏进不去从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的角度阐述评书传统书目《三国演义》

京剧《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中鲜有实体布景,惟独诸葛亮借风,台上高搭法坛,再现典型环境,皆因为它是“戏核儿”,必须与众不同。评书中这一段也如是,属于“有话即长”,必须细致描述,否则不仅失去了细腻的特色,而且也削弱了诸葛亮借东风的形象性。而这种笔法本身蕴含着充足的知识性。

这座七星坛一共三层,每层高三尺,方圆一共二十四丈,在下面一层插二十八宿旗。东方是七面青旗,按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总名叫苍龙,布出苍龙之形;北方是七面皂旗,按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总名叫玄武,有的说是龟,有的说是蛇,还有一种说法是龟蛇合体,是北方的神,所以布出玄武之势;西方是七面白旗,按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总名叫白虎,布成白虎之相;南方是七面红旗,按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布成朱雀之状。第二层周围黄旗六十四面,按八八六十四卦,分八位而立。上边一层用的是四个人,这四个人头戴束发冠,身穿皂罗袍,凤衣博带,朱履方裾。前方左边这个人,手里拿着长竿,长竿的尖上用鸡羽为葆,就是扎上鸡毛,以观察风的动静;后方左边立着一个人,捧着宝剑;前方右边立着一个人,手里也挑着长竿,竿上系着一条七星号带,以表示风的方向和强弱;后方右边站的人手里捧着香炉。七星坛下还有二十四个兵士,各持旌旗、宝盖、大戟、长戈、黄钺、白旄、朱幡、皂纛,在四周环绕。

咱们中国射箭跟外国射箭用的功力不一样,中国射箭八个字:撑、拔、拐、抹、托、捋、刁、合。九斤十二两为一个劲儿,十三把半这张弓算是拉开。拉弓的人都得背着手往这儿一站,拔脯子调脸儿,练这个站功。站功练好了,吊膀子。膀子吊好了,才能拉硬弓。……左手攥着弓背儿,右手攥着弓弦儿,举过脑门儿,往下落。弓一撑,前把推,后把一拉,前把托住,后把捋住,一拔脯子,拐胳膊肘儿,一调脸儿。吕布左手攥弓背儿,右手箭认扣,左手手指头还要掐着箭杆儿,箭杆儿这儿叫扣门儿。箭杆儿翎毛尾巴这儿有一道深沟儿,还把弓弦搁在里头,这就叫填弦。

老舍在《说好新书》中曾谈到:“评书演员似乎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真给书听,一件事紧接一件事,不多费力气去详述细节,或旁征博引。这是尽职的演员。可是我所见过的第一流名手,都是第二类的——把书中每一细节都描绘得极其细腻生动,而且喜欢旁征博引。”所谓“细腻生动”、“旁征博引”,都离不开鲜明而精彩的语言运用,这也是评书的风骨和气质所在。

另一种手段是通过语言见人物、见思想。比如原来说书对于张辽一带而过,但现在必须说清楚,因为观众喜欢张辽。在“斩颜良”中,关羽来到白马坡,向曹操请战:“我要与颜良一战。”这时旁边张辽说了一句:“军无戏言。”原来从不说这句话,但现在一定要突出这句话,因为张辽有他的目的。关羽是他介绍来的,他让曹操收降关羽,当然他希望关羽立功。但有朝一日刘备出现,他是愿意关羽走,还是不愿意关羽走?张辽的心情很矛盾。短短一句话,人物性格清晰呈现。

周瑜不但文武全才,风流倜傥,而且精通音乐,是个大音乐家。这在《三国志》上有记载:“曲有误,周郎顾。”如果现在举行歌手比赛,周瑜在这儿当评委,他闭着眼睛听,这歌手有个小音符、音节唱错了,他立刻能听出来。一抬头,把眼睛睁开,他得瞧这歌手一眼。

看将军,八面威,人又大,马又肥。腰圆膀阔三山配,身高丈二晃巍巍。铜铃怪眼一字眉,翻天鼻孔獠牙嘴,一部红髯颔下垂。红耳毫,尖似锥,红发根根背后披。头上戴,錾金盔,焦黄抹额金丝垒。黄绒球,绕四围,雉鸡翎,白狐尾,五杆黄旗背后背。紫火焰,金铃坠,上绣金狮把云吹。黄金甲,连线缀;金牛犀带花纹碎,护心宝镜明秋水。杏黄袍,绣红葵;鱼褟尾,苫两腿,大红中衣露微微。虎头靴,黄云绘;坐下马,虎皮被,四蹄蹬翻土雨飞。手中拿,戟一对,八十斤,力不费;大红缨,嵌草穗,峨嵋尖,戟枝锐。抛戟能将敌命追,当年大战濮阳内。黄幡乍下天堂路,黄魔离去蜀江湄。有人若问名和姓,五路救应是典韦。

在传统曲艺题材中,“三国段”的分量之重、数量之巨,恐无出其右者。尤其是评书《三国演义》(以下简称“《三国》”)源远流长、深入人心,堪称袍带类评书的扛鼎之作。然而《三国》同其他古典演义小说不同,它描写的是两千年前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故事,反映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沿革,人物成百上千、战役层出不穷,允文允武、斗智斗勇,头绪纷繁、气势宏大;加之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如何与时俱进说出新意,难度可想而知。笔者曾在北京评书宣南书馆现场说过《三国》,并担任连阔如、连丽如两版评书《三国》话本的责任编辑,下面便试从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的角度阐述心得体会。

专题: 小说最三国演义   反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后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