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水浒小说

0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两部重要作品,它们各自代表了中国历史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的高峰,各自有着鲜明的主题、人物塑造和文化背景。

《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以中国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为背景,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纷争和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这部小说集中反映了忠诚、智慧、勇气和策略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等,他们的故事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文化和民间传说的重要部分。

《水浒传》则是明朝施耐庵创作的一部英雄传奇小说,以北宋末年(公元1120年-1190年)为背景,讲述了108位好汉在梁山泊起义的故事。这部小说通过描绘梁山好汉的反抗精神和兄弟情谊,展现了底层人民的理想和反抗精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不公。《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如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等,以其鲜明的性格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形象。

两部小说在文学风格、故事背景、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不同风貌。它们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的重要资料。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一人所著?把施耐庵的名字倒过来读,你就懂了

未见鹿鸣先生:你用作者名字的秋千格来认定《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同一作者罗贯中所写,实在是有点太牵强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写作手法根本就不一样,《三国演义》用的大都是历史上的真实姓名,而《水浒传》中的人物却大都是作者编造出来的;还有历史战争的场景,《三国演义》大都是基于真实的历史记载,有据可查,而《水浒传》却不是,而是作者描述刻划出来的。《水浒传》与《红楼梦》在写作手法上倒是有点相类似,即都是由书作者独立完成的,一个主要是描写男人的情怀,另一个主要是展露女人的聪慧睿智,而且都用了许多隐语和谐音。且都是由作者独立谋篇成书的!因此,作为历史名著典籍,应首推《水浒传》与《红楼梦》,其高度实非一般小说家所能够企及的。这才是书中的内核!

三国演义与水浒小说

公元1366年前后,罗贯中再次回到了心驰神往的杭州,见识过大风大浪,50多岁的他决定创作一本全新的文学作品。基于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的注解,结合自己曾经汲取的民间文化积淀三国猛将张飞单机游戏,前后花费数年时间,罗贯中终于写出这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国演义》之全称。

按此逻辑,作者可以和历史上所有名人攀亲了,哈哈哈哈哈!

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可以说是许多人学生时代的必读之物。而名著的经典恰好在于它的深远影响力,看完这两本书,哪怕时隔再久,人们也不会忘记其中情节,甚至许多人还生出感叹“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水浒传写作水平和三国演义差太多了,不像一人所写,罗贯中纪念馆这张照片是山西太原清徐县。也是一说,谁知道呢?但愿如此吧!什么叫罗贯中极有可能是山东人脑洞大开,万事皆有可能,

为什么很多人说《三国演义》毁正史,而不说《水浒传》也毁正史?

所以《三国演义》称为历史演义小说,而《水浒传》为英雄传奇小说。如果说与历史的距离,本身就是《三国演义》要更近一些。但他也是作为“小说”的面目出现的,而不是史籍。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若论接近历史真实,它们二者都不及《东周列国志》。

《三国演义》从开始黄巾起义、叙述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等历史进程,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描述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展现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斗智斗勇的精彩画面。

《三国》和《水浒》竟然是同一个作者,宋江投诚真相大白

《水浒传》当时风靡一时,众多抄本流传甚广,朱元璋看了后却很生气,认为其是以张士诚(朱元璋的敌对力量之一)为原型,在颂扬张士诚的英雄气概,而且书中内容不利于统治,于是将施耐庵捉入狱中,此时《水浒传》才写到七十回。

水浒传原著中有趣的冷知识,你知道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之间的联系吗

2,原著中一共出现了787个人物,其中女性有78人,有名有姓的有577人,有姓没名的有99人,比如“罗真人”,有名没姓的有9人,比如“恽哥”,原著中有提到过,但没有正式出场的人有102人,比如“种氏父子”

趣说水浒三国: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重合之处

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互相借鉴”:揭秘两部名著中交叉的重要元素

吴用,表字学究,绰号智多星。在《水浒传》中,吴用的形象是智慧的化身,是梁山的军师,坐梁山第三把交椅。吴用不仅和三国的诸葛亮同为军师,其人物形象也有相似之处。水浒中对吴用的衣着描写是:“手中羽扇动天关,头上纶巾微岸”。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明代四大奇书中的两部,它们不但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学地位,而且对后世叙事文学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据记载,《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还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老师,《水浒传》现存刊本作者署名中也大多包含罗贯中。不仅如此,水浒中还有着许多的三国元素,从水浒中一些好汉身上便能看出究竟。

探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忠义精神

宋江将自己的地位和朝廷相比放的很低,是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对国家的忠诚永远是在第一位的。但是当时许多梁山好汉的兄弟极力反对,宋江也只能置之不理。正是“忠”大于了“义”,最终梁山好汉不得不走上了向朝廷投降的路。

在《水浒传》中,“忠”的地位高于“义”。如果说,宋江对于梁山好汉其他兄弟的感情是“义”,那这份“义”可能远远不如对国家“忠”的重量。梁山好汉曾经的聚会场所叫聚义厅,但是等到宋江成为了梁山的领袖之后,把这个场所改名为忠义堂。

尽管《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以忠义精神为核心,穿插在整个故事主线中,但是在两本书中,他们对于“忠义”的实际践行过程中,有着一些差异。“忠”更多体现的是在政治上的忠心,具有前瞻性和理智性,是比较符合一个集体的发展道路上的要求的。

关羽是桃园三结义中排行老二的兄弟,他虽然没有诸葛亮一般的聪明才智,也没有张飞的鲁莽冲撞,关羽是一个“忠义”精神的载体,他知恩图报,所以才有了“华容道释曹操”;他认为“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君臣”,所以才会对刘备死心塌地,效忠到最后。

除了对待朋友十分“有义”之外,宋江对自己的国家也满怀深情。国家让梁山好汉招安,宋江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且被国君派去剿灭其他贼寇,毫无怨言。宋江对朋友赤胆忠心,对国家忠孝两全,是“忠义精神”的最佳体现。

战争思想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分析

在《水浒传》中,战争策略的描写比较简单,多数都是以英雄个人的勇猛和战斗技巧为主要表现方式。由于《水浒传》是一部英雄史诗,故事中的英雄往往具备非凡的能力和勇气,他们可以在战场上独当一面,不惧强敌。此外,在小说中还出现了一些经典的战争场面,如梁山泊英雄们的攻打东京城、董平等人与奸臣们的较量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价值观念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小说情节的表现上。在小说中,英雄形象通常都被赋予勇猛、忠诚、仁爱、正义等正面的价值观念。而反面的角色则往往被描绘为奸诈、狡猾、暴虐等负面的价值观念。此外,在小说情节中,也常常出现以义战非的情节,即为了维护正义而进行的战争。

在《三国演义》中,对于战争态度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比如,赵云、关羽等人虽然有着勇猛的战斗精神,但是在决策上却往往采取保守的策略,避免不必要的战争。相反,曹操、孙权等人则更加倾向于以战争来解决问题,采取强硬的态度。而在军队中,也有着不同的态度,有些将领宁可独自一人孤注一掷,也不愿意损失大量士兵;有些则更加重视集体的力量和战略的考虑。

浅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忠义精神

在当时那个官逼民反的年代,“忠义”可以说是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力量,抱团取暖的源泉,时代动荡为“忠义”精神提供了沃土,让其成长于发扬,《水浒传》中那一百零八名好汉的忠义精神直至现在都被传颂与赞扬,时间不语,却也解答了所有问题,时代的改变也没有磨灭这种精神,可想而知,这种精神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也是值得每个时代所赞扬和传颂的。或许这些“忠义”精神中有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却也是我们传颂的根基,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能够看到更远的未来!

“忠义”是梁山英雄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梁山泊高悬的杏黄旗上,大书“替天行道”四个大字,作为梁山起义的口号。在“皇权天授”的封建社会,其中的含义显而易见。在这些梁山好汉们头脑中“忠义”的内涵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兄弟友爱,誓同生死和济困扶危、劫富济贫。一方面它明显带有桃园结义的痕迹,另一方面,由于它是建立在共同反抗封建统治的基础之上,与《三国演义》相比,它增添了具备一定革命性的内容。梁山早期头领晁盖就曾说过,他们与官府、地方作对,只是为了“施恩德于民”。从作品的描述可以看出,当革命性内容在好汉们忠义的观念中占据主导地位时,他们各项行动如火如荼,作者写得畅快淋漓,读者读来荡气回肠,比如三打祝家庄、攻取高唐州等。反之,整个梁山的事业都会受到影响。小说后半部分写朝廷前往招安时,义军队伍中虽然有李逵等极少数将领的坚决反对,吴用月独自做主,调动军队,把东京闹得人仰马翻,最后依然囿于宋江之义,屈服招安,正是明显例证。

《水浒传》,又称《忠义水浒传》,明杨定见《忠义水浒全传小引》认为:“《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而“忠义完人”宋江就是其中的代表。《水浒传》开篇第一回同样写了结义:朱武向史进夸说他与陈达、杨春的结义“虽不及关、张、刘的义气,其心则同”。事实上,这个义就是后来水浒英雄们所有行动的一面旗帜,它渗透了好汉们的社会理想。宋江的忠义比较复杂,对国对君的"忠"和对民对友的"义"可以说集于一身。对民对友宋江可以说够义气,既见义勇为,又仗义疏财;对国对君可以说已达到愚忠愚孝的地步,在义军全面获胜后却再三乞求招安。只可惜,虽然宋江很想把二者的关系处理好,让兄弟们有个“好”的归宿,可是却不能超越历史的、时代的、阶级的局限,忠君的思想观念让他的兄弟们亡了十之八九,最后自己还“恐坏了忠义水浒名,便约李逵同一死”,可谓舍生而取了义,杀身而成了仁,愚忠愚孝,可悲可叹。

《三国演义》里的忠义精神也不是一文不值,他们的忠义需要我们传承,在国家危难面前,忠义是我们的武器,是我们的后盾,是我们坚持的理由,是我们不放弃的坚持;在朋友面前,忠义是我们的底线,是我们死生不弃的理由。

由此可以看来,《三国演义》中忠义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导致的都是不好的结果,那又是为什么呢?他们的“忠义”精神并没有错,只是他们没有正确地做出选择,在很多事情面前只是一味地恪守“忠义”之道,没有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判断和调整,只是一味地恪守,这并不是很好的办法,也并不符合新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忠义观,现代社会的忠义观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一味恪守古训,而是懂得取舍,懂得变通,不再是以不变应万变,因为现代社会是瞬息万变的。

从《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忠义成了维系刘、关、张的一根纽带,它把他们自始至终捆住了一起,束缚着他们的一言一行。其内涵主要指兄弟友爱,誓同生死。它对那个时期人们加强团结,共同对敌,起到了较好的积极作用。同时它也存在着局限性网页游戏多开对cpu要求,它是一种拘泥于个人狭小范围内的一己私义。因此,有时会对事态的发展起消极的牵制作用。比如,刘备去世后,蜀汉国力较弱,从战略角度讲,当时应当注意休养生息,巩固根本,抓好国内经济和军事建设。然而诸葛亮为了报“先帝之殊遇”的个人小义,执意出征中原,上演了一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剧,自己也和关羽、刘备一样成了义的牺牲品。同时,由于一次次地劳民伤财,令国家元气大伤,以致在随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蜀汉再也无法对魏发起大规模有效进攻,这正是没有放眼长远利益而为一义障目带来的恶果。

《三国演义》中关羽也好,张飞也罢,他们并不是普通的草莽英雄抑或区区一介武夫,他们都是乱世中的有志之士。作者杜撰出桃园结义的故事,将之放在卷首,开宗明义。且看他们的誓词:“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连李贽都说:“他三人岂寻常草泽之人而已乎三人以报国安民为己任,岂不正是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羽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正是他们“忠义”的体现。

但是,关羽的忠义比较简单,他主要是忠义于某一个人,就是他"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君臣"的刘备,还有较浓的知恩图报的思想。所以关羽的忠义被统治阶级利用来麻醉人民,使他效忠于统治者。而下层群众看重的则是关、张、刘三人"誓同生死,祸福共之"的义气,表现了人们要求摆脱世俗生活中"重利轻义"的偏见而追求真情实意的美好愿望。所以,当关羽的忠义处于矛盾对立时,往往是朋友之义、兄弟之义高于一切的!

《水浒传》也是中国文学中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品,各国有多种文字的译本。但书中也存在明显缺陷,如过分渲染暴力,喜写血腥杀戮,存在轻视女性倾向等。明清两代《水浒传》版本复杂,各本故事情节、文字描写、回目多少都有差异。现代最便阅读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浒传》。

尽管明清以来人们对《水浒传》思想取向褒贬不一,甚至争论激烈,但对其文学成就,则都给予了极高评价。本书对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各种人物的描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其中主要人物,如鲁智深、林冲、武松、李逵、宋江、吴用等,莫不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即便是配角,如武松故事里的潘金莲、西门庆、恽哥、王婆,也都如闻如见。本书结构上也很有特色,是以重要人物为主线,展开故事,再借相关人物连成一体。这种结构对后来《儒林外史》等有直接影响。书中叙事语言浅近而富表现力,人物对话则贴近口语,为后世通俗小说所传承。

梁山好汉的性格、身份、地位各不相同,奔赴梁山的起因、过程也因人而异,但最后都汇聚梁山,立“聚义厅”,“八方共域,异姓一家”,不分贵贱,济济一堂。他们多次打退官军围剿,扫荡周边豪绅恶霸。但后改为“忠义堂”,由宋江主持投降朝廷,受命征伐其他义军,最后终为朝廷所害。小说的结局,既受历史素材的约束,也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本性有清醒认识。

小说故事始于赵佶、高俅之“君臣遇合”,揭示了君昏臣贪,普遍的政治黑暗和吏治败坏,使得社会无处不危机重重,无时不罪孽横生,而最终结果是“官逼民反”。其中有的是主动出击,如晁盖、吴用等人以“不义之财取之何妨”,夺取贪官梁中书贪污所得用于送礼行贿的“生辰纲”;有的先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后融入群体之中,如鲁智深之“拳打镇关西”;有的本来立足官府又沟通江湖,最后被迫走上梁山,如宋江其人其事;有的本是高官,却因受上司或小人凌辱欺压,忍气吞声仍不能摆脱,只能断然反抗,如林冲等人的故事。

金圣叹感慨本书“无美不归绿林,无恶不归朝廷”,又写出“乱自上作”,道出了《水浒传》独特的创作视角和思想内容。小说所写未必是典型的农民起义,梁山好汉身份绝大部分也非农民,而是三教九流,囊括了几乎各阶层、职业之人。然则何以这些人都被“逼上梁山”?又何以要“劫富济贫”“仗义疏财”?最终又为何被朝廷利用与剿灭?

专题: 三国演义讲小说   小说抄三国演义   小说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