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由明代作家罗贯中编著。西凉之战是小说中的一场重要战役,涉及到的主要人物是*超和曹操。以下是关于西凉之战的一个概览:
《三国演义》中的西凉之战发生在小说的早期,主要讲述了*超与曹操之间的交锋。故事背景是*超在父亲*腾被朝廷迫害致死后,逃亡至西凉。*超拥兵自立,意图报父仇,并对西凉境内的人民实行了严厉的统治。
曹操得知此事后,为了平定西凉,稳定自己的后方,决定亲自率领大军征讨*超。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最终曹操在*超的家乡——金城(今甘肃武威)附近大败*超,*超战败后逃入乌戈国(今甘肃南部)。
不过,*超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并非全然负面,他被描绘为一个勇猛、有才略的英雄人物,与刘备有深厚的友情,后来在曹操的招降下归顺,成为曹操的部将。在小说中,*超和张飞并称为“虎狼之将”,其勇猛和武艺深受读者的赞赏。
西凉之战是《三国演义》中展现英雄气概和战略智慧的重要战役,它不仅体现了*超的英勇,也展示了曹操的军事才能。这场战役在历史和文学上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反映了那个时代英雄间的对抗与命运的复杂交织。
《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超起兵
长安郡太守钟繇一面派人飞报曹操,一面出城布下阵势迎敌。西凉先锋*岱率兵与钟繇交战,只有一个回合,钟繇就大败奔回。长安是西汉的京城,城墙高,壕沟深,西凉兵一连围城十天,不能攻破。*超部将庞德献计,全军退兵。
*腾接受诏书以后,命令长子*超率领羌兵镇守西凉,自己与二子*林、三子*铁与侄儿*岱带了五千兵进京。曹操派黄奎到*腾那里当行军参谋,要*腾少带兵*与粮草,说是路太远了,带起来不方便,到许昌后自会供应,其实是为了便于消灭这支队伍。但是,黄奎反而去告诉*腾:曹操不怀好意,要在他进京朝拜天子时将他杀掉。于是,两人商议,*腾兵驻城下,请曹操来阅兵,乘机将他除掉。不料机密泄漏,曹操将计就计,将黄奎与*腾父子一起杀害,只有*岱因为带了二千兵走在后面,没有遭到包围,连夜逃回西凉。
三国演义小说西凉之战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正月,曹丞相大胜班师回到邺城,东汉朝廷赋予他“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有如当年的萧何。随后,*腾在同年五月被处死。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冬十月,军自长安北征杨秋,围安定。秋降,复其爵位,使留抚其民人。十二月,自安定还,留夏侯渊屯长安。十七年春正月,公还邺。天子命公赞拜不名电脑登录网页游戏怎么退出,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这个时候,河北发生了农民起义,声势相当浩大。曹操听说后,决定不再追击韩*残军,留下夏侯渊镇守长安。至此,韩遂*超等割据军阀虽未被彻底消灭,但是关中、雍凉地区已经被大体上平定,名符其实的成为了曹操的势力范围。
十月,曹操北上包围安定,杨秋走投无路,终于举起了白旗。曹操并没有执行他那“城围而后降者不赦”的军令,而是恢复了他的爵位,让他继续留在安定安抚当地人民。与此同时,夏侯渊也击败了梁兴残部。
曹操一战斩杀了成宜、李堪等关西将领。关西军溃散后立刻四分五裂,韩遂、*超西走凉州,杨秋北奔安定,程银、侯选南入汉中,梁兴逃到蓝田一带打游击。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公乃与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遂、超等走凉州,杨秋奔安定。*超余觽梁兴等屯蓝田,使夏侯渊击平之。关中平。
两军终于最后决战于渭河南岸。曹操先用轻骑兵应付,经过一段混战后,看对方士气下降,对手的锐气也被磨得差不多时,突然投入一支精锐铁骑猛冲猛打。军心涣散互相猜忌,粮草也缺乏的关西联军此时已是强弩之末,哪里还抵挡得住这样一支生力军的冲击,立时一败涂地。
韩遂大叫冤枉,却越描越黑。联军内部从此充满了互相猜忌的气氛。在这样的情势下,提倡议和的随时就会被扣一顶通敌的帽子。也罢,和谈是谈不成了,还是决一死战吧!
几天后,曹操又派人来给韩遂送信。韩遂打开一看就愣住了:这写得是什么呀,到处乱涂乱画, 这是误送了草稿吗?正狐疑间,*超等人听说后,也来看看曹操写了些什么。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韩遂请与公相见,公与遂父同岁孝廉,又与遂同辈,于是交*语移时,不及军事,但说京都旧故,拊手欢笑。既罢,超等问遂:“公何言?”遂曰:“无所言也。”超等疑之。
曹操和韩遂唠叨了半天才回去。*超等人看到曹操走了,就围着韩遂问:“曹操说了些什么?”韩遂这才回过味来,曹操就是海阔天空地侃了一会大山,什么正经的也没说,就老实的回答: “他什么也没说。”
裴松之引《魏书》注曰:贼将见公,悉于*上拜,秦、胡观者,前后重沓,公笑谓贼曰:“汝欲观曹公邪?亦犹人也,非有四目两口,但多智耳!”胡前后大观。又列铁骑五千为十重陈,精光耀日,贼益震惧。
曹操笑着说: “你们想看曹操吗?曹操也是人,并没有四只眼两张嘴,只不过多了点智谋。 ”曹操自从西征以来,从不曾大打出手,总是用战车里三层外三层地把自己的中军裹得严严实实。这样,勇猛的关西兵大都以为曹操是个胆小鬼。
这时,杵在后面的*超想凭自己的武力突然袭击,擒杀曹操,可看到虎侯许褚也全副武装,恶狠狠的瞪着自己,故亦不敢轻易出击。西凉的人*大多没见过曹操,也都想亲自看一看这位曹丞相的尊容,前拥后挤队伍顿时混乱不堪。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公不许。九月,进军渡渭。超等数挑战,又不许;固请割地,求送任子,公用贾诩计,伪许之。
然而,曹操却没有置之不理。贾诩认为可以先假装同意,麻痹敌人,然后再加以离间。曹操心有灵犀,于是同意讲和。之后,韩遂与曹操按照约定在战场上见面,曹操却只谈昔日的交情,拍手大笑,别的什么也不说。
韩遂无可奈何,只好再次请求讲和。为表示诚意,主动提出割让黄河以西的地盘并再送小儿子为人质。韩遂的儿子,*超的老子都在邺城,可你们不一样造反了吗?关西诸侯开出的实际上是已经没有说服力的条件,却还妄想着曹操能够罢兵。
联军试图凭借骑兵的冲击力速战速决,曹操又摆出了他的“铁车甬道阵”,既不应战也不撤兵。面对撤不能撤,打没法打的尴尬处境,原本就算不上同仇敌忾的联军其内部矛盾渐渐暴露,议和的呼声抬头。加之兵疲*乏,十万大军的后勤保障也开始成问题。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贼每一部到,公辄有喜色。诸将问其故。公答曰:“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觽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适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
关西联军也只好硬着头皮应战,陆续集结到了渭河口一线。曹操一听说敌人有援兵,就喜形于色,来一部高兴一回。事后,他告诉部下:“关中这个地方,如果他们一路凭险据守,那么没有一两年休想成功。而如此战法,人数虽多却互相没有默契,正是把他们一举打垮,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好机会。”
韩遂、*超被曹操几乎兵不血刃挤出了渭北地区, 如此精锐的人*却打得如此窝囊, 联军这时才意识到了曹操的厉害,韩遂开始心虚,并派人求和。曹操得理不饶人,不但不听, 反而加紧将主力渡过渭河。
裴松之引《曹瞒传》注曰:时公军每渡渭,辄为超骑所冲突,营不得立,地又多沙,不可筑垒。娄子伯说公曰:“今天寒,可起沙为城,以水灌之,可一夜而成。”公从之,乃多作缣囊以运水,夜渡兵作城,比明,城立,由是公军尽得渡渭。
关西骑兵再突袭过来,曹军有了屏障后,终于坚守住了营寨,并用伏兵抄后路大败*超。就这样,曹操步步为营,又在渭河南岸立住脚跟,绕过了潼关天险,与关西军对峙于渭南平原上,取得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态势。
但是,每次南渡筑营,都被关西骑兵冲退。没有合适的防护手段,步兵大营确实挡不住骑兵的冲击。曹操想修筑城墙,但当地土质沙化,垒不成。正无计可施之时, 娄圭向曹操建议说:“今年天气寒冷,可以先堆起沙土, 再用水浇灌,趁天寒一夜可冻土成垒。”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循河为甬道而南。贼退,拒渭口,公乃多设疑兵,潜以舟载兵入渭,为浮桥,夜,分兵结营于渭南。贼夜攻营,伏兵击破之。
曹操蚕食了关西军在黄河西岸的地盘后,得寸进尺,要南渡渭河。他沿渭河多设营垒,虚张声势,假装要从别的地方南渡渭河。待分散关西军的注意力后,实际却暗地里用运兵船开入渭河口,以船为基筑成浮桥渡河。
裴松之注:汉高祖二年,与楚战荥阳京、索之间,筑甬道属河以取敖仓粟。应劭曰:“恐敌钞辎重,故筑垣墙如街巷也。”今魏武不筑垣墙,但连车树栅以扞两面。
然而,曹操虽然表面上窘迫,实际上却达到了战术目标。有徐晃朱灵的人*做掩护,韩遂*超无法阻止曹操渡河。九月,曹操大军如愿到达黄河西岸,从此便轮到关西联军唉声叹气了。在河西,曹操以箱车为栅,沿黄河西岸筑“铁车甬道阵”通向渭河口,一步一步向前挤压。
站在黄河北岸的将领们,看到曹丞相九死一生皆惊惶失措,等曹操上了岸,又惊又喜。曹操却大笑着说: “今天差点被这*超这个臭小子抓住! ” 这就是《三国演义》里所说的“夺船避箭”,但“割须弃袍”就纯属艺术创作了。
船工被乱箭射死后,许褚又接过船棹拼命摇。校尉丁裴看到曹操危险,立刻将牛*、辎重驱散丢弃。关西兵军纪散漫劫掠成性,于是大抢特抢,忙着抓牛*,再没有“闲工夫”去抓曹操,这只被煮得半熟的鸭子终于飞走。
裴松之引《曹瞒传》注曰: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黙不起。张合等见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骑追射之,矢下如雨。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公急持之,而潜遣徐晃、朱灵等夜渡蒲阪津,据河西为营。公自潼关北渡,未济,超赴船急战。校尉丁斐因放牛*以饵贼,贼乱取牛*,公乃得渡。
河水湍急,曹操又是匆忙上船,一不小心就被冲到了下游四五里的地方。关西兵边追边射箭,一时间箭如飞蝗。曹操部下争着渡河,都想往曹操的大船上爬。 曹操的船眼看要沉没, 许褚右手执刀斩杀掉入河中攀船求生的人,左手举*鞍保护曹操,几乎重演了昔年汉献帝逃命时的一幕。
闰八月,曹操率大军准备渡黄河北上蒲坂。前军渡过,曹操自己率领后军还在南岸悠哉游哉。*超等的就是半渡而击的好时机,当即带着一万多人*趁机追杀过来。曹操当时还坐在胡床上不以为然, 许褚、张郃等人赶忙将他拖入船中。
就这样,徐晃没有遭遇任何抵抗,率四千人*先渡至河西,趁夜色垒营。韩遂部将梁兴听到消息后立即率军五千奔袭,但这个*后炮却不是宿将徐晃的对手,在夜战中被击退。曹军终于在黄河西岸立住了脚。
韩遂却说:“让他西渡,来个半渡而击,难道不是更好吗?”*超听了,也就不再坚持。实际上*超的计策才是正确的,韩遂有纸上谈兵之嫌。后来曹操击败韩遂以后,曾感叹说: “*超不死,我死无葬身之地。 ”
这个建议正中曹操下怀,他立即命令徐晃、朱灵等率部夜渡蒲坂津(今山西永济西南)。与此同时,*超也看到了蒲坂津的重要性,劝韩遂未雨绸缪:“我们先在渭河北岸的蒲津口驻军防备曹兵西渡, 估计不到二十天, 他们的军粮就支持不住了,那时曹操一定被迫退走。 ”
八月,曹操亲率大军到了潼关,和西凉联军对峙扎营,谁也不能越雷池一步。曹操召集部下商量对策,徐晃建议以主力牵制住敌军,把他们的注意力都吸引到潼关以南,自己引一支兵*暗渡北部的蒲坂津,从河西、渭北迂回作战。
裴松之引《魏书》注曰:议者多言“关西兵强,习长矛,非精选前锋,则不可以当也”。公谓诸将曰:“战在我,非在贼也。贼虽习长矛,将使不得以刺,诸君但观之耳。”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是时关中诸将疑繇欲自袭,*超遂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叛。遣曹仁讨之。超等屯潼关,公敕诸将:“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秋七月,公西征,与超等夹关而军。
曹操明白,依靠曹仁和夏侯渊可能无法取胜,于是,命令他们坚壁清野不要轻易交锋,同时积极准备亲征。他任命长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留守邺城,并留下程昱等人辅佐。
曹仁的部队刚从荆州江陵撤下来不久,正休养生息的时候,曹操就命令他代理安西将军,率领诸将拒守潼关地区。韩遂、*超率关西联军十部,号称十万大军,分据潼关、渭河口及河西一带,人多势众。
阎行劝阻,可韩遂深感自身已受到严重威胁,不愿坐以待毙,决意起兵。韩遂在关西、凉州经营多年,从董卓之乱打到曹操南征,资历最老,实力最强,被大家推举为联军领袖。
裴松之引《魏略》注曰:*超对韩遂云: “前钟司隶任超使取将军,关东人不可复信也。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 ”
钟繇首先暗地里离间本来就不和的*超和韩遂,想不到弄巧成拙,狐疑的诸侯们,此时已经明白曹操真正的目的是要彻底歼灭他们,又惊又怕。*腾之子*超骁勇善战,于是联合了杨秋、李堪、梁兴、侯选、程银、成宜、张横等人一齐起兵反叛,又劝说老大韩遂不要顾虑邺城的儿子,入伙对抗曹贼。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十六年春正月,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太原商曜等以大陵叛,遣夏侯渊、徐晃围破之。张鲁据汉中,三月,遣钟繇讨之。公使渊等出河东与繇会。
然而, 曹操同样不满足于关西仅仅名义上的归附,认为不妨让钟繇试一试,没有听从卫觊的意见。实际上,曹操的心思应该是,赤壁战败之后,自觉无力南顾,只有真正统一北方,也是彻底的剪除后顾之忧。所以,故意派兵要将韩**反三国上帝视角单机游戏,之后再名正言顺的加以剿灭。
他认为那些诸侯都是小富即安,没有什么雄心大志。如今给他们几顶乌纱帽,他们就心满意足,不会有反叛的举动。 一旦动兵,恐怕将招致祸乱。
一旦骗到了关西诸侯的信任,就来个“图穷匕现”,胁迫关西诸将全部送质任子到邺城,巩固曹操在关西地区的统治。此番钟繇则意在借此机会彻底平定雍凉。尚书卫觊在分析了关西形势后,反对这次军事行动。
《三国志•钟繇传》记载: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破之。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太祖征关中,得以为资,表繇为前军师。
建安十六年,太原的商昭等人又占据大陵(今山西文水县)反叛,曹操任命夏侯渊代理征西将军一职,以徐晃为先锋率军征讨。夏侯渊先后攻破二十余屯,包围并攻占大陵,擒杀商昭,平息了叛乱。之后,钟繇便想趁热打铁,请求以讨伐汉中的张鲁为名,进军关中。
然而,曹操对关中的“遥控”毕竟也是权宜之计,那个自建安二年起,就一直为曹操抚镇关中的司隶校尉钟繇连长安都到不了, 只能屈居弘农遥领关中。同时,关中、凉州军阀林立,韩*的臣服不能使曹操完全安心。期间河东的卫固就联合高干作乱,钟繇率军将其平定。
第二年,韩遂也在心腹骁将阎行 (当年韩*混战时,就是他差点要了*超的命)的劝说下送儿子入朝来当人质,顺便还搭上阎行的父母。就这样,至少在形式上,曹操一直统辖着关中、雍凉地区。
诸将议欲释之去,繇曰:“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仇?纵吾欲归,其得至乎!此为未战先自败也。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
专题: 三国演义门小说 求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三国演义听上一篇接着听小说三国演义
下一篇粤语评书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