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这部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融合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学技巧,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讲述了复杂的政治权谋和英雄辈出的故事。以下是一个简短的小说话版《三国演义》梗概:
故事开始于汉末,朝廷腐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各地英雄豪杰纷纷崛起,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曹操、刘备和孙权。曹操,人称“奸雄”,其智勇双全,善于谋略,但手段阴险,善于利用人心。刘备,人称“仁主”,他以仁德为基础,广纳贤才,深受百姓爱戴。孙权,来自江东,他的父亲孙坚、兄长孙策开创了江东基业,他继承父兄遗志,雄踞东南,与曹操、刘备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在群雄逐鹿中,英雄人物纷纷显赫。关羽以“义绝”的形象,忠义无双,单骑救主,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败走麦城。张飞则以其勇猛和豪情,令敌人心惊胆战。诸葛亮更是智谋超群,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了智慧的化身。而曹操则因用计谋害人,最终不得善终。
最终,三国时期在经历了无数战斗和变化后,统一的浪潮滚滚而来,曹魏、蜀汉、孙吴三国逐渐走向了消亡。但在这支离破碎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无数英雄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哲理和道德观念的文学作品,它通过描绘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英雄的风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张聪丨《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吗?——兼谈《三国演义》的读法与教法
在传统的叙事文学的作者看来,现实中的生活往往是转瞬即逝的,缺少一种更深刻的意味。只有经典题材才有被反复讲述、反复阐释的价值。但在这里我们还要特别强调的是,正是在这种传统经典题材被反复讲述、反复阐释的过程中,数量众多的听者或读者以某种形式参与到了文本的形成过程之中——
小说话版三国演义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并非一部原创意义上的作品,而是对史料典籍和民间文学的加工与改编。民国初年的文学评论家解弢在他的《小说话》中已经抓住的原创性的问题,对《三国演义》是否能够被称为“小说”的问题提出过质疑:“《三国演义》旧日颇占势力。吾谓斯书正犯历史小说两大忌:一直演正史,二虚造事实。至其演野史之一部分,乃将他人所记载者,演为白话而已,非自能发明一二事。故其书除文字稍可观外,无一能合乎小说之律。”
“在文学界,笛福和理查逊是最早不从神话、历史、传说或以前文学中取材的伟大作家。就这方面而言,他们不同于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弥尔顿,这些作家像希腊和罗马作家一样,习惯性地使用传统的故事情节。后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接受的是他们时代的一个普遍前提:因为自然本质上是完整的、一成不变的,因此它的记录,无论是圣经、传说还是历史,都构成了人类经验的权威曲目。”(《小说的兴起》第一章)
不过话也要反过来说。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等历史演义小说时是不是真的会在意这些“时代错乱”细节呢?我想是不会的。这就像我们在京剧舞台上看到汉代的张苍、陈宫穿戴明代的纱帽官衣,唐代的秦琼、单通身着清代的马蹄袖箭衣一样,并不会产生任何的违和感。这倒不是因为中国人太过粗疏,而是因为在戏曲观众或小说读者看来,辞章、名物、制度、服饰、器具这些反应具体时代风貌的东西都不过是一种历史的偶然,可能出现在这个朝代,也可能出现在那个朝代。对于这些具体的、特殊的、偶然的东西的考证复原并不会带来他们想要的“真实感”。“真实感”的来源只能是那些决定历史发展走向的更重要的因素——由文化所赋予的亘古不变的意义和价值:刘备的仁慈,曹操的奸诈,关羽的忠勇……这些才是历史永恒的支柱。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这些品格、价值、意义会冒着不同的人的名字,以不同的身份、不同形象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戏曲观众也好,小说读者也好,在这样一个由世道人心、天理循环支撑起的历史架构中才能够获得一种他们期待的真实感与崇高感。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国游戏 单机 手游 2.5d,《三国演义》是超越具体时空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所演绎的分分合合的天下大势,不是某一段历史,而是整个的历史、全部的历史。
钱先生所说的“强汉人赋七言歌行”,指的是《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刘备二顾茅庐时听到孟公威等在酒店里高唱的“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与“吾皇提剑清寰海,创业垂基四百载……”两首七言歌行。其实毛宗岗在《三国演义》的“凡例”里已经谈到:“七言律诗起于唐人,俗本往往捏造古人诗句,如钟繇、王朗颂铜雀台,蔡瑁题馆驿壁,皆伪作七言律诗,殊为识者所笑,必悉依古本削去。”——但书中依然还会留有七言歌行这样唐代才会出现的诗文,足见“时代错乱”的问题在《三国演义》中是改不胜改的。
“譬如毛宗岗《古本三国演义》诩能削去‘俗本’之汉人七绝律,而乃强汉人赋七言歌行,徒资笑柄,无异陆机点评苏轼《赤壁赋》、米芾书申涵光《铜雀台怀古诗》、王羲之书苏轼《赤壁赋》、仇英画《红楼梦》故事等话把矣。”
伊恩·瓦特所说的“时代错乱”,在中国的戏曲和小说中都是常见的。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见《管锥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七一)“词章中之时代错乱”一节中所罗列的材料,其中钱钟书先生也提到了毛本《三国演义》中的一处疏漏:
“例如,莎士比亚对历史的看法与现代人完全不同。特洛伊和罗马、金雀花王朝和都铎王朝,它们任何一个都不是太久远,还不至于与现在截然不同,或者彼此完全不同。在这一点上,莎士比亚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观点。他去世30年后,英语中才首次出现了‘时代错误’这个词。他依然比较认同中世纪的历史概念,根据这种概念,无论在什么年代,时间的巨轮都会制造出同样永恒适用的范例。” (《小说的兴起》第一章)
“E.M.福斯特认为,文学自古以来是‘以价值观描写生活’的,而‘以时间描写生活’则是小说为文学做出的一个突出贡献……而就在最近,诺斯罗普·弗莱也将‘时间与西方人的结盟’视为小说不同于其他文学类型的定义性特征。”(《小说的兴起》第一章)
“要定义任何对象的个性,时间是又一个相关却更为外在的基本范畴。洛克所接受的‘个性化原则’就是指存在于空间和时间的某个特定的位置,正如他所写的那样:‘一旦把它从时间和地点的环境中剥离出来,观念就变成了普遍的东西’。因此,只有当时间和地点是具体的,观念才有可能是特定的。同样,只有将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背景中,他们才可能是个性化的人。
可见,在传统叙事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概念化、单一化是惯常出现的情况,《三国演义》并非特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伊恩·瓦特认为是因为“希腊和罗马的哲学和文学都深受柏拉图的影响,即形式或观念是一种终极现实,隐藏在当下世界具体物象后面。这些形式被认为是永恒不变的……”(《小说的兴起》第一章)——这一理论,用来解释西方的古典文学作品尚可自圆其说。但生活在中国的罗贯中、毛宗岗们是决然不可能“深受柏拉图的影响”的,在他们而言,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力量驱动着他们去塑造这些具有普遍性意味的概念化、单一化的人物形象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后文再做分析。
“从这方面比较一下,关公的形象便显出某种性格上的抽象性,是更适合于概念化,‘脸谱化’的……至于关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人们倒是不太关心。因为人们宁可相信,他的内心世界就是像那些抽象的道德概念所规定的那么简单,且越简单,越令人肃然起敬。关公即使在最动情的时候,也没有阿喀琉斯那种大段的充满同情和悲悯的道白。”(《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第一章“品格与性格:关云长与阿喀琉斯的比较”)
白话《三国演义》第一百回
诸葛亮收得胜之兵回到祁山时,永安城李严派遣都尉苟安押送粮米来到军中交割。苟安好喝酒,在路上耽误了十多天。诸葛亮大怒说道:“军粮是军中第一大事,你误了三天就应当处斩!你误了十天,还有什么道理可说?”喝令武士推出斩首。长史杨仪说:“苟安是李严手下的人,我们的钱粮大多出自于西川,如果杀了此人,后面就没有人再敢前来送粮了。”诸葛亮于是命令武士解开绑绳,杖责八十释放。苟安被责打后怀恨在心,连夜带着五六名亲随跑到魏寨投降去了。
司马懿看到后大怒,回顾众将说:“蜀军这样来侮辱我们,不决一死战,还有什么面目再回去见中原大臣!”立即指挥三军,奋力掠阵,司马懿拔剑在手,领着百余名骁将,催促督阵冲杀。两军刚刚交手,忽然阵后鼓角齐鸣,喊杀声大震,一彪军马从西南上杀来,正是关兴。司马懿分出后军抵挡,再次催促军将向前冲杀。忽然魏军后队大乱,原来是姜维领一彪军马悄悄杀来,蜀兵三路夹攻。司马懿大惊失色,急忙退军。蜀兵三面杀来,司马懿领着三军望南死命冲出,魏军十者伤损六七。司马懿后退到渭滨南岸扎下营寨,坚守不出。
诸葛亮坐在中军帐上,左右将张虎、戴陵、乐綝和九十多名军兵都绑缚到帐下。诸葛亮笑道:“我捉你们简直易如翻掌!我暂且放你们回去见那司马懿,让他再读兵书,重观战策,那时再来决一雌雄,也未迟晚。我虽然饶恕了你们性命,但必须留下军器战马和衣服作个纪念。”于是将众人衣服全都脱下,用墨涂面,押着步行出阵。
于是戴陵在中,张虎在前,乐綝在后,各领三十名骑兵,从生门攻入,两边军兵呐喊助威。三人杀入蜀阵后,只看到阵如连城,冲突不出。三人慌忙领骑兵转过阵脚,往西南上冲杀,却被蜀兵射住,冲突不能。阵中重重叠叠都有门户,哪里还能分得清东西南北?三将不能相顾,只顾乱撞。只听到喊声起处,魏军一个个都被绑缚了送到中军。
司马懿回到本阵中,唤来戴陵、张虎、乐綝三将,吩咐道:“今天诸葛亮所布之阵,按照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你们三人要从正东生门打入,往西南休门杀出,再从正北开门杀入,这阵这样可破,你们三人都要小心在意!”
司马懿退回中军,手执黄旗招展,左右军兵移动后排列成一座大阵,司马懿再次上马出阵,问诸葛亮:“你认识我的大阵吗?”诸葛亮笑道:“这样的阵式,我军中的末将也能识别,这是混元一气阵。”司马懿说:“你也布成阵式让我观看。”诸葛亮入阵后,把羽扇一摇,再次出阵前问:“你认识我的大阵吗?”司马懿说:“量这八卦阵,我怎会不认识!”诸葛亮说:“你既然认识了,有胆量前来攻打我的大阵吗?”司马懿说:“我既然认识这阵,怎么能不敢攻打你的大阵!”诸葛亮说:“你只管来打就是。”
司马懿满面羞惭说道:“我是来和你一决雌雄的!不要多说废话。你如果能够胜得了我,我誓不再为大将!你如果战败了,就要早归故里,我保证决不加害于你。”诸葛亮问:“你是想斗将?斗兵?还是想斗阵法?”司马懿说:“咱们先斗阵法。”诸葛亮说:“你先布下阵式我来观看。”
司马懿说:“我主上法尧禅舜,相传二帝,坐镇中原,只所以容下你们蜀、吴两国,是因为我主宽慈仁厚,恐怕伤及无辜百姓。你诸葛亮只是南阳一耕夫,不识天数,强要相侵,理宜殄灭!如果现在能够洗心革面,早早退回,各守疆界,以成鼎足之势,免得生灵涂炭,你们还能够求得全生!”诸葛亮笑道:“我受先帝托孤之重,怎肯不倾心竭力以讨汉贼!你扶保的曹氏不久就会被汉室所灭。你的祖辈都是汉臣,世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来协助篡逆,还不知羞耻口出大言?”
第二天,诸葛亮尽起祁山之兵前进到谓滨,一边是渭河,一边是祁山,中央平川旷野,好一大片开阔的古战场!两军相迎,用弓箭射住阵角。三通鼓响后,魏阵中门旗开处,司马懿出马,众将随后拥出。只见诸葛亮端坐在四轮车上,手摇羽扇。
曹睿听说曹真已死,十分气愤,立即下诏催促司马懿出战,司马懿领大军前去和诸葛亮交锋。司马懿先派人送去战表。诸葛亮对众将说:“曹真肯定死了,这是曹睿催促司马懿进军报仇。”于是批复“明日交锋”,使者回去了。诸葛亮当夜让姜维受了密计如此而行,又召唤关兴吩咐如此如此。
诸葛亮处分了陈式后,正在商议进兵,忽然有细作报告说曹真卧病不起,正在营中治疗。诸葛亮大喜,对众将说:“如果曹真病轻他肯定早回长安疗伤了。现在魏军不退,必定是曹真病重,所以留在军中,以安抚众人之心。我写下一封书信,派秦良的降兵送给曹真。曹真如果看到这封信后,必然身死!”于是召唤降兵来到帐下问:“你们都是魏军,父母妻子都在中原,不应当久居蜀中。我现在要放你们回家,你们看怎么样?”众军兵泣泪拜谢。诸葛亮说:“曹子丹和我有约定。我有一封书信,你们带回后务必送给子丹,曹都督必有重赏。”魏军领了书信后奔回大寨,将诸葛亮的书信呈给曹真。曹真叫人扶起,拆封观看,信中曰:
却说诸葛亮大驱士马复出祁山。劳军已毕,魏延、陈式、杜琼、张嶷入帐拜伏请罪。诸葛亮问:“到底是谁失陷了军兵?”魏延说:“陈式不听号令,执意进入谷口,所以才大败。”陈式说:“这都是魏延让我干的。”诸葛亮说:“倒是他救的你,你反倒怪他!你违抗将令,不必巧言多说!”立即喝令武士推出陈式斩首。众将上前苦苦求情,说他是皇帝派来支援的,兵败也没有变节,只是一时糊涂,不应当斩杀。诸葛亮听到众将说得有道理,就命人将陈式头发全部剃光,以警示全军。这陈式就是后世《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父亲,这是后话,暂且不表。这时诸葛亮不杀魏延,是想要留着魏延使用。
儿童版三国演义的朗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孙权是吴国的建立者有什么盒子能连接电视打游戏,他的祖父孙坚和父亲孙策为吴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周瑜是吴国的大都督,他心怀宽广,才华横溢,是著名的将领之一。其中,剑法无双的太史慈、三朝元老黄盖、多次救孙权于危难之中的周泰等都是著名的武将。
第十四集,童声讲读,三国演义,第二回,桃园三结义。演播...
第二天,刘关张三人在桃园里摆上贡品,点上香结盟为兄弟。刘备年龄最大做了大哥,关羽为二弟,张飞是三弟。接着他们在桃园里杀牛宰羊,大摆庆功宴,还招募了附近500名壮士,准备一起投军,有位客商。听说刘备等人要去平乱安民,特地送来50匹跑马500两金银。还有1000斤铁。三人很是高兴请来工匠打造兵器。刘备打造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古剑,关羽打造了一把帅气锋利的青龙偃月刀。张飞打了一双轻巧的丈八蛇矛。
白话《三国演义》第一回
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和史书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出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