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他出生于元末明初的浙江余姚,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罗贯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小说家、戏曲家,其代表作品还有《水浒传》的底本《荡寇志》等。
三足鼎立几十载,奇书一本传后世,不世之功罗贯中
罗贯中在长期民间传说、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潜心笃行几十年,成就了影响巨大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成书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目不识丁之人,无人不晓刘、关、张。世人皆知诸葛亮。古人也讲:“凡有饮水处,皆有《三国演义》在。”一个遥远、短暂的历史时代、军阀混战的体裁,居然历久不衰,被称为“第一奇书。”
多玩mc盒子手游有服务器吗【行走许昌·读懂三国】三国专题文献馆馆藏:《三国演义》介绍
三国演义小说作者籍贯
清康熙年间,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本为基础,参考“三国志传”,对此书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校订和评点。因最后是由毛宗岗校订、加工、定稿的,故后人多将他们的本子称为“毛评本”。毛评本强化了“拥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对回目和正文内容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增删,使之表述更为准确,同时也更便于阅读。毛评本《三国演义》虽然正统的道德色彩较为浓厚,但因其评点的文字见解颇为精到,且在艺术上有较大提高,故此本成为后来几百年间最为流行的本子。
《三国演义》现存最早的版本为明嘉靖壬午年(1522年)刊本,该书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以后的刊本大多来源于此,比较著名的有周曰校本、夏振宇本等,共三十余种,这些版本只是在插图、考证、评点、回目等方面略微有调整。到明万历时出现了《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该本实为叶昼假托李卓吾之名所作,将240则改为120回,并将回目由单句变为双句。因其评语价值不高,流传不广。
当然,他是否为一出版商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他能跻身于世界伟大作家的行列,主要是其作品非同凡响。否则,不论他走了多少个地方,也不管他怎样变换写作手法,最多赚些润笔银子,决不会挣来一个伟大作家的头衔。
有人提出,罗氏既为出版商人,又写了几十种作品,不管刻本、抄本都应该多有发现,为什么至今无一存世?《三国演义》是部人见人爱的作品,为什么在明弘治年间才成书,又迟至嘉靖壬午年(公元1522年)才刻版?可见罗贯中这个出版商名不副实。
罗贯中是出版商,但他又不像固定不动的刻书人,他需要常在全国各地走走,而且他的写作具有一定职业性,否则,不可能写出那么多的作品来。
那时,没有以写作为生的职业作家,罗贯中当然不会只管埋头写作而不推销自己的作品,他一定要和贾仲名这种“书会”的人士拉关系,贾仲名才会把这位“忘年交”记到了作家“通讯录”里。
古代外出谋生的人,基本上都是商人,罗贯中有着出众的文才,擅写小说、杂剧、诗词等,他不可能去贩卖别的什么货物,而忽视能展示其长的写书、贩书。
第二,他是一个多产作家,一生写了几十种作品,既有风格清新的诗词,也有情景动人的杂剧;既有街头里巷的“说话”,也有流传千古的小说。可以说,他是个不甘寂寞的大文人。
但也有人认为罗贯中确实有“图王”之心,如清代画家徐谓仁在《题东表徐钠画》云:“施耐庵感时政陵夷,作《水浒传》七十四,罗贯中客伪吴,欲讽土诚,续成百二十回。”清代另一学者顾苓也认为“罗贯中客霸府张士诚”,还有人说他后来投降了朱元璋;这似乎更加符合“乃遇真主”的说法,所谓“有志图王”,不算虚妄。
早应在社会上闹出了点动静,至少可以留些檄文、宣言、告示之类的东西。何况像小和尚朱元璋、“才不及中人”的盐贩张士诚等都纷纷出来“图王”,罗贯中就算逊色于他们,也该有点“图王”的蛛丝马迹,为何诸多史料包括各地方志均不见记载?
有人分析,《稗史汇编》本是小说写法,材料大都来自传闻,有关罗贯中“有志图王”的说法并不可信。试想,罗贯中真要有此志向和才气,碰上元末天下大乱的机会,他怎能默默无闻地蛰伏不动?
有人分析罗贯中的作品认为,他既有“倡乱”思想,为元代统治者效力的可能性不大。如果他真有报效朝廷的欲望,当会在家好好读书,以求科场一逞,决不会在江湖上四处闯荡,更不会以此满足封王赐侯的奢望。
罗贯中的“有志图王”是什么意思?是他看到元末天下大乱,有志要为朝廷安定社稷从而取得封王赐侯的荣耀,还是趁着社会动荡之机想要造反为王?
宗秀事迹不详,关于葛可久,从明初金陵人陈震的《草堂清话》中可知,此人精通医术,曾任平江医学教授,又长于文学,曾经考取过举人,但没有发现有什么举大事的行为。
所幸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疏远和忘却这位杰出的小说家,至今在江苏大丰、兴化、苏州和浙江杭州、建德等地,还广泛地流传着他的一些轶闻逸事。
如王圻在《续文献通考》中就幸灾乐祸地说:罗贯中因写《水浒传》,“变诈心端,坏人心术,说者谓子孙三代皆哑,天道好还之报如此。”
三是从《录鬼簿续编》来看,罗贯中性情孤傲,与人寡合,自己封闭自己,无形中削弱了本身的知名度。这样,他在当时不仅得不到广泛的正面宣传,还受到一些狭隘文人的中伤和诋毁,甚至对其无中生有地谩骂和诽谤。
二是罗贯中的政治地位不高,没有官场活动,难以被人注意,加之他的小说又有“倡乱”嫌疑,受到官方排斥,不可能给他立传,杂史、笔记中也难让他容身;
罗贯中当之无愧地进入世界伟大作家的行列,可是,有关他的生平身世却难查考。今天能够见到的,只有贾仲名的《录鬼簿续编》、王圻的《稗史汇编》和田汝成的《西游游览志余》等史料中的零星记载。
这些说法比较转,颇有一些圆滑的味道,可惜都无史料佐证,只好置之不论。总之,关于罗贯中原籍的说法,至今仍然争论不休,而且不管“太原说”还是“东原说”,皆有一定根据。
还有的说,罗贯中生在太原,稍长就离家出走,曾在慈溪、庐陵一带住过,后来为写《水浒传》而迁居离梁山泊不远处的东平(即东原),他在这里居住的时间最长,也在此处成名,东平成为他的落籍之地。
坚持东原说者同时认为,《录鬼录续编》只是一个抄本,极有可能把“东”字的草书误看成“太”字。抄本作者贾仲明祖籍山东淄川,又与罗贯中为忘年交,多半是喜欢这位小老乡的过人才气,加之又有共同的爱好,所以才与之结交。
如果说,上面提到的这几种版本都不算早,焉知不是书商故意捣鬼,那么请看庸愚子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的说法:“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这一记载距罗贯中辞世不足百年或一百年稍多一点,对于小说作者的原籍不难弄清。
那么,“东原”又是哪里呢?考《书经·禹贡》“东原底平”句,宋人蔡沈集传说:“东原,汉之东平国,今之郓州也。”因此,罗贯中的籍贯应是山东郓州,即今山东东平一带人。
这很可能就是罗氏本人的题署。而且古代文人大都有在自己名字前面冠以原籍地名的习惯,作为大手笔的罗贯中岂能不知这点题署常识?他又怎会不这样题署?
如《三国志传》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双峰堂刊本、《三国全传》万历二十四年诚德堂刊本、《三遂平妖传》万历年间王慎修刊本、《水浒全传》一百二十四回本清坊刊本等,明白题署为“东原贯中罗道本编次”、“东原罗贯中编次”或“东原罗贯中参订”。
这种说法似乎更直接些。它的依据是罗贯中《三国演义》和其余小说作品几种版本的题署。今天能见到的计有《三国》八种,《水浒》四种,其他小说四种。
有人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可信,《善恶图全传》本为小说家言,不是史实,焉可相信?说罗贯中为罗锦次子,也缺乏有力佐证,怎能想当然地推断那位外出“除名”者就是罗贯中呢?因而说罗贯中为山西太原人不免有些牵强附会。
那时的小说家本来就属社会末流,再有“倡乱”之作,更使家族“蒙羞”。罗家向以名门正户自居,很有可能要把罗贯中除名。这样看来,罗贯中的老家应为太原。
就是这个罗定,很可能为了江湖上的需要,暴露了自己与罗贯中的嫡亲叔侄关系,到了小说里面则演变成了“罗贯中的令郎”。由此不难推断,那位被“除名”的罗锦的次子很有可能就是罗贯中。
在罗家第七代“才增”的儿子中,有个名叫“罗定”的人,此人应是罗锦被除名的次子的侄子,没有著录其妻、子,只注明“在湖广”三字,说明他也是个闯荡江湖的人物。
查《罗氏家谱》中,“外出”者有数十人之多,俱一一写了名字和去处,惟有罗锦的这位次子不录名字,不载去处,很显然已被家族除名。
该家谱是一部表格式谱书,内载元末罗氏第六代罗锦,娶妻智氏,生有六子,其中长、三、四、五、六子的名字均列谱中,而次子只注明“外出”。
除去这条史料以外,孟繁仁、郭维忠先生根据元代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十《题晋阳罗氏族谱图》的线索,在太原市清徐县查访到了清代同治壬申年(公元1872年)重修的《罗氏家谱》,证明在太原一带确有世居于此的罗氏家族。
这里明确写了两人是“忘年交”,一定熟知对方的情况,不会把罗氏的籍贯记错或者写错。重要的是,这是出于罗贯中同时代人的记载,一般说来较为可信。
文中所说的甲辰复会,即元宗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三人相见,三年之后元朝灭亡,因为战乱频仍,消息阻塞,故“不知其所终”了。
在他名下这样写道:“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一为山西太原人;二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三为山东东原(今山东东平一带)人;四为浙江慈溪人;五为江西庐陵(今吉安)人。以山西太原或山东东原的说法较为多见。
而宋元时期的小说远不及此,那些说书人的底本更显幼稚、粗糙,与《三国演义》比较,远非一个档次,只能在元代以后才会有这样的作品,说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是比较有道理的。
再从《三国演义》本身来看,该书主、辅线并行,矛盾错综复杂,情节穿插有序,故事波澜迭起,语言独具特色,是部十分成熟的伟大作品。
赵宝峰约生于元 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卒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享年十余岁。他死后两年,元帝国就垮台了,罗贯中这时只有三十多岁,明朝建立以后,他又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不知所终。
在《门人祭宝峰先生文》中,赫然列有罗本的名字。尽管罗氏并非服膺理学,但他仰慕赵宝峰的人品学问,加之又是寄人篱下,还是心甘情愿当了半路弟子。
明、清两代编次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题署中,俱以“罗本贯中”、“贯中罗道本”或“贯中罗本”署名。他是元末理学家赵宝峰的入室弟子。
明代许自昌《檀斋漫录》、郎瑛《七修类稿》等史料中,都载明罗贯中名本。又从清代学者王梓材增补《宋元学案》得知,罗本,字彦直,贯中是他署在自己作品上的别号,形同今人的笔名。
另外,书中引用的三百多首诗品评人物、收束情节与宋元平话非常接近。而且引用的诗词不见姓名,多署“后人”“史官”或“唐贤”“宋贤”;独不见“元贤”的说法。还有,一些资料如《稗史汇编》,把罗贯中与元代名医葛可久并列,可知罗氏也应是元朝人。
同样是嘉靖进士的上海人王元翰说,在其《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中明确认为罗贯中是南宋末年人,认为《三国演义》大约成书于至元年间,而且推断历时十一年之久。
罗贯中(约1330一约1400年),我国古代杰出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除去留下了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外,还有数十本著作,还与施耐庵一起完成了另一著名历史小说《水浒传》,可谓著作等身,世之罕才。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小说开山之作,启发人们关于治乱兴衰思考
小说无论是写运筹帷幄还是写外交生涯风云,无论是写权谋还是写战争,都注重以人物为中心策略网页游戏id男生高冷,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鲁肃的忠厚老实、张飞的耿直豪爽、周瑜的风流潇洒、黄盖的赤胆忠心、蒋干的自以为是、关羽的心高气盛等等,无不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尤其是一代贤相诸葛亮和一代奸雄曹操,一正一反,不同的个性刻画得十分鲜明。
《三国演义》为何诞生于淮安?看罗贯中的传奇人生
王道生在《施耐庵墓志》中又说:“先生家淮安,与余墙一间。惜余生太晚,未亲教益,每引为恨事。”从此段文字中,可以得知王道生是淮安人,和施耐庵生前住的院落(现在为淮安区大香渠巷6号)仅一墙之隔,为邻居。近年,施耐庵的研究者曾到淮安档案馆、图书馆查阅大量元明清三朝史料,都没有从中找到有关《施耐庵墓志》作者王道生资料。而民间则有两个传本。一个说王道生是施耐庵好友王肇庆的同宗人,是王肇庆侄子辈,常年在福建做典当生意,施耐庵路过淮安,落脚王肇庆家,后来又买下王肇庆家隔壁袁家院子时,不巧王道生都没有碰到。另一则说王道生从小病魔缠身,出家到他家西边太清观当道士,后游名山大川、八方道观,很少回家。
他们二人相识之缘,王道生在《施耐庵墓志》中说得很清楚:“……得识其门人罗贯中于闽,同寓逆旅。”从这里得知,罗贯中、王道生是在福建相遇。相传,施耐庵在明洪武三年(1370)三月初二病故前,特别嘱托罗贯中,找刻书店把他写了40多年的《水浒传》印出来。罗贯中为此跑了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多家刻书店,店主看了书的内容,没有一家敢承刻。后来,罗贯中知道福建自唐宋以来一直是刻书重地,书坊林立,且雕版印刷,刻书之多和质量之好,是其他地方所不可比拟的。罗贯中又特地带着师傅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和自己著的《三国演义》书稿跑到福建。多家刻书店店主看了两本书稿,都觉得书稿很传奇、很精彩,艺术性又很高,想刻,但没有一家店敢接。一直到罗贯中病故150多年后,才在其后人的努力下,在福建刻版印刷问世。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弟子。罗贯中生于山西太原府,青少年就随父南下经商。张士诚起义后,入张士诚幕府作宾客。张士诚被灭后,罗贯中同施耐庵一样为避祸藏身于淮安城内。施耐庵长罗贯中20多岁,且在生活上多照顾罗贯中,罗贯中于是拜施耐庵为师,常伴师身旁,帮其抄写和校正书稿,共同撰写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就是罗贯中在淮安构思和部分完成的。
1370年,施耐庵病逝,享年75岁。罗贯中等门徒与其子女将施耐庵像《水浒传》中宋江兄弟四人一样,安葬在淮安的蓼儿洼。罗贯中为爱师施耐庵守孝三年后,带着师徒俩未完成的《三国演义》、《三湖侠客》的书稿离开淮安,回到北方隐居续成千古名著。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张 反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巜三国演义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叙事手法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文字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