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是中国明代的小说家和戏曲家,他的作品《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这一段历史时期为背景,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和英雄人物的故事。
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不仅参考了历史资料,还加入了大量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以及自己的艺术想象,使得小说兼具历史性和文学性。他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的仁德、曹操的奸诈、关羽的忠勇、张飞的刚猛、诸葛亮的智谋等,这些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形象。
《三国演义》不仅在中国广受欢迎,对东亚地区乃至全球也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一部文学经典,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在书中,有的情节编的并不合逻辑,有些离谱。当然,故事不一定都要遵循逻辑这个东西《三国演义》之所以叫演义,罗贯中无中生有演义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样写起来可以不拘泥于史实,自由发挥的余地更大,更符合罗贯中的风格。比如:借东风真的是诸葛亮干的吗?空城计又是谁所为?反正这都跟诸葛亮没有关系。
民间之所以会有桃园三结义一说,应该也是民间流传甚广造成的。到罗贯中写书时,也无法改变口碑这个事实,便将结义故事择取精华,写出了现在大家广为熟知的桃园三结义。
在《三国志·刘晔传》中刘晔说:刘备和关羽义为君臣,恩若父子。连兄弟二字都没有用。通过史料,可以说明刘、关、张这三个人的关系,密切的像兄弟父子一样,根本没必要拜把子,也根本找不到任何史料来证明刘、关、张这哥仨曾经结拜为兄弟。
罗贯中写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志》中记载,刘备在乡里喜好聚合民众pc十大耐玩单机游戏三国,关羽、张飞投其门下。后来,刘备做了平原相,关羽、张飞都是手下的部将。刘备和这两人睡觉在一张床上,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按年龄排序应该是刘、关、张。《三国志》中测算,刘备63岁,古人以虚岁计年,那么刘备应当生于公元161年。康熙年间,关羽的家乡出土了关侯祖墓碑上面记载,关羽生于公元160年。那么这么一算的话啊。关羽比刘备长一岁。张飞,小刘备四岁。按照这个事实,三人排序就应该是关、刘、张,大哥应该是关羽。
蜀汉存在了43年之久,其实是有足够的时间美化刘备的桃园三结义这种极易被传为佳话的事的,写进史书实在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可翻遍历史文献,甚至《三国志》里也只字未提。
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实行了优者更优,劣者更劣,提升了人物对比度,目的是顺应主流,让人物形象能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并顺畅地流传下去。
这就是文学作品不同于历史史实的差异之处。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确是尊刘贬曹,刻意把刘备及刘关张系列写的道德高尚,神话诸葛亮,以奸雄形象贬损了曹操。
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而罗贯中为什么在《三国演义》的第一回就叫《宴桃园 豪杰三结义》呢?罗老先生开篇就子虚乌有地开编,究竟是为什么?
燕国的存在,提醒我们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罗贯中的“选择性失忆”,也让我们反思历史叙事的局限性。历史并非一成不变,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挖掘、探索,才能还原其真实面貌。
**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即使偏安一隅,也要时刻保持警惕,居安思危,才能在危机来临时从容应对。燕国的灭亡,正是缺乏危机意识的体现。
**审时度势的重要性:**公孙度和公孙康父子深谙韬光养晦之道,懂得审时度势,才能在乱世中保全自身。而公孙渊的急功近利,最终葬送了燕国。
**利益维度:**罗贯中或许受到了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认为燕国偏安一隅,缺乏逐鹿中原的雄心壮志,不值得被载入史册。这种“中原中心主义”的思想,也导致了对边陲政权的忽视。
**地理维度:**燕国地处偏远,与中原地区联系较少,其兴衰对中原政局的影响有限。相较于魏蜀吴三国的波澜壮阔,燕国的历史显得相对平淡,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需要一个精彩的故事框架。魏蜀吴三国的争霸,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充满戏剧冲突的叙事结构。加入燕国,反而会使故事变得复杂,冲淡主线剧情,削弱作品的艺术性。
《三国演义》成书于明朝,当时的统治者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与公孙度在辽东建立燕国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公孙渊的失败也给朱元璋敲响了警钟,过早称帝,挑战中央权威,最终只会自取灭亡。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淡化地方割据势力,罗贯中或许有意弱化甚至抹去了燕国的存在。
燕国的命运却在公孙渊手中走向了终结。这位年轻气盛的君主,不像其父祖那般审时度势,他拒绝臣服于魏国,屡次挑衅,最终引来了司马懿的铁骑。精锐的魏军势如破竹,轻易地摧毁了燕国的十万雄兵,公孙渊兵败身亡,燕国就此灭亡。
故事的主角并非曹操、刘备或孙权,而是一位被历史尘封的枭雄——公孙度。他从玄菟郡来到偏远的辽东,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在乱世中站稳脚跟,并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燕国。他东征西讨,开疆拓土,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使原本落后的辽东焕发出勃勃生机。甚至,他比刘备更早称帝,享受了帝王的尊荣。燕国,在公孙度的治理下,如同世外桃源般,在中原战火纷飞之际,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开篇便道尽了历史的循环往复。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烽烟四起,这段历史被浓缩成魏蜀吴三国的精彩故事,传唱至今。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鼎立”背后,却隐藏着一个被刻意遗忘的政权——燕国。究竟是历史的巧合,还是人为的抹杀?本文将以犀利的视角,带您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揭开燕国的神秘面纱,探讨罗贯中“选择性失忆”背后的隐情。
《三国演义》真的是罗贯中写的吗?
元代至治年新安虞氏刻印的一部的一部《全相三国志平话》将松散的传说故事整理成册,虽文词粗糙,但框架构思已成,结构也相对完整,三国故事有了初步规模。元代时期的杂剧三国故事已有50多种,从“桃园三结义,到司马昭复夺受禅台”,巜三国演义》中的重要章回几乎都搬上了戏剧舞台,这都说明《三国演义》是大众文化的结晶。
《三国演义》并不是某个作家在某个时期独立完成的作品,而是在长期的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由文人整理加工而成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三国时代是一个军阀割据,混乱不堪的时期,又是一个云蒸霞蔚,英雄辈出的时代。南朝裴松记录了大量的三国人物的奇闻轶事为陈寿的《三国志》作注,这给历史人物增添了传奇色彩,从这里开始三国人物偏离了历史,朝着传奇化开始。到隋炀帝的时候观看的水上杂戏,其中便有木偶人表演的三国故事。初唐民间已流传“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故事。晚唐李商隐《骄儿诗》中“或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这个时期三国故事初具规模,已有了成熟的章节。北宋苏东坡有词《怀右、涂巷小儿听三国话》“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众听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民间讲三国故事已极为普遍,内容不断充实完善,感染力愈来愈强。
罗贯中何许人也?《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为何见于明代中后期?
比如说他曾经做过张士诚的幕僚,甚至说他曾经也是有野心,想要争夺天下的,结果遇到朱元璋,那是真命天子,就自觉放弃了,改行去写小说了。这些说法也不确定是真有依据,还是明朝后期的文人在说段子。《三国演义》是讲怎么争天下的,说作者曾经也想过争天下,小说的说服力仿佛就上升了。就好像西方人曾经为了论证《伊利亚特》写得好,就说荷马是阿伽门农的秘书一样。
《三国演义》是一部六十万字的大书,今天我们看惯了动辄百万言起步的网络小说,觉得60万字没什么,但《三国演义》之前,从来也没有人写过这种规模的长篇小说。这么大规模的书,光是纸就挺贵的。罗贯中怎么会想到写这么一部书的呢?
伊恩·瓦特的这个研究,不光是解释了十八世纪英国小说发展的问题。对我们理解明代后期长篇小说的繁荣,也很有启发性。就是有些事情不能只从文学内部的规律来看,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基础,而且不是大而化之地谈“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云云,可以说得比较具体。
而当时英国人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的观念非常强,又不许女人出去工作。女人在家无聊,于是产生了两个爱好:第一是喜欢读小说,第二是喜欢写信。所以这些女人就构成了小说特别重要的读者群,结果就是促进了英国小说的繁荣,而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照例是很爱写信的。
还有,英国小说一诞生,就很多是女性题材,像著名的作家理查森,他的作品简直就是霸道总裁文的鼻祖。为什么会这样呢?和小说的繁荣同时发生的重大历史进程,是工业革命。纺纱织布、制作面包啤酒蜡烛和肥皂这些领域,因为开始使用机器生产,劳动生产率突飞猛进。而这些事情,传统上都是女性要做的家务,所以大量女性被从繁重的家务中解放出来了。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扭曲三国历史”映射明太祖朱元璋
罗贯中为啥这么恨朱元璋呢?这跟朱元璋大明统一推行的政策有关,朱元璋是穷苦农民出身,他深知老百姓的疾苦,也知道老百姓只有能吃饱肚子就一定不会造反,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大部分的商人、读书人规划成农民让他们去种地。
东汉末年是四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忽略掉的是哪国?
第一个原因便是辽东从实质上来说并不算一个国家。魏蜀吴都是按照建国的程序来走了一遭,而公孙度也只是将自己封为侯,从始至终都没有称帝的建制。而且公孙康为了不被曹操攻打,接受了他的册封,从另一种层面而言辽东政权也不具备与其他三个国家站在同一高度的条件了。
罗贯中并非《三国演义》唯一作者?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的计谋?
『三国演义』也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个以历史为蓝本的小说,虽然与历史不符,但更符合民众对人物的心里投射。但是也有鲁迅批评毛宗岗改编的《三国演义》形象有些脸谱化,称”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其实这和毛宗岗所处时代有关,当时,作为明末清初的文人,毛宗岗更想以《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来明确所谓的”大义名分“,这也是他身为士大夫的一种情操,可以说,毛宗岗也是《三国演义》创作的一位作者之一。
现在中国主要有两种版本的《三国演义》,一种是嘉靖本《三国演义》,一种是清代毛宗岗父子批评本《三国演义》,其中嘉靖本要比毛宗岗父子批评本长,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毛宗岗父子的版本文学价值更高,言辞简练,因此毛宗岗批评本流传更广,其中前文提到的《临江仙》也是毛宗岗插入,毛宗岗自称自己所得乃是古本,其实从证据上看,无非就是托所谓的古本另行改造,无疑,这一改写增添了《三国演义》的艺术价值。
但是,罗贯中可能是太喜欢诸葛亮了,把所有的好事都安在了他的头上,其他人都只是他的陪衬,连赤壁之战的最大功臣周瑜,也成了被嘲笑的对象,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本来,诸葛亮调派兵马的时候,就没打算让关羽去,因为他知道曹操曾经对关羽有恩,害怕关羽会心软放了他,关羽为了争口气,就立下了军令状,说如果自己放走了曹操,甘愿军法从事,诸葛亮这才答应了。
另外,在《三国志》里面,无论是《武帝纪》还是《关羽传》,也都没有提这件事,所以,大概率是没有发生过的,不然的话,这么经典的故事,史书是不可能不记载的。
曹操兵败华容道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比如《资治通鉴》记载道:“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另外,从小说的角度来说,让“伏龙凤雏”一起在赤壁之战中出现,也会让这个故事更加好看,至于符不符合真实的历史,就不是小说的责任了。
庞统与诸葛亮并称“伏龙凤雏”,但是,诸葛亮已经得到无数次展示机会了,而庞统却迟迟没有发挥,在正史中也没有记载他有什么特别精彩的故事,不免让人有点失望,所以,罗贯中就虚构了这个故事,让他在赤壁之战中小试身手,立了一功,也算不辱没他“凤雏”的名头了。
但是,在《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中,记载了庞统的一生,却没有记载这个故事,而且在关于赤壁之战的所有文字中,也都没有出现庞统的名字,这就只能说明,这个故事其实是罗贯中虚构的。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庞统当时正在东吴隐居,经蒋干引荐,见到了曹操,向曹操献计说,曹军不习水战,可以把战船都连在一起,再铺上木板,士兵走在上面就跟平地一样了。
其实,“草船借箭”这种事是有很大的风险的,不可预估的可能性太多,雾太大不行,太小也不行,曹操万一用“火箭”,就更完了,而且,谁能保证借到的箭正好是“十万支”呢?
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没有把这个故事放在孙权身上,而是经过了艺术加工,放在了诸葛亮身上,再次体现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曹操与孙权对垒时,孙权有一次乘坐大船去前线视察,曹操发现后,下令放箭,很快,船的一边就射满了箭,马上要翻了,孙权就让船转过来,用另一面来接箭,等两面都接满了箭,才回去了。
在正史《三国志》《后汉书》里面,都没有这个故事,只在《魏略》中记载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而且,人家曹植写的《铜雀台赋》里面,根本就没有“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这两句,完全就是诸葛亮为了激怒周瑜,故意加上去的。
但实际上,曹操建造铜雀台,是在建安15年,而诸葛亮出使东吴,是在建安13年,那时候还没有铜雀台,诸葛亮怎么会提前知道两年后的事呢?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周瑜说,曹操刚建了一座铜雀台,还让儿子曹植写了一篇《铜雀台赋》,其中有这样两句:“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所以,只要把江东“二乔”给曹操送过去,曹操就不会攻打东吴了。
但可惜的是,罗贯中太喜欢诸葛亮了优酷盒子k1打游戏卡怎么办,把本来是周瑜的功劳,都送给了诸葛亮,以至于后人一提起“舌战群儒”,就会第一时间想到诸葛亮,完全不知道其实是周瑜的功劳。
这时候,周瑜站了出来,严厉驳斥了这些人的卖国求荣,曹操虽然兵多将广,但远道而来,水土不服,尤其不会水战,根本不足为虑,只要给我三万精兵,就能打退曹军!
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曹操准备攻打东吴时,孙权召集群臣讨论对策,结果,大多数人都被曹军吓破了胆,认为东吴根本没有能力抗衡曹军,只有投降曹操,才能保全东吴。
但是,诸葛亮的使命到这里就结束了,孙权并没有安排他和群臣见面,自然也就没有机会去“舌战群儒”了。诸葛亮毕竟只是蜀国派来的说客,不可能参加吴国内部的高层会议。
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确实去东吴游说过,但只是跟孙权一个人谈过,力劝他与蜀汉结盟,共同抗曹,在正史《三国志》中,有详细的记载,两人之间的对话也非常精彩。
比如诸葛亮“舌战群儒”,罗贯中用了一大段篇幅,浓墨重彩地刻画出了诸葛亮慷慨陈词、处处占先的雄辩之才,把东吴群臣都给比下去了。
专题: 小说反三国演义 假三国演义小说 读三国演义小说上一篇高智商小说三国演义
下一篇文化断层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