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明代著名小说家罗贯中所著的历史演义小说,其文体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故事叙述:《三国演义》运用了传统叙事方式,以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历史事件为主线,通过事件的叙述和人物的对话来推进故事发展。这种叙述方式生动、情节跌宕起伏,既展现了历史的厚重感,又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2. 人物刻画:小说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的仁德、关羽的忠义、张飞的豪爽、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智谋等,这些人物不仅性格各异,而且各自具有多面性,使得人物形象立体而生动。
3. 艺术手法:《三国演义》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夸张、比喻、象征等,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例如,通过比喻来增强人物形象的表现力,如“水镜先生”比喻诸葛亮的智谋如同水那样深不可测。
4. 历史与文学的融合:作为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在保持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的同时,也加入了大量的虚构情节和神话色彩,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既保持了历史的严肃性,又丰富了文学的趣味性。
5. 语言风格:《三国演义》语言丰富多样,既有文言文的庄重典雅,也有白话文的通俗易懂,使得作品既适合文士阅读,也易于普通民众理解。同时,游戏中的人名、地名、事件名等都富含文化寓意,如“赤壁之战”、“白帝城托孤”等,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区别及联系
刘备为何不能实现三兴大汉呢?我个人认为东汉立国的基础是河北豪强的支持,因此西汉萌芽的世家大族在东汉成型。东汉皇朝的权利结构是世家大族与皇族共天下,刘备虽说是皇室后裔,可是究其本为草根出生。因此政治上并未得到世家大族支持,刘备起点低又无重大力量支撑,三兴大汉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小说和三国演义文体
假如刘备真的实现大汉三兴,而后中国历史走向会如何呢?是否大汉皇朝能如同日本一样千年不变呢?中国的历史汉分为东汉与西汉,宋分为北宋与南宋,晋分为西晋与东晋。东汉与西汉都是完整的帝国,而南宋、东晋与北宋、西晋相对比却是半壁江山;由此可见不同。
经典源远 义理流长——《三国演义》版本与文化价值谈
当然,笔者也并非说曹操一无是处,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杰出英雄之一,确实也有过人之处。除世人在道德层面评价他“奸”之外,他还有才能层面的“雄”,不能片面论之。他的伦理观念,可从不做皇帝这一点申说。从客观方面来看,曹操固然会考虑条件不具备、担心成为众矢之的等因素,如曹操认为孙权劝其“早正大位”,是“欲使吾居炉火上”。笔者在此,拟从主观方面补充一点:曹操还是有政治底线的。他以主观理性勉力抵御皇权诱惑,直至人生终点未做篡臣,盖棺论定。毛宗岗评曰:“曹操不自为之,而使其子为之,则莽拙而操巧也。”笔者认为,在才华与治理能力方面,曹操与王莽判若云泥,二者不能简单化地归为“拙”与“巧”之别。曹丕采用禅让的方式篡汉网页密室游戏视频文案搞笑,也不能说没有其父的影响。尽管禅让只是形式,但披上文明外衣,总比挥刀弑君好得多。汉献帝受尽委屈,最终得以善终,大概可视为历史风云中尚算文明的一例吧。
关于曹操的评价,近年来出现了新倾向。在笔者为本科生开设“明清小说研究”课程时,有不少学生在开课之前表示喜欢曹操,欣赏他功成业就的一面。这说明,部分学生过分强调成功的影响,而忽略淡化了人的品性。笔者认为,相较而言,成人应是成功的前提。我们在弘扬《三国演义》文化价值的过程中,应注重持守正义与正道,弘扬其人文精神。
仔细溯源能发现,关羽形象有一个漫长的积累、提升过程。在陈寿笔下,关羽就是一位“有国士之风”的义士,且是能敌万人的“虎臣”,还有“刚而自矜”的个性特征。到了关汉卿《单刀会》中,关羽形象有整体的提升——关羽自道“我是三国英雄关云长,端的是豪气有三千丈。”在这种自信、自豪中,关羽的“义”具有了民族大义。关羽斩颜良,在《三国志·关羽传》中被记录为:“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在正史中,关羽的英雄气概就已超过袁绍诸将,有了势不可挡的神韵,到了关汉卿笔下,更升华为“他去那百万军中,他将那首级轻枭”(第一折[鹊踏枝])。由“万众”到“百万军”,足足增长了一百倍。一个“轻”字,活现了关羽战众人的轻松自如,又大大地强化了其威力。罗贯中汲取了关汉卿笔下关羽形象的义、勇、刚、傲等性格元素,使他于各个方面都有提升,从而熔铸成千古义勇、“绝伦逸群”的男子汉大丈夫典范。
刘备这种仁政思想应是罗贯中社会理想的具象化,其人文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价值。从仁学角度重新观照《三国演义》“拥刘反曹”主题,仍然是有道理的。当然,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意义的理解,还要深究为什么拥刘?为什么反曹?关键就在于刘备的“仁”。老百姓需要这样的仁人来为他们谋幸福,实现其国泰民安的梦想。而曹操则相反,刘备自言曰:“吾以仁,操以暴。”仁与暴,善恶分明。这还要溯源于陈寿笔下,其刘备形象大好于曹操,因此罗贯中才在众多古代帝王中优选刘备来寄托他的仁政理想。
当然也应指出,毛评本体现于修改中的所谓封建正统的思想有所加强。嘉靖本中,罗贯中通过王允、薛综、诸葛亮、张松、华歆等人物之口,六次说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毛宗岗则全部删除。这应该是迫于封建专制强化与文化高压政策的思想退步。毛评本将“魏王上书三辞”改为“曹操假意上书三辞”,以及“阿瞒”“国贼”等一系列标示毛氏主观贬曹倾向言辞的增加,在笔者看来,也属于画蛇添足。恩格斯在《致明娜·考茨基》中指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须特别把它指点出来。这是符合文学创作规律的精辟论断,毛评本这种做法显然有违此规律。还有嘉靖本写司马懿见孔明雕像,以为“孔明尚在”“纵马奔走五十余里”“喘息半晌,神色方定”。这是以仲达的怯懦反衬孔明的智勇,恰到好处。毛评本于此增加一个细节:“懿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笔者以为,这便过于夸张了,造成了艺术分寸把握的失误,客观效果与主观意愿相违。
毛评本与嘉靖本孰优孰劣,目前仍然是有争议的学术问题。笔者认为:毛本作为一种修改本,总体上可曰功大于过。这可从三个层面分别言之。从思想内涵角度,毛氏在全书卷首所加的一段议论“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这就揭示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皇帝的昏庸,其批判的尖锐性与表述的明确性皆优于嘉靖本的开头。从人物塑造方面看,毛氏删除了那些使人物性格矛盾、呈现分裂状态的描述,如诸葛亮南征时遇哑泉就“要投崖觅死”,闻司马懿复职便“顿手跌足,不知所措”等描写。从语言文字表达水平来品评,毛氏的修改更为精练顺畅,如嘉靖本卷八《孔明遗计救刘琦》一则中,孔明引“骊姬害申生”的典故长达二百五十余字,颇显烦冗,毛氏改成“公子岂不闻申生、重耳之事乎?”意到而文省,令人颇觉直接痛快。再如删去嘉靖本中“俚鄙可笑”的诗词,将回目改为对偶句,完成了中国章回小说形式演化的最后一环。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版本虽然属于毛评本,但也已经过当代专家的校勘、标点、注释、整理,既是毛评本生命力的延续,也是版本演变史上新的重要一环,故可称之为“人文本《三国演义》”。此本是当今发行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版本。可以预见,今后仍将是最受欢迎的版本,其对青年学子影响深且巨焉。
1953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三国演义》校勘、标点、注释的排印本,此本以毛评本为底本,是新中国第一个《三国演义》整理本。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第一版基础上进行重新整理、修订,出版修订版。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度组织人力对《三国演义》进行了修订整理,推出第三版。201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专业力量,再次对《三国演义》校注本全面修订,推出了第四版。立足《三国演义》版本史层面观照,嘉靖本流行期约70年,明代众版本并行期约80年,毛评本出现至人文版付梓(1953年)是270年。
神魔志怪,明清小说,四大名著,谁与争锋
当然随着朝代的更替,清朝的小说在文化内涵上也有了不小的发展。清代小说基本是文人的创作,虽有历史、传说等素材的借鉴,但作品多取材于现实生活,较充分地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意愿。在结构、叙述和描写人物各方面也多臻于成熟的境界。乾隆年间产生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把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而嘉庆年间产生的《三侠五义》把公案侠义派小说推向顶峰,对后世武侠小说奠定基础产生深远影响。比如后来的金庸、古龙等。
刚刚我们提及的四大名著其实是属于不同的小说类型,明小说共分为五类,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英雄传奇小说和公案小说等,讲史小说代表作《列国志传》,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封神演义》,世情小说代表作《金瓶梅》,英雄小说代表作《杨家府演绎》,也就是后来在银幕上演的杨家将。公案类小说《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还有许多。我们现在在银幕上看的优秀的影视剧作品都来源于明小说。
为何易中天指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混蛋,不建议大家读?
易中天先生在2020年的一次直播中表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红楼梦》是名正言顺的NO.1,《西游记》第二,《水浒传》第三。而《三国演义》我认为是混蛋,不建议大家读《三国演义》,我与《三国演义》汉贼不两立。
《三国演义》VS《三国志》快捷指令自动打开网页游戏,谁更接近历史真相?
不过这二者也并非完全毫无渊源,《三国演义》是脱胎于《三国志》的一部历史小说。只是《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传播面甚广,因此成功的让很多人忘记三国的真正历史,只记得吕布戏貂蝉、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等历史上并不存在的故事。真真是历史、演义傻傻分不清楚!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不同——一个是史书,另一个是小说
与《三国演义》把蜀国作为正统,把诸葛亮和刘备作为正面英雄人物描写不同,《三国志》是以曹魏这一方作为主要正统来写的。这也可能是陈寿后来作为晋朝的臣子,而晋朝是承袭了曹魏的。《蜀书》之所以只有十五卷,大概由于曹魏和东吴当时都有了自己的史书,而西蜀则没有。陈寿只能自己重新收集资料,或许当时难度有些大。
《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的构文特色
大家知道自行车的链条吗?它是一节扣一节的,断了其中的一个环节,单车就玩不转了。《水浒》除去开头那个楔子外,是由写奸人高俅开始的。高俅开始是东京(开封)城里的一个“小瘪三”,东京人怕他带坏了人家的子弟,将他驱逐出东京。他投靠了郊外一家药店做帮工。药店老板也不想要他,将他推荐给王都尉。这王都尉就是当朝的驸马爷。有一天王都尉的小舅子端王来驸马府做客,看中了小舅子家的玉龙笔架,王都尉派高俅给端王送去。高俅来到端王府,正碰上端王跟门客踢球,高俅在场外观看,也合该高俅走运,一个球飞往端王,端王没接住,球飞向了高俅处,高俅一时胆大,用了一个“鸳鸯拐”将球稳稳的传到了端王的脚上。你道这鸳鸯拐是怎么个踢法?大家看过世界球王马拉多纳踢球吗?就是左脚尖快速拾球向右一拐,将球传至右脚侧身,然后右脚尖向外拐一脚,将球向目标方向踢去,因为这一套动作两腿快得几乎在同时进行的,又很好看,有点像舞蹈动作,故称作“鸳鸯拐”,这一绝招很少人会用,端王也没见过,所以他接球后并没有踢下去,他停下来专门请高俅表演给他看,而高俅呢,也使出自己平生最高的踢球本领奉承端王,这端王看得连连喝彩叫好。于是向王都尉要了高俅做门客。开句玩笑话,若那个时候有足球世界杯赛,高俅带一支球队参赛,那大力神杯非中国队莫属,哪像现在的中国足球队,一群臭脚,连世界杯预赛都难出线。这端王是谁呀?他就是后来的宋徽宗,他哥哥哲宗皇帝死后他接了位。宋朝好生奇怪,有好几个是弟弟接皇位的,这是题外话,不多说了。这端王做了皇帝后自然要提拔高俅,结果让高俅做了殿军大尉,掌管大宋天下兵马。这高俅升了官后立马要报复以前那些与他过不去的人。他第一个拿来开刀的人就是当时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这王进本来跟高俅没有直接的矛盾冲突了,只是王进的父亲当年与高俅有些过结。王进已察觉在高俅手下自己迟早有一天会被整死,于是,他借故和母亲一起逃往陕西边关。王进在逃亡途中落难到史家庄,收了九纹龙史进为徒,小说又开始浓墨重彩的写史进的故事。史进因为义结少华山三个好汉,即行机军朱武,跳涧虎陈达,白花蛇杨春,而杀了前来抓人的官兵,他遭通缉,于是逃往延安府寻找师傅王进。谁知他找师傅走错了路,而结识了提辖官鲁达,小说又开始浓墨重彩的写鲁达的故事。写鲁达路见不平拳打镇关西获罪,躲到五台山做和尚,而大闹五台山,到五台山混不下去了,又来到东京大相国寺看菜园子,这时又结识了豹子头林冲。小说又开始浓墨重彩的写林冲的故事。林冲是王进的后任,他的妻子长得很漂亮,高俅的义子高衙内想霸占她,高俅纵子作恶,于是林冲与高俅发生矛盾冲突,最后被逼上梁山。在梁山脚下林冲又结识了青面兽杨志。小说又开始浓墨重彩的写杨志的故事。写了杨志卖刀,押送生辰纲。小说又开始浓墨重彩的写晁盖、吴用等八条好汉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小说就是这样彩线穿珠似的把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故事一一写来。既是人物的精神面貌大展示,又是十八般武艺的大展示,还是各种兵器的大展示,真是异彩纷呈,层出不穷,妙不可言。 我那时知青下放农村,常常在劳动空隙间跟农民讲《水浒》的故事。这种链条式的结构最适合讲演,讲完一个人物,在另一个人物出场的时候,我也要卖下关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那真是有趣的的事。这一百单八将的故事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朋友,他们翻译这部小说,不知道怎么译《水浒》的书名,就翻成《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那更吸人眼球了!这种“链条连接式”的方法被很多作家学习并普及,成了一种不是绝招的绝招了。
当然我们也要说:后四十回的作者对《红楼梦》还是功不可没的,他完成了《红楼梦》第一大爱情悲剧即宝黛悲剧。那悲剧而且写得震撼人心,催人泪下!我清楚的记得我那时是十七岁的时候读的《红楼梦》,其中的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两回是在修水库的工地上读的。那天,天下大雨,不要上工了!你说我有多高兴啊?我窝在工棚的草铺上看这两回,看着看着,心里越来越悲,那无需上工的高兴劲已经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我双眼还稀里哗啦的流下了伤心的泪水。高鹗写得太伤情了!这边荣禧堂贾宝玉喜气洋洋做新郎,那边潇湘馆林黛玉悲悲切切烧遗物。多么鲜明对比的反衬手法,把悲剧色彩烘托得那么浓浓郁郁,最后黛玉泣不成声,只落得一弯冷月葬诗魂。她长叹一声:“宝玉你好……”话没说完就气绝身亡。就单单是最后半句没说完的话就足够让我伤心的了。黛玉到底是想说,“宝玉你好吗?”还是“宝玉你好狠心”,或者是想说“宝玉你好自为之”?也许这三种都不是,他留下了足够的让读者洒泪的空间。这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手法真是太绝了!这又是高鹗最成功的方面。
张聪丨《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吗?——兼谈《三国演义》的读法与教法
“要定义任何对象的个性,时间是又一个相关却更为外在的基本范畴。洛克所接受的‘个性化原则’就是指存在于空间和时间的某个特定的位置,正如他所写的那样:‘一旦把它从时间和地点的环境中剥离出来,观念就变成了普遍的东西’。因此,只有当时间和地点是具体的,观念才有可能是特定的。同样,只有将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背景中,他们才可能是个性化的人。
专题: 三国演义微小说 三国演义之小说 三国演义古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校园情侣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人物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