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史书典籍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以魏、蜀、吴三国争霸为背景的历史故事,融合了历史人物的真实经历和虚构的故事情节,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戏剧性。

《三国演义》在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在于它对历史故事的戏剧化处理,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书中的主要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等,都被赋予了鲜明的性格和强烈的个人魅力,他们的故事和智慧、勇气、忠诚等品质,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大量的战争场景和策略运用,展示了古代战争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智慧。

在史学方面,《三国演义》并非历史教科书,它基于《三国志》等正史,但加入了大量虚构情节和人物关系,因此在历史准确度上有所偏差。然而,它对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描绘,对于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文学杰作,也是一部具有历史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它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记录三国的史书不止陈寿《三国志》

不论什么版本的三国,它的主线它的领魂就是出师表,偏离这条主线就是假三国。

三国演义小说史书典籍

要想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文化,必须读可靠的史学典籍文献,首先是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但又不能限于《三国志》和裴注。扼要地说,酝酿阶段的史事休闲网页游戏名字英文格式,还有西晋司马彪《续汉志》,东晋袁宏《后汉纪》,南朝范晔《后汉书》。

好多都佚散了,也有零星残缺的,现在能看到完整的很少。以上史书,对南阳人来说都是野史正在看《三国志》,比较简洁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不同——一个是史书,另一个是小说

陈寿,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他少年好学,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三国时代结束进入晋朝以后,他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陈寿四十八岁时开始撰写《三国志》。

满文本《三国演义》

关于满译本《三国志演义》的译书原因,摄政王多尔衮曾明确指出:“着译《三国演义》,刊刻颁行。此书可以忠臣、义贤、孝子、节妇之懿行为鉴,又可以奸臣误国、恶政乱朝为戒。文虽粗糙,然甚有益处,应使国人知此兴衰安乱之理也。”由此可见,清统治者欲使国人以此为行为规范,取其忠孝节义之精华教导国人,以裨统治。

《三国志演义》的翻译与校勘工作是繁复的,参与的人亦较多,祁充格实乃该书的总校之一,与之共同为该书总校的还有范文程巴克什、刚林巴克什、冯铨、洪承畴、宁完我、宋权。参与到具体工作当中的还有能图、叶成额、查布海、索那海等人。关于“巴克什”,《养吉斋丛录》中记:“国初直文馆者,掌文字,学问优赡,则赐号巴克什。如达海、刚林皆尝赐此号。”从译校该书的人员构成来看,有大学士、巴克什这样满汉兼通、学识超群的文臣领衔主持,可见清统治者对该书的重视程度。

三国演义三分故事七分史实,为何还只是小说不是史书?

说了这么多为何《三国演义》不是史书呢?抛开其真实性,时代原因也很重要,明末清初时期,八股取士在严厉的社会环境下罗贯中所要描绘的只是忠君报国理念,而并非叙述史实,所以对于篡位的曹魏政权当然不会推崇。说到这里要说一下了其实刘备称帝并非虚伪,只是当时汉朝已经被魏国所取代,他如果继续做汉中王那他做的可就是魏国的汉中王了,以他的性格是绝对不会像曹魏势力低头的,所以用称帝来表达自己和曹魏势不两立的决心与态度,国号也叫大汉,蜀国、蜀汉、季汉都是后人对它的称呼。

而《三国志》也没有出现过明显的贬低刘汉的行为,就拿诸葛亮来说,虽然没有书写得像小说里面的那样惊为天人,但是《三国志》武侯传对它的评价也是:“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只是军事能力不突出罢了”后来六出祁山,无功而返不也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吗?

连载中——所分章节可能比较细,所引例证主要源于《三国志》,其余基本属于白话描述。每篇字数尽量限制在2500字左右,因为文章控制在这个字数,大家读起来不是那么累,也能理解并大致记住。文中配图将说明出处。

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或者说再次重温这段历史,各位通读《三国志》是不可能的了,那太枯燥。我准备了一个专题,叫做“三国五雄”,主要写五位最主要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司马懿。这五位贯穿三国这段百年左右的历史,他们将其脉络串联起来了。细述他们的故事,就可以基本掌握这段历史的走向并了解他们、以及魏、蜀、吴三国之间的鼎立关系。有人说其他人不重要吗?荀彧、庞统、马超、许褚、周瑜、鲁肃,他们不重要吗?——重要,但是不关键。上述五位是关键人物,他们的行为言论,左右着他们各自的国家,或者可以说左右着这个大时代的进程。所以我细说这五位人物。

西晋是三国归一统后的时代,它衔接于三国乱世之后。相比罗贯中,陈寿固然是更加贴近(可以说是身处)这段历史的人,他所记载下来的文字,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所以《三国志》是研究三国这段历史的最重要的史籍文献之一。另外,《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乃至《华阳国志》这样的典籍也都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罗老师的《三国演义》说完了,再说说陈寿陈老师。陈老师是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代的史学家,他的老师叫做谯周。你可能不知道谯周是谁,但是你总应该知道刘禅(阿斗)是谁。而刘禅最终降魏致蜀亡,多半是这位谯老师“蛊惑”的。我这里加了引号,就表明我并不是在贬低谯老师,原因是什么,后面我会讲。陈寿写的这部书,本来是“私自撰写”的,而且他写的太简单了。比如一些战役、一些对话,在他笔下,寥寥几句,结束。这就给后人的参考及研究留下了重重困难。以至于南朝宋人裴松之广搜材料多方引证来补充其文本的缺漏,并且增加一些注解、注释,真可谓辛苦。

《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你要认清一个问题——它是一部小说,而不是一部史书。它同《后汉书》、《史记》、《三国志》这样的典籍是不同的。你可以理解成,它是对典籍《三国志》的一个贯穿性表达的一种演义。我从未贬低过《三国演义》。因为它是一部文学巨著,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它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且无穷尽的。但是作为历史的研究者,我只是呼吁不要把它当做正史来读。《三国演义》流传得久且广,几乎人人都知道,个中故事更是脍炙人口。《三国演义》的炙热使人知道了有《三国志》这样的史书的存在,而《三国志》又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创作的蓝本。它们互相成就。

为什么这里说“三国”,解释一下。《三国演义》,大家并不陌生,四大名著之一,中国历史文学巨著。但是,如果研究这段历史,请摒弃这部文学作品。因为罗贯中罗老师会将你带偏。

第一篇章,我将带领大家重温三国的世界。我通过三国这段历史中最重要的五个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司马懿、诸葛亮来串联这将近100年的历史,通过白话的叙述及史料典籍的辅助,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三国,为大家带来更多优质的文章。

《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

再来看刘备。毛本介绍他时谓:“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第一回)真是英雄的介绍!可嘉靖本第一回叙及刘备登场时,在“那人平生不甚乐读书”后还有“喜犬马,爱音乐,美衣服,少言语,礼不下于人,喜怒不形于色”等句。这亦有所本。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曰:“先主不甚好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也许,毛氏觉得把刘备写成一个倜傥风流的人物,虽忠实于史传,却悖于他所演义的形象之完美,故而删弃不惜吧。

先说曹操。嘉靖本是这样写的:“见一彪人马,尽行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乃汉相曹参二十四代孙。”(卷一第二则)可到了毛本,却仅剩下“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第一回)几句冷冰冰的客观叙述,那些褒扬之辞已无影无踪了。

毛宗岗在批评《三国志演义》时说:“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何?吴魏是也;闰运者何?晋是也……陈寿之志,未及辨此,余故折衷紫阳纲目而特于‘演义’中附正之。”[(16)]可见其“以汉室宗亲”的封建正统思想相当严重。自然,这种“崇刘贬曹”的观念贯穿于他修改工作的始终。兹以曹操和刘备的出场为例,且看毛氏父子对魏、蜀两大对立集团领袖的截然相反的态度。

鲁迅先生间练精辟地为毛本的修订工作划了个大致轮廓。需要指出的是:历来研究者大多仅就“凡例”所举几点去评论,却很少放开眼光,发现“凡例”之外的其他方面的材料,至于毛本在修改中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成就,注意得就更少了。其实,毛本所改绝不止于“凡例”中提到的那些;再者,只有具体分析毛本对原著在思想倾向和艺术表现上改得究竟如何,才能比较出它的价值,进而给予它客观正确的评价。应该说,毛本更加突出地宣扬了尊刘抑曹的正统观念和封建伦理道德,同时又加强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在表现技巧、文辞修饰等方面也有显著提高。下面就从两个方面简单地加以阐述。

凡所改定,就其序例可见,约举大端,则一曰改,如旧本第百五十九回“废献帝曹丕纂汉”,本言曹后助兄斥献帝,毛本则云助汉而斥丕。二曰增,如第百六十七回“先主夜走白帝城”,本不涉孙夫人,毛本则云:“夫人在吴闻猇亭兵败,讹传先主死于军中,遂驱兵之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三则削,如第二百五回“孔明火烧木栅寨”,本有孔明烧司马懿于上方谷时,欲并烧魏延。第二百三十四回“诸葛瞻大战邓艾”有艾贻书劝降,瞻览毕狐疑,其子尚诘责之,乃决死战,而毛本皆无有。其余小节,则一者整顿回月,二者修正文辞,三者削除论赞,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己。

最早提到毛本的,是与毛氏同时对《三国志演义》做过修订工作的李渔。他在评阅毛本时赞道:“余兹阅评是传之文,华而不凿,直而不俚,溢而不匮,章而不繁,诚者第一才子书也。”不仅肯定毛本在文字润饰和纲目修订上的优点,而且还指出它比原著在艺术内容上更加充实与完整。

基于从形式到内容都独具特色的李卓吾评本在当时造成的不凡影响及对以后产生的重要作用,学术界已公认,正是以之为底本,才有了后来盛行不衰的毛本;更有学者主张钟惺评本和李渔评本亦莫不如此[(13)]。我们完全可以把承前启后的李卓吾评本与嘉靖本、三国志传本和毛本并列为最重要的“三国”版本。尽管《三国志演义》的版本既多且杂,但三百多年来,最为民众所熟的孔明、曹操等人物形象,却是从题为“茂苑毛宗岗序始氏评”的《第一才子书》得来的[(14)]。所谓“自毛本行,罗本原本便也废弃而不为人所知”;“一切旧本乃不复行”[(15)]。诚如所言,《三国志演义》普及最广的通行本非毛本莫属。

二、开《三国志演义》系统批评之先河。纵观三国版本,最早公开标榜“批评”的是余象斗本。此前的嘉靖本,虽也有小字夹注,对正文进行解释、说明或补充,然并非表述评点者观点的批评。而余象斗的“批评”,也不过相当于眉批,针对小说的具体情节加以评说,多就事论事,缺乏独到的理论见解与深刻的艺术分析,文字比较简略。到了李卓吾评本,则不仅有眉批,且每回回末还有总评,总计字数多达数万,因而形成了比余本完整得多的批评系统。

一、首次将《三国志演义》由二百四十则合并为一百二十回,回目也由单题变为双题。虽然合并得很简率,回目亦长短参差,但一百二十回的形式却被后来大多数版本所沿袭,清初毛氏父子的评改本便是在此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的。

金文京先生的见解不乏独到之处,但许多问题他却无法给予圆满的答复。仍以关索故事为例吧。人们不禁要问:商人既以赢利为第一目的,何苦还要搜肠刮肚地虚构故事,并颇费心机地插进原文中去呢?且不说插增故事的商人是否具备杜撰传奇的才能,单是那份淡泊名利的耐心便足以令人心生疑窦了。还有,林林总总的志传系统二三十种本子,为何插增部分大同小异呢?是共同遵从一个母本,还是相互之间借板袭用?种种疑难,恐非金先生三言两语所能判明。

旅日韩侨、日本京都大学的金文京教授对此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金先生在《〈三国志演义〉版本试探》[(11)]一文中指出:嘉靖本与建安本“两者内容上的差异,除了建安本中出现了嘉靖本所完全没有的关索的故事以外,都是很细小的,故事的主要情节并无二致,文辞也大致相同。这样看来,说两者的关系是来自同一源头的同系统版本的异本关系,最为恰当”。可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众多的异本呢?金先生的解释是:“最大的原因在于明代早期这种书籍是以抄本的形式流布的。”盖嘉靖本所附弘治七年(1494)庸愚于序曰:“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眷录。”所附嘉靖元年修髯子序曰:“简帙浩瀚,善本甚艰,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可乎?”似乎嘉靖本是最早的刊本,此前只有抄本供人阅读。于是网页游戏提取flash地址,金先生据此印证,嘉靖本与建安本间文字内容上的差异,不过是在抄本阶段不可避免产生的失误而己。

余象斗本封面题“谨依古板”云云,虽是宣传性的广告语,但据前所论,亦不可武断地以为纯属虚张声势的诳文妄言。至于所“依”之“板”“古”到何种程度,是依照嘉靖元年本而又有所加工改造呢,还是那“古板”本来就先于嘉靖元年本呢?以及究竟哪些才是罗贯中原作中的文字?诸如此类的迷离是非,尚需精审细辨。

旷世兵书《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最关键的就是探讨谁是正统的问题,这个也是毛宗岗评本最重视的问题。三国演义诞生之初,元代统治,汉族老百姓深受其害。所以追求明君,救民水火。所以曹操,刘备这两个极端,曹操用兵如神,刘备爱民如子。并且刘备姓刘,是正统。这个观念,对古代影响深远。而对于曹操,其实就是讽刺一些奸臣架空皇帝,最后篡夺皇位的事实。在当时的背景下,有类似曹操的陈友谅,也有类似刘备的小明王。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品介绍

《三国演义》中的典型人物很多,例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袁绍、吕布、司马懿、貂蝉、孙权、周瑜、赵云、鲁肃等。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这些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称道。该书在艺术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首先,描写战争时记述了作战双方战略战术的运用,着重表现了人物的智谋,而不是呆板地铺叙两军对垒;其次,塑造人物时把人物放到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展现他们的性格,同时运用夸张、对比、衬托等手法,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再次,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结构既宏伟壮阔又不失严密精巧,形成了完美的艺术整体。

专题: 请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听小说   小说反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