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小说结构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这部小说以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众多英雄人物的故事,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其小说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开篇与背景介绍:小说开篇简要介绍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魏、蜀、吴三国的起源和当时的天下大势。随后通过“黄巾之乱”这一历史事件,引入了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故事线。

2. 黄巾之乱与群雄并起: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黄巾之乱和群雄割据的局面,为三国争霸的序幕埋下伏笔。通过这一部分,主要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开始展现出各自的性格和野心。

3. 三大战役:小说中重点描写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这些战役不仅影响了三国的走向,也是人物性格和战略智慧的集中体现。

4. 三国鼎立:随着各路英雄的崛起与相互较量,魏、蜀、吴三国最终形成鼎立之势。这一部分详细描绘了三国各自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以及各派系内部的政治斗争。

5. 人物命运与结局:小说最后部分着重描绘了各主要人物的命运和结局,以及三国最终的消亡。通过人物的爱恨情仇、功名利禄、生死离别,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历史的必然性。

6. 历史与文学的融合:《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还融合了丰富的文学元素,如诗词歌赋、民间传说、英雄传奇等,使得小说语言生动、情节曲折,深受读者喜爱。

《三国演义》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情节发展、深刻的历史洞察,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不仅展现了三国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性、政治、社会的深刻思考。

三国演义思维导图简单漂亮|名著分享

诸葛亮: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天下奇才。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感动,出任刘备军师,并帮助刘备占领荆州、益州、汉中,是赤壁大战的主要指挥者之一。性格特征: 他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一分钟读懂《三国演义》【罗贯中】

《三国演义》的内容丰富多样,讲述了许多有名的历史故事和传奇人物龙纹三国游戏单机版下载,如三国时期的英雄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曹操、刘备、孙权等。小说中不仅有战争、政治和策略,还涉及爱情、友情和人性的探讨,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国演义》的小说结构

张佳玮新书出版,在三国气度中,读懂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张佳玮分享了他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理解:读《三国演义》时,诸葛亮神通广大,“夺天地造化之功”;再看《三国志》会有一点心理落差,因为诸葛亮并没有火烧博望坡、借东风、草船借箭等;但读了更多历史,又佩服诸葛亮,因为他是一个完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比小说里呼风唤雨、神机妙算更了不起。

所以《三国演义》的结构,是前面铺垫背景,中间几十回塑造主角,主角去世后就尽快收场。从这个角度来说,《三国演义》是悲剧结尾,主角并没有成功,最后三国归晋是一种萧然的感觉。张向荣从专业角度分析了《三国演义》文本,《三国演义》开头讲一条青蛇出现在汉灵帝的御座上,其实是呼应刘邦的斩白蛇起义,展现了小说家罗贯中的匠心。

张佳玮认为,《三国演义》小说有一个很微妙的结构。历史上所谓后汉三国,是从184年黄巾起义,到280年三国归晋,一共96年时间。但《三国演义》前34回讲了黄巾起义、官渡之战等前30年的故事;中间73回讲了27年的事情,从诸葛亮出山到星落秋风五丈原;最后13回讲了后面40多年的故事。

与张佳玮同年的张向荣博士,也有类似经历。两人都提到,《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语言相较后来的水浒、红楼等更为质朴,文言程度更高,所以对青少年有一定阅读难度,但他们还是鼓励少年读三国,这样长大后重读才更有感触。

张佳玮接触三国,从童年看连环画开始。11岁那年,央视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上映。伴随他成长的,是三国相关的一系列小说、游戏、漫画,还有史书。每种作品对三国的阐释都有其角度,这让他产生了疑问:人们为什么如此着迷于这么一段短短的历史?

品读三国故事,学习说话艺术,成就你的人生

刘备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我们不妨来看看。永安宫中,刘备先是用一句”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说了这一大好江山都是丞相你帮我缔造的,我从不敢忘记,接着说自己才疏学浅且还不听你的劝告落得今天的下场,现在很后悔,诚心诚意表达歉意。最后不忘继续说希望能继续魏国操劳辅助嗣子开创新功业。叭叭叭的说了这些话,层层递进,表达一个行将就木的人难以割舍世间种种,让人感动,让人难以拒绝。

直到此时诸葛亮在车上一阵大笑,然后缓缓说道:”吾以为汉朝元老大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 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叫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看看这一场骂战,诸葛亮沉着有力地回击了被贬为”诸葛村夫“的王朗,更是以他出众的口才让王朗血溅身死两军阵前。

再有就是在整本书中轰动天下的那一场骂战,两军阵前,王朗说到”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天数有变……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公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

再有诸葛亮出山后采用激将法成功说服孙权抗击曹操,接着又用背诵曹操幼子曹植作的《铜雀台赋》,用“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等句,作为曹操想夺取孙策和周瑜妻子(大乔、小乔)的证据激起周瑜抗曹的决心,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在对外沟通上可真是了解其心里善用其谋。同样在对年近七十的老将军黄忠时,诸葛亮深知黄忠性如烈火的一面,经诸葛亮言辞的”激“励,立刻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在此后的战争中为蜀国拿下囤积粮草的天荡山以及后来的定军山。这波操作不得不说诸葛亮把团队协作沟通已达到化境。

从“隆中对”刘备给诸葛亮的面试开始,当然此时的刘备也可以说是穷途末路一点都不为过,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正确的评估了各派政治势力,并审时度势地制定出了一个顺应时代的战略方针,并预见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直到刘备临终托孤以退为进之举,诚可谓肝胆相照。这一切现在看来就是诸葛亮深知刘备当时寄人篱下、要兵没兵、要人没人啥都不行的现状,也就是想老板之所想,在这样看似弱小复杂的局面下真知灼见的把各类现状以及要如何做都全盘托给了刘备。试想下在现在的职场,作为一个leader的你如果有这样一个下属,你只管放权,Ta就能帮你搞定一切,你能不高兴,能不重用Ta吗?藉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向上沟通的造诣上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说到《三国演义》,相信冲着诸葛亮去的大有人在,去看他那神鬼莫测的智谋,看他那挥洒自如的风度,以及看他那纵横捭阖鞠躬尽瘁的一生。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都有自己的角度,你看他的潇洒,我看他的智谋,管中窥豹,各见一斑,虽不尽全面,但各有各的领悟,各有各的思考。

在今天的职场中,沟通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有“直接沟通、间接沟通、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等,或者是“向上沟通、平级沟通、向下沟通、协作沟通、对外沟通”等,这些沟通方式无论如何来分,如果拆解来看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和感情的传递以及反馈的过程,力求思想达到一致和共情,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用来解决问题。那么在《三国演义》中这些沟通又是如何来达成的呢?下面我们分别从诸葛亮、刘备、曹操、孙权这些人物角色来谈谈。

在《再读三国演义,满满都是人生智慧》中,我整理出了《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生处世智慧,比如“选择的智慧、情商的智慧、忍耐的智慧以及适度的智慧”,当然这仅仅是我再读《三国演义》后整理出来的部分人生处世智慧,要细论的话还有很多,只是暂时还没有更好的论述,故暂不表。那么这一篇算是承接上文,来聊聊《三国演义》中的说话智慧,也可以说是职场的沟通艺术。

《三国演义》的整体视野:结构,应强化严密性

秦庆童告了密,次日曹操在相府设宴请众大臣。筵中,曹操令人牵出吉平,要他指认同谋者,吉平大骂,曹操便说吉平之“同谋者先有六人,与汝共七人”。王子服等四人此前尚不知事泄,毫无心理准备,突闻曹操如此说,“四人面面相觑,如坐针毡”,是合情理的。然四人既立义状,就早有必死决心,既已事泄,唯死而已,四人心态反而平静了,因此,此后秦庆童对质也好,曹操威胁也罢,“子服等皆言无此事”,应对非常冷静。然而写到“众文武席散,操只留王子服等四人夜宴”时,却说“四人魂不附体”,便与此前四人的镇定表现前后矛盾了(见《三国演义》第128页)。在《三国演义》中,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并非偶见,以至于一再损害作品的严密性。

前后矛盾,在《三国演义》的不足中比较突出。袁绍传檄发兵,曹操令刘岱、王忠打曹操旗号去阻刘备,防其与袁绍夹击。程昱告曹操曰:“恐刘岱、王忠不称其使。”曹操回答说:“吾亦知非刘备对手,权且虚张声势。”而且分付刘岱、王忠:“不可轻进。待我破绍,再勒兵破备。(见《三国演义》第120页)” 曹操明明知道刘岱、王忠“非刘备对手”,而且特别分付“不可轻进”,但是,接下来却写曹操“差人催刘岱、王忠进战”,就明显前后矛盾,叙事缺乏整体考量,前后观照(见《三国演义》第121页)。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区别

成书时间不同:《三国演义》距离三国时期较近,是在三国时期已经发生的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演绎的。而《三国志》则是在三国时期之后,作者陈寿依据众多史料所编写的一部史书------- 你是认真的?还是搞笑的?

简析《三国演义》

(3)、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东汉末年名将。汉末亡命涿郡,与张飞从刘备起兵。刘备得徐州后,使关羽行太守事。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东进,击破刘备,关羽被俘,遂随曹操于官渡迎击袁绍军,刺袁绍大将颜良于万众之中,封汉寿亭侯,不久辞归刘备。后随刘备依附荆州牧刘表。

奥汀三国单机游戏大全陈昌恒│ 张竹坡的小说创作论(六)

这种手法要求在典型人物的描写中穿插进其他典型人物,不要另取头绪,以防蔓延而收不拢来,打乱了小说的网状结构。如在西门庆热结十弟兄时,插入武松,引出武大。在李瓶儿的描写中插入陈敬济,引出西门大姐、蒋竹山等人。

这种手法要求作者根据自己对反面人物憎恨的程度,对所要鞭笞的典型人物要详写其可憎之处,用正笔描写,而把略为好一点的典型人物的恶德败行,放在其同类型的典型人物身上去加以侧面烘托出来,用影写法,以见出作家情感的分寸、人物恶习的程度来。

这种手法是对人物的设置而言的,即是说先虚设一与典型人物地位相等的次要人物,然后将这一次要人物的位置空起来,以俟典型人物上场,同时以显示另一典型人物的性格来如《金瓶梅》中西门庆的小老婆妓女卓二姐病死,三娘的位置就留给了寡妇孟玉楼,这样就把西门庆淫欲无度、喜新厌旧、全无情义、贪财贪色的市井无赖习性表现出来了。

「夫以《金瓶梅》为名,是金莲、瓶儿、春梅为作者特特用意欲写这人」(七回回评);「金、瓶、梅,盖作者写西门庆精神注写之人(三回回评);「《金瓶梅》正经写六个妇人,其实只写得四个:月娘、玉楼、金莲、瓶儿是也。」(〈读法〉16)

月娘、三房是直叙,别的如桂姐、玳安、玉箫、子虚、瓶儿、吴道官、天福、应宝、吴银儿、武松、武植、金莲、迎儿、敬济、来兴、来宝、王婆诸色人等,一齐皆出,如喷壶倾水,然却是说话做事,一路有意无意,东拉西扯,便皆叙出,并非另取锅灶,重新下米,真正龙门能事」。(一回回评)

专题: l三国演义小说   搜小说三国演义   小说后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