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撰,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一百多年历史为背景,通过虚构和历史事件相结合的手法,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纷争与兴衰,以及英雄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孙权等人的故事。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集历史、文学、哲学、军事、人物性格塑造等多方面内容于一体,不仅生动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还深刻探讨了人性、权力、忠诚、智慧等主题。以下是对其几个主要方面的评述:
1. 历史背景与真实历史的融合:《三国演义》在历史真实基础上加入了大量虚构情节和人物,既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也是艺术加工的结果。它通过塑造英雄人物和描绘战争场面,展现了三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2. 人物塑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既有智勇双全的诸葛亮、勇敢忠诚的关云长,也有狡诈多谋的曹操、深谋远虑的刘备等,这些人物的塑造丰富了小说的艺术魅力,也反映了不同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3. 道德观念与忠诚:《三国演义》中的忠诚观念及其对君臣、父子、兄弟等关系的描绘,展现了强烈的道德意识和忠诚精神,以及对仁义之心的追求。
4. 文学价值:在文学层面,《三国演义》的语言生动流畅,情节跌宕起伏,结构严谨,既有历史感又有文学性,开创了通俗小说的先河,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它不仅让读者沉浸在精彩的故事中,也激发了人们对于人性、道德、权力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点评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其魅力不仅在于众多英雄群像和意味深长的故事情节,还在于文笔优美的书写风格和巨大的历史价值。读者不仅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学的艺术价值,还能够了解到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小说的魅力。
《三国演义》的书写风格非常优美,语言简练却表达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小说中使用的比喻、象征、对比等修辞手法,让整个小说的文笔更加精湛iphone 三国单机游戏,同时也使读者感受到了文字的美感。这种优美的书写风格,也是《三国演义》成为经典之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国演义》精选及点评(一)
三国演义小说评说全集
进本是没决断之人(居高位而没决断之明强,要玩完。),听太后言,唯唯而出。袁绍迎问曰:“大事若何?”进曰:“太后不许,如之奈何?”绍曰:“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此时事急,不容太后不从。”(乱天下的馊主意)。进曰:“此计大妙!”便发檄至各镇,召赴京师。
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恣意放荡。“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56)鲁迅先生评《三国演义》
如果不是“掐头去尾,断章取义”!稍微客观一点的人,就会对《三国演义》的“失误”得出结论:“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现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似妖。” 是说其“描写不当”,而非“不应当歌颂”!
然(根)据旧史即难于抒写,杂虚辞复易滋混爻,故明(朝)谢肇淛既以为“太实则近腐”,清(朝)章学诚又病其“七实三虚惑乱观者”。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现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似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三国演义》解读之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12 .论武功,曹操不是关羽的对手,论读书,关羽却只能甘拜下风。关羽的读书,更像是江湖英雄之读书,是完全的照搬书上的故事而不知灵活运用。曹操恰恰就是利用了这点,让关羽无话可说。关羽只需引用孟子的话,“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从前受恩之时,你是汉相,如今之时,你已是汉贼,人人可得而诛之。此之谓此一时彼一时也。读书好,好就好在灵活运用,若不能灵活运用,书读越多越愚昧。
11 .曹操说庾公之斯的故事,是告诉关羽,第一、你的富贵我也有功劳,如果当初杀了你,你就没有今天,第二、你之前曾经受过我的厚恩,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你要什么我给什么。你今天杀了我,是忘恩负义。第三、你走背运的时候,我收留了你,答应你所有的要求,我今天走背运,难道你就要赶尽杀绝?
10 .程昱说关羽“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故曹操在关羽面前,尽装可怜,以义动之。关羽第一句话“等候丞相多时”,就已经说明他心存旧恩,否则必定称之以操贼。关羽喜欢读《春秋》,曹操便以春秋的子濯孺子的故事打动他。庾公之斯是郑国著名的神箭手,奉命攻打卫国,不幸生病不能举弓,被人追击,叹息说我今天怕是不能活命了。问驾车人来追赶的是谁,回答说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说我可以活命了。驾车人非常不理解,说人家也是神射手,怎么可能许过我们呢?子濯孺子说,庾公之斯的射术是尹公之他教的,而尹公之他的射术是我教他的,尹公之他是正派人,他教的徒弟肯定也没有问题。果然,当庾公之斯听说子濯孺子生病不能举弓时,说我的本领是尹公之他教的,来自于您,我不忍用您的射术来伤害您,但今天是国家之事,我也不能不办。于是抽出箭来,在车轮上敲掉箭头后,虚射四箭就回去复命了。
8 .曹操号称百万大军下江南,及至到华容道时,却只剩下300 余骑,怎一个惨字了得。有意思的是,关羽也只带了五百人。如果在平时,关羽的五百人肯定不是曹操三百骑的对手,最后跟着曹操的人,都是武功高强之辈,如张辽、徐晃、张郃、许褚等精锐。即使是强弩之末,如果真要舍死一搏的话,关羽的五百人也未必能够讨得多少便宜。
7 .曹操决定走华容道,并说出其中的理由,诸将皆曰:“丞相妙算,人不可及。”这马屁拍得有些勉强。因为曹操的心思早已经被诸葛亮料定,当时全军上下已经狼狈不堪,大家却还有拍马屁的心情,间接说明曹操喜欢这样,之前从谏如流闻过辄喜的曹操,已经蜕化。而后续发生的事情,马上就打脸掌嘴。
点评(三国演义)
要说四大名著我最爱哪部,我要说最爱(三国演义),因为它是四部书中唯一没有鬼神出现的。可以说,它是一部记时类小说。之所以能被评为四大名著之一,在我看来,有倆点:一,它的计谋太高明了!里面的计谋超过(三天留计)而且丰富多彩,二,人物的多样性,而且故事的连贯性很好!
关于《三国演义》的书评,非常适合喜欢古代历史小说的朋友
总之,《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它的背景介绍、人物形象、文学形式、主题思想等方面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欣赏。对于喜欢阅读古代小说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个不可错过的选择。
在深入分析方面,我们可以探讨《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主题和思想。例如,小说中强调的义气、忠诚和智慧等价值观念,都是我们当代人应该追求的品质。此外,小说还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人性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浅评《三国演义》
诸葛亮是罗贯中笔下的又一传奇式人物,从定三分隆中对策,到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作者无一处不大力渲染诸葛亮的智慧、才干和他的宽容、大度以及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战斗精神。诸葛亮同样注重农业生产,特别是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像“七擒孟获”的典故就说明了他独具慧眼的政治远见。
他重视农业生产,提倡节俭,爱惜人才,这些都为以后魏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作者还着力渲染曹操的文学才华。作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的曹操,他的诗可谓独创一格。有名的“横槊赋诗”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豪言壮语。《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展现了他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同时,作者又写到了曹操性格中多疑的一面,像“错杀杨修”、“兵退斜谷”等就是很好的佐证。
三国攻打城池单机版游戏发展史提及曹操,人们立即就会想到“老奸巨猾”等类似的字样,无论是在小说还是在戏剧舞台上,曹操一直都是“坏角”。虽然在他那个年代,“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大逆不道,但在我看来,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这是他的远见卓识所在,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是不会看着国君无能而使国家就此衰落下去的。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打败了兵强马壮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首先,故事情节扑朔迷离,一波三折,有“浪后波纹,雨后霖霖之妙”,“凡文之奇者,文前必有先声,文后必有余势”。本是董卓结吕布,却弄出吕布杀董卓;本是刘备助袁绍以攻曹操,又弄出关公助操以攻袁绍;本是关公寻刘备,却弄出张飞欲杀关公;本是关公立军令状欲杀曹操,又弄出华容道放曹操;本是孔明气死周郎,却弄出了孔明哭周郎……这些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紧紧抓住了我的心,让我时而欢快、时而悲伤、时而掴掌、时而扼腕,大有“寒凉破热,凉风扫尘”、“星移斗转,雨覆风翻”之势。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人物主要有两个。第一个人就是著名的“卧龙先生”——诸葛亮。他是蜀汉丞相,聪慧无比。他做了很多聪慧的事,如:火烧博望坡、智激孙权、草船借箭、祭东风、气周瑜、唱空城计……但他因病而死,享年五十四岁。
简析《三国演义》
(3)、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东汉末年名将。汉末亡命涿郡,与张飞从刘备起兵。刘备得徐州后,使关羽行太守事。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东进,击破刘备,关羽被俘,遂随曹操于官渡迎击袁绍军,刺袁绍大将颜良于万众之中,封汉寿亭侯,不久辞归刘备。后随刘备依附荆州牧刘表。
「书评」《三国演义》:历史的风云,人性的画卷
我认为,《三国演义》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对人性的深度挖掘和对历史的独特解读。罗贯中以他的如椽大笔,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人物画卷。他的文字既有豪情壮志,又有儿女情长,既有庙堂之高,又有江湖之远。这样的写作风格,使得《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人性的画卷。
专题: 新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小说本 三国演义解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