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撰写,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故事。小说中涉及了大量的历史人物、政治谋略、军事战争以及民间传说,融合了历史与虚构元素。
而《周易》则是一部深邃的中国古籍,属于易学范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含了哲学思想、占卜术等内容,还涉及了宇宙观、人生观、社会伦理等多个方面。《周易》强调的是变化与平衡,通过六十四卦的组合和变卦来阐述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和人类行为的应变之道。
两部作品在内容上看似没有直接联系,但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三国演义》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智慧和军事谋略,而《周易》则提供了思考宇宙、社会与人生哲学的工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决策、策略看作是基于对复杂局势的动态平衡和变局处理,这与《周易》所倡导的宇宙观和应变之道有着一定的哲学契合。
《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
曹操升王,总惹争议,这回五人起事反对,差点成功,曹操福大命大!黑风中群尸皆起,曹操惊倒从此得病。太史丞许芝见曹操说,神卜管辂从小好看天相,在地上画日月星辰,稍大深明《周易》,通数学、善相术。琅琊太守单子春召他,百余人在座与之论《易》理,从早到晚,称“神童”。为人占卜、看事,事事都准。
三国演义小说与周易
《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 卜当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三国原著谜语知多少,妙趣横生哪个网页能玩云游戏的游戏,聊记7则,以资细品
出处,许芝又奏曰:“臣等职掌司天,夜观乾象,见炎汉气数已尽,陛下帝星隐匿不明。魏国乾象,极天极(应改为际)地,言之难尽。更兼上应图谶,其谶曰:‘鬼在边,委相连;当代汉,无可言。言在东,午在西;两日并光上下移。’以此论之,陛下可早禅位。‘鬼在边,委相连’,是‘魏’字也;‘言在东,午在西’,乃‘许’字也;‘两日并光上下移’,乃‘昌’字也。此是魏在许昌应受汉禅也。愿陛下察之。”(《三国演义》第80回)
现实中的问题很复杂,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如果《易经》完全分析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那么这样一本书根本不可能容下。古人只是分析了顺“道”的一般情况,但是我们在分析具体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其原理有所变通。
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易经》中的卦象,是可以直接和现实对应起来的,这其中有一套专门的方法,包含在“象”中。确定了要分析的问题所对应的卦,就可以根据卦辞来分析应对的一般方法,然后再借鉴历史,确定具体方案。
荀彧为曹操提供的方法就是将刘备、吕布、袁术等这些人之间的关系由平和的竞争转化为相互对抗,攻伐。他们之间的混乱给曹操集团稳固后方,与其他地方势力结盟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在系统发展以后,曹操轻松的就剪除了这些可能的反对势力,当然,也有一些力量并没有被曹操挑拨,他们顺势发展最后都成为了曹操统一天下的绊脚石。
动用武力,对于这时候的曹操显然是不明智的,内卦为巽,没有二爻、三爻的支持,出兵容易后方不稳,如果战败,很有可能暗地里的反对者也会站出来,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所以这时候的曹操集团直接否决了动用武力。
许褚提出用武力征讨,被否决了。在“易经”中,对于武力的适用有很多讨论,只有卦象符合一些条件,才适合动用武力。其中“师卦”被认为是对战争的描述,其实很多卦都符合动用武力的条件,只是师卦最为突出。师卦的外卦为坤,意味着所征讨对象内部混乱。内卦为坎,意味着得到了百姓普遍的支持,借战争还可以顺带打击中爻中的反对力量。这种情况我们现在还常常见到某些大国使用,借着小国混乱(可以制造混乱)发动战争,战而易胜,还可以解决内部矛盾。
作为曹操,为了防止这些未来可能的反对势力做大,努力的把“离卦”中爻内部不那么强烈的竞争关系转变为对抗和竞争,也就是让“离卦”的发展悖道。
吕布、袁术虽然有一定的军事实力,都没有在内政上下功夫,谋求一个稳固的根基。我们从后人的角度看三国演义,那些留到“震卦”阶段的诸侯,都很好的处理了和当地大族之间的关系,稳定了局势,安抚了百姓。比如刘表、刘璋、江东势力等等。
所以刘备前半生,虽然博了个仁义的名声,其实如同丧家之犬。如果站在刘备的角度谋求发展,他应该尽可能与曹操虚与委蛇,不要去征伐别人,积极发展内政。吕布与刘备的定位,两者不可能成为上下级关系,借吕布的力量去攻伐一些弱小的势力,渐渐的拉拢他的部署,实在不行也应该借机让吕布离开,与之保持同盟就可以了。
刘备在这个阶段有一点军事实力,就因为各种原因成为他人的刀,虽然有“仁义”的名声,在《三国演义》中看似受到百姓爱戴,其实只要仔细琢磨,这种爱戴可能只是在与他同层次的诸侯之间流传,因为刘备容易因为感情或所谓正义去帮他们。战争需要金钱,需要人口,不断的战争,对于百姓来说既要出钱,又要出人,长期以往,如何会真正爱戴呢?
刘备、吕布、袁术这些力量都是曹操要打击的重点。按照“易理”这些人处于外卦中爻,应该“正位宁命”,既然不能“正位”那就要“宁命”,充分的发展自己的势力。保土安民,让百姓从动荡中安定下来,安居乐业;与地方豪强之间融洽关系,建立联盟。训练兵卒,加强防御,轻易不要与同一层次的人结怨,积极寻找没有势力控制的地区发展才是这个阶段应该采用的策略。
作为曹操控制的中央势力,一方面要尽可能拉拢地方势力,与其建立“直”的关系,另一方自然要阻碍地方势力的发展。在“鼎卦”中,顺道的情况下,内卦应该支持外卦的自然发展,由离到震,然后给予内卦强大的支持,帮助内卦顺道发展。
内卦与外卦的关系,在这里可以对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曹操控制了中央政府,有董卓之心,地方也都能看出来,所以不可能和《易经》原义所描述的那样,内外以“直”的关系相处,中央能很好的引导地方发展。
根据九二、九三爻的描述,需要铲除系统中的阻碍力量,不稳定因素。对于曹操来说,那些阻碍自己权力发展的世家大族,就是要铲除或者约束,引导的力量。曹操借董承案、孔融案等不断的铲除异己,也是对此的应用。
我们后世知道,曹操想出了办法,既让百姓安居,又能增加自己的势力,而不是将百姓的支持拱手让给汉室。这个办法就是军屯,曹操的主要势力是在军队,他将流离失所的百姓以军队的形式编排起来,闲时耕种,战时打仗,这些百姓隶属于军队管理,所以他们的发展最终能够为曹操控制。
但是巽卦的自然发展,稳固的可能并不是曹操,如果曹操以常规的方式安民守土,他以皇帝的名义下诏令,百姓们安居乐业后,会感谢的是皇帝,会让汉室更加稳固,这反而不利于他最终找机会取代汉室。
曹操欲壮大自己的力量,在可能的情况下取汉室而代之,他这个时候尊王,以王令号召天下,本身就是不正的,自然与“鼎卦”中内卦“巽”的发展方向预设为“正”有所出入。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巽卦的发展,会自然到坎卦,也就是说如果曹操安民守土,百姓乐业,下一步中央政权与百姓之间就会建立互信的关系,中央政权获得更多的支持,也就更加稳固。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易经》一定要理解它的原理,知道它说了什么,没说什么,才能活学活用。《易经》对事物的分析,是以万物顺应“大道”发展为潜台词的,它并没有说“道”有损的情况。内外关系也是以“直”也就是总体上的相互协作为前提。
六五也是这一卦的重点,因为整个卦的局势要有所突破,必须从这里开始。“黄耳”、“金铉”、“利贞”是说这一爻中的力量顺利的承担起了他们的责任,自己能很好的发展,又能顾及上下关系。
九三是说初六拔除了系统内的不稳定因素,处于此位的人要充分的利用空余出来的发展空间,迅速壮大,否则丧失实际,也会给不稳定因素卷土重来的机会。
初六的意思是说初爻虽然控制了局势,但是系统内部并不稳定,需要把一些有碍团结的势力剔除。剔除了这些破坏性的力量,其他有利系统发展的势力有了发展的空间,他们的发展受到初六的庇护,与初六的利益关系是一致的,所以能够亲密的如同妾和孩子一样。
《象》中的“君子以正位凝命”也是对外卦的中爻而言。《彖》根据卦象说明了整体的情况,而《象》针对这一卦的要点,站在最有发展潜力的势力角度,说明处于“六五”爻位的人应该做些什么。正位凝命就是“易经”提出的建议,正位就是说要考虑内卦的呼应,处理好与上九之间的关系,让自己和上九都能顺应“道”,宁命是说能够充分的利用上九发展带来的宏利。
“大亨以养圣贤”也是对外卦中的中爻(六五)而言。因为内卦巽作为呼应,相当于指明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外卦有了正确的指引,就更容易顺应“道”的发展,从而出现贤德之人,这些人继续发展,就可能成为圣贤。
《彖》对其做出了解释;鼎卦如同鼎下面生火,烹饪美食。如果按照“易理”内卦巽会顺道自然发展为坎,相当于后半周期的开始,所以定为“元”。外卦为离,如果自然发展,应该为“震”,对应亨。(可以参考《易经》基础“八卦”:万物的八种基本结构“巽卦” 《易经》基础“八卦”:万物的八种基本结构“离卦”)“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是说外卦离卦的中爻如同人的耳目,他们“聪明”是说发展的很好,下一步应该以“柔”的方式促进上九(外卦三爻)的发展,与之结合,进入“震卦”阶段。
再说地方的情况。中央大乱,连续经历了十常侍、董卓、李傕、郭汜之乱。地方上经历了黄巾叛乱,四处烽烟,土匪横行。中央对地方失去了控制力,地方混乱丛生,豪强并起。豪强中,又有一些比较突出,比如世家大族出身的袁绍、袁术、马腾等人;刘表、刘璋、刘备等皇室宗亲;还有如吕布等借势而起的枭雄。这些人大部分都充分利用了天下大乱的时机,积极壮大自己的势力,到了此时,已经具备了不小的力量,不过他们主要以军事力量为主。有些注意和地方大族建立关系,大都没有什么恩泽与百姓,根基并不稳定,所以为“离卦”。
所以从曹操的角度来看,中央政府的核心为曹操控制,比较稳定,为阴,二爻与三爻为世家大族和普通百姓。他们的态度并不稳定,急于自我发展的同时,并不一定与曹操一条心,所以为阳。百姓长期为汉朝之人,曹操还没有什么恩德加于百姓,百姓自然不会支持曹操,他们在许都的发展也因为各种变革并不稳定,所以也为阳。这样,中央政府所呈现的卦象为“巽卦”。
迁徙到许都的中央政权,曹操对其进行了改造,以自己的亲信控制主要政府部门和军事力量。这个时候,曹操虽然大体掌控了中央政府,但是控制力还不强。虽然政府中的重要机构有自己的亲信,不过随着皇帝迁徙而来的氏族力量,还是很强大的,他们也充斥在政府之中,影响着政府的方方面面。居住在许都的民众,自然还是认同汉朝的。
对于曹操来说,迁都,重建社会的中层体系和底层体系是更好的选择。当然了,一些世家大族也必须随着搬迁,对于曹操来说,迁徙到许都的世家大族会加强皇权的力量,不利于自己控制皇权。但是如果能够将这些世家大族纳入到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些世家大族都经营长久,与地方也有各种联系,通过世家大族更容易控制地方。留下他们,他们一定会为其他人所用,以他们的影响力,无疑是肥了其他势力。
曹操勤王,其目的是尊王攘夷,做大实力。无论是长安还是洛阳,都是汉长期经营的地方,世家大族盘根错节,或多或少都与汉家利益共存。普通百姓对汉家也有着心理上的认同。在这里做大势力,是很困难的。如果局势稳定,社会发展,只要汉家自己不犯浑,他们的势力会自然增长。当地世家大族也会排挤曹操的势力,如果中间有什么变故,曹操被清算的可能都有。
刘备接到讨伐袁术的诏书,虽然明知是曹操之计,仍然因王命不可违,出兵讨伐。结果张飞喝酒误事,被吕布袭了徐州。刘备讨伐袁术不利,最终也回到徐州,与吕布言和,居住在小沛。
与此同时,刘备屯兵徐州,吕布领败军投靠。曹操怕刘备做大,与众人商议对策,许褚请命提兵五万,讨伐刘备。荀彧献二虎竞食之计。事不成,又献驱虎吞狼之计。让刘备与袁术互相攻伐。
易经是讲道理的,对于既定的事实,我们不必担心。大势所趋,民心所向,这也是治国的道理。譬如,两岸统一,这是迟早的事,或早或晚,我们不必焦躁,安心拭目以待即可。
曾仕强老师说:“年纪轻的,多花点儿时间读《易经》,后面用的日子很长。年纪大的,也花点儿时间看看《易经》,才知道这一辈子到底过得怎么样。”
易经的基础是什么?其实就是“畏天命”,也就是敬畏自然,它本身是观察自然的产物,讲述的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道理;而缩放到我们每个人身上,就是“畏大人”,也就是敬畏有德行的人;在具体点,就是“畏圣人之言”,也就是敬畏老祖宗、敬畏人性原初的性德。
宋朝的易学大家邵雍,专门写了一篇《渔樵问对》,其中就通过樵夫提问、渔夫回答的方式,来讲述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中的易理,并加以诠释。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赤壁赋》
然而,这种规律又与数学中体现的绝对理性不同,因为万事万物都在无时无刻地发展之中,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太阳总有熄灭的一天,月亮终有消失的时候,海水也会随之枯竭。
按照荣格的话来说,“人类自我或曰人类灵魂的一部分,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这多少有些玄学的味道了,难怪有人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荣格的基本观点,可以如此理解,在人类脑海的深处,隐藏着基于现实资料而预言未来的功能三国arpg游戏单机游戏,它最终以类似于潜意识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预测术。
西方心理学大师,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曾写了一本名为《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的书,在书中,他本人对易经的预测功能深信不疑,首创了“共时性原理”——因果律无法解释的东西,共时性原理可以解释。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了牛顿的经典物理力学的局限性,也知道了在现实之中还有太多我们未曾探究过的领域,但科学的光芒总是存在驱散“理性的迷雾”的可能性。
《易经》诞生于上古时代,源于理性对无知的反抗,《易经》占卜的历史实际上也是人类自身理性光辉逐渐闪耀昭彰的历史,但它总归是“理性的迷雾”。
《易经》预测人的命理运势的理论基础,充满了经验性和偶然性,加上模棱两可的卦辞,这与科学的精确性截然不同,因此《易经》也就始终无法步入正统的科学殿堂。
一个人在头脑非常清楚、非常理智的情况下,遇到人生大事,是断然不会向一位陌生的算命先生求助的。只有在一个人进退维谷,左右两难时,他才会寻求这种非理性的解决方案。
根据出土的西周利簋的铭文上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这就说明,武王伐纣只用了一天,他不仅仅没有失败,反而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武王伐纣之前,算出卦象是“龟兆不吉、“风雨暴至”,按往例,这是不吉之兆,不宜出兵,然而,姜太公却冲入太庙踩龟甲而止卜,疾呼:“吊民伐罪,天下大道!当为则为,当不为则不为,何祈于一方朽物!”
“太卜”使用易经来占卜算卦,而在千奇百怪的占卜方式中,有两种格外流行,这里简单介绍:一种是用龟甲为占卜工具的“龟卜”;一种是用蓍草为占卜工具的“占筮”。不过,龟甲占卜的成本太高,因此后代也就逐渐放弃了这种方式。
专题: 三国演义主小说 小说三国演义序 小说老三国演义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解密大全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孙策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