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本三国演义小说

0

《三国演义》是一部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的历史演义小说,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故事,以魏、蜀、吴三国争霸为背景,描绘了众多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重大战役。

“毛本”通常指的是《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之一——毛宗岗所评点的版本,毛宗岗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文学评论家,他在《三国演义》的原版本基础上,对其结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了详细的评点和调整,使得这部作品在文学性、艺术性和可读性上都有了显著提高。

毛宗岗的评点版《三国演义》通常被称作“毛本”,在学术界和民间阅读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被广泛认为是《三国演义》的经典版本。如果您对《三国演义》感兴趣,阅读毛宗岗评点的版本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三国演义》到底是谁写的?

明代出现了一种统称为“三国演义”的书,流传至今的就有三四十个版本!这些版本,连名字都不一样,有的叫《三国志通俗演义》,有的叫《三国志传》,甚至有的叫《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恨不得把“志”“演义”“史”“传”都用上。

宋代的印刷术已经相当发达。当时的勾栏瓦舍都是自己印书,去听完书,可以顺手买一本。有一部书一直流传至今,叫《新全相三国志平话》(也叫《三国志平话》),”相“就是图画的意思,这种书,上半截为图画,下半截为文字,就像今天的连环画一样。这本《三国志平话》已经初具规模,却还是非常粗糙,算不上上乘的文学作品。

毛本三国演义小说

毛本三国演义网页游戏 黑人 三国,削弱了18位猛将,被削弱最惨的是哪两位?

《三国演义》这部神奇的经典巨著,自问世以来就广受好评。不过,清朝的毛纶、毛宗岗父子为了迎合统治者,对原著进行了增删改评,其中就包括大幅削弱18位猛将的形象。究竟是哪些英雄好汉遭此横祸?他们被削弱到了何等程度?让我们拭目以待,揭开这面神秘的面纱。

提起华雄,大家可能都认为其徒有虚名,但实际上他斩杀的潘凤、俞涉都是一方诸侯的上将,实力并不差,只不过遇到了更强的华雄,而华雄则不巧遇上了实力更强的关羽。

当年黄巾军进犯北海孔融,刘备带兵来救,管亥出阵跟关羽交锋,一个平平无奇的黄巾军头领,居然跟关羽交锋几十回合,虽然最终还是被斩于马下,但若寻常武将,又怎能跟关羽打得有来有回。

虽然二人同样没有跟超虎级,甚至五虎级的对手交锋,但是凭借夷陵之战中,二人攻破东吴虎臣防线,一路畅通的战绩而言,跻身弱虎级还是绰绰有余的。

黄须儿力能扛鼎,敢于跟虎豹搏斗,自身勇武值无需多言,其战绩虽然没有跟五虎级交手的记录,但是却能够一招秒杀拖延黄忠的吴兰,因此可以在不夸大实力的前提下,可暂时将他和黄忠的实力对等。

而不同于王朗被太史慈击败,李严的战绩颇为亮眼,曾经跟黄忠打了四五十回合不分胜负,甚至当时黄忠还有魏延做帮手,所以可见李严的实力不弱。

刘备暂且不论,能够创造张飞为数不多的吃瘪记录,张任的能力可见一斑,甚至后续刘备派出了张飞、赵云、黄忠、魏延和严颜这样的强盛阵容,足以看出张任的勇武不在五虎之下。

“张飞上马出迎,更不答话,与张任交锋,战不十余合,张任诈败,绕城而走,张飞尽力追之...张任引军复回,把张飞围在核心,进退不得。”

原文“魏军恐庞德有失,急令鸣金。”此前关庞已经斗了50回合不分胜负,虽然关羽没有对庞德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但是庞德已经处于下风,以至于让魏军都能看出来他“恐有失”。

按道理颜良文丑同为四庭柱,实力差别应该不大,甚至面对年少初登场的赵云,文丑也只是五六十回合跟他战平手,没有像颜良那样被一战击杀。

徐晃实力一直绑定许褚,可这一次直接抛开了许褚这个标杆,仅仅20回合就让徐晃败下阵来,虽然有为关羽铺路的嫌疑,但无疑颜良自身也有这个实力。

颜良出场战绩就是斩杀了宋宪魏续,虽然不是什么一流武将,但好歹也是吕布手下的八健将,颜良统共不过四回合就将二人全部斩杀,实力排在一流没有问题。

可惜的是典韦的战绩不多,且多局限于跟个别人的单挑,以及一拥而上的车轮战,加上英年早逝,导致个人实力无法得到充分彰显和评较,因此排在五虎级后置位比较合理。

许褚作为曹操贴身近卫,实力在书中有过很多次彰显,裸衣斗马超自不必说,属于许褚的高光时刻还有第二次濮阳之战中,跟吕布激斗20回合不分胜败。

首先夏侯渊的实力在全书并没有什么突出的点,他不像张辽、徐晃那样文韬武略兼备,之所以阵斩夏侯渊具有光环,是因为夏侯渊西北方面军总司令的身份摆在那里。

在马超之上的战将中,没有一个人会跟许褚这个级别的武将纠缠不休,虽然赵云也有跟许褚战平的战绩,但是相比起马超,赵云有18岁平文丑,长坂坡七进七出,以及75岁力斩五将的辉煌战果。

尽管也有战平许褚,以及少年出道就战平文丑的战绩,但跟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张飞(跟吕布、关羽、马超交手都没落败)这种实力超群的人物仍有差距。

这一段描写实际上写出了纪灵缠斗关羽渐渐力不从心,不得不提前叫停,而关羽顺势收手,就让他歇着去了,有一种游刃有余的感觉,并没有当真死战。

实际上这种说法并无法站住脚,原文明确提到,关羽和纪灵激斗,“一连三十回合不分胜负,纪灵大叫少歇,关公便拔马回阵,立于阵前侯之。”

襄樊一战,面对曹操和孙权麾下的全明星阵容(曹仁、满宠、徐晃、张辽等11人,陆逊、吕蒙、韩当、蒋钦、朱然、丁奉、徐盛等17人),关羽还能围困襄樊,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以至于魏吴要靠曹仁毒箭和吕蒙偷袭才能赢。

温酒斩华雄、万军刺颜良、3回合上风文丑、击败许褚+徐晃、100回合平黄忠、100回合平庞德、右臂少力的情况80回合平徐晃...

能够跟张飞力战50回合不分胜负,甚至还能跟关张二人联手打30回合不落下风,一直到刘备加入战局才“架隔遮拦不定”,说明吕布的实力已经超过了关羽、张飞这两个五虎排名前二的武将。

超虎级(实力明确超出五虎将)、五虎级(达到五虎将水平,跟五虎将难分胜负)、弱五虎(无法完胜五虎将,但是能全身而退)、幼虎级(面对五虎毫无胜算但表现不俗)。

又比如黄权,被迫投魏,曹丕还扒拉事儿,说刘备把你全家都杀了,黄权根本不信,我皇叔不是那样的人。结果刘备真没动过他家人,他儿子黄崇最后还为蜀汉战死。

“老哥我一辈子都想着匡扶汉室,但夷陵一败精锐尽丧,自感无力回天。我死之后小诸你替我接着干,能恢复汉室固然是好,要实在不行也别勉强,我知道你有本事,你领着兄弟们保住西川,这样既能给兄弟们个好归宿,也能保住我家一条血脉。”

(…乃呼部曲议。或劝备劫将琮及荆州吏士径南到江陵,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三国志 裴松之注》·卷三十三 陈寿(西晋)/ 裴松之(南朝宋)/ 引《汉魏春秋》孔衍(西晋))

(“…日行十馀里…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 裴松之注》·卷三十三 陈寿(西晋))

(“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三国志 裴松之注》·卷三十三 陈寿(西晋))

这段故事就记载在《三国志》的原文里,刘备南逃时路过襄阳,诸葛亮就劝刘备攻打襄阳,这样就可以占据荆州,刘备拒绝了。但在城下质问刘琮为什么投降,而且还不告诉他,刘琮也不敢应答。这个时候刘琮手下就有人跑去投奔刘备了,整个荆州的人也陆续跑来找刘备,到了当阳的时候汇集了十多万人。并不是裹挟,是主动来投奔的。

虽然后世有学者比如裴松之认为这件事可能性不大,但这两本书的作者都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人,而且还都不是刘备阵营的人,所以不是没可能。

(“英雄记曰:表病,上备领荆州刺史。魏书曰:表病笃,讬国於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三国志 裴松之注》·卷三十三 陈寿(西晋)/ 裴松之(南朝宋)/ 引《英雄记》王粲(东汉)、《魏书》王沈(三国))

(“时先主自有兵千馀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三国志》·卷三十三 陈寿(西晋))

当时刘备也有点家底,手下有几千人,其中精兵一千多人,剩下的都是路上裹挟的饥民,另外还有点乌丸的骑兵。到了徐州后,陶谦又给了四千兵,刘备手里就有一万左右的兵力了。

(“袁绍攻公孙瓒,先主与田楷东屯齐。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於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三国志》·卷三十三 陈寿(西晋))

比如刘备荆州兵败后,看着百姓的惨状,又想起被曹军冲散而生死不明的兄弟,这个时候突然感伤哭一下属于人之常情。但如果用“大哭”这个词,就会显得有点刻意。

比如刘备携民渡江的桥段,嘉靖本中刘备看到百姓的惨状“欲投江面死。左右扯住。”——《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本)·刘玄德败走江陵

尤其是曹操第一次出场时嘉靖本用了一大段话来描写曹操的光辉形象:“为首闪出一个好英族,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本)·刘玄德斩寇立功

“尽把私书火内焚,宽洪大度播恩深,曹公原有高光志,赢得山河付子孙。’此言曹公能捞笼天下之人,因而得天下也。”——《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本)·曹操乌巢烧粮草)

(“…此言曹公平生好处,为不杀玄德,不追关公也,因此可见得曹操有宽仁大德之心,可作中原之主。”——《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本)·关云长千里独行

比如曹操在“关云长千里独行”和“曹操乌巢烧粮草”等章节中,罗贯中都不吝溢美之词来表现曹操的仁德和大度,但这些内容在毛本中都被删掉了。

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刘备一直都是个“仁君”的典范,但到了咱们今天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刘备其实是个伪君子,甚至还创造了一些歇后语来讽刺他,比如“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三国小说故事的形成与发展(七)——清代《四大奇书第一种》诞生(上)‖ 刘畅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毛宗岗评改本《四大奇书第一种》(以下略称“毛本”)问世。从此,毛本渐渐代替了罗贯中《三国志演义》原书及其他明刊本,成为三百多年来最为流行的版本,甚至直到近年来出版的《三国演义》,也都往往据之为蓝本。因此,可以说毛本的诞生是《三国志演义》发展史和批评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明万历十二年(1592年)后,随着《三国志演义》刊刻的盛行,批评更为专业,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批评著述。余象斗刊本是最早正式张扬“批评”的刊本,因而也被称为《批评三国志传》,随后又出现了《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钟伯敬先生批评三国志》等。这些著述点评相对客观,而且较初期的点评来说,更为系统、全面,涉及小说创作思路、人物塑造等多个角度,甚至还借小说故事抨击现实,表达作者的态度。不过依旧不够深入,多缺乏精到见地。

话说三国演义

一个被忽略的天才,没办法,在三国演义里,一个谋士想的再完美的计策金山猎豹游戏盒子官方下载,也敌不过诸葛亮的一个锦囊。郭嘉,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36岁,是曹操集团最重要的谋臣。曹操赤壁兵败之后,曾说:若奉孝在,安有次败。郭嘉为曹操平定北方立下汗马功劳,三国演义里最后描写他的一回就是:郭嘉遗计定辽东。惜哉~~

作为三国里,乃至中华历史 忠义 一词的代言人,出现再这里应不过分。关羽和诸葛亮一样,也近乎被妖魔化。但是不同的是,关羽的妖魔化,主要体现在老百姓的崇拜,黑社会拜他,做生意的拜他,开饭店的拜他。关二爷正是什么行业都涉足。关二爷一生,军功卓著,在刘备集团里,举足轻重,但为人傲气,导致荆州失守,被吴国生擒斩首。对一个征战沙场的将军来说,这个死法着实可悲。

说完三大君主,说到三国,不可能不提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可谓最成功的历史人物之一,诸葛亮绝对是神一样的人物。就演义里而言,诸葛亮几乎已被妖魔化,成为中华五千年以来智慧的代言词。一生功绩卓著,无论军事,政治均是旷世奇才,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均是流传至今的佳话。在演义里,诸葛亮的能力绝对在金字塔的顶端,毋庸置疑。但在正史里,起码他不能称之为军事家,他几乎没有带兵打过仗,但是他的政治才能绝对傲视华夏。他的许多故事在正史里是没有的或者没有记载,亦或者是有争议的。比如:三顾茅庐,究竟是刘备找诸葛亮,还是诸葛亮找刘备,这个就有争议。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大部分事迹均为虚构。诸葛亮的一生八个字可以完美的阐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建议有空看一下三国演义,秋风五丈原这一集,没有一个鼻子不酸的。

魏国政权的奠基人,魏国实际意义上的开国皇帝。非枭雄所能形容,为人奸诈,多谋,善统兵。一生大小战役无数,当然,和刘备一样,三国史上最著名的三场战役,他老人家参与了2场,分别: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前者帮助曹操一统北方,后者直接促成了,诸葛亮的隆中对的应验:三分天下。关于曹操的故事实在太多,非50字,乃至50万字所能描述,今人形容演义里的曹操多为:奸雄,枭雄,有褒有贬,但基本都肯定他的雄才大略。

《三国演义》的具体成书时间有争议,但《三国演义》并不是某一个作者的单独创作,而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各个社会阶层、特别是广大民众长期传讲演说的结果,参与创作的作者不计其数。即使有一个最后的整理加下写定者,他也只是这众多创作者中的一个。

元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出现新安虞氏(一说建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是今存最早的,也是已知仅有的一部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该书是民间传说中三国故事的写定本,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两栏,上栏图相,下栏正文。全书以司马仲相断狱故事为人话,正话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结束于诸葛亮病死。从平话的内容和结构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但整体描写粗枝大叶,文词鄙陋不通,故事情节离奇,多不符合正史记载,人名地名也多谬误,似乎还是未经文人润色的民间艺人作品。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自问世以来,取材于它的各类文艺作品不胜枚举。它的巨大影响力,以至于使艺术的真实盖过了历史的真实。

专题: 三国演义小小说   论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三国演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