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之一,由明代作家罗贯中所著。它以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纷争和英雄人物的故事。这部小说融合了历史与虚构的元素。
从历史真实性角度看,《三国演义》并非完全基于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基于历史记载加工而成的艺术作品。书中的一些人物、事件和对话都经过了艺术化的加工和创造,以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文学性。例如,许多情节和对话是虚构的,而一些历史人物的性格和故事也被进行了夸张和美化。
然而,《三国演义》仍然保留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基本轮廓和一些真实人物的故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对后世研究三国历史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尽管需要结合历史文献进行辨别和验证。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在文学性和历史还原性之间取得了平衡,它既是一部精彩的小说,也是一部有参考价值的历史文献。阅读时,既要欣赏其文学魅力,也要注意分辨其中的虚构与真实。
别被罗贯中“骗了”!《三国演义》的这些情节与正史大不一样
《三国演义》真相大揭秘!曝光小说中的虚构历史!
三国演义小说故事真假
例如,长坂坡一战中,糜夫人和关羽并未被曹操擒获,而且此后也没有相关记载。但是,刘备的子女却被曹操俘虏,传闻称刘备的几个女儿和妾室在曹操的照顾下过得很好,并找到了好人家嫁出去。这些情节的加入,使得小说更加瑰丽而有趣,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样的,赵云的七进七出也是小说家罗贯中的创作,实际上赵云护送家小撤退的过程非常平静。赤壁之战中,几乎全部是东吴周瑜的计策,与诸葛亮关系不大。舌战群儒、群英会、苦肉计、连环计等等也都是虚构的情节。《三国演义》中还描述了草船借箭的战例,实际上这场战役是由孙坚和孙权父子发起的,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中。
三国英雄传3单机游戏《三国演义》真的是正史吗?
想要真正去了解三国时期发生的一些事情,可以去阅读《三国志》,《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在记载魏、蜀、吴三国时,该书所采用的风格各不相同。其中,《魏志》记载较详细;《蜀志》虽简明,但所记之事较多,并且叙述得体;《吴志》则比前两个差一些。
正说三国1、《三国演义》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曹操,是《三国演义》着力刻画的奸雄形象。为了表现曹操的奸雄,《三国演义》把一盆盆的脏水,都泼到了他的头上,像曹操献刀、陈宫救曹操、冤杀吕伯奢等故事,都是虚构的,甚至让曹操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那样反人类的话来。所以,曹操在民间的形象,永远是个白脸奸臣。
关羽,是《三国演义》着重塑造的忠义形象。关羽温酒斩华雄、义释曹操、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等故事,曲折生动,家喻户晓,使得关老爷的形象十分高大。可惜,这些都是虚构的。甚至连家喻户晓的“桃园三结义”,在正史中也没有记载。关羽比刘备的年龄大,如果真结义了,他应该是大哥。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由于用人失误,丢了街亭,让司马懿的15万大军,顺利逼近了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当时诸葛亮身边,只有数千兵马,根本挡不住司马懿,所以诸葛亮让百姓都藏起来,打开城门,自己悠闲地坐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看到城门打开,诸葛亮在城上悠闲弹琴,觉得有诈,急忙率兵撤退。等司马懿反应过来的时候,诸葛亮已带着城中军民撤走了。
华雄表现太过勇猛,让众诸侯手足无措。关键时刻,关羽站了出来,他在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内,就为十八路诸侯斩杀了华雄。历史上,华雄是孙坚杀的,温酒斩华雄是罗贯中杜撰的。
“温酒斩华雄”是关羽人生的光辉时刻之一。董卓作乱之后,刘备跟随曹操等十八路诸侯去讨伐董卓。汜水关前,十八路诸侯遭遇了董卓帐下大将华雄。华雄先是率兵袭击了孙坚部,大败孙坚,还斩杀了孙坚麾下大将祖茂。随后,华雄又在汜水关前,斩杀了俞涉、潘凤两位大将。
吕布是演义中的第一名将,但也是个名声很差的名将,他原本是丁原的义子,董卓将赤兔马给了吕布之后,将吕布收买,招揽到了自己帐下,吕布还帮助董卓杀害了丁原。随后,吕布认了董卓为义父。吕布狼子野心,见利忘义,他又因为和董卓争夺王允的养女,杀了董卓,这让吕布成了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遭天下人唾弃。张飞见了吕布,,辱骂吕布是“三姓家奴”。
刘、关、张三兄弟,实现了他们结拜时,许下的同生共死的诺言。历史上,刘备、关羽、张飞3人虽然感情深厚,情同手足,但是他们并没有结拜为兄弟,桃园三结义是作者罗贯中杜撰的。
演义中,刘备和关羽、张飞,是意气相投的英雄人物,他们见面之后,由于志气相投、互相欣赏,在桃园结为了兄弟。之后,刘备屡战屡败,经常寄人篱下,但本领高强的关羽、张飞兄弟,即便有更好的去处,他们也从未想过背叛刘备,尤其是关羽,曾被曹操招降了,但是当他得知刘备还生还后,就执意离开曹营,去投奔刘备了。后来,襄樊之战中,关羽被孙权杀害后,张飞、刘备共同起兵,去攻打江东为关羽。不久,张飞被杀,刘备也在兵败后,病逝了。
周瑜在夺取南郡时,被曹军给射伤了。周瑜的伤病始终未能痊愈,他在和诸葛亮的较量中,还连续被诸葛亮气了三次,这导致周瑜急火攻心,伤势更严重了。周瑜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后,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既然上天已经生下了周瑜,为何还要再生一个诸葛亮?
“既生瑜,何生亮”是周瑜的名言,是周瑜临死前说的一句话。赤壁之战时,周瑜和诸葛亮合作的时候,发现诸葛亮的才华不在自己之下,所以他苦心孤诣地想要害死诸葛亮,以便诸葛亮将来成江东的心腹之患,但周瑜机关算尽,诸葛亮却处处棋高一着,让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正史上,没有五虎上将,只有四方将军。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将关羽封为了前将军,将马超封为了左将军,将张飞封为了右将军,将黄忠封为了后将军,赵云只是个杂牌将军,无法和关羽、张飞、马超几人相提并论。历史上,赵云的能力、功勋和地位,也比不上关羽、张飞4人。
演义中,刘备手下有5大名将,分别是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和马超。刘备在夺得汉中之后,顺利进位为汉中王,然后他将自己手下的5大名将,任命为了自己麾下的五虎上将,其中黄忠由于是一员老将,心高气傲的关羽不愿与他并列,开始还不愿接受刘备封赏的五虎上将。
《三国演义》在我国的影响力,超过了《三国志》等史书,这也导致,一些读者将三国演义中故事,当成了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例如《三国演义》中的这6个深入人心的故事,虽然都是假的,是罗贯中杜撰的,但是部分读者,却信以为真,将他们当成了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
《三国演义》中的这些典故,原来都是虚构的。
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是在虎牢关前。三国的史书多把虎牢关成为成皋。成皋这个地方,确实发生过一场战斗,但是战斗的双方不是吕布和刘关张,而是董卓大将徐荣和曹操,最后把曹操打败了。这个战斗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有明确记载。原文是:“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
而刘备对关羽和张飞的感情也非常深厚。有一次张飞因为贪杯误事,把刘备的家小陷落在徐州城里。关羽怒责张飞,张飞羞愤之下想要拔刀自尽,刘备一把拉住张飞的手说道:“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尚可补,手足断,安再续。”
关羽在被曹操捉住的时候,曹操劝他投降,关羽就对曹操说,刘备对他恩如亲人,不忍背弃。后来不论曹操怎么送关羽金银绢布,高官厚禄,关羽始终都不为所动,他一直把刘备当做亲生兄长对待。所以一得到刘备的消息,关羽不惜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也要和刘备相聚。
《三国演义》和真实历史不一样的地方
19、马超杀的诸葛亮弃袍割须。其实是马超大败。两军对骂时,马超想上去抓曹操,但是许褚盯着他,他不敢动。《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超负其多力,阴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将许褚瞋目盼之,超乃不敢动。”“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
11、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孙刘两家联姻,完全是政治婚姻,并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么恩爱。刘备既没有到东吴迎亲,也就没有三个锦囊脱身的故事。孙尚香嫁给刘备的时候,还带了一些彪悍的士兵。刘备特别提防这一点,因此让赵云时刻监视着孙夫人,《三国志.法正传》:“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
不要再被《三国演义》所骗了,盘点三国演义的虚构故事
三英战吕布是三国演义早期一个重要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刘关张三兄弟同心协力击败了号称天下第一的吕布。可是公孙瓒并没有参加到讨董联盟中,所以刘关张三兄弟也没参加,更不会存在三英在虎牢关战吕布。在真实历史中,吕布是被孙坚击退的。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写,内容是根据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基础上丰富了人物性格将故事进行艺术加工而成,正是因为经过艺术加工所以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些故事情节被夸大甚至是虚构的,今天为大家盘点一下《三国演义》的虚构故事。
三分虚幻、七分真实:三国演义作者的史学水准其实远超常人想象
可见,现在流行以三国志来否定三国演义是何其可笑却说汉中王令魏延总督军马,守御东川。遂引百官回成都。差官起造宫庭,又置馆舍,自成都至白水,共建四百余处馆舍亭邮。广积粮草。多造军器,以图进取中原。细作人探听得曹操结连东吴,欲取荆州,即飞报入蜀。汉中王忙请孔明商议。孔明曰:“某已料曹操必有此谋;然吴中谋士极多,必教操令曹仁先兴兵矣。”汉中王曰:“依此如之奈何?”孔明曰:“可差使命就送官诰与云长,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矣。”汉中王大喜,即差前部司马费诗为使,赍捧诰命投荆州来。
这个号是不是有很多作者?与之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三国志里有“曹仁讨关羽,屯樊城”的语句,又写了“羽率众攻曹仁於樊”的事,使得许多人在襄樊战役到底是关羽先动的手还是曹仁先动的手的问题上无休止地争吵。而演义里在这个问题上的处理相当巧妙,称孙权派诸葛瑾向关羽求亲反被其侮辱,于是接受步骘的建议派使者请曹操让曹仁攻打荆州,自己再从背后袭击,曹操接受了这一提案并让满宠协助曹仁攻取荆州,诸葛亮知道后就建议刘备让关羽先发制人拿下樊城,瓦解其攻势。演义里的情节可以说完美兼顾到了两种相冲突的记载。
封刘虞为幽州牧,领兵往渔阳征张举、张纯。代州刘恢以书荐玄德见虞。虞大喜,令玄德为都尉,引兵直抵贼巢,与贼大战数日,挫动锐气。张纯专一凶暴,士卒心变,帐下头目刺杀张纯,将头纳献,率众来降。张举见势败,亦自缢死。渔阳尽平。刘虞表奏刘备大功,朝廷赦免鞭督邮之罪,除下密丞,迁高堂尉。公孙瓒又表陈玄德前功,荐为别部司马,守平原县令。
明朝学者谢肇淛曾经批评过以三国演义为首的一些历史小说,称“惟《三国演义》与《钱唐记》、《宣和遗事》、《杨六郎》等书,俚而无味矣。何者?事太实则近腐,可以悦里巷小儿,而不足为士君子道也”,认为其过于依凭史实而缺少加工,读起来没意思。而同一时期的胡应麟又批评演义没有完全遵照史料,认为其情节失实。所以三国演义到底是太真还是太假,从古至今争论了几百年也没争出个答案来。
现存时间最早的嘉靖本的刻本质量其实是毛本之外最高的,而罗贯中最初完成的版本未必是戏曲平话民间传说的合集。嘉靖本上刊刻着“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以至于有人认为罗贯中其实是写了个史料汇编,不过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三国演义里有这么多来自史书原文的内容。
学界现在大体上认为这三十多个版本可以划分成“演义”和“志传”两个体系,彼此之间差距很大,可能演变自不同内容。而演义体系里最早的嘉靖本和志传体系里最早的叶逢春本都不包含关索的故事,花关索传成书于成化年间,比嘉靖本及叶逢春本都要早,而最后的毛本则有关索出场,一般认为是书商或者说书人为了观众的喜爱将一些民间故事加了进来。
虽然三国演义的作者被认为是罗贯中,但罗贯中到底写了本什么书并没有人知晓。三国演义目前保存有三十多个版本手机版三国单机游戏6,通行的毛本演义是在清朝初年才成书的,最早的刻本嘉靖壬午本则是在明朝中后期成的书,而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与之相差一百多年。
三国演义公认的说法是“三分是虚,七分是实”,这一评价大体公允,作为小说而言其真实性已经很高。不过个人认为三国演义的“真实”并非是真假的真,而是其改编必有所本,很多时候虽然是改写甚至是直接引用史料,但写出来的却是和原版完全不同的故事,有的是扩展,而有的只是将原版引为背景,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现象。
《三国演义》有哪些故事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从桃园三结义开始到五丈原镶星都不存在!唯一存在的是三国归晋首先,我们看看故事的出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故事,出自于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注意,这是一本小说,而且,罗贯中的年代,离刘备的年代,已经相差了1100多年。
“孙权乘坐一艘大船,来侦察曹操的军情,曹操叫部下射箭,于是,万箭齐发,都射在孙权的船上,船差一点被这一阵“箭雨”倾覆,于是,孙权下令掉转船头,让船的另一面接受“箭雨”,于是,大船两边都受箭了,重量平均了,船也稳了,于是,孙权下令走人。”
参考资料:《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备遂割湘水为界,於是罢军……”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毛 三国演义女小说 三国演义小说家上一篇三国演义豆豆小说阅读
下一篇毛本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