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写的一部古典文学作品,它虽然是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但并不是一部完全历史真实性的作品。《三国演义》是长篇历史小说,属于文学创作范畴,它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的想象、虚构和艺术加工,因此在历史准确性上有所偏差。
1. 历史真实性:《三国演义》中有些人物和事件是基于历史记载,但更多的是通过作者的想象和改编而成。例如,小说中的许多情节、对话和人物性格都经过了艺术化的处理,以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戏剧性,而不是严格遵循历史记载。
2. 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的许多人物形象被高度理想化或人格化,例如“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勇绝”张飞等。这些人物形象在历史上可能并不完全符合。例如,历史上的诸葛亮被描绘为有神异力量的“神人”,但历史上他更多地是一个现实中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3. 情节构建:《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情节,如“三顾茅庐”、“空城计”等,虽然广为人知,但在历史记载中并没有如此详细的描述。这些情节的加入,使得小说更加生动有趣,但也失去了部分历史的真实性。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作为文学作品,其目的不是提供历史的真实记录,而是通过艺术的手法讲述故事,传递价值观和道德理念。因此,它在保留历史元素的同时,也包含了大量艺术加工和想象,这使得它在历史准确性和文学价值之间找到了一个独特的平衡点。
三分虚幻、七分真实:三国演义作者的史学水准其实远超常人想象
这段内容并非是作者自己胡乱编造。首先是盐井和银矿,汉书地理志里就记载连然县有盐官,华阳国志南中志也记载南广县和青蛉县有盐官,到明清时期盐税是云南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税种,在清朝的滇南盐法图里有“古滇九井”的说法,而续汉书郡国志里则记载南中的律高、贲古、双柏、朱提四县都有银矿。关于巫鬼习俗,宋史蛮夷传里记载了大云南蛮和小云南蛮的鬼神信仰,称“夷俗尚鬼,谓主祭者鬼主,故其酋长号都鬼主”,至今在贵州方言里还有“药鬼”的说法,刚好和演义里的说法一致。
小说 三国演义真实吗
此外还有许多人从刘备的信件里挖到了关羽和乐进曾在青泥一带苦战的事,由于这件事无论关羽传还是乐进传都毫无记载,所以知名度不高而且也不清楚详细情形。然而演义里并没有将其漏掉,而是在刘备入蜀的部分里提到诸将防守荆州的分工安排时,把关羽放在青泥隘口挡住襄阳的部队。
却说汉中王令魏延总督军马,守御东川。遂引百官回成都。差官起造宫庭,又置馆舍,自成都至白水,共建四百余处馆舍亭邮。广积粮草。多造军器,以图进取中原。细作人探听得曹操结连东吴,欲取荆州,即飞报入蜀。汉中王忙请孔明商议。孔明曰:“某已料曹操必有此谋;然吴中谋士极多,必教操令曹仁先兴兵矣。”汉中王曰:“依此如之奈何?”孔明曰:“可差使命就送官诰与云长,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矣。”汉中王大喜,即差前部司马费诗为使,赍捧诰命投荆州来。
与之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三国志里有“曹仁讨关羽,屯樊城”的语句,又写了“羽率众攻曹仁於樊”的事三国12pk单机游戏大全,使得许多人在襄樊战役到底是关羽先动的手还是曹仁先动的手的问题上无休止地争吵。而演义里在这个问题上的处理相当巧妙,称孙权派诸葛瑾向关羽求亲反被其侮辱,于是接受步骘的建议派使者请曹操让曹仁攻打荆州,自己再从背后袭击,曹操接受了这一提案并让满宠协助曹仁攻取荆州,诸葛亮知道后就建议刘备让关羽先发制人拿下樊城,瓦解其攻势。演义里的情节可以说完美兼顾到了两种相冲突的记载。
封刘虞为幽州牧,领兵往渔阳征张举、张纯。代州刘恢以书荐玄德见虞。虞大喜,令玄德为都尉,引兵直抵贼巢,与贼大战数日,挫动锐气。张纯专一凶暴,士卒心变,帐下头目刺杀张纯,将头纳献,率众来降。张举见势败,亦自缢死。渔阳尽平。刘虞表奏刘备大功,朝廷赦免鞭督邮之罪,除下密丞,迁高堂尉。公孙瓒又表陈玄德前功,荐为别部司马,守平原县令。
明朝学者谢肇淛曾经批评过以三国演义为首的一些历史小说,称“惟《三国演义》与《钱唐记》、《宣和遗事》、《杨六郎》等书,俚而无味矣。何者?事太实则近腐,可以悦里巷小儿,而不足为士君子道也”,认为其过于依凭史实而缺少加工,读起来没意思。而同一时期的胡应麟又批评演义没有完全遵照史料,认为其情节失实。所以三国演义到底是太真还是太假,从古至今争论了几百年也没争出个答案来。
现存时间最早的嘉靖本的刻本质量其实是毛本之外最高的,而罗贯中最初完成的版本未必是戏曲平话民间传说的合集。嘉靖本上刊刻着“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以至于有人认为罗贯中其实是写了个史料汇编,不过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三国演义里有这么多来自史书原文的内容。
学界现在大体上认为这三十多个版本可以划分成“演义”和“志传”两个体系,彼此之间差距很大,可能演变自不同内容。而演义体系里最早的嘉靖本和志传体系里最早的叶逢春本都不包含关索的故事,花关索传成书于成化年间,比嘉靖本及叶逢春本都要早,而最后的毛本则有关索出场,一般认为是书商或者说书人为了观众的喜爱将一些民间故事加了进来。
《三国演义》真的是正史吗?
想要真正去了解三国时期发生的一些事情,可以去阅读《三国志》,《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在记载魏、蜀、吴三国时,该书所采用的风格各不相同。其中,《魏志》记载较详细;《蜀志》虽简明,但所记之事较多,并且叙述得体;《吴志》则比前两个差一些。
《三国演义》是一部杰出的小说,虽然有很多虚构情节,但是主体上还是很忠于历史的。虚构情节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有了这些虚构,才吸引读者阅读,这也是作者一大创新。
25、美女貂蝉,人物系虚构。《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此侍女并无名字,后面也没有记载。
19、马超杀的诸葛亮弃袍割须。其实是马超大败。两军对骂时,马超想上去抓曹操,但是许褚盯着他,他不敢动。《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超负其多力,阴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将许褚瞋目盼之,超乃不敢动。”“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
16、刮骨疗伤。《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羽便伸臂令医劈之。”并没有点出华佗的名字。此事发生在219年,华佗早在208年就去世了,所以,刮骨疗毒不可能是华佗动的手续。
14、关羽与黄忠大战长沙,此事系虚构。赤壁之战后,荆州南方诸郡很快投降,黄忠长沙太守韩玄投降。《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
12、赵云的战绩。据《三国志》记载,赵云主要是作为刘备的卫队首领,战绩平平。《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五虎上将里,赵云被排到最后,
11、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孙刘两家联姻,完全是政治婚姻,并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么恩爱。刘备既没有到东吴迎亲,也就没有三个锦囊脱身的故事。孙尚香嫁给刘备的时候,还带了一些彪悍的士兵。刘备特别提防这一点,因此让赵云时刻监视着孙夫人,《三国志.法正传》:“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
7、关羽没有小说中写得那么义薄云天,征讨吕布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秦宜禄的老婆杜氏,向曹操提出,城破后把杜氏赏给他。但是,曹操食言了,把杜氏据为己有,并养大了秦宜禄的儿子秦朗。
6、土山约三事。那次战役,关羽纯属战败被擒,并没有讨价还价,只是为了突出关羽的忠义,罗贯中虚构了“土山约三事”。《三国志》是这么记载的:“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4、关羽温酒斩华雄。刘关张并没有参与讨伐董卓,因此,关羽不可能斩华雄。杀华雄的是江东猛虎孙坚。《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3、张飞,字意德,而不是翼德。武器是马塑 ,而不是丈八蛇矛。他的长子张苞,并没有成为诸葛亮的“虎翼将军”,而是早夭。另外,据说张飞还是个儒雅帅哥,不是黑大汉。
2、怒鞭督邮的不是张飞,而是刘备。《三国志.先主传》:“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柳,弃官亡命。”《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张飞的莽撞的性格特点,把这事情算到了张飞头上。
《三国志》:“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志并没有手结拜,只是说他们情同手足。
正说三国1、《三国演义》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根本区别,是文种不同,有着不同的社会作用。《三国志》是史书,追求历史真实,是不能虚构的;《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根据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是可以虚构的,既可以张冠李戴,也可以无中生有。所以,《三国演义》比起《三国志》来,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因而深受人们喜爱。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把文学作品中的人和事,都当成是真的。
《三国志》问世以来,受到人们喜爱,三国故事开始流传,到了宋元时期,三国故事被搬上舞台,仅元杂剧就有三十多种。由于人们不满意异族统治,怀念汉朝,便出现了“拥刘抑曹”的倾向。到了元末明初,罗贯中以《三国志》为依据,吸收了大量民间传说和戏曲故事,创作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做了一些修改,形成了现在流行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真相大揭秘!曝光小说中的虚构历史!
我们应该在欣赏其中的艺术价值的同时,注意区分历史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区别。最后,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历史和文学艺术之间的互动是双向的,历史为文学提供了无数的题材和素材,文学也为历史注入了更多的情感和想象。我们应该欣赏、尊重和理解这种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与文学创作。
三国演义三分故事七分史实,为何还只是小说不是史书?
而《三国志》也没有出现过明显的贬低刘汉的行为,就拿诸葛亮来说,虽然没有书写得像小说里面的那样惊为天人,但是《三国志》武侯传对它的评价也是:“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只是军事能力不突出罢了”后来六出祁山,无功而返不也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吗?
说了这么多小伙伴们肯定会觉得即使《三国演义》是以蜀汉为主角书写的,那《三国志》也是以曹魏为主角写的呀!的确《三国志》中六十五卷中魏书数量最多有三十卷,结合当时的史实司马炎篡位后为了体现自己政权的合法性,确实会让史官对于魏国政权的合法性进行一定的美化,毕竟是他的位置是魏国幼帝曹涣禅让给他的,但是这不是主要原因,其实最主要还是实力问题,所谓的三国鼎立其实是很不平衡的鼎立,北方曹魏天下九州独占其六,而刘备却只有益州外加汉中之地,那个实力强那个就写得多不是很正常吗?
为什么很多人说《三国演义》毁正史,而不说《水浒传》也毁正史?
说《三国演义》毁正史的人,大概率是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之类,没有《三国演义》的普及,三国这段历史早就淹没在时代的尘埃中,哪里会有如今这般影响力,普及度!如果没有陈寿的《三国志》,那三国这段历史估计更是在今天会被一笔带过,大概都不会出现在朝代歌里。
所以《三国演义》称为历史演义小说,而《水浒传》为英雄传奇小说。如果说与历史的距离,本身就是《三国演义》要更近一些。但他也是作为“小说”的面目出现的,而不是史籍。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若论接近历史真实,它们二者都不及《东周列国志》。
主机游戏pc游戏网页游戏怎么分《三国演义》到底有多假
诸葛亮借东风和空城计,都是不符合真实的历史背景的。首先借东风本身就是一种违背科学的事情,如果放在当代,人们会视为迷信。空城计亦非诸葛亮之计,而是周瑜之功。诸葛亮近乎妖,五行八卦、奇门遁甲、天文地理、保境安民、军事经济样样精通,然而据史料所知,诸葛亮最大的功绩是在政治上,而非军事上。
然而历史中并没有这一记载。罗贯中对赵云的夸大是最离谱的。据史料记载,赵云的年龄甚至比刘备都要大,而且跟随刘备一生,也并未得到重用。然而在《三国》中的排名,赵云仅次于吕布之下,这也由于作者对赵云的喜爱,故意歌颂之。而刘备所封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和马超也是子虚乌有的,即历史有这五人,却并未被封五虎上将。这是罗贯中对蜀汉正统的认可,所以很是力捧蜀国的文臣武将。
七实三虚 :《三国演义》处理真实历史与虚构的方法
另外,把督邮捆起来,痛打二百杖的是刘备,《三国志·先主传》有明文记载,“先主……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弃官亡命。”小说中则将鞭打督邮的事遗置给了张飞。
历史上真实的三国,和《三国演义》有着多大的区别?
同样,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宦官也在这个时期,地位逐渐提高,成为了皇太后乃至皇帝的左膀右臂。加之皇帝年幼,很容易过度依赖宦官,使得宦官干涉朝政。例如汉灵帝刘宏便直言宦官张让乃是其父。可见东汉时期的政局多么混乱。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大概是大部分人对三国时期最直观的认识,尤其是受到了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使得大家对三国历史的认知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和真实的历史不同,《三国演义》有着大量的改编,甚至是神化行为,使得其脱离了历史实际,迎合了市民阶层的需求,忽视了历史的实际。而大部分人对实际的史实又缺乏认知,因而产生了错误的认识。那么历史上真实的三国又是怎么样的呢?和我们在荧幕之中以及小说之中看到的有着怎样的区别?
专题: 真三国演义小说 老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抄三国演义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章节简介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中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