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并不是话本小说,而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写。虽然它在成书过程中可能受到了民间故事、传说和戏文的影响,但它最终形成的是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的形式,而非简单的话本小说。话本小说是一种口头表演的小说形式,通常在茶馆、酒肆等场合由说书人讲述,而《三国演义》是经过整理和加工的文学作品,以书面形式流传。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谁?他是山西太原人还是山东东平人?
明清时代,多种刻本一直说他是山东东原人,四部典籍都是如此,怎么到了现代就摇身一变呢,而且东原派指出:《录鬼簿续编》是记录散曲家的文献,里面没有说过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只是说他是个散曲家,不能作为证据。
贾仲明曾在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为钟嗣成《录鬼簿》 题跋,自署“八十云水翁”,以此推断,他约生于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贾仲明和罗贯中结成忘年交,大约在元至正十七年以后,当时罗贯中四十多岁,在张士诚幕中作客,贾仲明只有十七、八岁,结交地点在苏州。这两条史料说明,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约生于元延祐四年(公元1317年),殁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
三国演义是话本小说
这篇文章作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这篇祭文中所列“门人”,是以年龄为序的,罗本的名字排列在向寿、乌斯道之后,向寿、乌斯道这两个人元史都有记载,向寿生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乌斯道生于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因此,我们断定,罗本应该生于1314年左右。
在郎瑛之后的胡应麟,曾在《少窒山房笔丛》卷四十一 “庄岳委谈”(下) 记载了一条史料:“今世传街谈巷语,有所谓演义者,盖尤在传奇杂剧下。然元人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世率以其凿空无据,要不尽尔也,余偶阅一小说叙,称施某尝入市肆,细阅故书三国杀单机小游戏攻略,于敝楮中得宋张叔夜禽贼招语一通,备悉其一百八人所由 起,因润饰成此编。其门人罗本亦效之为《三国志演义》,绝浅陋可嗤也”。这里所说的施某,是指的施耐庵;这里所说的罗本,就是罗贯中。胡应麟说,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这一说法最近就是源自这里。
“《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云:‘钱塘施耐庵的本。’昨于旧书肆中得抄本《录鬼簿》,乃元大梁钟继先作。载宋、元传记之名,而于二书之事尤多。据此,见原亦有迹,因而增益编成之耳。”
罗贯中并非《三国演义》唯一作者?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的计谋?
『三国演义』也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个以历史为蓝本的小说,虽然与历史不符,但更符合民众对人物的心里投射。和《红楼梦》不同,曹雪芹的诗歌都是自己原创,但是《三国演义》的诗歌则很多引用自他人,其中最为有名的开篇为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临江仙》出自明朝大才子杨慎,而罗贯中还引用了古代许多著名的诗歌,如苏轼的《赤壁赋》,曹操自己写作的《短歌行》等等……这些作品都为《三国演义》这本民族文化的鸿篇巨著增色不少,可以说,杨慎、苏轼、曹操他们也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不少素材。
如果不是1967年,有人从古墓里发现了《花关索传》这本书,关索的出现估计永远都是个谜。但有了《花关索传》,回头再来看《三国演义》的里的这个片段,你会觉得它有点像今天电影里的彩蛋,透露出三国故事在主线之外原来还有其他的故事。
罗贯中能横贯三国吗?《三国演义》的作者之谜
但是,《三国演义》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点。作者从封建立场出发,诬蔑黄巾起义军是"劫掠良民"的"盗贼"。书中一开头就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认为三国鼎立、西晋统一是先天命定。而庞统死前有童谣预言,上方谷司马懿父子不死,是出于天意,也充满宿命论色彩。孔明火烧藤甲要"损寿",是因果报应观点。至于孔明借东风、摆八阵图,关羽玉泉山显圣,以及于吉、左慈兴妖作法等故事,更充满神怪迷信色彩。
《三国演义》中极力宣扬刘、关、张的义气。小说第一回就写这三个异姓兄弟桃园结义,发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朝廷,下安黎民百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个盟誓就决定了三个人名为君臣、情同骨肉的关系。从历史传统来看,它是封建时代小私有者道德观念的反映,它一方面表现了小私有者在受剥削压迫下救困扶危、互相支援、见义勇为、自发反抗的积极思想,历史游仪之士那种讲义气、重然诺、感恩遇、报知己的壮烈行为,都是义气的表现。历代农民起义也往往以义气为号召。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义气"往往以个人恩怨作为行动的根据,所以,这种道德观念常常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
《三国演义》继承了"平话""拥刘反曹"的传统,把蜀汉当作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当作小说的中心人物。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自桃园三结义至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这五十一年间的事就占了一百零四回,以后四十六年的事只用十六回就草草结束了,有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书中曹、刘对比的描写,主要是刘备以宽待民,曹操以残暴害民;刘备对待士兵用诚心和义气,曹操对待士兵则用权术和奸诈。
接地气的《三国演义》罗贯中
至此三十多岁,罗贯中对历史与人生均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便回到杭州开始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大概是与其老师施耐庵创作《水浒传》同一时间,并在其老师去世后整理增补了《水浒传》。之后一直从事文学创作,主要是历史类小说如《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还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国演义(上)
直接的源头是宋元讲史话本,而间接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佛教寺院的俗讲。因为一朝一代的历史故事要分多次才能讲完,就形成了分章分回的章回小说。而说话人为了招徕或留住听众,所以往往会在情节高潮时打住,留下悬念;而为了使听众对所讲的内容事先有了解,也往往用易记易背的对偶句将要讲的故事做概括,这就形成回目。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这是从长篇话本发展而来的。因内容丰富,一次讲说不完,故说话人就需要将其分成若干章回,每次讲一章或一回,连续多次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因而得名。明清时代是其全面发展繁荣的时期。
《三国演义》成书前,就已流行的“拥刘反曹”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民间流行拥刘反曹的思想,离不开三国演义的影响,在民间流传的印象太深了!隋唐之际,士人虽然褒刘,却鲜少贬曹。政治上,唐太宗李世民为“带头大哥”,率先向篡魏的司马氏“开炮”;而在文学作品中,诸如李白、杜甫等大诗人,在谈及曹操之时,亦多用“魏武”“魏祖”这样的敬称;其写作方向,也基本着重于曹操一统北方之功业。
辽图讲坛:论《三国演义》人生智慧的文化价值,现场有赠书活动
关四平:文学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前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辽宁传媒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汉语言文学专业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三国演义源流研究》《唐代小说文化意蕴探微》《唐代小说仕宦题材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丛论》等学术专著多部;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红楼梦学刊》《明清小说研究》《新华文摘》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篇。荣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
滚滚长江东逝水:为什么《三国演义》开头是一首《临江仙》?
被毛宗岗放到《三国演义》开篇的这首《临江仙》,不是一首独立的作品,而是杨慎被贬云南后,创作的一组作品当中的一首。杨慎读史书,写了《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从上古到元朝,一路写下来,写了十篇作品,这个时间跨度,牵涉到二十一部正史,所以后世改名,称为《廿一史弹词》。
杨慎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他爸爸做了十八年的宰相,他本人是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公认的大才子。但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的时候,他触怒了皇帝,被贬云南三十年,最后就在那里去世的。这种经历,人很容易有虚无感,所谓荣华富贵成就功业,到头来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吗?
甲:你再听这卖东西、找人的——“里边瞧座!”“跟我来您呐,这儿四位!”“给这儿续水呀!”“有人拿张票!”“这儿添个碗儿”“薄凉糖瓜籽儿烟卷儿哎”“面包点心!”“看报来看报来!当天的戏单儿!”“哎哟,嗬!二婶儿!我在这儿哪!”
罗贯中何许人也?《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为何见于明代中后期?
限于篇幅,一般的《三国演义》版本,我们就不介绍了。大多数没有什么特色,还有的就是书商为了压低成本,出的删节本。全套不是贵吗?我就大加删节,但删了我也不说,仍然声称是全的,可是我卖得比人家便宜,来买我的吧。这种营销手段,今天我们仍很熟悉。
当然,明代书价虽然比唐朝便宜多了,但对大多数读书人而言仍然很贵。一个经常被研究者提起的数字是:万历年间一部《封神演义》价值2两银子,这个钱是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的月收入的五分之二,可以买一百多斤米。花这么多钱买一部闲书,恐怕一般人是舍不得的。不过当时的书商想到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三国单机老版策略游戏大全,其实是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仍然很常见的一种办法:租书。从书铺里租书看,看完再还回来,这样读书成本就下来了。
《三国演义》能够被大量印刷销售,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有关。虽然说起来有点绕:欧洲人发现了美洲获得了大量黄金、白银;有了黄金、白银,欧洲人才有能力购买中国的商品;全世界的白银涌入中国,当时有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中国作为一个自身不怎么产白银的国家,却建立起了一个银本位的货币体系;有了这个效率更高的货币体系,中国才有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内循环市场;图书销售市场,是建立在这个内循环市场的基础上的。
科举制度长期运转的结果,是社会上产生了一个相当庞大的识字阶级,有足够多有阅读能力的人。虽然能够考中进士、举人,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多,哪怕秀才,在总人口比例中也是很有限的。但是,一个家庭条件不是那么好的人,一旦考中了就是大新闻,就有轰动效应,这就造成了一种非常典型的幸存者偏差。而一个社会越是对幸存者偏差没有认识,幸存者偏差的诱导性就越强,因此被激发出读书热情的人还是很多的。读书的人多了,长篇小说有了潜在的读者群。
明朝建立的时候,朱元璋设计了一整套制度消除潜在的不稳定,也压制住了全部创造的活力。所以明代前期的社会,是非常压抑非常死气沉沉。到了明朝后半段,官僚机器也觉得这么压制社会活力挺神经病的,也疲了,很多事情都不管了。
《三国演义》是怎样成书的
另外,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后,还经过很多人的修改和补充,比较著名的是毛纶、毛宗岗父子加工修订的本子,对《三国演义》从文字到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加工修订,大部分修改得比以前好,但也有改得比以前差了的,详见裴效维二O一三年六月修订《三国演义》的前言。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版 拍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如三国演义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吕布武力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