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古评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撰。这部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一百多年历史为背景,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为主线,生动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古评是指古代对于《三国演义》的评价和分析,以下是一些经典古评的例子:

1. 毛奇龄(1623-1716):毛奇龄是明末清初的经学家,他认为《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小说,还是一部对历史的解读和评价。他赞扬了小说对于历史事件的精彩描述和人物性格的深入刻画,认为它能激发读者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

2. 陈寿(233-297):虽然《三国演义》不是陈寿所著,但作为《三国志》的作者,他对于三国历史的记载在某种意义上影响了《三国演义》的创作。陈寿的严谨历史研究为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更加可信和生动。

3. 张潮(1643-1703):张潮是清代文学评论家,他认为《三国演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他指出小说中的情节设置、人物性格塑造以及语言技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甚至比许多其他文学作品更加出色。

4. 黄震(1850-1934):黄震是近代文学评论家,他评价《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作品。他认为小说通过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深刻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面性,对后世的道德观念和历史理解有着重要影响。

这些古评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三国演义》在文学、历史、伦理等方面的深刻价值,体现了它在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广泛影响和重要地位。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点评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虽然带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但同时也融入了大量的虚构元素,从而使故事更加具有戏剧性和艺术性。这些故事情节通常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革,如曹操的权谋之道、关羽的义气之行、刘备的归趋之变等等,这些故事情节不仅引人入胜,更是能够让人思考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进步。

三国演义小说古评

《三国演义》中描绘了许多英雄人物,这些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形象,让读者们能够在小说中感受到人物的精神内涵和情感。例如,关羽的忠诚义气、张飞的豪放不羁、刘备的仁爱正直、曹操的智谋过人等等,这些英雄们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心中。

2014最受欢迎网页游戏简析《三国演义》

(3)、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东汉末年名将。汉末亡命涿郡,与张飞从刘备起兵。刘备得徐州后,使关羽行太守事。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东进,击破刘备,关羽被俘,遂随曹操于官渡迎击袁绍军,刺袁绍大将颜良于万众之中,封汉寿亭侯,不久辞归刘备。后随刘备依附荆州牧刘表。

关于《三国演义》的书评,非常适合喜欢古代历史小说的朋友

总之,《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它的背景介绍、人物形象、文学形式、主题思想等方面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欣赏。对于喜欢阅读古代小说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个不可错过的选择。

在深入分析方面,我们可以探讨《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主题和思想。例如,小说中强调的义气、忠诚和智慧等价值观念,都是我们当代人应该追求的品质。此外,小说还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人性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小说《三国演义》为什么是一部悲剧?

历史上的“三国演义”究竟是怎样的一本小说?

当然,小说中也存在着不少夸张和虚构的元素。比如说,小说中的某些人物被描绘得异常英勇或者极端残忍,这显然是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和紧张感。此外,小说中的某些情节也是完全虚构的,比如说诸葛亮的七擒七纵,或者是关羽单刀赴会,这些情节都是作者自己杜撰出来的。

毛宗岗点评本《三国演义》

毛宗岗的点评本全图绣像《三国演义》是在校订过程中力求保持毛本的原貌,多不以文字的优劣作取舍。全书复制了原版本的绣像插图。这些出自清代无名画家之手的绣像,古朴凝重,线条流畅,场景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故事情节增色不少,极具观赏价值与收藏价值。

胡适、钱玄同、鲁迅是怎样评价《三国演义》及刘备等人物形象的

当前易大师侃三国,厚厚的一大本。三国演义给人们留下永久的话题。

钱玄同对于《三国演义》及其人物的评价就更加言辞激烈,他在与胡适的书信中说到:“盖曹操固然是坏人,然刘备亦何尝是好人?论学、论才、论识,刘备远不及曹操;论居心之不良,刘备曹操正是半斤八两。帝蜀寇魏之论,原极可笑。”钱玄同指出:“我因为要祛除国人的迂谬心理,所以排斥《三国演义》。

胡适与钱玄同曾有过多次关于中国传统文学书信往来,他在《再寄陈独秀答钱玄同》的信中更进一步指出:“其书(指《三国演义》)谬处在于过推蜀汉君臣而过抑曹孟德。”胡适认为:“三国人物中刘备的才能比不上曹操的百分之一,而树立的光辉神像关羽只是一个和汉族同胞自相残杀的鲁莽武将,其功勋道德和南宋名将岳飞相比无足轻重,书中的经典桥段诸葛亮三气周瑜把诸葛亮和周瑜都造成了丑化免费生存游戏网页游戏推荐,周瑜成为了一个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小丑,诸葛亮也被描绘成了内心阴险的小人。”

三国演义:被文学爱好者严重低估了的小说

三国演义之所以备受文学爱好者诟病,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少了风花雪月的词句,读起来少了些诗情画意,喜欢拽文的文学爱好者们觉得是重大缺陷;二是人物一出场就满级,没有啥发展变化。在文学爱好者的心目中这就犯了大忌,等于是没有注意描述人性。因为许多文学爱好者接受了一种观点,认为文学就是为了描述人性而存在的。唉,对这种把文学功能局限于描写人性的观点,我持保留意见。

实际,三国演义最大的价值是实用性,书中所描述的政治军事斗争智谋,是可以直接运用于现实的。当年太平军打仗时,实际许多智谋就出自于三国演义。当年清军入关后,许多智谋也是出自三国演义。哪怕是现在许多人做生意,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三国演义中的策略。甚至我们许多军事发烧友,在分析政治军事大事时,也在许多时候不自觉地就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了。事实上,非但政治经济军事,就是在现实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许多人都会不自觉地就使用起三国演义上的策略了。所以,三国演义这本书的许多内容,实际已经融入了国人的精神血脉,这本书对国人的影响面,已经远远超过红楼西游和水浒了。

「书评」《三国演义》:历史的风云,人性的画卷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被誉为“第一才子书”。它由明朝作家罗贯中创作,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群雄并起,争霸天下的壮丽画卷。这部作品将历史、政治、战争、道德和人性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生动、壮烈的历史画面。

换个角度看《三国演义》,真的只是一本三流兵书吗?

第二,对战争严谨性欠考虑。行军打仗,思维的缜密至关重要,兵法云:“有备无患”,一个小小的考虑不周,可能会葬送整个战局,在这方面,《三国演义》弊病丛生。比如在赤壁之战后,曹操仓皇撤退,有华容道和大路两条路可以走,诸葛亮此时命人在华容道上放浓烟,同时又令关羽放弃大路把守华容道,曹操后来果然中计,被关羽堵在了华容道,实际上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安排有“赌”的嫌疑,倘若曹操在惊慌失措之际选择走大路,诸葛亮的“赌”将会贻笑大方。再比如上方谷之战,诸葛亮已经将司马父子围困在谷中,但一场大雨让这个计划泡汤,难道一向谨慎的诸葛亮,竟没有制定应急预案?这从兵法韬略来看,实在匪夷所思。

第一,主将单挑竟成了家常便饭。三军主将,身为一军之主,是全军的指挥中枢,干系重大,一般而言,是不会亲临战场厮杀的,除非是偶尔的遭遇战或突围战这种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主将才会出击。而在《三国演义》中,双方主将动不动就大战三百回合、小兵则在一边看戏,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汜水关,华雄斩了俞涉和潘凤,诸侯联军就瑟瑟发抖,后来关羽斩了华雄,联军就攻无不克,在虎牢关也是一样,刘关张三人合力打败了吕布,董卓就吓得要迁都长安,难道说,联军的几十万大军和董卓的西凉铁骑,就整天吃了睡、睡了吃、作壁上观吗?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差   小说家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