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

0

《三国演义》的作者通常认为是罗贯中。这部小说最初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明代成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以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为背景,描绘了众多英雄人物和精彩故事,深受读者喜爱。尽管罗贯中是公认的主要作者,但后来的研究也发现了一些早期版本的《三国演义》中存在不同的作者痕迹和不同的创作阶段,这表明这部巨著的创作过程可能更为复杂,涉及到了多个作者和编辑的贡献。

知道四大名著的作者都是谁吗?

之所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古代,文人所看重的,要么是诗词,要么是策论。写小说并不算是什么光荣的事情,也没有著作权、稿费和版税这些事情,更兼古代时不时会有“文字狱”之类的事情发生,没有署名也很正常。

当然,还有一本书的作者争议比《红楼梦》更大,那就是第五大名著《金瓶梅》。《金瓶梅》的作者是兰陵笑笑生,这一点没有争议。但兰陵笑笑生究竟是谁,“候选人”比《红楼梦》的更多,共有70余位,如王世贞、贾三近、屠隆、李开先、徐渭、王稚登、赵南星、李渔、卢楠、冯梦龙、丁纯父子、汤显祖、李先芳、唐寅、李贽、冯维敏、谢榛、贾梦龙、薛应旗、臧晋叔、金圣叹、田艺蘅、王采、李攀龙、萧鸣凤、胡忠等。

近代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

三国战记逐鹿中原单机游戏《三国演义》真的是罗贯中写的吗?

元代至治年新安虞氏刻印的一部的一部《全相三国志平话》将松散的传说故事整理成册,虽文词粗糙,但框架构思已成,结构也相对完整,三国故事有了初步规模。元代时期的杂剧三国故事已有50多种,从“桃园三结义,到司马昭复夺受禅台”,巜三国演义》中的重要章回几乎都搬上了戏剧舞台,这都说明《三国演义》是大众文化的结晶。

《三国演义》并不是某个作家在某个时期独立完成的作品,而是在长期的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由文人整理加工而成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三国时代是一个军阀割据,混乱不堪的时期,又是一个云蒸霞蔚,英雄辈出的时代。南朝裴松记录了大量的三国人物的奇闻轶事为陈寿的《三国志》作注,这给历史人物增添了传奇色彩,从这里开始三国人物偏离了历史,朝着传奇化开始。到隋炀帝的时候观看的水上杂戏,其中便有木偶人表演的三国故事。初唐民间已流传“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故事。晚唐李商隐《骄儿诗》中“或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这个时期三国故事初具规模,已有了成熟的章节。北宋苏东坡有词《怀右、涂巷小儿听三国话》“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众听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民间讲三国故事已极为普遍,内容不断充实完善,感染力愈来愈强。

为何“演义”爱“三国”:胡适关于《三国演义》的几点解说

可为何这几个分立阶段,偏偏只有“三国”时期,最后被充分“演义”,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影响呢?关于这一点,胡适的解说颇有*发意味:“春秋、战国的时代太古了,材料太少了;况且头绪太纷繁,不容易做得满意。楚、汉与隋、唐又太短了,若不靠想象力来添材料,也不能做成热闹的故事。五代十国头绪也太繁,况且人才并不高明,故关于这个时代的小说都不能做好。”只有三国时代,魏、蜀、吴三方的人才可算势均力敌,《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里保存了大量材料,颇有小说趣味,“因此,这个时代遂成了演义家的绝好题目。”这个见解,不仅是文学的,也是历史的、心理的,这大约是须有现代观念和知识眼光的人才做得出来。

《三国演义》为何一直以来都能引起人们的想象和兴趣呢?胡适认为“这也是很自然的”。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从人们的心理倾向上看,三国时期都很容易引发人的兴味。对此,胡适有一节通贯中国历史,又很独到、有意思的解说。他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七个分裂的时代:春秋战国;楚汉之争;三国;南北朝;隋唐之际;五代十国;宋金分立时期。这其中,南北朝与南宋时期都是不同民族的分立,中国人心理上总有一点“华夷”观念,所以对“北朝”史事都不大注意,因而就不大容易形成历史演义。南宋时期同样,小说也只是《说岳》等有限且影响不大的作品。其余的几个分立时期,应该可以成为演义小说的好材料。为何?这种时期:“人才容易见长,勇将与军师更容易见长,可以不用添枝添叶,而自然有热闹的故事。”

胡适最早写出的,是关于《水浒传》的考证,时间在1920年7月。此文洋洋洒洒,达数万字。1922年5月,他又为汪原放标点的《三国志演义》写出一篇研读性序言来。这一篇,他却似乎没有太多话要说,只是就几个突出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这与胡适对《三国演义》的看法以及他当时侧重的研究方向有关系。1917年时,胡适在回复钱玄同的一封信中说:“故鄙意以为吾国第一流小说,古惟《水浒》、《西游》、《儒林外史》、《红楼梦》四部,今人惟李伯元、吴趼人两家,其他皆第二流以下耳。”李伯元的代表作是《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代表作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胡适心目中的古代第一流小说,没有《三国演义》,甚至它连《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也不及,这其中的缘由,他在给此书写的研读性序言及其他阅读文字里有更为详细的解说。

在当时人的观念里,“小说”云云,“随意杂说者也”,是引车卖浆之流喜欢的玩意儿,难登大雅之堂。但是,经过学界重镇***的大力鼓吹,再经由蔡元培、胡适乃至鲁迅等一流人物参与研究,写出专论专著,小说的地位渐次提高,也引起了学者及大众的重视。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曾随胡适研习过《红楼梦》的安徽绩溪人汪原放,陆续将多部旧小说用新式标点重新点读出来,由上海亚东图书馆排印出版,引起了很大反响。用胡适的话说:“他(它)在教育上的效能一定比教育部颁行的新式标点符号原案还要大得多。”值得一提的是,这多部小说,后来都由风头正健的胡适详加考证,写出评论考订文字,予以重新估价。旧小说由新文人作考证,当然另有一番气象。这也是引起人们注意的一个亮点。

回想“五四”时期,几乎所有的传统观念都受到了重新审视。当时极具开拓精神、富有开阔视野的一代学人所做的工作,许多至今是我们研究的基点。譬如前数年电视讲座上热闹地品读《三国演义》之类,其实乘“五四”风云而起,“暴得大名”的胡适早就认真做过,并且得出了许多与今人不甚相合,却极富*发意义的看法。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谁?他是山西太原人还是山东东平人?

在郎瑛之后的胡应麟,曾在《少窒山房笔丛》卷四十一 “庄岳委谈”(下) 记载了一条史料:“今世传街谈巷语,有所谓演义者,盖尤在传奇杂剧下。然元人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世率以其凿空无据,要不尽尔也,余偶阅一小说叙,称施某尝入市肆,细阅故书,于敝楮中得宋张叔夜禽贼招语一通,备悉其一百八人所由 起,因润饰成此编。其门人罗本亦效之为《三国志演义》,绝浅陋可嗤也”。这里所说的施某,是指的施耐庵;这里所说的罗本,就是罗贯中。胡应麟说,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这一说法最近就是源自这里。

“《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云:‘钱塘施耐庵的本。’昨于旧书肆中得抄本《录鬼簿》,乃元大*钟继先作。载宋、元传记之名,而于二书之事尤多。据此,见原亦有迹,因而增益编成之耳。”

蒋大器说,宋元的一些话本,言辞鄙谬,不堪入目,很多士人都厌恶那些评书。可是山东东原一个叫做罗贯中的人,根据《三国志》写作了一个《三国志通俗演义》,语言通俗而且不鄙陋,书成以后,士大夫都争着看,一时间引发极大轰动。

《三国志通俗演义》题 “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卷开头有蒋大器的序言,当时浙江金华一个叫做蒋大器的人写了一个序言,蒋大器号庸愚子,后来在最早刊刻的嘉靖版中,卷首所载的也是这篇序言,这篇序言是我们研究三国演义的重要资料,他写道:

只是很多人有疑问,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人,可是,《三国演义》最早出现却是在150年之后弘治年间的事情,倘若这本书明初就写成了,为什么一直湮灭不闻?连一部不是什么精品的《剪灯新话》都在民间流传甚广,没理由这本书在那100年间神秘地消失吧。如果这本书是明初写成的,那这100多年间,却无人知道有这部书,真是奇哉怪哉了!

罗贯中何许人也?《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为何见于明代中后期?

但是,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又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版本。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过的《三国演义》,这个版本,一般被称为毛本或者毛评本,因为父子俩给《三国演义》写了大量评语,全书开始的地方有总评,每一回前面有回评,正文之间还有夹评。

限于篇幅,一般的《三国演义》版本,我们就不介绍了。大多数没有什么特色,还有的就是书商为了压低成本,出的删节本。全套不是贵吗?我就大加删节,但删了我也不说,仍然声称是全的,可是我卖得比人家便宜,来买我的吧。这种营销手段,今天我们仍很熟悉。

当然,明代书价虽然比唐朝便宜多了,但对大多数读书人而言仍然很贵。一个经常被研究者提起的数字是:万历年间一部《封神演义》价值2两银子,这个钱是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的月收入的五分之二,可以买一百多斤米。花这么多钱买一部闲书,恐怕一般人是舍不得的。不过当时的书商想到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其实是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仍然很常见的一种办法:租书。从书铺里租书看,看完再还回来,这样读书成本就下来了。

《三国演义》能够被大量印刷销售,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有关。虽然说起来有点绕:欧洲人发现了美洲获得了大量黄金、白银;有了黄金、白银,欧洲人才有能力购买中国的商品;全世界的白银涌入中国,当时有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中国作为一个自身不怎么产白银的国家,却建立起了一个银本位的货币体系;有了这个效率更高的货币体系,中国才有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内循环市场;图书销售市场,是建立在这个内循环市场的基础上的。

科举制度长期运转的结果,是社会上产生了一个相当庞大的识字阶级,有足够多有阅读能力的人。虽然能够考中进士、举人,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多,哪怕秀才,在总人口比例中也是很有限的。但是,一个家庭条件不是那么好的人,一旦考中了就是大新闻,就有轰动效应,这就造成了一种非常典型的幸存者偏差。而一个社会越是对幸存者偏差没有认识,幸存者偏差的诱导性就越强,因此被激发出读书热情的人还是很多的。读书的人多了,长篇小说有了潜在的读者群。

聊聊《三国演义》小说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罗贯中也曾有志于王业,只是看到天下终归朱元璋才不得已退出江湖。由于曾与朱元璋为敌,罗贯中断了读书做官的念头,转而发愤著书。除了《三国演义》,他还著有《三遂平妖传》(20回本),《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隋唐志传》等著作,都是政治和英雄小说,与他的平生抱负倒也吻合。据传他还与施耐庵合作,共同创作了另一部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但是,成就最大的还属《三国演义》。

罗贯中并非《三国演义》唯一作者?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的计谋?

『三国演义』也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个以历史为蓝本的小说,虽然与历史不符,但更符合民众对人物的心里投射。

刘备为何被描写得如此柔弱、动辄泪下呢?理由很简单,倘若刘备也英雄豪爽,无所不能,则其他人的英雄豪爽与聪明才智便难得显现。他手下有关羽、有张飞,还有赵云与孔明。要让这些英雄的才智得到充分的表现,他就只好受点委屈,端坐高位默然不语,时或落些眼泪,好歹表现一下他的可爱。结拜兄弟多少都带点同性恋的成分,也许,刘备就于中扮演了女性的角色吧。

比如诸葛亮。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前根本没有上阵打过仗,赤壁之战里的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等等,都不是他的故事。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为了凸显“多智”这个特质,罗贯中和之前的文人,一直在给诸葛亮和关羽这些人物打光,使得初始的特质就会不断被放大。甚至把其他人用智谋获胜的故事安在他的头上,比如草船借箭,那本来是孙权的计谋。就这样,《三国演义》从宋元话本,到清代的定本小说,这中间经过了近千年,以说书、戏曲、小说等等各种形式不断生长,成了一个有多个英雄、多条故事线的,庞大丰富的故事世界。

罗贯中能横贯三国吗?《三国演义》的作者之谜

在双方备战阶段,作者紧紧抓住曹军不习惯水中作战的问题,写周瑜和曹操之间几番隔江斗智,曹操两次派蒋干过江以及派蔡中、蔡和诈降,都被周瑜识破并巧妙地加以利用。但是,周瑜这些妙计每次都不出孔明的意料,因此,周瑜忌妒孔明,想用断粮道、催造箭杀孔明,计谋也被孔明识破。这样,作者便很自然地写出孔明的才能、气度处处高于周瑜。作者不仅善于写紧张的战斗,还善于在紧张的斗争中用抒情的笔调进行点染,孔明饮酒借箭、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塑赋诗等,就是这样的闲来之笔。

《三国演义》善于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巧妙地表现出封建统治集团之间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种种复杂、尖锐的矛盾斗争,尤其善于写各种战争。作者总是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的对比、地位的变化,使大小战役各具特色,千变万化。以"赤壁之战"为例,书中以长达八回的篇幅游窝游戏盒子有侠盗猎车,把故事渲染得波澜壮阔、淋漓尽致。在决策阶段写孙、刘联盟的形成以及孙吴内部求和与求战的争议,处处强调了孔明的作用。

但是,《三国演义》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点。作者从封建立场出发,诬蔑黄巾起义军是"劫掠良民"的"盗贼"。书中一开头就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认为三国鼎立、西晋统一是先天命定。而庞统死前有童谣预言,上方谷司马懿父子不死,是出于天意,也充满宿命论色彩。孔明火烧藤甲要"损寿",是因果报应观点。至于孔明借东风、摆八阵图,关羽玉泉山显圣,以及于吉、左慈兴妖作法等故事,更充满神怪迷信色彩。

罗贯中三国写得那么牛,为何轮到他自己,却选张士诚而不选朱元璋

原因更简单了,罗贯中之前是与朱元璋为敌的,再加上朱元璋后来有了自己的人手,罗贯中再投靠朱元璋也讨不到什么好处了。在明朝建立之后,由于曾与朱元璋为敌,罗贯中也走不了入仕为官的路子,所以最后就专心著书立说了。

当前易大师侃三国,厚厚的一大本。三国演义给人们留下永久的话题。

胡适将朱熹视为中国人痛骂曹操的罪魁祸首。可见,他为曹操平反、批判国人痛骂曹操的愚昧行为,其矛头指向的是以朱熹为首的封建理学家,是腐朽落后的封建伦理观念。因此,胡适批判《三国演义》中的“拥刘反曹”思想倾向,不仅仅是指向这一倾向本身,而是指向导致这种倾向的、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伦理纲常。他因为要反对封建伦理纲常,所以要批判充满着封建伦理纲常流毒的《三国演义》。

专题: 小说三国演义版   小说三国演义   读小说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