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凭什么和诸葛亮齐名

5

感觉庞统存在时间比较短,为什么能和诸葛亮齐名呢。

庞统,字士元,时人称为「凤雏」。

庞统凭什么和诸葛亮齐名

卧龙与凤雏有「沉睡等待觉醒」之意,不过,庞统睡得特别久,他是荆州襄阳人,在刘备得荆州之初并没有受到重用,直到鲁肃和诸葛亮联名推荐庞统,凤凰终于展翅高飞。

为什么庞统一开始没有受到重视呢?《三国演义》借题发挥,把庞统写成了一个其貌不扬的丑八怪,不过这点在史册中完全没有提及(另外,诈降曹操献连环计也是虚构情节),与其说是外表问题,或许庞统本来就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另类天才。

庞统、诸葛亮、庞德公与司马徽的关系

《三国志》说庞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只有叔父庞德公赏识他,二十岁那年,庞统听从庞德公之言去见水镜先生,当时水镜先生司马徽在自家桑树上采桑,这一见不得了,司马徽的桑叶从早上采到晚上还采不完,两人相谈甚欢,一个在树上、一个在平地,就这样聊到天黑……

我说水镜先生你就不能先从树上下来吗?庞统的脖子很酸啊!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徽和庞统都是异类,在旁人眼中,不但不像是天才,可能更像白痴。

不过,经此一谈,司马徽对庞统赞道:「荆州南郡士人之中,以你为首!」又叹道:「难怪德公如此看重你,德公果然知人啊!」

虽然大部分观众只认识水镜先生司马徽,不过,水镜、卧龙、凤雏这些酷炫的称号全都是庞德公取的,诸葛亮和庞德公更是关系匪浅,孔明每次上门见庞德公时,总是在床边行跪拜礼,庞德公的儿子也娶了诸葛亮的姊姊为妻,说起来这几位简直就是一家人。

司马徽向刘备引荐卧龙、凤雏,往往让人们误会诸葛亮、庞统是什么隐居的世外高人,其实他们更像是庞德公、司马徽家的孩子。

这两位长辈的互动也很有趣,庞德公比司马徽年长十岁,有次司马徽登门拜访,见庞德公不在,他也不以为意,直接吩咐庞德公的妻子道:「大嫂啊!等等我邀了徐元直和几个客人过来,麻烦煮几个菜招待大家!」

庞德公回来时,看到这奇妙的情景,一时分不清到底谁是主人谁是客人──这种「你家就是我家」的友谊,可见他们感情之深厚。

「只要有关系,一切都没关系」,古今皆然,由于有庞德公和司马徽的保证,从此庞统的名声渐渐显露。

当时品评人物风气盛行,庞统评论他人时,语多称赞,往往超过那人的才德,有人质问庞统为何如此,他回答道:「现今天下大乱、正道衰微,最需要提振道德风气,如果把别人说得好一点,让人羡慕景仰,这样做好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即使提拔十人之中,有五人失当,但还有一半的人能促进世风教化、使有志者自我勉励,这样不也是好事吗?」

庞统这番话,完全承袭了水镜「好好先生」的思维,也可以看出他光明正向的一面。

话说回来,既然庞统有才能、重德行,看起来明明就是刘备的菜啊!为什么刘备偏偏只爱诸葛亮?

《三国演义》说庞统相貌丑陋、恃才傲物,或许是个可能的解释,但笔者在此提出另一个可能性──刘备起初没有重用庞统,会不会是对他抱有疑心呢?

庞统与江东人物

赤壁战后,周瑜打下南郡,领南郡太守,庞统则是担任南郡功曹(州郡佐吏,可视为郡守的总务长),推测庞统为周瑜的下属兼好友,根据《三国志》记载,周瑜逝世时由庞统带着遗体送葬至江东,可见庞统的地位与重要性。

庞统送丧至吴,后来西还荆州,加入刘备阵营,庞统为何没有留在东吴,如今已经是个难解的谜题,说不定正因为如此,刘备一开始只让庞统担任县令,认为此人有待观察。

庞统离开江东时,还有一段小插曲,吴国许多人仰慕他,全琮、陆绩、顾劭都来送行,庞统年岁较长,身为品评人物的前辈,他也对三人评论了一番。

「全先生啊……好施慕名,虽然智慧能力尚不足,也是一代佼佼者。」庞统又道。「陆先生就像驽马,但有快速奔驰的力量;顾先生就像笨牛,却有背负重物走远路的本领。」(驽马只能背负一人之重,驽牛可以背负更多东西、走更远的路,庞统意指顾劭更胜一筹)

等等!庞统不是「好好先生」的传人吗?怎么变成毒舌派的评审老师了?笔者以为,或许司马徽、庞统对于无关紧要的人物往往随口敷衍,遇到值得深交的名士,才会给予如此率直的评语,而吴国士人也没有生气,反而与庞统结为好友。

后来,顾劭又问庞统道:「先生果然知人,那么依你来看,我与你相比如何?」

庞统答道:「论教化世风、荐举人物,我比不上你;但论帝王之秘策,论应变与决断,似乎是我占了上风。」

看过了相关记载,庞统的轮廓逐渐变得清晰,他确实聪明、确实有些自负,这样的个性并不算讨喜,更何况庞统曾在周瑜身边做事,刘备起初没有重用庞统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经过诸葛亮的推荐,刘备坐下来与庞统长谈一番后,从此厚待庞统,让他与孔明同样担任军师中郎将,待遇仅次于孔明。

究竟庞统跟刘备说了什么,让刘备对他另眼相看呢?事实上,庞统说了一大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一句话──打刘璋、打刘璋、打刘璋。

夺益州之上计、中计、下计

各位看官别急着吐槽,刘璋该打,你知道我知道,庞统这话看似废话,其实不然,庞统是刘备阵营中第一位提出具体企划案的谋士,也是益州争夺战初期最关键的人物。

当时刘璋热情接待刘备,刘备的军队应该替刘璋北上讨伐张鲁,就算有意争益州,但万事起头难,刘备原本是一个打仗糟糕透顶只会讲义气的大哥,如果这次打刘璋失败,他就会变成一个打仗糟糕透顶又没义气的大哥,以后在江湖上也不用混了。

这时候,庞统展现出过人的谋略能力,他极力劝刘备及早用兵,并提出了三个方案供刘备参考。

「我们若暗中挑选精兵,日夜兼程,抄小路奇袭成都,刘璋毫无防备之下,一举便可以平定,这是上计。」庞统一边说,一边秀出投影片简报。

「嗯……」刘备摇了摇头,觉得不妥。「中计呢?」

「刘璋帐下有杨怀、高沛两位名将,各拥强兵镇守关卡,听说他们多次劝告刘璋,想要将您赶回荆州,如果将军假装荆州有急事,准备带兵退还,诱这两人轻骑前来送行,趁此机会擒住二将、收编他们的军队,然后向成都进军,这是中计。」

「嗯,那下策呢?」

「退回白帝,统整荆州的军队,慢慢图谋用兵,此为下计。」庞统又补了一句。「如果现在仍犹豫不决,必将招来大难,将军,不能再拖了!」

刘备采用庞统的中计,换上戏服,站上舞台,秀起演技。

适逢曹操征讨孙权,刘备与孙吴本来就是唇齿般的关系,此时刘备说要带兵支援荆州,不由得刘璋不信,一切都照着剧本进行,只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刘备的演技太过逼真,骗到了自己人。

张松与法正为蜀中内应,但张松不知道其中真相,以为刘备真的要舍弃益州,忍不住写信劝道:「我们共谋的大事就快成功了,现在可不能走啊!」

张松的哥哥发觉此事,向刘璋告发,倒霉的张松便即遭到处斩,刘备正好以刘璋所拨给的兵力不足为理由、加上张松之死一事,正式与刘璋决裂;刘备军先在白水关头斩了杨怀、高沛,然后攻向成都,虽然和原本的计划稍有不同,但这一路上连战连胜,刘备率黄忠和卓膺击败刘璝、冷苞、张任、邓贤,打下了涪县。

刘备攻占涪县,成都已近在眼前,当晚就开起了庆祝派对。

刘备举起酒杯,想想不久之前还在当阳长阪逃命,现在局势一片光明,眼看有机会坐拥荆州与益州,不免得意忘形,纵声欢笑。

「今天大家这样喝酒,实在是人生乐事啊!」

刘备正在兴头上,然而,接下来席中一句话立刻让气氛降到冰点。

「如果以攻打别人为乐,这就不是仁者之兵了。」庞统平淡说道。

刘备带着醉意,怒道:「当初武王讨伐商纣,前歌后舞,难道他不是仁者吗?你在这边胡说八道,给我滚出去!」

庞统原本还想说些什么,迟疑了一下,然后依言离席而去;没过多久,刘备便感到后悔,心知庞统说的是正论,他可以打刘璋,但万万不能引以为乐,他又叫人将庞统请了回来。

庞统回座,并没有继续进言,也没有低头道歉,他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自顾自地饮食,这下刘备反而过意不去了,他问道:「刚才的事,是你的过失还是我的过失?」

庞统何等聪明,刘备找他回席,又出此言,已经有低头之意,于是庞统缓缓吐出四个字:「君臣俱失。」

刘备哈哈大笑,两人对望,互相交心,君臣之间最理想的关系,不过如此。

可惜的是,这也是庞统人生中最后一场派对,接下来战事不如先前顺利,刘备围攻雒县,遭到守军顽强抵抗,庞统在攻城战役中身中流箭身亡,死时年仅三十六岁。

刘备为庞统痛哭了好几日,只要提起庞统就会落泪,又拜庞统之父为议郎,升为谏议大夫,由诸葛亮亲自授官;庞统之子庞宏颇有乃父之风,个性刚正耿直,对尚书令陈祗轻视傲慢,后主信任陈祗,故庞宏终生被压抑不得重用。

《三国演义》说庞统急于立功、误中埋伏,遭到乱箭射死,虽然历史已难以还原,但或许亦有几分接近真实。

像庞统这样重要的谋主,应该运筹帷幄、统管大事,怎么会让自己身陷箭雨之中的险境呢?与其说是急于立功,我会以更浪漫的角度解释,因为,他不只是为自己而战,也是为刘备而战。

庞统一开始未受重视,当刘备全心全意相信他时、他也愿意用生命回报这份知遇之恩。

庞统逝世时,诸葛亮、法正尚在,刘备身边仍有一票文武将官,然而刘备对庞统之死痛惜不已,甚至到了提起他名字就会掉泪的程度,这似乎有点匪夷所思,庞统跟随刘备不过五年的时间,两人感情真的有这么好吗?

我的解读是,刘备在庞统身上看到了自己未来的理想。

兼具光属性与暗属性的谋士:庞统

当年,荆州牧刘表过世,诸葛亮建议刘备攻打刘琮,便可占有荆州,刘备对曰:「吾不忍也。」

后来,益州争夺战,在庞统提出上中下计之前,其实庞统、张松、法正都曾劝刘备在欢迎派对上直接下手,捉拿刘璋,兵不血刃而得一州,先主曰:「此大事也,不可仓卒。」

刘备的判断并没有错,他流浪投靠别人多年,早已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理念,他总是先树立恩德、施惠百姓,用真心和人们搏感情,这才是在地经营的长久之道;不过,问题来了,这个过程要花多久时间呢?机会稍纵即逝,所谓的「仁义」会不会反而成为刘备称王的阻碍呢?

而庞统打碎了刘备原有的观念,刘备认为不应「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庞统对曰:「您看看春秋五霸,哪个不是吞并小国、打下基业呢?先完成大事,再报之以义,谁会说这是背信呢?现在不做决定,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刘备终于下定决心,正式开打,后来刘璋开城出降,刘备将刘璋迁至南郡公安,归还所有财物与将军印信,对于刘璋的旧部,无论是原本的重臣或是不被重用之人,刘备让他们各居要职、尽其所能,蜀地的有志之士争相劝勉、愿意为刘备效力。

尽管庞统已经不在人世了,但从最初夺取益州的「黑暗攻略」到最后的「洗白计划」,庞统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划。

庞统最特殊的一点,就是集光明与黑暗于一身──他雅好人伦、重视教化,却提出背信偷袭刘璋这种狠毒的计策;他极力劝说刘备进攻,却在打了胜仗之后直言不该以此为乐,乍看矛盾,但这就是庞统的人生哲学与智慧。

「仁义」并不是只有一种模样,刘备以庞统为镜,看见仁义与手段是可以并存的,只要诸葛亮、法正、庞统在他身边,他就能够朝理想前进,成为兼具光明与黑暗的君王。

然而,天下尚未平定,凤雏已先离去,这叫刘备怎么能不悲伤呢?

《三国志》曰: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法正着见成败,有奇画策筭,然不以德素称也。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

专题: 三国名人   三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