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业内人士称,目前看来,APP进校监管逐渐加强,这也将加速进校APP的洗牌。在减负增效的大方向下,机构治理正从线下蔓延至线上,提供学科教育的APP将受到较大影响。或许,未来一段时间内部分企业不堪负重地倒地会成为市场常态。
对主攻体制内课堂教育市场的“作业盒子”们来说,此番“禁令”几乎给这一模式判了死刑,那些曾经意图通过打磨产品让政府掏腰包的梦想破灭,甚至于波及到很多校外辅导的在线产品,整个市场哀鸿一片。
另一方面,随着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各类教育辅导APP纷纷走入中小学校园。然而,部分教辅APP在资质、收费和选订等方面缺乏监管,变味的应用体验引发争议。
似乎,一家家“小独角兽”们正在触达行业拼融资刷流量所带来的发展天花板。除此之外,老牌教育机构三国杀十周年网页游戏版,如新东方,也在日渐露出增长疲态,财务数字不再光彩熠熠,进而引发投资机构的预期调低。从某种角度上讲,在线教育机构正在陷入伤财困局,互联网高举高打的规模策略加速了行业洗牌,入不敷出正成为在线教育难以摆脱的困境。
作业盒子能免费下载的游戏
2018年10月,“学霸一对一”被曝陷入财务危机,因经营不善,停止经营活动。创始人曲斐煊发表声明,对公司暂停营业道歉。同年,上海乐知英语破产停课,经营人失踪,拖欠学生学费达100多万;VIPKID,一家具备高速增长引擎的课外英语辅导市场企业,也被传2018年增速不利。
同时,文章还提到,有作业盒子员工在社交平台投诉称,公司资金链断裂,变相降薪裁员,以达到不支付赔偿金遣散员工的目的。文章中还带有一份被标注了的作业盒子内部邮件截图。虽然作业盒子称此事系竞品公司所为,但这显然已经不是其第一次深陷舆论风波。如果产品和企业真的健康发展,这些“倒霉消息”又是如何滋生?
今年初,一篇题为《作业盒子商业模式遇“监管红线”疑资金链断裂》的文章称,作业盒子采取的进校免费、学生付费、内置游戏化程序刺激付费的商业模式,因为APP进校凡进必审,进校APP不得含网络游戏,不得收费的新规而走不通。
在刘强东退出之前,其个人持有公司4.35%股份,东辰投资持股比例为1.31%。而通过企查查,刘强东持有东辰投资50%股权,章泽天则任该公司董事长职位。作业盒子为章泽天的首个投资项目。不过,此前,作业盒子对此给出回应称,系公司正常VIE架构调整。
通过企查查,作业盒子创立之初便获得联想之星10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2015年7月获得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由好未来领投,刘强东、天使投资方联想之星跟投。2017年10月,作业盒子完成了2亿元B+轮融资。2018年2月份完成C轮1亿美元融资,由云锋基金领投,好未来等机构跟投。而有分析指出,其实回顾作业盒子的发展,几乎每一轮融资前都显现过“体力不支”的迹象。
不过,值得注意的,上线初期,作业盒子发展过分依赖于补贴,比如新教师注册用户每人补贴30元话费,使用作业盒子开班布置作业再补贴50元话费,成功推荐其他老师注册并使用再补贴30元话费。此外,每月使用4次以上作业盒子布置和批改作业的老师还能获得500M流量。
根据作业盒子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作业盒子用户数量已经超过4000万,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500多座城市的10万所学校。独立日活超过500万,MAU超过1500万,每日产生学习行为数据超过2亿条。作业盒子方面透露,这意味着全国70%的小学在使用作业盒子布置和批改作业。
作业盒子创始人兼CEO刘夜此前表示过,小盒科技的产品体系已经覆盖校内教学和家庭辅导两个主要学习场景,新一轮的融资将继续用于强化AI课程的技术研发以及用户体验的优化,未来将继续深耕从工具、内容到课程和服务的完整AI教育生态。
和传统班课相比,AI课程可以大规模、低成本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这个个性化不仅可以实现千人千路径,也使得千人千节奏,毕竟学习节奏才是因材施教的关键。
另外,小盒课堂在全行业还首创了“AR老师”授课,借助超过8600个人体采集点,实现了精细化3D建模和迁移。同时,通过语音互动、手势互动、表情互动等,为学生创建多场景沉浸式互动课堂体验。
事实上,2014年是互联网教育的元年,多数声音都相信互联网的信息高效率特性能够给教育带来变革式的影响。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作业盒子可谓是快速发展。
其中,小学版最初名为速算总动员,后改为速算盒子,最后又改为作业盒子小学版,是以小学数学的口算为切入口进入大众视野。教师端可以实现发起作业、管理作业、选择题自动批改、移动办公、师生通讯等功能;学生则在学生端(中学)完成作业,趣味游戏闯关,家长可以查看孩子的作业报告、学习记录、班级动态等,还可以给予孩子奖励。
作业盒子是知识印象旗下主打的K12在线教育平台,成立于2014年7月,由前百度战略合作部总经理王克、连续创业者刘夜和前英特尔教育中国区负责人贾晓明共同创立。公司最早通过作业数字化、数据化切入日常教学场景,2015年,正式面向公立学校师生推出“作业盒子”系列产品,横向分为教师端、学生端和家长端应用,纵向以中学和小学独立划分。
目前,市面上K12领域的在线教育产品非常多,如作业帮、小猿搜题、猿题库、一起作业、作业盒子、爱作业、洋葱数学、一米阅读、快对作业、学霸君等。根据产品功能,大致可以划分为拍照搜题、题库作答、系统答疑以及师生作业等类型。
如今,“消失”半年之久的作业盒子,以获得新一轮融资、更名“小盒科技”的高调姿态重回行业聚光灯下,究竟能不能实现华丽转身,发力全新赛道呢?
值得一提的,“作业盒子”曾是“奶茶妹妹”章泽天第一个投资项目。今年4月,刘强东以及其控股公司东辰投资退出股东行列曾引发了广大网友谈论。而在这之前,去年10月,人民日报直接发文点名批评,“作业盒子”内容不过关、资质难甄别、安装靠强制,不仅引发人们对教辅APP的热烈讨论,“作业盒子”更是不久后便被传出资金链断裂。
伴随这次融资发布,作业盒子主体公司也正式更名“小盒科技”,面向校内教学的2款产品“作业盒子学生”“作业盒子小学老师”APP也分别更名“小盒学生”和“小盒老师”。
不过,前不久,北京知识印象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K12在线教育产品“作业盒子”正式召开品牌升级暨战略发布会,并宣布完成了由阿里巴巴领投、云锋基金、C资本和贝塔斯曼跟投的1.5亿美元D轮融资。这也是其成立5年来第四轮融资,累计金额超20亿元,背后投资机构包括好未来、源码资本、联想之星、德联资本、BV百度风投等众多头部基金。
《中国互联网教育投融资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前两个季度,在线教育投融资共160起,融资额达131亿,但同比下降了33%。更有业内人表示,2019年融资事件将下降八成。
总结起来,目前教育APP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不择手段”的吸金、吸流量。企业追求利益无可厚非,但是,一款产品主打未成年学生,且打着教育的旗号,显然不是什么钱都能赚。 试图靠游戏甚至是不良内容来打开市场,其“教育”之心,无疑是可疑的。在这个领域,资本、流量依然重要,但如果缺乏对教育底线的坚守,缺乏对规则的敬畏,不过是本末倒置,就应该付出代价。
将目标受众定位为中小学生的教育APP,实质却充斥着各种游戏乃至“污”的内容,这显然是一种危险的错位。教育部及多地教育部门下发的整治通知,无疑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但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不能低估一些企业的侥幸心理。要彻底净化这一行业,仅仅靠一场突击治理,是远远不够的。加快行业规则的完善,包括开发资质、退出机制以及审核标准的进一步明确,方能彻底让一些企业告别“投机”心理。而对于到底哪些才是经过了资质认证的合格APP,教育部门也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让学校、家长有心中有数。
虽然名为教育APP,但一些其实更像是社交、游戏类APP。譬如,公开资料显示,一款叫“作业盒子”的APP,在免费试用3天后,会提示“现在开通,领5倍奖学金”。而这些收费项目与作业没多大关系,孩子获得的只是金币、体力卡等游戏“好礼”;而“互动作业”APP更是直接内置游戏中心,多达86款游戏,可让学生即点即玩……
不止是安徽,自不久前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后,多个地方都已要求对教育类APP采取严查和清理行动。这是因为,在目前教育类APP几近泛滥的繁荣态势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的乱象,其鱼龙混杂的问题已到了必须被正视的时候。
利用抄作业、搞题海、公布成绩排名等应试教育手段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APP,付费查看成绩、花钱讲解试卷的APP等应立即停用。据江淮晨报报道,日前,《安徽省教育厅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发布,正式启动对中小学使用APP情况的全面排查,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
“要从可持续应用的角度评估APP。学校引进前应做一个预调研,了解各个家庭中学生对手机、平板电脑等使用情况,对APP做3—5年的使用规划,切不可频繁更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曹梅建议。
不只是学生和家长困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其所在中学引进的教辅APP需教师上传课程视频等。因这款APP并不成熟,学生们不乐意采用,而课程上传情况却成了教师职称考评的必要条件。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教辅类APP如果能通过大数据分析等针对不同学生精准布置个性化作业,相信能得到更多认可,但不应在作业中强制使用。
对此,有专家建议,出于对学生信息安全的考虑,原则上研发机构要将服务器建在教育部门,但有少数机构将服务器建在公司内部,而目前这项工作缺少监管。
有的家长担忧,学校未经家长同意,将学生试卷及个人信息等提供给开发者,是否存在信息泄露的隐患?有的家长无奈,学校可以结合自身教学推荐APP,但作为布置作业的渠道是否带有强制色彩?
这意味着,教辅APP要“吸粉”还是重在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从推出“人教口语”“人数点读”等APP之初,坚持不掺杂无关内容、不强制安装,确保学生学习过程的专注度,受到学生好评。
有业内人士提出,个性化学习由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学习情况自愿购买,未尝不是一条合理途径。但总体上,这类软件必须把握好“教育工具”的核心定位,减少使用成本,提升使用体验。
记者发现,问题不止一家。打着辅导作业“必备神器”名号的APP“作业盒子”,在收费方面也受到质疑。签到和学习卡要充值,作业APP内购太多;买了180天英语课,没用到一个星期课程入口不见了;改错题要用体力值,体力用完得充会员或买体力卡才能继续改错……
近日有媒体曝出,福州一所中学的学生家长对学校推荐使用的“智学网”APP收费模式不满。据了解,该校高一至高三年级的学生都下载了这款APP,可查阅考试成绩、考试报告、题目解析、错题汇总等内容,但每一项服务都要掏钱,且开通会员套餐才能查看全部科目成绩。
“优质内容缺乏和商业运营能力不足,是造成乱象的重要原因。有的为激发学习兴趣开发益智类游戏,但对学习心理和教学内容研究不足;有的则把学习工具纯当作商品,用不正当手段吸引和留存用户。” 江苏苏州某小学教科室副主任张雄锋向记者表示,这些乱象的一个后果是家长可能对智能化学习产生抵触心理,阻止孩子接触新型学习方式。
但是什么游戏盒子能玩和平精英,质量参差不齐的教辅APP滋生不少问题,不容忽视。程序设计不够人性化,做题被强制升级到最新版,一耗就是半小时;教学内容跟进不够快,网络课堂千篇一律没特点,习题答案常出错;掺杂游戏广告和低俗内容,开设“异地零距离”等交友圈,推送文章公然涉黄……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四十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今年6月,中国手机在线教育课程用户规模为1.42亿,用户使用率为18.1%,分别比去年末增长19.6%和2.3%。
不久前,一名小学生家长吐槽,她的儿子经常要用某英语学习软件完成作业,可孩子近来总是避开家长躲在自己房间里捣鼓。一检查,原来该软件中嵌入了多款游戏。家长愤怒质问:到底是学习软件还是娱乐软件?
“无用且与学习无关的广告推送越来越多,比如‘3分钟挣大钱……’”“‘趣味文章’设置在搜作业按钮下面,经常查着作业就看起文章来”……最近有家长反映,原本功能齐全、体验良好的学习平台“作业帮”,加入太多让人分心的元素。这款由某科技公司研发的解题软件,遭遇卸载危机。
随着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网页三国游戏推荐手游还是端游,各类教育辅导APP纷纷走入中小学校园。然而,部分教辅APP在资质、收费和选订等方面缺乏监管,变味的应用体验引发争议。对此,本报记者展开调查。
不正规的教辅工具改头换面在线上“重出江湖”,值得警惕。日前,教育部印发紧急通知严禁商业广告、商业活动进入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明确学校要坚决抵制各类利用中小学生的教材、教辅材料等发布或者变相发布广告等行为。
打着智能化学习的招牌,内设“小学自拍交友”等娱乐板块;号称可免费下载与使用,查门考试成绩却要求家长付费;原本是辅助教学的工具,使用情况却成教师评职称硬杠杠……
专题: 游戏盒子三国杀 盒子手游 手游盒子下一篇奥特曼趣盒子游戏下载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