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文明三国演义一口气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这部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英雄人物及其势力之间的争斗,以及众多著名战役和智谋故事。《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融合了历史、政治、军事、哲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多面。

1.选择合适的时间:确保你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这项挑战,避免在忙碌或疲惫的时候开始。2.准备舒适的阅读环境: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准备好足够的水和小零食,以保持体力和精神。3.使用电子书或听书:如果纸质书阅读对你来说是一个负担,可以考虑使用电子书或听书的方式,这样可以减少眼睛疲劳,同时也能更方便地调整阅读速度。4.适当休息:即使是一口气读,也要注意适时休息,避免长时间阅读造成的身体不适。5.享受过程:最重要的是享受阅读的过程,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三国演义》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值得细细品味。

小说:穿梭到三国,开始一路**到底!

世界背景:东汉末年,皇帝昏聩,宦官专权,民不聊生。于184年由南华老仙弟子张角带领其兄弟张宝、张梁发起大型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其口号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创立“太平道”。天地乱世由此开始,群雄逐鹿,谁与争锋?

一口气读懂三国演义的故事顺序,读懂你就是三国十级学者

小说文明三国演义一口气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

《三国志》你要仔细看主角招募三国武将单机游戏,但对军事、治国来说,你需要看的书还很多,还需要些实践。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不是什么顶级人物,其治政无能,才益州疲惫,治军无能才屡败屡战。历史上诸葛亮并不是刘备的头号谋臣,只有庞统、法正才是。刘备一生征战,打仗从来没带过诸葛亮,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只是管后勤钱粮的官,而不是军事参谋,刘备至死也从未将兵权交给过诸葛亮,夷陵之战刘备最多损失三万多人,根本就不影响蜀汉根基。诸葛亮也没有平定南中,他率大军一回成都,南中就又反了,是李恢最终以暴力手段平定南中,诸葛亮于南中并无好处,只有对南中的经济、军事掠夺,以满足其屡败屡战的北伐需要。他玩弄政治手段夺走李严兵权,破坏蜀汉内部的政治团结,才是益州疲惫的根本,也是其政治无能的具体表现,北伐正是为了掩盖他的政治无能,以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注意力,而他又没有真正的军事才能,也不能在战争中取胜。战术上打几个小胜仗,战争失败,诸葛亮根本就没有资格称为“军事家”。

关羽,这个人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对他是有成见的,比如说他傲慢无礼、刚愎自用等,尤其是他最后败走麦城更加让人感觉他是名过其实的。但其实关羽是三国时期当之无愧的军事担当。没错,你们没听错,事实就是如此。

历史的意义,就是让后人可以总结前人的得失,不在犯同样的错误,不只是那些符号。况且你以为的正史也是后人整理的,除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结果符合外,其他的一些过程对话等,有多少是真的,不过是整理者的发挥而已。所以只要能让人有收获,把《三国演义》当历史有什么不可以?

然后,我们再来介绍一下三个阵营之中的9个人,曹操、刘备、孙权这个三个创始人级别的人物,大家自然没有什么异议吧?诸葛亮这个灵魂人物和司马懿这个最后胜利者,应该也不会有什么争议,那么还剩下关羽、荀彧、孙策、周瑜这四位可能引起大家见仁见智了。咱一一来介绍吧。

张飞被写成了有勇无谋的傻大个、?不是吧,我读三国演义就感觉张飞粗中有细,有勇有谋啊。

先说袁绍。袁绍这个人绝对是被历史低看了的,这位同志其实是一个有着顶级策划能力的大导演,也是汉末或者说三国前期的绝对主角。没有他,东汉崩盘不会那么快,士族集团登台也还得再等等。历史上什么何进被杀、董卓进京、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群雄争霸等重头戏都是他策划出来的。他是三国历史中第一个改变天下大势的人。

诸葛孔明秋风五丈原之后,三国演义没法看了,主角全完了,剩下司马懿纯属恶心人了。

再比如,真实的诸葛亮是顶级的政治家、战略家、谋略家、军事家,但《三国演义》为了故事情节的需要,过于突出他犹如半仙般的军师角色,结果反而使得诸葛亮“蹈一州之土,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的功绩和能力不能得到世人的正常理解。

不管大家读懂还没有读懂,历史它就摆在那里,不容篡改也无法篡改。。。赞!!

比如很多历史人物其实就不是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袁绍在《三国演义》中被描写成了一个“志大才疏”的绣花枕头,这就有点不客观了。真实的袁绍其实相当有能力、有格局、有手腕,如果不是遇到比他更胜一筹的曹操,相信在那个时代,他一定是可以大放异彩的。东汉的崩盘其实就是他一手策划的,统一北方也基本上在他手里完成雏形的。既生瑜何生亮,让人无限感慨,但其实“既生袁绍,何生曹操”也是类似的遗憾。

所以我们可以有小说的爱恨情仇,学历史的你也不要来告诉我应该怎样怎样。

《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小说,但它毕竟也只是一部小说,所以是不可能与真实的历史完全吻合的。由于小说《三国演义》太深入人心了,对原有的历史产生极强的替代效应,这对大家去理解真实的历史是颇有影响的。

确实是,历史是历史,小说是小说,不能混为一谈!

《三国演义》是很注意这一点的,觉得夸张的情节会做到点到为止,并巧妙地把想象空间留给读者。比如赵子龙在长坂坡七进七出,人家就交代了,前提是曹操因为爱才不准放箭要活捉;比如张飞和马超大战几十回合不分胜负,后来惺惺相惜成为了队友,既体现了两人都武艺高强,又让大家不由自主地去联想,他们究竟谁技高一筹?比如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为什么前面要写那么多北伐战争的局部胜利?就是让你们去猜,假设诸葛亮不死,蜀国能否北定中原?比如,关羽在书中从来不好女色,但是见了貂蝉也怦然心动了,你一看就能想象得出,貂蝉的确是个大美女……

要彻底完全的了解三国,推荐看《三国大传》!

举一个例子,《隋唐演义》、《说岳全传》等历史小说其实也很精彩,但是它们为什么就达不到《三国演义》高度呢?首先,它们给读者感觉的真实性没有《三国演义》那么高,李元霸一手一只400斤的大锤子、高宠连挑12辆重达千斤的铁滑车,这已经超出人们的正常认知了。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82斤也是有夸张成分在里面,但总体上还在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不会觉得太突兀。如果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也被写成400斤,大家还会觉得《三国演义》有意思吗?

精彩,讲得不错,也是非常有见识的解读这么好的文章连载,为啥不汇编成书呢?小编说的不错,历史和小说不能同概而论非常客观和有料的一篇文章!写出了超能力就是偶像?

经典源远 义理流长——《三国演义》版本与文化价值谈

毛评本与嘉靖本孰优孰劣,目前仍然是有争议的学术问题。笔者认为:毛本作为一种修改本,总体上可曰功大于过。这可从三个层面分别言之。从思想内涵角度,毛氏在全书卷首所加的一段议论“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这就揭示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皇帝的昏庸,其批判的尖锐性与表述的明确性皆优于嘉靖本的开头。从人物塑造方面看,毛氏删除了那些使人物性格矛盾、呈现分裂状态的描述,如诸葛亮南征时遇哑泉就“要投崖觅死”,闻司马懿复职便“顿手跌足,不知所措”等描写。从语言文字表达水平来品评,毛氏的修改更为精练顺畅,如嘉靖本卷八《孔明遗计救刘琦》一则中,孔明引“骊姬害申生”的典故长达二百五十余字,颇显烦冗,毛氏改成“公子岂不闻申生、重耳之事乎?”意到而文省,令人颇觉直接痛快。再如删去嘉靖本中“俚鄙可笑”的诗词,将回目改为对偶句,完成了中国章回小说形式演化的最后一环。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版本虽然属于毛评本,但也已经过当代专家的校勘、标点、注释、整理,既是毛评本生命力的延续,也是版本演变史上新的重要一环,故可称之为“人文本《三国演义》”。此本是当今发行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版本。可以预见,今后仍将是最受欢迎的版本,其对青年学子影响深且巨焉。

1953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三国演义》校勘、标点、注释的排印本,此本以毛评本为底本,是新中国第一个《三国演义》整理本。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第一版基础上进行重新整理、修订,出版修订版。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度组织人力对《三国演义》进行了修订整理,推出第三版。201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专业力量,再次对《三国演义》校注本全面修订,推出了第四版。立足《三国演义》版本史层面观照,嘉靖本流行期约70年,明代众版本并行期约80年,毛评本出现至人文版付梓(1953年)是270年。

在明末,与上述版本并行流传的还有李卓吾评本,其特点是不分卷,将二百四十则合并成一百二十回,每回有不对偶的双句回目,这使《三国演义》处在了中国章回小说文体发展的转折点位置,在版本演变中占有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

明万历十九年,出现了周曰校刊本,其文字内容与嘉靖本基本一致,但也增添了一些情节,如羊祜、陆抗的戍边佳话,曹叡、满宠兵救合肥,霍弋坚守不肯投降等。随着明代出版业的兴旺,为适应各层次读者需求,万历时期在金陵与福建等地涌现出一大批《三国演义》的家刻与坊刻本,其传播进入到众版本并行期。这些刻本,大致可分为两个系统:《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和《三国志传》系统。前者主要有周曰校刊本、夷白堂刊本、夏振宇刊本等。其共同特点是:内容与嘉靖本有渊源关系;罗贯中姓名前均有“后学”二字;都分为二百四十则,每则有单句的题目,均为整齐的七字句式;书名均有“通俗”字样;书中新增插图多达240幅。后者主要有余象斗刊本、叶逢春本、汤宾尹本等,其共同特点是:不同程度地写有来自民间传说的嘉靖本没有的关索的故事;增加有文人批评;文字较为粗芜简略;每则题目字数参差不齐,有六、七、八、九、十字等句式。

《三国演义》的版本比较复杂,现存最早的刻本即是上文所述嘉靖元年刊行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学界称嘉靖壬午本。卷首张尚德撰《〈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中有“简帙浩瀚,善本甚艰,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可乎”数语,可知此本为最早刊本。一般认为,此版本最接近罗贯中原著。此刻本,也开启了嘉靖本流行期——自嘉靖元年(1522年)至万历十九年(1591年),约70年时间。

到了明代嘉靖元年,也就是1522年,《三国志通俗演义》刊刻而成,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这就是后来《三国演义》各种版本的祖本,罗贯中的署名也由此而来。学者一般认为,罗贯中在之前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剧本等基础上,运用《三国志》和《三国志》注等史料,结合他的创作,完成了这部《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经常被称为《三国志演义》或《三国演义》。

据学者考察,元代初年有《三分事略》刊刻,可能是宋人说话的底本。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三国题材平话小说,是元代刊刻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部平话是初具规模的民间三国故事写定本,其文本已经出现“尊刘贬曹”的倾向。

《三国演义》第一回:整部小说的开篇

在这场权谋斗争中,黄巾起义再次被提及,它是由一些农民领袖发动的反抗运动,目的是推翻腐朽的东汉政权。然而,由于领袖们无法统一起义,不久便失败了,尽管如此,起义却引发了朝廷内部的动荡,给了其他野心勃勃的人以机会。而在这场动乱中,诸葛亮、刘备和张飞等英雄人物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三国演义》:一部值得一读的历史小说,让人回味无穷

《三国演义》中涉及了许多主题,如忠诚、正义、人性等。其中最突出的是忠诚和正义。刘备、关羽、张飞的忠诚精神是小说的一大看点,他们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始终怀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小说也表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如曹操的英明神武与气狭胸襟并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与谨小慎微同在等。这些主题的探讨使得《三国演义》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情节方面,《三国演义》中有很多经典的故事情节,如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曹操对待文人的态度、诸葛亮智取成都等。这些情节不仅让人回味无穷,而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价值观念。例如,刘备在攻打东吴之前对诸葛亮说:“我知道东吴爱我,但我更爱我的人民。”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君的形象。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兵分六路伐吴,势如破竹。公元280年,孙皓投降,东吴灭亡。至此,魏蜀吴三家归晋,结束了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以来近百年的乱世纷争最早网页游戏跟少年三国志,华夏大地再次实现天下一统。

东吴方面,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后迁都建业,史称东吴。公元252年,孙权病逝,孙亮继位。曹魏趁机攻打东吴,东吴以诸葛恪为统帅,大败魏军,诸葛恪声望达到顶点。公元253年,诸葛恪争淮南失败被杀,大权落入孙峻手中。后孙峻病死,将权力交给其弟孙綝。孙綝残暴嗜杀,导致东吴内乱不断,国力衰弱。公元258年,孙綝废孙亮,立孙休为帝。不久,孙休联合大臣杀死孙綝。孙休在位期间虽进行改革,但未改善东吴弊病。公元264年,孙休病逝,孙权之孙孙皓继位。此时,蜀汉已灭亡,东吴完全处于曹魏包围之中。

公元262年,司马昭灭蜀。次年,刘禅投降,蜀汉灭亡。曹叡死后,司马懿与曹爽争权,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独揽大权。公元254年,李丰和张缉图谋废司马师,被杀。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为帝。公元260年,曹髦被杀,司马昭改立曹奂为帝。公元265年,司马昭病逝,司马炎即位。公元266年,司马炎*曹奂让位,建立晋朝,曹魏灭亡。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位,*汉献帝让位,改汉为魏,东汉灭亡。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后刘备为关羽报仇,亲征东吴,大败,史称夷陵之战。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儿子刘禅继位,诸葛亮辅政。公元225年,诸葛亮七擒七放孟获,南蛮归顺蜀汉。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公元228年至234年间,诸葛亮五次北伐,均未成功,后病逝于五丈原。蜀汉日渐衰落。

公元216年,曹操称魏王,实际权力等同皇帝,但未称帝。公元217年,曹操南下攻东吴,孙权投降。后孙曹结盟对付刘备。公元219年,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大将黄忠斩杀夏侯渊,曹操退兵。同年,关羽攻曹仁,围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天下。但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被擒杀。

刘备借荆州后,觊觎益州。刘璋邀刘备入蜀对抗张鲁,刘备入蜀后反噬刘璋。公元214年,刘备攻占成都,成为益州牧。孙权讨还荆州,双方剑拔弩张。公元215年,孙权派吕蒙夺取荆州东部三郡,曹操趁机攻取汉中。刘备担心两面受敌,与孙权请和,双方以湘水为界,重新划分荆州。自此,三足鼎立之势形成。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提出先取荆州,再取益州,图谋中原的战略。公元208年,曹操南下攻荆州,刘表之子投降,刘备逃往夏口。曹操大军压境,诸葛亮与鲁肃促成孙刘结盟。周瑜采纳黄盖之计,火烧赤壁,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在南郡之战中大败曹军,争抢荆州地盘。周瑜提出取益州,图北方的战略,与诸葛亮不谋而合。公元210年,周瑜病逝,孙权在鲁肃建议下,将南郡借给刘备。

专题: 三国演义伪小说   三国演义小说女   三国演义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