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第一回梗概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这部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以及众多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三国演义》的第一回标题为“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

1.黄巾起义:东汉末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张角等人领导的黄巾军起义爆发,天下大乱。

2.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在涿郡(今河北涿州),刘备(字玄德)因家道中落而卖草鞋为生,但志向远大;关羽(字云长)是河东解县人,武艺高强;张飞(字翼德)则是屠户出身,勇猛过人。三人因志同道合,在涿郡南的张飞庄后的桃园中,对天盟誓,结为异姓兄弟,共同立志救国救民,讨伐黄巾军。

3.初战告捷:结义后,刘备、关羽、张飞一起参加了**黄巾军的战斗。在一次战斗中,他们遇到了公孙瓒的部将邹靖,得知邹靖正被黄巾军围困。三人奋勇杀敌,最终成功解救了邹靖,取得了对抗黄巾军的初步胜利,也因此受到了朝廷的嘉奖。

这一回不仅为全书奠定了基调,也通过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结义和初次合作,展现了他们忠肝义胆、共赴国难的精神面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友情与忠诚的经典故事。

10分钟快速读名著:《三国演义》每回内容概括(1-40回)

《三国演义》第一回的故事

幽州太守刘焉为抵御黄巾军出榜招军,引出刘备、张飞、关羽三位英雄。刘备乃汉室宗亲,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虽家境贫寒,以贩屦织席为业,但素有大志,专好结交豪杰。张飞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性豪爽。关羽因杀势豪而逃难江湖,河东解良人。三人志同道合,于桃园结义,誓言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结义后,他们得中山大商资助,打造兵器战甲,组织乡勇。刘备率关、张随邹靖迎战黄巾军,首战大兴山,张飞刺死副将邓茂,关羽斩杀程远志,大败黄巾军,解了涿郡之围。

巨鹿郡人张角本是不第秀才,入山采药得南华老仙所授《太平要术》,学会呼风唤雨之术,遂以“太平道人”之名网页版eshop游戏不全,散施符水为人治病,广收徒弟,势力渐大。他创立“太平道”,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组织民众,设立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准备起义。后因弟子唐周告密,起义提前爆发,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四方百姓纷纷响应,裹黄巾者达四五十万,官军望风而靡。

三国演义小说第一回梗概

《三国演义》1—120回内容梗概,都找齐了,收藏起来给小朋友

哎,这可把玩家们看乐了,院子里全是孩子们在模仿打斗,我看都看入迷了。接下来事情进展神速,曹操带着他的精锐大军一路杀来,和袁绍在官渡展开了一场腥风血雨的厮杀。你们知道袁绍被打得一败涂地后,说了什么话吗?"纸上谈兵"啊!

《三国演义》(1-60回)主要情节

周瑜在三江口初败曹军,曹操派蒋干劝周瑜投降。周瑜设下群英会款待这位旧友,大谈东吴兵强粮足,让蒋干无法陈述劝降之意。晚上周瑜又邀蒋干入帐共寝,故意将假造的曹操水军都督私通东吴的信件让蒋干得知。蒋干中计,回去报告曹操,曹操杀了蔡瑁和张允。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东吴君臣惊疑忧惧,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为联吴抗曹,诸葛亮前往柴桑游说孙权,诸葛亮与东吴张昭等谋士,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有七人被诸葛亮驳得有口难辩。黄盖与鲁肃引诸葛亮见孙权,诸葛亮使用激将法,终于同意联合抗曹。

曹操进攻刘备,刘备撤退。张飞在长坂桥断后。张飞叫二十余骑兵在马尾上拴带树枝,往来奔跑,冲起尘雾,使曹军莫知虚实。张飞怒目横矛,立马桥上,张飞第一次大喝,曹军尽皆股栗;第二次使曹操不禁胆怯,生出退兵之心;第三次使曹将夏候杰肝胆碎裂,倒撞马下,几十万大军败退而去。

曹操大军*境时,刘备率部从荆州向南撤退,弃新野而移兵樊城。荆州十余万百姓自愿跟随刘备撤退。刘备就带着新野和樊城的百姓渡河,及襄阳,蔡瑁、张允不开城门,刘备担心攻城会伤害百姓,转而往江陵而走,襄阳百姓多有相随。刘备带领百姓,扶老携幼,行走缓慢,很快就被曹操赶上。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留下空城,在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赵云截杀,大败而归。

诸葛亮答应刘备出山相助,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刚好曹操大将夏侯悙杀奔新野。诸葛亮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埋伏在博望,调赵云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埋伏放火。夏侯悙轻敌,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伏兵夹击,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

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当世局势并邀请他出山相助。诸葛亮为刘备礼贤下士的精神所感,遂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他为刘备定了三分天下的决策。还送给刘备一副西川地图,建议刘备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再取中原。

由徐庶的推荐,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小僮说诸葛外出远游,只见到崔州平。第二次留下一封信冒雪回去,见到诸葛均、石广元、孟公威、黄承彦,第三次恰好诸葛亮在午睡,刘备一直等到他睡醒更衣后才得以相见。诸葛亮被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感动,最终答应出山共图大业。

在徐庶的辅佐下,刘备连连得胜。曹操想得到徐庶。程昱献计,将徐庶的老母接来,并模仿她的笔迹写信给徐庶,徐庶无奈,只能到曹营。临走的时候,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徐庶见到母亲,母亲说他弃明投暗而自缢。徐庶葬了母亲,身在曹营,却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

刘备投奔荆州刘表,蔡夫人对刘备怀有戒心,得知刘备反对刘表立幼子为继承人时,遂与弟蔡瑁密谋,在襄阳设下“鸿门宴”,请刘备赴会。伊籍将蔡之害计密报刘备,并引其从西门单骑速逃,蔡瑁随后追至檀溪,刘备纵马下溪,马前蹄忽陷,刘备挥鞭急呼,马纵身而起,跃过檀溪,刘备脱险。(遇到水镜先生,推荐伏龙孔明、凤雏庞统。)

曹军攻克冀州后,有一日,大将许褚在邺城东门处碰见许攸,许攸傲慢地对许褚说:“你们如果没有我,怎能从此门出入。”许褚一听非常生气,回答说:“我们出生入死,经过血战,夺得城池,你夸什么口!”许攸骂道:“你们这些人都是匹夫之勇,何足道哉!”许褚大怒,拔剑杀攸,提头来见曹操,诉说许攸无礼之极。

袁绍在官渡失败以后逃回冀州,他的两个儿子袁熙、袁尚等前来助战,于是袁绍卷土重来。曹操采用程昱献的“十面埋伏”之计,伏兵十队引袁绍追至河上。曹操又绝自己军队的后路,于是曹军置之死地而后生,勇猛作战,在仓亭再次击败袁绍。

说《三国演义》第一回

第一回后面就是张角反,英雄出了。刘关张三人志同道合义结桃园中。从此文中,我们发现作者的主人翁还是所谓的地主阶级,是站在他们的立场进行发言的。想一想罗贯中距离陈胜、吴广吼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已经有千年之久了,而他们的思想在这千年里没有进步反而是越来越僵化和禁锢,这不得不说宋朝的一些思想理论和元朝的落后统治对我们文明的进步是有很大阻滞的。这也让我们在后来的海权时代失去了我们的荣耀和光辉。

第四段说张角得南华老仙书。南华老仙还说只能代天宣化,不能萌异心。确实“富则达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自身能力足够之时,如果还只是停留在自身的享受和安乐上是不厚道的。因为当你拥有足够的能力之时,你也自然的承受了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那就是“达济天下”。当然,确实不能萌生异心,此处异心为何物?自然是“私心”和“个利”了。就像袁世凯一样,拥有能力却做出“窃国”之事,自然是过早而夭,身死道消。但是,天道不公、人道已死之时,能力者亦当如中山先生等先烈一样为国为民拼搏一个美好的将来。

学*古代名著:你能速通《三国演义》吗?(第一回)

第一回通过这三位年轻义士的故事三国战纪游戏单机吕布版,展现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和人们对于正义与和平的渴望。刘备等人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英雄人物的期待和憧憬。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坚韧不拔,勇于面对,最终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备(姓刘,名备,字玄德)、张飞(姓张,名飞,字翼德)、关羽(姓关,名羽,字云长)三兄弟在桃园内结义为异姓兄弟,共同发誓要拯救天下苍生。他们的志向不仅在于个人的功名,更在于保国安邦,为了对抗日益严重的黄巾叛乱,刘备等人决定组织力量进行反抗。

两分钟看完《三国演义》第一回

次日,青州太守龚景求援。邹靖领兵五千前去支援,刘备三人也跟着去了。到了青州城下,贼众分兵混战。刘备并寡不敌,退了三十里下寨。刘备计曰“关羽引兵一千埋伏在山左,张飞引兵一千埋伏在山右,鸣金为号,齐出接应。”次日破之,解了青州之围。

张角一军攻打幽州,校尉邹靖献计幽州太守刘焉招兵应敌。榜文至涿县,刘备与张飞在榜文前相识,一起到村店里饮酒,恰逢关羽也到了店中,三人结识。于张飞庄后桃园结义。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第二天,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投庄,二人送了刘备五十匹马,金银五百两,铁一千斤。三人用这些铁打造了双股剑,青龙偃月刀,丈八点蛇矛,并招募了五百人,投奔刘焉。

《三国演义》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三国演义简介

在汉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这个时代,有三位豪杰,分别是曹操、刘备和孙权。曹操拥有强大的兵力和谋略,刘备凭借仁义之心和才智,孙权则凭借江东的地利和人才。这三个人物,各自为政,互相竞争,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5分钟读书 | 《三国演义》第一回:桃园三结义

专题: 小说三国演义书   三国演义版小说   看小说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