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十回的标题是“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这一回主要讲述了两个重要的事件:
2.曹操兴师:与此同时,曹操得知父亲曹嵩在徐州被陶谦的部下所害,悲痛之余决定为父报仇。他集结军队,打着讨伐逆贼的旗号,向徐州进发。曹操的军队势如破竹,迅速逼近徐州,给陶谦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这一回展现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自为战的局面,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各路英雄的崛起。
10分钟快速读名著:《三国演义》每回内容概括(1-40回)
《三国演义》第十回的故事
曹操都一一聘用。还有于禁、典韦也来投奔,典韦力大无穷,能扶住被风吹倒的大旗,曹操让他当帐前都尉。曹操派人去琅琊接父亲曹嵩,路*徐州,陶谦想讨好曹操,就派人护送。结果护送的张闿是黄巾余党,见财起意,杀了曹嵩全家,抢了财物跑了。
曹操领旨斗兽棋一类的游戏盒子,和鲍信一起出兵,鲍信战死,曹操招安了好多黄巾军,挑了精锐组成“青州兵”,他的威名越来越大,朝廷封他为镇东将军。曹操在兖州招揽人才,荀彧、荀攸叔侄来投,荀彧又推荐了程昱,程昱推荐郭嘉,郭嘉推荐刘晔,刘晔推荐满宠、吕虔,满宠、吕虔推荐毛玠。
小说三国演义第十回概括
世界名著《三国演义》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要破山东群贼,非曹孟德不可。”李傕曰:“孟德今在何处?”儁曰:“现为东郡太守,广有军兵。若命此人讨贼,贼可克日而破也。”李傕大喜,星夜草诏,差人赍往东郡,命曹操与济北相鲍信一同破贼。操领了圣旨,会合鲍信,一同兴兵,击贼于寿阳。鲍信杀入重地,为贼所害。操追赶贼兵,直到济北,降者数万。操即用贼为前驱,兵马到处,无不降顺。不*百余日,招安到降兵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操择精锐者,号为“青州兵”,其余尽令归农。操自此威名日重。捷书报到长安,朝廷加曹操为镇东将军。操在兖州,招贤纳士。有叔侄二人来投操:乃颍川颍阴人,姓荀,名彧,字文若,荀绲之子也;旧事袁绍,今弃绍投操;操与语大悦,曰:“此吾之子房也!”遂以为行军司马。其侄荀攸,字公达,海内名士,曾拜黄门侍郎,后弃官归乡,今与其叔同投曹操,操以为行军教授。荀彧曰:
不提防李傕之侄李别,见樊稠放走韩遂,回报其叔。李傕大怒,便欲兴兵讨樊稠。贾翊曰:“目今人心未宁,频动干戈,深为不便;不若设一宴,请张济、樊稠庆功,就席间擒稠*之,毫不费力。”李傕大喜,便设宴请张济、樊稠。二将忻然赴宴。酒半阑,李傕忽然变色曰:“樊稠何故交通韩遂,欲谋造反?”稠大惊,未及回言;只见刀斧手拥出,早把樊稠**于案下。吓得张济俯伏于地。李傕扶起曰:“樊稠谋反,故尔诛之;公乃吾之心腹,何须惊惧?”将樊稠军拨与张济管领。张济自回弘农去了。李傕、郭汜自战败西凉兵,诸侯莫敢谁何。贾诩屡劝抚安百姓,结纳贤豪。自是朝廷微有生意。不想青州黄巾又起,聚众数十万,头目不等,劫掠良民。太仆朱儁保举一人,可破群贼。李傕、郭汜问是何人。朱儁曰:
马超在后死战,杀退张济。樊稠去赶韩遂,看看赶上,相近陈仓,韩遂勒马向樊稠曰:“吾与公乃同乡之人,今日何太无情?”樊稠也勒住马答道:“上命不可违!”韩遂曰:“吾此来亦为国家耳,公何相逼之甚也?”樊稠听罢,拨转马头,收兵回寨,让韩遂去了。
《三国演义》1—120回内容梗概,都找齐了,收藏起来给小朋友
*先,我们从黄巾起义说起。当年天下大乱,农民起来造反可不是闹着玩的。而后董卓这个糟老头却乱作一团,把汉室皇帝囚禁起来,真是岂有此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遂怀揣着反董卓的大志远走他乡,就这样一路历尽艰辛、结识新朋友。
《三国演义》第十回:辕门射戟
吕布放下脸来说:“我今天是来劝解讲和的,不是教你们杀来杀去!”这边纪灵忿忿不平,不肯讲和;那边张飞口口声声要拼杀。就在这时,吕布大吼一声:“拿我的画戟来!”手下人送上画戟,吕布提在手里。纪灵、刘备俩吓得脸都白了,以为吕布要翻脸动武。谁知吕布不慌不忙地说:“我劝你们两家不要杀来杀去了,现在来看老天爷是什么态度?”他派手下人把画戟拿到辕门外边很远的地方插了起来。吕布回*头来,对纪灵、刘备说:“辕门离开我这里有一百五十步。如果我一箭能够射中画戟上的小枝,你们两家就得罢兵;如果我射不中,双方就各自回营,准备仗。谁不听我的话,我就帮他的对方来打他。你们看怎么样?”
酒*三巡,吕布开口说道:“你们两家看在我面上,大家都撤兵不打了吧!”刘备低着头不说话。纪灵说:“我奉了主公的命令,率领十万大军,专门来捉拿刘备,怎么可以撤兵?”张飞气得哇哇叫了起来,拔出剑来,指着纪灵破口大骂。关羽急忙拦住张飞,说是看吕将军究竟有什么打算,到时候再与纪灵拼杀也不迟。
这时,纪灵下马进寨,看见刘备在军帐内安坐,同样也大吃一惊,转身就走。吕布部下竭力挽留,也挽留不住。吕布大步向前,一把扯住,就像老鹰捉小鸡似地将他拖了回来。纪灵大惊失色,说:“将军难道要杀我吗?”吕布说:“不是。”纪灵说:“是不是要杀掉刘备?”吕布说:“也不是。”纪灵说:“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究竟又是为了什么?”吕布说:“刘备与我吕布是兄弟,现在受到将军的逼迫,所以我来救他。”纪灵说:“这样说来,你是要杀我了?”吕布说:“哪里有这回事!我吕布平生不好斗,但欢喜劝架。我今天就来为你们两家劝架讲和。”纪灵说:“请问你想怎么劝架?”吕布说:“我自有道理。”于是,吕布拉纪灵进帐与刘备相见。吕布坐在中间,让纪灵坐在左边,刘备坐在右边,随即吩咐设宴。
刘备接到吕布的邀请,立刻就要动身前往。关羽、张飞都说:“哥哥不可去,吕布这个人不可靠。”刘备说:“我待他不错,他一定不会害我。”他说完了,上马就走。关羽、张飞不放心,跟着一齐去。他们到了吕布那里,吕布请刘备人帐就座,关羽、张飞手按剑柄,立在刘备的背后。这时,吕布部下来报,纪灵已*来到。刘备听了,大吃一惊,想躲开。吕布说:“我今天特地请你们二人来商量,你们谁也不要走,千万别多心。”刘备虽然没有起身,心里毕竟惴惴不安。
纪灵率领几万人马到达沛县东南,扎下营寨。刘备手下只有五千余人,只得勉强布阵安营。忽然探子来报,吕布带兵来救刘备。纪灵赶紧写信给吕布,责备他言而无信,答应了的话不算数。吕布接信后,微笑着说:“我有一条妙计,可以使袁、刘两家都不怨恨我。”于是,他立即派人邀请纪灵和刘备赴宴。
《三国演义》(1-60回)主要情节
陈琳起草檄文:袁绍应刘备之请,欲起兵与曹操决战。为师出有名,就叫陈琳起草一篇讨曹檄。檄文历数曹操祖宗劣迹,言辞犀利,富于文采。传到许都,曹操正感冒卧病在床,看了之后,“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
曹操大权在握,逼迫皇帝去许田打猎,并用天子的宝雕弓射死大鹿。群臣见了金纰箭,误认为是天于射中,都踊跃高呼“万岁”。曹操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群臣大惊失色,而曹操却神情自若,将宝雕弓自悬在身边。
22.煮酒论英雄:刘备寄于曹操篱下,以在后院种菜来掩人耳目。一日,曹操派人来请刘备去喝酒,坐饮畅谈。曹操问刘备天下谁是英雄。刘备答了很多人的名字。曹操只是摇头。曹操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吃一大惊,将匙箸掉落在地。此时雷声大作,刘备借雷声掩饰自己的吃惊,也使曹操放松了警惕。
21.白门楼吕布殒命:下邳城失陷后,吕布被缚至白门楼。吕布恳请刘备在曹操面前说情,刘备点头示意。吕布对曹操表示降服,曹操问刘备何如,刘备以吕布认丁原、董卓为义父而又杀之为例,吕布大骂刘备大耳儿,曹操将吕布缢死。
19. 割发代*:攻打张绣期间,所到之处,麦子成熟。为赢民心,曹操下令,“大小将校,**麦田,有践踏者,一律**”,但没想到自己的马因鸟而惊,闯进麦田,违了军令,理当**。于是,便借郭嘉之语“法不加于尊”,以割发代*,并显示三军自己带头执法。
18. 小斗散粮:曹操攻打袁术,相持不下,粮草快完了,曹兵十七万,日费粮食浩大,又荒旱,接济不及。他叫粮官王垕小斗放粮,权且救一时之急。王垕按令去做,将士因吃不饱大哗。为平民愤,以盗窃官粮罪把王垕推出去**,借粮官的人头以稳定军心。
17.望梅止渴:曹操带兵攻打张绣,行军路*一片荒凉的干旱地区,将士们又累又渴。此时,曹操灵机一动,告诉将士说:“前面有一片梅林,梅树结满了梅子。”一想到梅子,将士们嘴里就流出口水,都加快了步伐。走出了干旱之地,将士们虽没见到梅林,但已*有水喝了。
16. 吕布辕门射戟:袁术派大将纪灵攻打刘备。袁术担心吕布救援,给吕布送去粮草和密信。刘备也写信求助吕布。吕布收了袁术的粮草,又收了刘备的求援信,吕布让人把刘备和纪灵同时请来赴宴。吕布用射画戟的办法来调解,后果然射中画戟,用他精湛的箭法平息了一场厮杀。
15. 吕布夜袭徐州:刘备起兵讨伐袁术,派张飞守徐州城,张飞不听刘备吩咐,醉酒鞭打吕布的岳父曹豹,曹豹深恨张飞,派人连夜送信给吕布。吕布派兵与曹豹里应外合,攻下徐州。张飞正醉卧府中,准备不及,引数十骑兵,逃出徐州。吕布占领徐州,并软禁刘备家眷。
14. 迁都许都: 汉献帝回到洛阳重建宫殿,改元建安。曹操应诏到洛阳辅佐王室,但是,不久又听董昭的建议,迁都许都。从此,朝廷大权被曹操一人包揽。他挟天子而令诸侯,所有大事都得先奏明曹操,然后在告诉天子。曹操遂分封大臣,自命为大将军、武平侯。
13.陶谦三让徐州:曹操为报父仇,亲讨徐州陶谦。刘备借赵云和兵马解救陶谦,刘备第一次入城,陶谦设宴,见玄德仪表轩昂,是汉室宗亲,想将徐州牌印给刘备,刘备不受。第二次是刘备击退曹兵,谦因年迈,二子不才,推让徐州,刘备还不受。第三次是陶谦忽然染病,再托徐州,以手指心而死。徐州百姓,关、张二公亦再三相劝,刘备才答应暂时管理徐州事务。
11.大闹凤仪亭:吕布得知董卓纳貂蝉为妾,心怀不满。一次,吕布趁董卓入朝议事,入董卓府中,与貂蝉在凤仪亭相会。貂蝉假意哭诉被董卓**,为吕布受他人制约而遗憾,吕布羞愧满面。这时被董卓撞见,董卓怒而夺吕布画戟刺杀吕布,吕布大惊而逃。
白话《三国演义》第十回
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每一章节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之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