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它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势力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以及众多英雄人物的故事。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当我们把《三国演义》与外国小说进行比较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文化背景
《三国演义》: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自然无为等思想贯穿全书,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外国小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小说反映的是各自的文化特色。例如,西方文学中常见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等主题,在《傲慢与偏见》(英国)、《悲惨世界》(法国)等作品中有深刻体现。
2.叙事风格
《三国演义》:采用章回体形式,语言典雅,叙述详尽,善于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外国小说:叙事手法多样,从现实主义到魔幻现实主义不一而足。比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就以其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著称。
3.主题思想
《三国演义》:强调忠孝节义、智勇双全等传统美德,同时也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人性的复杂性。外国小说:主题广泛,涵盖了爱情、战争、社会批判等多个领域。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不仅描绘了拿破仑战争的历史画卷,还深入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4.影响力
《三国演义》:对中国乃至亚洲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故事被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包括戏剧、电影、电视剧等。外国小说:同样对全球读者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流传。
5.人物塑造
《三国演义》:成功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智慧绝伦的诸葛亮、勇猛刚毅的关羽、奸诈狡猾的曹操等。外国小说:也有许多经典人物形象,例如简·奥斯汀笔下的伊丽莎白·班纳特、查尔斯·狄更斯笔下的奥利弗·退斯特等。
总之,《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在很多方面都与其他国家的经典文学作品形成了鲜明对比,但它们都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展现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追求。
而到了《封神演义》里面,事情的缘起变成了周文王夜梦飞熊,之后是武吉打死人被姜子牙施法躲过刑罚;文王外出访贤,先是渔人作歌,文王问众人,皆非大贤,渔人所唱之歌据说是磻溪一老人所作,之后遇到樵夫,问过之后,亦是磻溪老人所作,随后意外和武吉相遇,武吉将事情经过一一告知,文王才与众文武一起去寻访这位大贤,结果被童子告知不在,直到第二次登门拜访才得相见。这两者都是先有人举荐,之后明主去寻访,第一次皆未寻见,之后才得以相见。只是《三国演义》中是水镜先生、徐庶举荐诸葛亮,在《封神演义》中则变成了文王先梦见,之后才是渔人、樵夫、武吉变相的举荐。两者情节虽然略有不同,模仿的痕迹十分明显。
在《三国演义》全书中,刘玄德“三顾茅庐”无疑是一个经典,《封神演义》中也有这样一个故事,那就是文王渭水溪头聘子牙。比较一下就不难看出,两者的情节极度相似。在《三国演义》中,最初是水镜先生在和刘备谈话时说出“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徐庶在被迫离开刘备时再次举荐诸葛亮,到刘备去访贤之时再次和司马徽相遇,司马徽在和刘备交谈中对诸葛亮大加赞赏。之后刘备到隆中访贤,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直到第三次光临才与诸葛亮相见,于是就有了著名的“隆中对”。
这样一来,从《封神演义》里,就很容易看出与早一些的那些历史演义小说的雷同之处。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对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的借鉴和模仿。
纵观整部《封神演义》,全书一百回,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回是全书的一个楔子,以纣王对女娲娘娘的不敬,交代了纣王亡国的缘起;第二回至三十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纣王在狐狸精苏妲己的诱惑下,荒淫无道,导致各种矛盾的激化;第三十一至六十六回是第三部分,写西岐反殷立周,纣王发动三十六路兵马讨伐;六十七回至九十七回是第四部分,写周武王起兵伐纣,最终灭殷立周;此后三回是第五部分,是故事的结局游戏加速器不能打网页游戏,姜子牙封神,周武王分封功臣。以此观之,作为一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虽然是艺术家驰骋幻想后的创作品,但其根源依然是现实中的人和事,围绕武王伐纣这一段真实历史展开。
三国演义与外国小说对比
不多时日之后,《封神演义》就面世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武王伐纣平话》之于《封神演义》,就像《三国志平话》之于《三国演义》,关系非常密切,因袭成分较多。《封神演义》从开头直到第三十回,除哪吒出世的第十二、三、四回外,几乎完全是对《武王伐纣平话》加以扩大改编。不过,《武王伐纣平话》与《列国志传》一样,它们的故事内容虽然也有虚构成分,但究竟不存在过多的神异情节。《封神演义》则大不一样,作者在周人与商人的政治军事斗争中掺杂进了阐、截两大教派的斗争,政治集团的斗争与宗教门户的斗争混在一起,人间的战争变成了神魔斗法。换句话说,经过《武王伐纣平话》的中介之后,《封神演义》从“历史演义”的范畴中脱壳而出,而跻身神怪奇幻小说之列。
如果说小说是一头巨兽,那么背景环境是他的毛皮,故事情节是他的骨架,而人物形象是他的灵魂。一部成功的通俗文学,三大要素缺一不可,而通俗文学能否登上名著的圣堂,则要看这三个方面是否卓尔不群。
通俗文学作品的终极目标,就是吸引读者,在这一点上,《三国演义》和《冰与火之歌》都做到了各自的极致,成为了东西方通俗名著的典型代表。
“草灰蛇线,断而不绝”,不同的人物线索共同推进故事的发展,而在不同的时期作者将闪光灯打在最亮眼的那些人身上,这也是《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共通的写作魅力,就像织一幅巨大的锦缎,千头万绪纠缠共进,最后形成一幅完美的故事画卷。
小说开篇讲的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讲的是主人公刘备关羽张飞的故事,但在张飞打督邮之后,笔锋一转写到董卓之乱,再通过“谋董贼孟德献刀”一回完成了另一个主人公的曹操的亮相和剧情开展,之后在“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中曹操与刘关张见面,又把故事主线交给了蜀国三兄弟。
在这个方面,《三国演义》的写作手法更为巧妙,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小说人物,作者没有刻意安排各自的章节,而是以故事发展为主线,在故事的推进过程中悄无声息的完成主人公切换。
不过《冰与火之歌》的这种写法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门槛,特别是在刚开始读这部书时,在不熟悉整体背景和各个人物的情况下,不断的视角切换让读者有错乱之感,而这种体验甚至在读完第一卷之后才有所好转。
POV(Point of View),一种写作手法,即“视点人物写作手法”,在叙述同一件事可以自由选取最丰厚的角度,大大加强了叙述的灵活性,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作者可以随时调整各POV的顺序,给后期全文的修正、情节的补充或删减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冰与火之歌》采用的是POV写法,丰富的主角群各成章节,集体推进故事的发展,通过不同的人物视角讲故事既能带来更丰富的阅读观感,又便于了解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正因为故事开端和结局的强烈反转,带给读者强烈的冲击,也把人物塑造的更加深入人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孔明流传千古的形象,就在这样的出人意料中立起来了。
特别是当诸葛亮将最大对手司马懿围困于五丈原之时,眼看司马懿就要死于蜀军的大火之中,竟然天降大雨,司马懿死里逃生,蜀军也由胜转败。
蜀国大将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节节胜利,威震魏吴,却因为骄傲自大痛失好局,最后兵败麦城,父子惨死,这是让人始料不及的。而诸葛亮五出祁山,殚精竭虑,这样一位才智天下无双的神人,却始终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这更是让人扼腕叹息的。
或许因为人们已经对三国故事过于熟悉,再加上历史事实的束缚,所以才感觉《三国演义》的故事并没有那么让人惊喜,但其实在“出人意料”这方面,《三国演义》也不遑多让。
这完全颠覆了读者的阅读习惯,精心培养的重要人物可以说死就死,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在现实的权谋世界里,哪有什么主角光环,又哪管正义邪恶?胜者为王败者寇,真实而动人。
最让人震撼的,莫过于血色婚礼,少狼主罗伯和他的母亲凯瑟琳都是前文铺垫了很久的重要人物,他们是狼家族的领袖,正带领着史塔克家族在复仇之路上策马狂奔,他们本可以改变世界的走向,但一场充满阴谋的婚礼却骤然带走了这对母子的生命,毫不留情。而在此之后,整部小说的走向都变了。
当正气凛然的奈德史塔克来到君临城,他一心揭开隐藏的秘密,暴露藏匿的邪恶,可是转瞬之间,这个长着主角脸的“冰原狼”就惨死在阴谋之中,没人能想到,作者就这样把一个重要人物写死。
阅读这部书的最大体验,是充满期待和未知,就像真的投身于奇幻冒险世界,以天空的视角俯瞰每一个人,但却没有上帝的权力。《冰与火之歌》在很多情节设计上都颠覆了传统的故事套路,好人不一定有好报,坏人不能一定会受到惩罚,主角可能随时暴毙,而一个铺垫很久的家族会在顷刻间覆亡。
对比而言,东方的小说描写人物就像是山水泼墨画,重于意而轻于形,而西方小说对于人物的描写像是毫发毕现的油画,更为生动和真实,但优秀的通俗文学总会殊途同归到同一个目标:有血有肉的人物。
《冰与火之歌》中充满了这样复杂深刻的人物形象,被世俗轻视实则正义智慧的小恶魔提利昂,看起来一身正气但略显迂腐的奈德史塔克,既有女孩心性又充满权力欲望的龙之母丹妮莉丝……在充满瑰丽想象的维斯特洛大陆,我们看到的是一群充满烟火气的真实人物。
兰尼斯特家族的“弑君者”詹姆,是最典型的例子,他英俊潇洒,风度翩翩,但却在临东城和姐姐瑟曦皇后私通,并且把无意中看到的小布兰推下高塔,导致后者瘫痪,就是这个让人恨得牙痒痒的衣冠禽兽,却在后续的剧情中展现出自己的幽默、不羁和深情,一直到最后才发现他是一个极富骑士精神同时又绝对忠实于爱情的勇士。
作为明朝早年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还是难免有脸谱化的情况存在,例如鲁迅就曾经批评其“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创作于21世纪的《冰与火之歌》,则具有西方小说的常见特点,对于人性的描绘更加立体和复杂。
在《冰与火之歌》里,同样能看到这样的人物塑造方法,对于那些主要人物而言,他们的身上兼具鲜明标签和复杂人格,而在这一点上,《冰与火之歌》要比创作于600多年前的《三国演义》做得更好。
再以张飞为例,罗贯中给他的标签就是粗鲁猛将,但在长坂坡一战中,作者随手一笔,写张飞故意让士兵在马尾后拴树枝扬起沙尘迷惑曹操,就显出他粗中有细的一面,这也更让读者信服:作为蜀国的一员可以独占一方的名将,张飞绝不是李逵那样的莽夫。
以曹操为例,罗贯中极力把他描写成一个奸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成了他的标签,但是作者也没有刻意隐藏着曹操的闪光点,他在各大战役中的礼贤下士、英明决断,又无不说明这是一个有足够能力称霸一方的历史豪杰。
究其原因,是因为罗贯中在描绘人物时,为主角们安上了各不相同的标签,同时又没有丧失人物本身应有的复杂性,即使这些人物形象与真实的历史不完全相符也无关紧要,只要他们能走进读者的内心。
据统计,《三国演义》中出现了1191个人物,《冰与火之歌》已上市的五部曲中出现的有名字的人物数量是1878个。这两部作品都以涉及人物众多而著称。
正因为在背景塑造上接近真实的历史,才使得《冰与火之歌》在奇幻小说领域脱颖而出,作者非常谨慎的使用魔法和龙这样的奇幻元素,在渲染奇幻性的同时,并未影响作品的现实主义色彩,才使得全书具有一种无可比拟的独特魅力。
《冰与火之歌》的背景塑造为何如此令人信服?不仅仅是因为作者优秀的写作能力,也因为作者借鉴了真实的历史。乔治马丁曾亲自说过:《冰与火之歌》受到了英格兰历史和玫瑰战争的启发,而史塔克家族和兰尼斯特家族的历史原型,就是英格兰国王的两大后裔: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
乔治马丁就像一个神奇的建筑大师,他在故事的讲述中悄无声息的构建故事背景,不知不觉中在读者的脑海里构造起一个充满细节、生动真实的维斯特洛大陆,还包括它的过去和现在。
对于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而言,这种方式是无法借鉴的,因为本作的背景是带有龙和魔法的奇幻世界,作者不能生硬的把背景设定灌输给观众,而要在故事的展开中把维斯特洛大陆、九大家族和过去的历史等细节不露痕迹的传递给观众。
我认为《三国演义》的开篇是所有历史类通俗小说中最优秀的开篇,《临江仙》这首词道尽了历史沧桑,而一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更是让读者回味无穷。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开篇一首词,就演绎出了历史的味道,时光沧桑变化,成败转头成空。而随后接着简短的几句话,又勾勒出全书的主体线条,把读者完全拉进了《三国演义》的历史时空。
从这个角度来说,《三国演义》有着天然的优势,因为其来源于真实的三国历史。但是如何把这些复杂的历史进行整合融汇,形成小说的大背景,这就显示了作者罗贯中的创作能力。
通俗小说不讲究高深的隐喻和哲理,而要满足最广泛的读者群需要,适应大众的兴趣爱好、阅读能力和接受心理,而对于一部长篇通俗小说来说,要想把读者完全带入作品的世界,就必须为全书塑造一个生动可信的背景。
一部是以三国历史为蓝本的历史小说,一部是以虚构的维斯特洛大陆为背景的奇幻小说,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部作品,实际上却有很多共通之处。而这两部小说的共通之处,就是一部优秀的通俗名著可以打破东西方文化界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法则。
读完目前已上市的五部《冰与火之歌》,我总觉得有莫名的熟悉感,这部以奇幻为名的皇皇巨著3d单机游戏三国志13,却偏偏像极了一部历史通俗小说。它让我无数次想起最喜欢的一部中国通俗名著——《三国演义》。
近年来,我读过最好的通俗小说,就是美国国宝级奇幻小说家乔治·R·R·马丁所著的《冰与火之歌》,这部作品带给我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就像在充满现实主义的奇幻背景中的一场冒险,不知道书中带给自己的下一个惊喜或者惊吓到底是什么。
文化是因为交流而变得强大的,一个对他人的故事保有好奇心的民族,才能把自己的故事讲得更精彩——这是老外的三国游戏发展史应该带给我们的启示。
在英美,曹操的发音不是caocao,而是saosao(嫂嫂),而吕布则是lubu(卢布)而不是lvbu。这其实是由于三国志系列影响太深,三国人名多为日语转译的结果。更有甚者,日本三国游戏甚至反过来影响了中国人对三国的理解——且不说日系三国游戏在中国玩家群体中的广受欢迎,前些年央视的《易中天品三国》栏目和其后火爆的桌游《三国杀》当中,出场的三国人物都无一例外借鉴甚至套用光荣三国游戏的人物模板,日系三国游戏影响之深可见一斑。
横山光辉版《三国志》为光荣初代《三国志》游戏提供了几乎可以直接套用的任务形象设计。有了吉川版《三国志》小说构建的文学框架,横山光辉版《三国志》漫画提供的人物模板,以及两者共同奠定的群众基础,日本三国游戏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井喷。据非官方数据统计,在日本,仅“三国俱乐部”就有上百个,各类与三国相关的动漫、游戏作品也已经超过三位数。尤其是日本的光荣游戏公司,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制作、发售了三十多款三国游戏,其中《三国志》和《真三国无双》系列都在国际上打响了口碑,其影响力甚至导致在很多国家,对曹操、吕布等人的称呼发音,都是由日语转译的而非出自中文。
不过,这款看上去特专业、特给中国人争气的游戏居然是“老外”做的。该游戏由日本游戏公司世嘉旗下的英国游戏制作组CA完成,连它对标要赶超的《三国志》系列游戏,也是由另一家日本游戏公司光荣开发的。这个残酷的现实,让我们在为自己的文化借助三国游戏输出而欣喜之余,又多少有些尴尬——怎么洋老外的三国故事,讲得比咱自己还吸引人? 《三国演义》在中国,三国游戏却在日本——在《全面战争·三国》横空出世之前,几乎没有业内人士敢否定这个事实。此次CA推出的新游戏,虽然号称叫板光荣的《三国志》,但无论是人物性格还是游戏机制设计,依然能看到《三国志》的影子。
专题: 在小说三国演义 品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小说女下一篇听小说三国演义第一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