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多智而近妖

0

“三国演义小说多智而近妖”这句话,通常用来形容《三国演义》中一些人物的智慧超乎常人,甚至达到了近乎神奇的地步。这种说法尤其适用于诸葛亮这一角色,他在小说中被描绘成一个极其聪明、足智多谋的人物,能够预测未来、制定出奇制胜的战略,甚至有时通过一些神秘的手段来影响战局,比如借东风等情节,都让人感觉他的智慧已经超越了普通人的范畴。

然而,《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它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和创作。因此,书中许多人物的形象和故事情节都有不同程度的夸张和美化,特别是对于那些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这些艺术处理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也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个人魅力。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区分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差异,避免将小说中的描述完全等同于历史事实。

鲁迅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咋看出来的?

史载诸葛亮是和张飞、赵云一起入蜀的,当时还曾攻克益州巴东郡(今四川奉节东),既然在此打过仗,还打赢了,那人们对其是有记忆的。时间一久,鱼腹浦古盐场的那些石头,附在诸葛亮身上成为“八阵图的”传说,也就有些根据了。

三国演义小说多智而近妖

“鱼腹浦这个地方真实存在,在重庆奉节的江边。“鱼腹”是“鱼复”的讹化。古时这里称为“鱼复”。意思是鳇鱼逆江上溯至此而复回洞庭湖,是鱼们调头的地方。我曾在这一带寻访石阵,可惜已经看不到了,因为修建三峡水库,石阵所在的位置已经被淹没。“

过了这个关口,就是长江三峡中的瞿塘峡。瞿塘峡是三峡最危险的地段,李白有诗云:瞿塘滟滪堆,猿声天上哀。就是说这个地方水流湍急不说,还立着一堆沉默的巨石(已于1959年炸掉),让人感觉很是毛骨悚然;两岸的山上猿猴很多,叫个不停,更是增加恐怖的气氛。

游戏网页版直接玩不了游戏读《三国演义》看鲁迅先生评诸葛亮—— “多智而近妖”

第二、小说《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是一个艺术化的人物形象。里面用了很多经典的故事,来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这是源于小说的艺术需要,而非现实的真相。

老师用了三节课,讲述了《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塑造。《三国演义》里,对诸葛亮的描绘,可以说是浓墨重彩第一人。上千年来,诸葛亮在中国老百姓的心中,绝对是一个老少皆知、人人喜爱的人物。那么诸葛亮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

还嚣张说自己是三国迷,这份三国选择题问卷,10道题能对6道不?

诸葛亮真的神机妙算吗?

小说中说,诸葛亮亲自指挥了汉中之战,他先是用激将法使得老黄忠在定军山斩了夏侯渊,又在曹操亲领大军前来之后,多方设计将他击败,迫使曹操不得不退出汉中。但是在历史上,夺取汉中的策划者是法正,而实际指挥战斗的人是刘备自己。整个汉中战役期间,诸葛亮都镇守成都,负责后方事宜,并不曾涉足汉中前线。罗贯中在这里又搞了一次典型的张冠李戴。

张任是刘璋手下大将,曾驻守雒城。小说中说,正是张任在落凤坡设下埋伏,才乱箭射死了庞统。后来刘备急调诸葛亮入蜀,诸葛亮遂设计活捉了张任,拿下雒城。张任不降,最后被斩。然而,在历史上,诸葛亮自荆州入蜀,是在刘备打成都的时候,之前的雒城是刘备攻破的,张任也是被刘备抓获斩杀。这里,罗贯中又是把刘备的功劳安在了诸葛亮的头上。

小说中,罗贯中为了反衬诸葛亮智谋无双,处处胜周瑜一筹,有意识地设计了三气周瑜的情节,乃至有诸葛亮气死周瑜的说法。具体而言,第一气说诸葛亮设计夺了南郡,但历史上南郡本是周瑜夺得,后来是孙权“借”给了刘备。第二期,周瑜献美人计,假意将孙尚香嫁给刘备,结果被诸葛亮将计就计,弄假成真,赔了夫人又折兵。其实,孙刘联姻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并没有弄假成真的说法。第三季,诸葛亮识破周瑜假途灭虢之计,再次挫败了周瑜欲夺荆州的企图。这件事则是纯属虚构,周瑜死前也没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更重要的是,历史上周瑜是因病而亡,他的死根本跟诸葛亮无关。

历史上火烧赤壁主要是周瑜的功劳。小说中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智谋和贡献,硬给他加上许多戏码,其中最重要的一场戏借东风就是彻底的虚构。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时,孙刘联军一方的确利用东风发动火攻,但没有证据显示诸葛亮事先曾对东风的到来进行过预测,更没有他做法祭风的记载。

众所周知,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草船借箭。不过历史上可以找到其原型,那是在建安17年曹操亲征孙权的濡须口之战期间。有一天,孙权亲自乘一只轻船来侦查曹军水战,曹操得知后,就下令弓弩乱发,无数的箭射到船上,以致受箭的那边因太重而倾斜。孙权便命调转船身,让另一边受箭,等到“箭均船平,乃还”。小说中不但将这件事安到了诸葛亮的头上,而且还将孙权被动受箭的情节改为了是诸葛亮主动借箭,为此还将故事发生的时间放在了夜晚大雾横江之时。这一改动虽然有趣,逻辑上的bug就很多,比如知乎就有人提问说曹操为什么不射火箭,针对的就是其中的漏洞。

在小说中,诸葛亮为了激发周瑜抗曹的决心,说江东只需要把大乔小乔献给曹操,曹操就能退兵。为此,还故意篡改了铜雀台赋的词句,说,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就是曹操垂涎二乔的证据。其实这个情节也是杜撰。从史料来看,周瑜从一开始就是坚定的主战派,并不需要诸葛亮用什么激将法。再说,铜雀台是建安15年冬才建成的,赤壁之战的时候还没有呢。而曹植铜雀台赋的原文里,也没有揽二乔于东南的字句。

如果说博望之战,罗贯中只是张冠李戴,并为此篡改了战事发生的时间,那么小说中紧随其后的火烧新野之战则更是彻底的虚构,因为历史上就没有这么一场战争。小说中说,夏侯惇败回后,曹操兴兵50万亲征,并以曹仁、曹洪统兵10万为先锋,诸葛亮在新野城中设伏,用火攻之计大破了曹仁。

小说里,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站,就是在博望坡设下火攻之计,大败了夏侯敦统领的10万大军。但是根据《三国志》记载,博望之战发生在建安七年,而不是小说中的建安13年。当时刘备新投刘表不久,刘表派刘备北侵叶城(今河南叶县西南)直接威胁许都,曹操就派夏侯惇、于禁前往征讨。刘备设计“烧屯伪遁”,然后在夏侯惇追击的路线上设下伏兵,由此打了一场胜仗,随后见好就收,撤回了新野,而夏侯惇也没有再追击。此战的规模其实不大,更重要的是,这一年诸葛亮只有22岁,他还在隆中高卧,还没有拖到刘备帐下,自然不可能指挥博望之战。

总之,正史里的诸葛亮,真称不上“智圣”,小说《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勉强算是“智圣”,因为小说里他也有很多失误,最后还是失败的结局。

诸葛亮的发明创造。诸葛连弩或许是真的,虽然有很多记载但没有实物证据。而正史的记载也多有不可靠之处,比如木牛流马,应该纯属传说,很简单的,木牛流马的动力从何而来?但《三国志》把木牛流马这种传说当真事记了下来。八阵图也有些虚无缥缈,在险要之处摆石头成阵,用来拒敌困敌,或许有可能,但作用应该有限。

诸葛亮志向很大才能略疏,能三分天下不能统一全国。他治理的蜀国也是三国之中最弱的,并且后来人才凋零,造成“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现象。他有偏安之能,如果偏安西南一隅,他的能力绰绰有余,但至于统一中国,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他不服天命,硬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北伐多是无把握之仗,结果劳民伤财消耗国力,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还把自己累死了。

陈寿评价诸葛亮非将才。《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诸葛亮“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就是诸葛亮的才能,治军治国很行,但奇谋将略就差了很多。陈寿说诸葛亮仅次于管仲、萧何,是个好丞相,但不是好将帅好军师。行军打仗攻城略地诸葛亮远不如乐毅、韩信,奇谋诡计不如张良、陈平。诸葛亮带兵打刘璋、孟获这种还行,打曹魏和司马懿真打不过。

史籍记载的诸葛亮的主要成就。《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的成就,主要是1.为刘备指明发展方向,做了顶层设计;2.外交上促成孙刘联盟,在赤壁击败曹操,为三足鼎立奠定基础;3.助刘备取下益州;4.平定孟获之乱收伏南蛮;5.把蜀国治理得比较好。

诸葛亮的“智圣”形象是虚构出来的。《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它写历史“七实三虚”,整体和历史记载一致,局部加以虚构、充实。但《三国演义》写诸葛亮差不多是“三分史实七分虚构”,小说里大量的行军打仗的计谋都是虚构的,正史记载里并不存在。像“空城计”这种故事,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也分析了事实上的不可能。

讽刺三:赵七爷常常感叹,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大概赵七爷是对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极为钦佩,所以说出这样的话来。但赵云不是政治家,而只是一员武将,甚至不是帅才,就一武夫而已。赵云第一没有能力平定天下,第二他活着的时候,天下就是大乱。所以赵七爷如此荒谬的观点,怎么得出来的呢?

讽刺二:赵七爷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这只是常识,算不得学问,而赵七爷的智力也就仅限于知道五虎将的表字这个层面,说明这人智商捉急。

讽刺一:比如说赵七爷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这里面有两个讽刺:第一,这书不是《三国志》,而是《三国志演义》,等于说赵七爷分不清小说和史书;第二,金圣叹没有评点过《三国演义》,是毛宗岗冒用金圣叹的名义做的事,并且称之为“天下第一才子书”,显然赵七爷完全不知道这些,所以他根本没什么学问。

诸葛亮称不上“智圣”,他差得远。认为诸葛亮是“智圣”的,是把《三国演义》虚构的足智多谋诸葛亮,当成真实的诸葛亮了,史籍中的诸葛亮并不足智多谋。

有分析认为,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的地位相当,不同之处只在于曹操进曹公加九锡,而诸葛亮没有行此等事。诸葛亮与曹操一般权倾朝野,却广受爱戴,这与其一贯的清正廉洁忠君奉上密不可分。

有人不理解他在权倾朝野之际为何不建议安于守成,毕竟只剩汉中一条北伐的路线,没有接应寸步难行,何况蜀地天险,蜀道难越,守着天府之国安居乐业岂不美哉?这么说便是忽视了天下理想,所谓“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如果偏安一隅做个小朝廷,那么这个朝廷一定不是由诸葛亮主事的朝廷。诸葛亮始终身体力行三分天下而后一统,兴复汉室的信念,始终为人臣竭力辅佐刘氏父子。

所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开府治事,其首先做的就是发展经济,“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即发展农业,休养生息,提升国力。诸葛亮始终牢记先帝恩情,牢记兴复汉室之理想,在荆州已失,益州疲弊的情况下,南征北伐,连年征战。

结合之前一段时间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互动,刘备入蜀时带的是庞统;刘备汉中之战时军师是法正;关羽丢失荆州的过程中,没有他的献计表态;刘备为二弟报仇,执意东征也没有让诸葛亮相随,似乎二人的关系在这段时间非常的微妙,似乎二人的观念产生了分歧,诸葛亮遭到了冷落。然而,稍加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所做的是在后方备战的工作,正如西汉初年的萧何,没有亲临战场却应归以首功。

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为了实现兴复汉室安天下的理想,诸葛亮追随刘备十六年,直到永安托孤,刘备将幼主刘禅交托给他,甚至说出如果刘禅不能成器,丞相可以自行其是的话语,这是多么深厚的信任。

彼时之天下群豪,多有趁乱扩张自身势力,而置百姓于不顾的诸侯如袁绍、袁术,或是安守一隅只望保全自身的一方首领,如刘璋、刘表,能有一统天下匡扶汉室理想的人唯有刘备一人而已。加上刘备皇叔的身份,忠厚的品格,二人一拍即合,如鱼得水。

东汉末年天下纷争,各路诸侯并起,诸葛亮却在群雄之中选择了当时虽有一定声望真实实力却十分弱小的刘备作为主公,这其中固然有受“三顾茅庐”的感激之心,与他的政治理想也大有关系。诸葛家族是侯门氏族,诸葛亮受到正统的儒学教育,未出山之前,其心中便有忠君安天下的理想。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写道:“状诸葛多智而近妖”作为《三国演义》的中心人物,作者将诸葛亮描绘成一个神机妙算的军事形象,从著名的隆中对提出三分天下的策略,到“死诸葛走生仲达”,诸葛亮的智慧是他最耀眼的因素之一,我们也能从他运用计谋的角度来一探他的忠义。

可见唐宋之际,人们就已经对诸葛亮的贤相形象大加赞赏了。收录进语文课本的《出师表》写道:“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正是因为“报先帝”“忠陛下”的职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时他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积劳成疾,在五丈原逝世。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出场最多着墨最多的人物,其被称为“古今贤相中第一奇人”。除了以智谋见长以外,在两千年的历史中,诸葛亮也演化成了忠臣的楷模,出现了许多推崇其忠心的文人,最为人熟知的有杜甫,陆游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三国演义》都是简略的叙述真三国无双6大型单机游戏,为何却有数百年而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把斗气看得比生命更重要,这正是把审美价值放在实用价值之上的美学原则。从这一点上说,周瑜和林黛玉、安娜·卡列尼娜是同一艺术价值观念的产物,林妹妹和安娜也都是把情感放在生命之上的。正因为这样,大观园内和卡列宁府上无声的战争,其激烈的程度绝不亚于赤壁之战。

这个真诚的艺术家之问至今仍然无人能够回答,实乃怪事。其实只要不过分拘泥于历史事实,不要被外部战争的热闹所蒙蔽,把目光紧紧盯住在外部战争之下的心理之战,尤其是关于人的才能高下的无声的战争,就找到了《三国演义》艺术奥秘的真谛。

整本书阅读《三国演义》,数字“3”有何深意?细想果真如此

但其实,阅读首先不该有档次高低之分,通过上面的几个问题,相信你也发现了《三国演义》的价值所在,但还有一点是《三国演义》小说特有的价值,那就是读罢“群雄并起,继而纷纷落幕”的故事,再纵观我们的人生路,又何尝不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重要的是我们能否执一壶浊酒,与无常变化喜相逢。

其实无论是古代的诗歌还是今天的课文,我们都会发现从古至今人们对诸葛亮的敬意更多是他的精神品质。是“两朝开济老臣心”的鞠躬尽瘁,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担当持守,是“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通透豁达,他和刘备一样在失败和困难面前从未放弃过理想,即便身边的人不给力,即便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他也不会怨恨命运无情,只想着整装待发继续努力。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刘玄德苦寻卧龙三次,倒不如说诸葛亮久候知己多时。

三国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专题: 三国演义书小说   找三国演义小说   散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