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确实有文鸯这个人物。文鸯在小说中的形象较为正面,他是魏国大将文钦之子。最著名的情节是在毌丘俭、文钦起兵反司马昭时,文鸯表现出了非凡的武勇。在《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回“文鸯单骑退雄兵,姜维背水破曹真”中,文鸯单枪匹马冲入敌阵,连杀数将,使得司马昭的大军一时之间难以抵挡,展现了其英勇的一面。不过,最终由于毌丘俭、文钦的失败,文鸯也随父逃亡,后来投降了东吴。
需要注意的是,《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虽然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但其中许多情节和人物形象都是经过艺术加工和创作的,因此与真实历史可能有所不同。
说说《三国演义》后三国第一猛将———文鸯
有人肯定会问,刚才邓艾还和文鸯交手,为什么追击文鸯的人当中没有邓艾?个人认为,邓艾很有智谋不是傻子,他和文鸯交手已经看出文鸯的本事了,自己能和他平手是占了体力的便宜,就算这样邓艾最后很大概率会输,与其这样,索性不追了呗。一言以蔽之,邓艾不敢追文鸯。
三国演义小说中有文鸯吗
从后面复回马缓辔而行,也可以看出当时文鸯的疲惫,马都打累了,只能慢慢走。但就是体力消耗巨大的文鸯,那么多人对他还是没办法,反而突显出文鸯的淡定从容。难怪魏将也发出这样的感慨:此人尚敢退我等之众耶!别人看到上百个人追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慌了,文鸯还敢跟他们硬碰硬。不得不说文鸯胆子是真的大。
正斗间,魏兵大进,前后夹攻。鸯部下兵各自逃散,只文鸯单人独马,冲开魏兵,望南而走。背后数百员魏将,抖擞精神,骤马追来;将至乐嘉桥边,看看赶上。鸯忽然勒回马大喝一声,直冲入魏将阵中来;钢鞭起处,纷纷落马,各各倒退。鸯复缓缓而行。魏将聚在一处,惊讶曰:“此人尚敢退我等之众耶!可并力追之!”于是魏将百员,复来追赶。鸯勃然大怒曰:“鼠辈何不惜命也!”提鞭拨马,杀入魏将丛中,用鞭打死数人,复回马缓辔而行。魏将连追四五番,皆被文鸯一人杀退。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军队可以被击败,但主帅不能死,主帅被斩,其余人都是要连坐的!在这种情况下,颜良手下的将领不可能不卖力作战,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仍然挡不住关羽,甚至无法阻拦关羽的离去手机如何设置不跳网页游戏,可见关羽是多么的凶猛!这就好比合肥之战中,张辽冲进吴军大营,直接把孙权砍了,孙权的那些手下根本挡不住,最终张辽潇洒而还,吴军彻底大败!
关羽斩颜良的故事发生在大白天,也就是说关羽根本没有夜袭颜良的条件,关羽是在看到颜良的麾盖,确定了颜良的大概位置后,直接冲杀过去的!而在此过程中,颜良手下诸将根本挡不住关羽,就那么眼睁睁的看着关羽斩杀颜良,还从容的将颜良的首级割下,潇洒离去,令人惊叹!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来看看白马坡之战!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斩颜良的故事被不少人鄙视,因为从原文的“方欲问时”以及“措手不及”等字眼来看,关羽斩杀颜良之战涉嫌偷袭!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不少人都非常不喜欢关羽,认为关羽只会玩偷袭,他正面作战并不怎么样!然而事实上,三国演义完全弱化了关羽,正史中的关羽比演义中厉害多了,他在白马之中中的表现令天下震惊!
关羽和张飞一样,都被众多敌人称赞。整个三国正史中,就只有两人被称为万人敌,这便是关羽和张飞!而陈寿在编撰《三国志》时,也曾评价过关羽张飞的武力:“飞雄壮威猛,亚於关羽。”从当时的众人评价可以看出,关羽是妥妥的顶级猛将,他比张飞还猛!那么问题来了,关羽到底猛在了哪里呢?
罗贯中在撰写三国演义时,注意到了张飞据水断桥的这个情节,也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他不敢想象,正史中的张飞究竟有多猛,竟然能吓得虎豹骑都不敢出战,以至于他在三国演义中,把虎豹骑不敢出战的原因归结于张飞使用了计谋,无形中弱化了张飞的悍勇!
事实上,追击刘备的这些曹军并非普通人,他们都是曹操手下最精锐的虎豹骑,都是百里挑一的猛士!这些人战斗力超强,简直可以称为曹操手下的特种部队,然而如此强悍的虎豹骑,面对张飞的挑衅时,却怂了,可见张飞是多么的凶猛!不客气的说,在此之前,虎豹骑绝对和张飞交过手,要不然他们不会对张飞如此忌惮!
一说起长坂坡之战,众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勇猛的赵云,然而正史中,此战中表现最猛的其实是张飞!当时曹军对刘备紧追不舍,为了给刘备争下一条活路,张飞直接留下来断后了!
从众多敌人对张飞的评价来看,张飞确实是一员不可多得的顶级猛将!而之所以史书中关于张飞战绩的记载非常少,我想大概是因为刘备前期混得比较惨,张飞跟着他颠沛流离,许多战绩没有被记录下来!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长坂坡之战看出张飞的勇猛!
郭嘉是曹操手下最出名的谋士之一,他对张飞的评价是:“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程昱同样是曹操手下最出名的谋士之一,他对张飞的评价是:“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而曹操手下的另一个著名谋士刘晔对张飞的评价也是类似的:“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很明显,曹营上层对于张飞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曹操和刘备是生死大敌,按照常理来说,曹营众人对张飞的评价不会太过阿谀奉承,他们甚至还有可能贬低张飞,然而细看史书的记载,我们便会发现,曹营众人对张飞的评价,远超众人的想象!
三国正史中,对于张飞前几十年的记载比较少,这让不少人觉得,张飞似乎也就一般般,他的名号都是吹出来的。然而我们从曹营众人的评价来看,张飞确实是真正的顶级猛将!
总的来说,大破乌桓和合肥之战中,张辽都是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战局,如果没有他,曹军不可能赢得这两次大胜!所以说,张辽被称之为顶级猛将,实至名归!
张辽率领八百勇士直冲吴军大营,直接打了吴军一个措手不及,就连孙权都被吓得躲了起来。虽然吴军号称有十万,但他们愣是拿张辽没有办法,更无法挡住张辽的进攻步伐,孙权要不是躲得快,都差点被张辽给生擒了!最后,在十万吴军中冲杀一番后,张辽成功回到己方阵营,令曹营士气大振,毕竟十万吴军都挡不住张辽,他们还怕吴军干啥?
当时孙权率军十万进攻合肥,而合肥则只有数千守军,面对这种必败的战局,曹军的士气都被吓没了。见此情况,张辽力排众议,决定主动出击,攻打吴军大营!
经过一番思考,曹操同意了张辽的计划,并将大军指挥权交给了张辽,而最终的战果也确实如张辽所料,乌桓大军直接被打崩了,乌桓单于更是于此战被斩!
还在吕布手下时,张辽就已经显示出了超强的战斗力,加入曹操阵营后,张辽更如龙入大海,多次立下令人惊叹的战功!征讨乌桓时,曹操带着先锋部队和乌桓大军偶遇,由于大部队还没有跟上来,曹营众将都建议曹操暂避锋芒,但是张辽却提出了不同意见!张辽认为,虽然曹军的大部队还没有跟上来,但由于是突然遭遇,所以乌桓军队也没有做好战斗准备,这个时候如果曹军对乌桓发动突然袭击,必定能够取得奇效!
一说起曹操手下的猛将,众人的第一反应必定是许褚和典韦,然而这其实都是三国演义搞出来的,在正史中,曹操手下的第一猛将当属张辽!
很多人疑惑了,既然文鸯这么强,一个人就可以打上千人,为啥没将他排名第一呢?为何他只能排名第四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文鸯的这份战绩记载出自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成书时间和三国时期相隔了七百余年,且在《三国志》中并无相关记载,所以本文不敢完全相信这份记载。但《资治通鉴》又确实属于正史,所以本文只能取一个折中的办法,将文鸯排在三国顶级猛将中的第四!
瞧瞧文鸯的这份战绩,怪不得罗贯中称呼他为小赵云呢!这可是实打实的“七进七出”啊!更令人惊讶的是,文鸯的这项战绩,并不是演义虚构的,正史中的文鸯,同样打出了如此夸张的战绩!
魏军被文鸯偷袭一阵,觉得丢了面子,所以文鸯撤退时,他们一直紧紧跟随,这可把文鸯给惹怒了。于是文鸯反身杀了回去,直接将魏军击溃。见魏军被击溃,文鸯继续撤退,没过一会儿,魏军又追了上来,文鸯继续返身拼杀,如此数次,魏军终于被打得再也不敢追击了!
三国演义中,文鸯父子由于不满司马家当政,率军进攻司马师。夜幕之中,文鸯带队冲击司马师大营,直接打了司马师一个措手不及,遗憾的是文鸯的父亲文钦迷路,没能及时提供援助,所以文鸯最终只能选择撤退。而就在撤退途中,文鸯爆发了超强的战斗力!
大多数人了解三国都是通过的三国演义,而文鸯在三国演义中的出场非常晚,戏份又比较少,所以不少人都忽略了文鸯,认为他就是一般的猛将,然而我们从罗贯中对文鸯的称呼便可以发现,文鸯绝对是隐藏级的大佬!
一说起三国猛将,众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吕布和赵云,毕竟一吕二赵三典韦的说法,早已流传民间。然而事实上,吕布赵云虽然在演义中英勇无敌,但在正史中他们却根本排不上号!三国正史中,真正能以一敌百的顶级猛将,只有以下四个!
一代猛将文鸯,立大功于西士,而死不旋钟,又遭灭三族之酷。虽当年既叛复降,一人三反,而为时论所非。然功成身死,令后世为之掩卷叹息。
晋武帝去世,晋惠帝司马衷即位,皇后贾南风发动政变,诛杀太傅权骏及其党羽。东安王司马繇为诸葛诞外孙,每怨恨文鸯当年背叛,致使诸葛诞败亡,并夷三族。因此趁机诬告文鸯与杨骏一同谋反,文鸯因此坐罪处死,时年54岁,并夷三族。
文鸯赴任时向晋武帝告辞,见面时晋武帝不悦。或许当年文鸯闯营致使晋景帝司马师惊吓而死,晋武帝司马炎记恨于心;,或许秦凉已定,鸟尽弓藏。竟寻借口下诏将文鸯免官。
文鸯“姿器膂力,万人之雄",平定秦凉之乱,立不世之功。然而当年诸葛诞勤王,兵败身死,麾下教百人,坐不降见斩,以死效忠,被誉为铮铮铁骨。而文鸯粗猛武夫,叛魏投吴降魏,被人视为反复无常之人。
277年,文鸯临危受命,拜平西将军,都督秦、雍凉三州诸军事。率军出征,如风靡草,所向战克,大破秃发树机能,使羌胡二十万众归降,秦凉遂平,名震天下。以功迁东夷校尉,假节。
西晋建立,文鸯累迁平虏将军。270年,秃发鲜卑部酋帅秃发树机能,在河西举兵发难,史称“秦凉之变”,先后击杀胡烈、牵弘、黄愉、杨欣一班封疆大吏,使晋武帝寝食不安。
文鸯与弟文虎闻讯,欲率军入寿春城,将士不从命令。二人只得弃军缒城投降司马昭。司马昭赦免二人死罪,赐爵关内侯。在攻破寿春,平定淮南后,令文鸯兄弟二人收葬文钦。
毌丘俭兵败身死,文钦、文鸯父子孤军无援,只得投奔吴国。257年,魏国镇东大将军诸葛诞于淮南起兵,讨伐司马昭。文钦父子奉吴国之命,率军入寿春支援诸葛诞。由于寿春被困,诸葛诞与文钦不和,加上情势危急,两人更加猜疑。最终诸葛诞亲手杀死文钦。
文钦奉命率军袭击兖州刺史邓艾,不料司马师突然率大军自汝南至乐嘉,文钦大惊,文鸯劝父亲趁夜夹击司马师。文鸯率兵至营外,击鼓喧闹,大叫司马师名字,杀声震天动地。于时司马师抱病出征,文突然来攻,惊吓之下,眼珠迸出,疼痛难当。恐乱军心,忍痛下令诸将出击。文鸯虚张声势一夜,未见父亲率军会合,乃率十余骁骑摧锋陷,所向皆披靡。因见魏军势大,只得撤退。
正史之中,文鸯为前将军、扬州刺史文钦之子,有武艺筹策,勇力绝人。其父文钦,骁果粗猛,数有战功,为大将军曹爽厚爱。以故益骄,好自矜伐,以壮勇高人,颇得虚名于三军。高平陵之变,曹爽身诛族夷,文钦内不自安,与镇东大将军毌丘俭起兵勤王,讨伐司马师。
综上来看:文鸯是少年英雄,能以一己之力击退数百追兵,堪称将才。但三国时人才辈出,如太史慈,张辽等辈也都在相似的情况下,打出了自己的威风。结果就显而易见了,文鸯的武艺应强于邓艾,姜维被备,可被列为三国一流水平战将。但其上线也就是太史慈,张辽等辈,与赵云这般超一流水平还有明显差距。巅峰时的赵云杀得张郃,徐晃等辈胆战心惊,不敢交锋,恐怕文鸯还达不到这个高度。不过在人才凋零的三国后期,文鸯也算得上是难得的猛将了,足以称霸当时!
此战张辽杀得江东诸将人人丧胆,甘宁,凌统等辈也是死里逃生,甚至都有了“张辽止啼”的典故。若不是孙权跳过断桥,险些被魏军擒获。所以说,张辽面对巅峰时的东吴诸将,其压力比文鸯过之而无不及。
逍遥津之战时,大将张辽同样达到了文鸯单骑退敌的效果。合肥之战时,孙权率十大大军攻打合肥,此时吕蒙,凌统,甘宁,周泰等人都随军出征。张辽连夜挑选八百敢死队,在逍遥津大战东吴人马。甘宁连杀二将,大呼自己的姓名,所到之处无人敢当。孙权吓得都远远站在上坡之上,让长戟兵团团护卫。由于东吴人多势众,张辽率军突围后,听到后面有人大呼,将军要丢弃我们吗?张辽又翻身杀入重围,救出被围军士。
赵云面对的情况要比文鸯复杂得多,什么险境,幼主,曹军名将,个个都不是一般人物能胜任的。前期的名将要比司马师时的军队要强很多吧!
长坂坡之战时,赵云面对百万曹军,怀揣幼主阿斗,杀得七进七出,连曹操都不禁为赵云的勇猛感叹!赵云此战秒杀三流战将,十多个回合击败大将张郃苹果越狱玩不了游戏谈网页,原著称此战赵云连杀魏将名将五十多员。可以说,这已经是演义的巅峰之战!
虽然文钦与毌丘俭都是大魏忠臣,只可惜谋略不足,被司马师击败。但文鸯在乐嘉之战中表现出过人的武艺,实足是圈粉无数。很多朋友认为文鸯的武力不仅是三国后期第一猛将,就算放到猛将如云的前期,照样是名列前茅。那今天咱们就从文鸯以上表现来分析一下,如果文鸯在三国前期,能是什么水平?
文鸯因其超群的武艺,最终突围而走。可惜毌丘俭与文钦等人根本不是司马师的对手,文鸯见大势已去,于是与父文钦一起投奔了东吴,淮南之乱也因此平定。
原著中写道:鸯勃然大怒曰:“鼠辈何不惜命也!”提鞭拨马,杀入魏将丛中,用鞭打死数人,复回马缓辔而行。魏将连追四五番,皆被文鸯一人杀退。
文鸯单骑而走,不想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背后数百员战将从后赶来,到乐嘉桥时渐渐赶上。文鸯大怒,于是翻身杀回,“钢鞭起处,纷纷落马”。众人大惊,认为他一人怎能抵挡数百战将,于是继续追赶。不想文鸯更加暴走,一直杀得众人再无胆量!
文鸯所率仅两千五百人马,而司马师有数万之众,再加上邓艾的人马,可以说军队人数数倍乃至数十倍于文鸯。文鸯见魏军团团围困,于是突围而走。此时邓艾全然拦截不住,可以说武艺与文鸯相差甚远。
公元255年,司马师将曹芳废除,另立新君。扬州刺史,镇东将军毌丘俭心中大怒,联合文鸯诈称太后密诏,尽起淮南兵马,仗义讨贼。司马师带病出征平乱,率领诸葛诞,胡遵,王基等人来战淮南。由于王基多谋,抢先占领了战略要地南顿。司马师又分兵袭取乐嘉,项城,寿春等城,毌丘俭大惊。文钦于是请命与其子文鸯夜袭司马师大营,于是率军五千来战魏军。
三国后期,蜀国姜维,魏国邓艾各领风骚,成为顶级战将。但熟读三国的朋友,在读到“文鸯单骑退雄兵”时,就会眼前一亮,文鸯是三国后期不可多得的勇将,甚至演义作者罗贯中老先生都将文鸯比作前期时的赵云:
专题: 下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一小说 三国演义版小说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连环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