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被下架的原因

2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故事,特别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关于《三国演义》被下架的说法,实际上并不准确。在正常情况下,《三国演义》作为经典文学作品,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图书馆、书店及在线平台上都是可以找到的。

不过,如果提到某个特定平台或时间段内《三国演义》无法获取的情况,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版权问题:某些电子书平台可能因为版权问题暂时下架该书。2.技术故障:线上平台偶尔会遇到技术问题,导致部分内容暂时不可用。3.内容审查:虽然极为罕见,但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因内容审查而暂时影响书籍的可用性。但这种情况通常不会长期存在,且《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一般不会受到此类影响。4.库存问题:对于实体书店而言,可能存在暂时缺货的情况。

原本有七大名著,为什么取消了3部?看看这3部是啥,就知道原因

谁跟你说这三部没有的,大学老师天天讲,考试都是论述题考点,图书馆有得看的。当然是删改本以及注释本。原作在博物馆呢。

三国演义小说被下架的原因

三国演义,看了前三部名著,终于笃定了要搏一搏,好嘛直接给你一本造反攻略。刘备,一无所有,先乱报个亲戚搞到一个正统之名,再打出仁义的名号招兵买马,最后白手起家三分天下。这必须也给禁了

水浒传,更是一本古惑仔打架斗殴,形成犯罪团伙,进而被诏安的故事。各位,地痞混混可不能宣传,犯罪团伙还能转正式编制,这也是不可宣传的。在当时,这种犯罪故事集是不利于治理的。当然现在的说法是官逼民反,农民起义,但是108好汉又有几个是被官府逼到无奈的?又有几个是真正的农民?

红楼梦,讲了大户人家是怎么奢侈浪费的,这种事能跟百姓说?书成之时,百姓吃个肉那是过节,一只鸡那是重大财产!可是贾府,一碗茄子要用十几只鸡煮,煮了还不吃鸡23寸屏幕怎么开网页游戏,吃茄子。这种事,公之于众,岂不是煽动穷苦人民起义?禁,必须禁!

《三国演义》作为经典名著,为什么很多人说后期“烂尾”了?

因此,在创作《三国演义》时,他表现出了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他以刘备集团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他认为刘备是汉室正统的继承者,是仁义之君,是民族英雄;而曹操则是篡夺汉权的奸雄,是暴虐之主,是民族罪人。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它虽然不完全遵循历史事实,但也不能完全背离历史。因此,作者在创作时必须参考历史资料,如《三国志》、《魏略》、《汉晋春秋》等。然而,这些历史资料对于三国后期的记载是非常不足的。

为何易中天指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混蛋,不建议大家读?

仅仅因为《三国演义》与正史有所出入,就将其全盘否定,未免有些过于武断,文学作品并非历史教科书,其创作必然要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如果一味追求史实的还原,而忽略了文学性,那么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很可能干巴巴、缺乏吸引力,更无法在读者心中激起情感共鸣

易中天进一步解释道,他之所以不喜欢《三国演义》,是因为这部作品为了塑造人物、构建情节,对历史事实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和虚构,与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在他看来,阅读这样的作品,很容易让人对历史产生误解,不利于人们了解真正的三国历史

四大名著中,哪本结局最烂?谈谈四大名著的“烂尾”问题

1.《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中最为“烂尾”的作品。虽然《红楼梦》的最初作者是不是曹雪芹,仍存争议,曹雪芹真正写了多少回也有争议,续书的作者是否为高鹗也有争议,但《红楼梦》后40回换了作者,且此人的认知背景和文笔都不如前80回的作者是没争议的。后40回的内容,严重不符合前80回的暗示内容(如:判词)。《红楼梦》堪称四大名著中最为“太监”(不完整,严重残缺)的作品。

四大名著中,无论哪一本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烂尾问题。读者在阅读四大名著中,能明显地感觉到四大名著的后三分之一的内容不如前三分之二的内容精彩。其实,四大名著的作者们在写到书的后三分之一的内容时笔力突然变弱是有原因的。

聊聊《三国演义》小说

突然发现,三国演义里名字两个字人挺多的,说说看:刘备,刘备儿子—刘禅,关羽,张飞,赵云,黄忠,曹操,王充,袁术,袁绍,马谡,孟获,孙坚,孙策,孙权,鲁肃,周瑜,姜维,徐庶(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马超,……。而三个字的名字相对来说就少,诸葛亮,司马懿,吕伯奢,等等。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开历史演义小说之先河,被誉为“第一才子书”。这部小说最初的书名为《三国志演义》或者《三国志通俗演义》。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古典小说整理本,该书才最终定名为《三国演义》。

为何易中天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混蛋,不建议大家读?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结识了亦在张士诚处的施耐庵,二人趣味相投,师徒相称,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他们并没有投靠大明政权,而是选择了隐居,专心从事小说创作,这其中的原因不得而知,不过我想,这同其曾与朱元璋为敌不无关系。

罗贯中志向远大,史书对他虽无记载,但野史却记载其为“有志图王”,他曾是元末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僚,为其征战和开创霸业出谋划策,但张士诚并不是一位志向远大的枭雄,只想守着苏州周边的一亩三分地,当个偏安一隅的吴王,于是,不久后离开,而张士诚后来也被朱元璋打败,拒降而亡。

《三国演义》对国人的影响之大是难以估量的,清代顺治帝师魏裔就说,“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而这本书对国人性格的形成,也是不可忽视的,鲁迅就曾言,“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有“三国气”,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个《三国》。”

这个就有些偏激了,对于一般民众而言,他们对历史的了解不可能是从史书中得来的,早期是戏剧、是评话,后期是小说或影视作品,而这些渠道中的作品,都是由文人改编后形成的,都是带有作者的观点,不可能同正史完全契合,其中加入了很多虚构成分来表现作者的爱恨情仇,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如果完全按照史实来表现,何来的文学和艺术!

我是没看见过这一视频,也不知易先生所指是毛宗岗修改过的版本,还是他看过的其他什么版本,但可以肯定地说,易先生是针对正史而言,也就是说,是以一个读史之人对以演义形成的历史普通民众发出的感慨,换言之,是罗贯中的小说扭曲了这些人对历史真实的认知

【行走许昌·读懂三国】三国专题文献馆馆藏:《三国演义》介绍

清康熙年间,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本为基础,参考“三国志传”,对此书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校订和评点。因最后是由毛宗岗校订、加工、定稿的,故后人多将他们的本子称为“毛评本”。毛评本强化了“拥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对回目和正文内容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增删,使之表述更为准确,同时也更便于阅读。毛评本《三国演义》虽然正统的道德色彩较为浓厚,但因其评点的文字见解颇为精到,且在艺术上有较大提高,故此本成为后来几百年间最为流行的本子。

《三国演义》现存最早的版本为明嘉靖壬午年(1522年)刊本,该书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以后的刊本大多来源于此,比较著名的有周曰校本、夏振宇本等,共三十余种,这些版本只是在插图、考证、评点、回目等方面略微有调整。到明万历时出现了《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该本实为叶昼假托李卓吾之名所作,将240则改为120回,并将回目由单句变为双句。因其评语价值不高,流传不广。

《三国演义》的成书版本和作者

《三国演义》的版本有数十种,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四种。现存最早的是嘉靖本,书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明嘉靖壬午(1522)刊刻,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全书分二百四十则,二十四卷,约八十万字。卷首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蒋大器)序和嘉靖壬午(1522)关中修髯子(张尚德)小引。序云:“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誉录,以便观览",《引》云“简帙浩瀚,善本甚难,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加之该书注释内容,可推知该书不会晚于元末明初成书,先以抄本流传,嘉靖本有可能是最早的刻本。

三国题材的戏曲也非常丰富,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到司马昭复夺受禅台几乎都有剧本。金院本中就有《襄阳会》、《刺董卓》、《赤壁鏖兵》等剧目,南戏中也有《貂蝉女》、《周小郎月夜戏小乔》等剧目,元杂剧中有六十余种,《单刀会》、《西蜀梦》、《襄阳会》、《隔江斗智》、《三战吕布》、《火烧战船》都是其中的名作,还有部分内容为《三国演义》所没有。

由讲史话本整理而成的文学读本就是平话,平话亦称“评话”,以其"以俚语著书,叙述故事,谓之‘平话',即今所谓‘白话小说'者是也。”①现存说三分的平话有两种:一种是《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扉页有“甲午新刊”字样,即指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建安(今福建建瓯)刻本,另一种是《全相平话五种》之一的《三国志平话》,是元英宗至治(1321—1323)年间建安虞氏刻本,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内容与《三分事略》基本相同而叙述较详。记述刘邦、吕雉屈杀韩信、彭越、英布,司马仲相受命在阴间了结此案,使刘邦转生为汉献帝,吕雉转生为伏皇后,韩信、彭越、英布、司马仲相分别托生为曹操、孙权、刘备、司马懿,报仇的报仇,领赏的领赏。三国归晋后,刘禅的外孙刘渊从匈奴起兵反晋,自称后汉,灭晋报刘禅之仇。平话的内容除上述因果报应外,绝大部分为《三国演义》所吸收。

张聪丨《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吗?——兼谈《三国演义》的读法与教法

那么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历史之事和历史之道真的是这样高度统一的吗?恐怕并不是。传统历史哲学的典范之作《春秋》“绝笔于获麟”就是历史之事偏离历史之道的绝好例证。更重要的是,历史之事永远是琐碎的、复杂的、凌乱的、晦暗的,政治人物的道德面貌也往往是扑朔迷离、含糊不清的,它们与历史之道之间存在着一道高深莫测的阐释的高墙,而不能为一般民众所直接把握。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他们需要更加简明易懂的历史——就像他们在戏曲舞台上能够轻而易举地分辨出红脸的忠臣与白脸的奸臣一样——他们需要更便于谈论的历史,需要能清楚明白地彰显历史之道的历史,或者说他们需要看上去更像历史的历史。这就像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的那样:

中国人的真理是从传统的历史哲学中得来的。而传统的历史哲学是历史之事与历史之道的统一:历史之事是有限的,历史之道是无限的;历史之事是经验性的,历史之道是超越性的;历史之事是变动不居的,历史之道是千载不易的,历史之事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之道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它们彼此印证、彼此彰显。历史之道会在客观、准确的记述中得到体现,而阅读历史的过程本身又是一个透过看似不偏不倚的历史记述去寻找、把握、阐发隐藏在其后的关于政治、道德和意识形态的模型的过程。

“如古人所见,六经皆史,要义在于事与道(或曰理)两者为一体,道理为体,事情为用,两者有着互相构成的关系,而且其互相构成关系是动态性的,道在动态中成就事,事在动态中实行道,或者说,道在事中运作才得以展开为道,事的运作也因为得道才能成其功。道与事的动态互相构成意味着一种存在的不断生长,如果动态无穷,其存在也无穷。正是道与事的‘互构性’造成了两者的一体性,所以说,道即事而事即道。道与事的一体性也提示了解释生活世界和历史时间的一种方法论:既然在事的范围内足以理解道,便不需要多余假设某种在别处的超越理念(柏拉图式)或者非人间的绝对存在(神学式)。”(《历史·山水·渔樵》“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

“以史言道,其用意所在更接近历史哲学。……与此相关单机游戏三国怎么下阵,古人的历史概念在于‘历史性’而不在于‘故事性’,就是说,五经的意义在于以事载道,用功不在叙事释因。……更准确地说,历史性就是文明对时间的组织方式,而对时间的组织方式为一种文明的经验和思想赋予了可持续的意义。所以说,五经的意图不在描述历史之事,而在寻求历史之道,但历史之道必寓于历史之事,道于事中才得以成形,正所谓道不离事,所以五经选择记述了能够藏道之事。”

“《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吗?”我们现在似乎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了:《三国演义》起码不是西方近现代“novel”意义上的小说——当然,我们也就不应该简单套用西方那套阅读novel的法子来阅读它——那么《三国演义》到底该被算作什么一种性质的著作呢?这涉及到对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整体理解和把握。

不难想象,听众的“颦蹙出涕”和“即喜唱快”会怎样反向地影响说书人对于刘备、曹操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他们的忠奸正邪愈发呈现出一种典型化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国演义》并不像西方的小说(novel)那样是某一位作家的思想的结晶,烙印着着浓重的个人色彩;而是一种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产物。黑格尔曾称呼荷马和赫西俄德这些“为希腊人制定神谱的人”为“人民的教师”,我不知道把这个称呼移赠给《三国演义》那些无名的编写者、讲述者、改定者、阐释者是否也同样恰当,“他们把所得来的现成的混乱的与民族精神一致的观念和传说加以提高,加以固定,使之得到明确的意象和观念。”(《哲学史演讲录》第一卷)《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在今天依旧被人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演绎着、讲述着,每一次演绎和讲述都是一次教化,关于中国人对于历史文化的普遍理解的教化。

“从前的史诗(传统叙事文本)诗人并不是其作品的唯一责任者,听众也同样负有责任,因为诗人与公众直接发生联系并且诗人的报酬也取决于这些听众的赞赏程度;另外,作品也是围绕听众转的,诗人不过是一种集体声音的个体代言人。”(托多罗夫《批评的批评》“史诗的复归”)

在传统的叙事文学的作者看来,现实中的生活往往是转瞬即逝的,缺少一种更深刻的意味。只有经典题材才有被反复讲述、反复阐释的价值。但在这里我们还要特别强调的是,正是在这种传统经典题材被反复讲述、反复阐释的过程中,数量众多的听者或读者以某种形式参与到了文本的形成过程之中——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并非一部原创意义上的作品,而是对史料典籍和民间文学的加工与改编。民国初年的文学评论家解弢在他的《小说话》中已经抓住的原创性的问题,对《三国演义》是否能够被称为“小说”的问题提出过质疑:“《三国演义》旧日颇占势力。吾谓斯书正犯历史小说两大忌:一直演正史,二虚造事实。至其演野史之一部分,乃将他人所记载者,演为白话而已,非自能发明一二事。故其书除文字稍可观外,无一能合乎小说之律。”

“在文学界,笛福和理查逊是最早不从神话、历史、传说或以前文学中取材的伟大作家。就这方面而言,他们不同于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弥尔顿,这些作家像希腊和罗马作家一样,习惯性地使用传统的故事情节。后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接受的是他们时代的一个普遍前提:因为自然本质上是完整的、一成不变的,因此它的记录,无论是圣经、传说还是历史,都构成了人类经验的权威曲目。”(《小说的兴起》第一章)

专题: 讲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古小说   三国演义小说书